张紫薇
(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的精神旗帜,是思想认知及行为导向的精神内核。理想与信念,二者紧密相连,理想以信念为基础,信念能够转化为坚定不移的行动信仰,从而实现精神向物质的转变。缺失理想信念,就会导致思想偏差,行为偏离,扶不起、站不住,经不起诱惑、压力和挫折等,“东倒西歪”,甚至误入歧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就是指通过思想引导,铸造大学生高尚的意志品质,端正其价值取向,提升其政治素养,提高其政治觉悟,逐步使其牢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实践活动。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各国文化交错蔓延,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定型的大学生思想认知产生着不同程度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青年面对着深刻变化的社会、丰富多样的生活、形形色色的思潮,更需要在理想信念上进行有力引导。”因此,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势在必行。
青年大学生风华正茂,朝气蓬勃,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是民族复兴伟业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大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是我国高质量的人才储备资源,是否能够牢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毫不动摇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事关我们党开创的百年基业是否后继有人,更关系到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明确社会主义奋斗方向,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培养其勇于担当、艰苦奋斗、敢于创新的意志品质,自觉将个人前途命运同国家发展大计紧密相连,涵育自身服务人民、贡献社会的精神境界,从而自觉承担民族复兴大任,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
高校立德树人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做人,二是如何做事。大学生尚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塑期,思想观念及认知水平波动较大,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想侵蚀,特别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出现的“拜金”“享乐”等功利化思潮,导致部分大学生一切“向钱看”,自我要求放松懈怠,自私自利,缺乏底线原则、做人准则。加之当前一些高校存在重理轻文现象,导致部分大学生会学习、会考试,但不会做人、不会做事,缺乏较高道德素养。因此,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教育引导大学生明确奋斗方向的同时,帮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养成高尚的素质品格、崇高的人格素养,转化为与社会道德及法律规范要求相一致的正确行为,并在实践中诚实做人,踏实做事。
大学生出生在繁荣富强、安宁幸福的时代,未经历过艰苦卓绝环境的锤炼考验,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面对挫折困苦往往容易退缩、逃避。当前多数大学生都是“95后”“00后”,在温室中成长的他们,一些人依赖心较强,缺乏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的意志品质,缺乏明确的奋斗方向,责任心不强,甚至有个别大学生整天浑浑噩噩,好吃懒做,虚度光阴,最终导致一事无成。通过理想信念教育能够塑造大学生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自强不息、知难而进的品质素养,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的精神面貌,培育其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心理品格,帮助大学生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管理自我,提升自我,促进自身成长成才。
1.理想信念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和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教学理念也在不断更新,更加凸显时代性和人文性,大学生主体地位明显提高,更多强调了教育的育人功能。通过塑造大学生崇高理想信念,帮助大学生明确奋斗方向,培养其独立自强、艰苦奋斗、敢于创新的意志品质以促进其顺利成长成才,实现个人梦想,并通过个人价值的有效发挥,进而实现社会价值。此外,相较于过去而言,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更加人性化,在教学环节、教育形式设置以及师资队伍的配置方面,更加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大学生的价值及情感诉求能够得到有效反馈,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显著提升。
2.理想信念教育在课程思政中的渗透性不断增强
除思政课程之外,高校其他学科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中对理想信念相关教育内容的渗透力度明显增强,对渗透在专业理论知识中有关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提炼更加多样化,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在课程思政中所占的比重也显著提升。例如,多数教师在授课中能够将专业知识同学科领域的专家人物紧密衔接,学科专家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及光辉事迹凸显了崇高理想信念的价值意蕴。此外,教师在课程思政的育人环节中,挖掘诸多有关刻苦学习、努力奋斗、心系国家、勇于创新、敢于担当、践行使命的教育素材,充分反映了坚定政治信仰、坚持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本质内涵所在,理想信念教育在高校课程思政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3.理想信念教育形式实现多样化
除传统课堂教学形式以外,当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教学形式实现了多样化,更加富有人文性。相较于以往单一的教育形式,高校针对大学生个性特征及情感需要开展了诸多大学生喜闻乐见且易于接受的教育形式。例如,在校园文体艺术实践活动方面,社团、院系定期组织开展了诸如“放飞青春梦想”相关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歌唱比赛等,在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的同时,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也得到了有效发挥。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耳濡目染和身体力行,扩展了知识眼界,促进了情感升华、也调动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弥补了传统单一课堂教学形式缺乏互动性和感染力的缺陷,教育的渗透性和覆盖面都得到了明显提升。
理想信念教育更多强调的是在情感和精神层面上实现价值认同,思想引导是基础,实现情感升华、提升精神境界是关键,最终还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这一系列复杂的环节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教育过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实施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缺乏生活元素
“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性话语本身具有严肃的政治色彩,唯有将政治话语生活化和大众化,才能使其容易入耳和入心。”当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在表现形式上主要是通过文字表述,将理想信念教育相关理论知识及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论述罗列展现,其内容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政治性,理论性较强,宏观抽象。多数大学生,特别是文科知识较为薄弱的理工类学生对其难以深入理解,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育内容缺乏生动性、鲜活性,未能充分将理想信念理论知识同大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素材紧密结合,导致部分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模糊不清,缺乏亲切感、体验感,感觉与自身相距遥远,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尽管当前高校也开设了一些有关理想信念教育的课外文艺活动,但在内容的设置上往往缺乏针对性,实际教育效果不佳。
2.理想信念教育资源挖掘程度不够深入
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主要是渗透于思政教材之中,需要进行提炼和挖掘。包含理想信念价值内涵的相关教育资源不胜枚举,例如党史教育内容中能够反映崇高理想信念的素材、事例就十分丰富。但就目前来看,高校对理想信念教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主要还是停留在相关教材中的知识,缺乏灵活性和鲜活性。尽管高校也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手段将有关理想信念教育素材扩展到了大学生课堂之外的生活领域中,但在实际中往往未受到大学生过多的关注,收效不佳。当前高校对理想信念教育资源的挖掘,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方式上都存在一定缺陷,特别是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的应用领域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理想信念教育师资素养需要进一步提升
当前,多数高校在招聘思政教师时更看重学历或科研水平,对其政治觉悟、道德素养、价值观念等方面往往缺乏综合性考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更多强调的是要促进大学生从思想到情感再到精神的升华,是一个内化的过程,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这就要求教师专业理论知识过硬,同时,教师自身的政治素质及品质素养也至关重要。少数教师业务素质较强,但个人素质不高,存在价值取向功利化,工作态度敷衍了事,精力不是投入到教学科研上,而是想着“搞副业”“多挣钱”,对待工作不专心、不投入,应付了事,未能严格要求自己,党性觉悟不高,缺乏奋斗热情。这会对一些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第一,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的理想信念教育元素。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增添一些大学生参军入伍、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故事内容;为了实现理想,潜心科研,获得学科领域专利,受奖表彰的事例等;还可以在大学生课外文体活动中开展红色经典剧表演、歌唱祖国、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和城乡面貌巨大变化的歌曲、舞蹈等内容。将理想信念相关教育内容同大学生日常生活相贯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能够进一步提高教育感染力、吸引力。
第二,高校可以利用红色教育实践基地,挖掘生活化的红色资源,丰富理想信念教育内容。通过红色旅游或“云旅游”开展研学活动,发挥生活化红色资源的教育作用。如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中所陈列的毛泽东使用过的木桌、木凳、马灯和开水壶,朱德使用过的扁担、钢笔、稿纸、灯具等。再比如,云游大庆铁人纪念馆所展列的王进喜和工人生活图片,云游中国航空博物馆,参观航天英雄的日常训练器材、生活剪影等。这些反映红色精神的英雄人物生活素材,蕴含着他们为理想信念拼搏进取、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挖掘生活性元素,有利于引发大学生对现实生活与未来的积极思考,增强教育引导效果。诸如此类通过实地旅游或“云旅游”活动,开辟红色“移动”课堂,充分挖掘生活化的红色资源,让理想信念教育“看得见”“活起来”,进一步提高教育效果。
第一,高校可以利用大学生经常浏览使用的手机应用软件和网站网页,如百度、学习强国、抖音、微博等渠道设置党史教育专栏模块,充分挖掘党史教育中的相关理想信念教育资源。可以在课前推送党史音频、视频等学习资料,进行线上交流互动,线下进行重点讲解和疑难解答。在内容提炼方面,可以将党史教育中所涉及的相关英雄人物、革命先辈作为重点,他们舍生忘死、不屈奋斗的光辉事迹凸显了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拼搏奋斗的崇高精神。通过利用互联网渠道挖掘党史教育中的理想信念教育资源,能够使大学生在日常网络生活学习中受到红色基因的精神洗礼,提高思想觉悟、明确奋斗目标,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第二,高校思政教师还可以建立起自己的知乎账号、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豆瓣或小红书等,围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开辟“思想引领”专题板块,定期上传党史资料、图片、视频、微课,发布党政要闻、理论文章、时事热点话题讨论等学习资源,充分发挥互联网新媒体优势,将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打造理想信念教育网络资源共享新平台,拓宽教育渠道,进一步扩大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覆盖范围,扩展教育广度。
第一,高校要积极培养、引进优秀思政教师。在教师选拔方面,除专业素质能力考查以外,还要对教师的政治素质、人品及日常行为表现进行全方位考察,保证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和政治质量。
第二,高校要定期对思政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培训内容既要包含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也要包含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培训结束后,要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不断提升思政教师的综合水平,以进一步提高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
第三,高校要建立完善的教师考核体系,不仅要对思政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还要考核教师的日常教学表现、师德师风、教学态度以及工作责任心等,并将其纳入到绩效及年终奖考评中。对于工作出色、综合素质考核优秀的教师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公开表彰。对于工作态度不端正、个人综合素养考评不合格者,应给予一定的处罚。要通过考核,共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青年大学生朝气蓬勃,正值风华正茂,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除高校以外,还要发挥家庭及社会的作用,共同促进大学生坚定马克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补足“精神之钙”,以理想指引前进方向,用信念坚守初心使命,在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砥砺前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