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瓜爬满院

2021-11-11 18:39张福燕
鸭绿江 2021年28期
关键词:倭瓜院子

张福燕

我用手指拨动门闩儿,齐腰的铁栅栏门吱扭一声开了,将钥匙伸进一把铁锁的锁孔,转动,然后轻轻推开门洞里两扇黑色的油漆门,从前的时光仿佛都在朝我聚拢。自从父母进城后,我第一次来这里,没有了脚步声和鸡鸭鹅狗叫的院子,显得空旷了很多。我进院第一眼看到的,是一藤倭瓜秧,它从大门口出发,叶子绿得发亮,跃跃欲试的,已经爬到了院子的中间,如果我再回来得晚些,它们或许已经走到屋门口。院子一年四季都是热闹的,从前人是热闹的主角,现在的主角是倭瓜。院落是红砖铺地,马齿苋从砖缝里长出来,间或也有几株野蒿冒出,它们都长在园子里,没有人约束时,它们自己移民到过道上,和倭瓜蒲扇般的叶子比,它们只能算陪衬。父母离开后,放心不下老屋,让老舅帮助打理照看,老舅是正经过日子人,房前室后就变成了倭瓜的阵地。说阵地,其实非常形象,一株倭瓜更像一支行进中的队伍,它们的叶子向上擎着,脉络清晰,如绿色的手掌,小暑时节,偶尔开出的一两朵花,梦一般金黄色,汇聚着太多的光芒,仿佛要溢出来。半开的花朵抑或是一只金色的小号,能吹嘀嘀嗒嗒的曲子。倭瓜队形不一,却脚步整齐,有两排并行的,有呈方阵队列的,走着走着,突然一个急转弯又分出一支队伍来,没有人掐尖打杈,倭瓜完全按着自己的意志行走。菜园子里的倭瓜藤也不安分,有直接翻墙而过的,有透过花墙的空垛探出头来的。有了满院的绿叶的承接,阳光在这里跳跃着,这一蓬蓬绿色,让心里暖和,它呈现出的努力与热情,感觉熟悉的一切都在原地等我。原来它只守在边边角角,此时整个院子都是它的了,它爬上猪圈,没有猪来伤害它,它爬到墙根儿,没有鸡来啄它,它爬上门房的檐头,向过往的路人微笑招手,它甚至翻墙而过,占了邻家的地盘。它的卷须带着敏锐的触角,像箭头一样,无阻穿行。无人居住的院落,自带一种古老与神秘,倭瓜秧仿佛长着探测器,对每一扇关着的门充满好奇。

宅子,曾经是地主家的,土改后,成为大队部,做过食堂,当过学堂,开过代销点。在我十二岁那年春天,整个院子被父亲买下又重新翻盖。在离我家斜对面不足百米的一个菜园子的墙根儿底下,曾有人挖出一挑筐大洋。住在曾经地主的院子里,总让别人多了一些猜想。大洋也叫袁大头,上面有袁世凯的头像,纯银的,吹上去有嗡嗡的响声,用牙咬能留下轻微的痕。一个人如果发了外财,注定能富一阵子的,但绝不能富一辈子或几辈子,不劳而获的外财还容易将人引向歪路。可长在地里的瓜果是新鲜的、生动的,劳动所赐,受用起来踏实。大地怀里的果实,是宁静安详的,给人的感觉是温暖的。凡·高有幅名画《吃土豆的人》,他说,这些在灯下吃土豆的人,就是用他们这双伸向盘子的手挖掘土地的。试想,如果盘子里的不再是仅让人果腹的土豆,而是闪光的金子,是不是围坐的那些人的眼睛里就生出了欲望。终于可以解释一种现象了,为什么现在人手里数着一沓钞票,却远没有从前在地里挖到一筐土豆惊喜。秋天里,我家房顶上晾晒的不是玉米棒子,而是金色的收获和喜悦。说了这些,其实和倭瓜也有关的,它一直守在我家院墙下面,它知道我家终究没有发过“洋”财。

因为离开的时间不长,我对曾经的过往不产生任何怀疑,我生活的证据都在。老房子四十多岁了,老院子一百多岁了。岁月更迭,院墙翻新和修补了很多次,只有东南角的一段石头打底的泥巴墙,依然站立成从前的样子。一道花墙将院子分割成菜园和院落,花墙是用砖垒的,墙体半通透,由横竖的砖块穿插而成。正房四间,厢房四间,正房住人,厢房里放杂物。厢房是坐西朝东的,厢房的一间曾养羊。靠南的一间是敞开式的棚子,喂牛的槽子还在。挨着厢房是猪圈,只有猪圈与南院墙之间的一块空地,是当年倭瓜的地盘。房屋的门窗看上去依然不暗淡,经风经雨褪了颜色后,父亲每年都用蓝色油漆将木头门框窗框新刷一遍。因为洒过汗水,因为抚摸过,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在父母眼里熟悉而亲切。四十年前,父母正当壮年,一个院子因为一座房子和我们的到来变得有烟火气。不是为了挣工钱而去帮忙,叫“帮工”,我家盖房子全凭亲友和邻里相助,那时帮工只管一顿午饭,除了成手木匠和瓦匠外都没有工钱。一家盖房,全村家家户户都出帮工的,盖房往往会持续一两个月以上,亲朋好友全程都在帮工,邻里邻居少则帮三五个工,多则十来个工,家里实在没人手的也能挤出空儿帮上半个工。上梁那天,梁柁上拴着红绸,红绸上吊着铜钱儿,帮工的乡亲来了百十来人。正月初一,张氏家族挨家挨户拜年到我家时,有个本家侄女叫艳文,她说:“我大奶奶家的新房子真好呀,说话还捧音呢。”那年,父亲在堂屋的镜子两旁贴了一副对联:“华堂建就六亲力,玉宇落成百匠功。”我家是全村第一家用板铺房笆的人家,盖完房子,父亲变成了半个木匠半个瓦匠,铺房笆的每一块木头椽子都是父亲起早贪黑用刨子推的,成卷的刨花纷纷落下,雪片一样散满半个院子。沐风淋雨,老屋虽然暗淡过时了,但依然坚挺站立着,当年帮过工的宽肩膀的人,却笨了手脚,坐在大石头台上,或蹲在空地上,有的人,说着唠着就不见了踪影,“帮工”这个字眼儿也面临消失。也许他们没有真的消失,就像草木一样,一旦春天到来,就重新回归到大地的怀抱里。

可别小看了院子里的一块地、一株苗、一根藤,一个院子的热闹和这些分不开,除了倭瓜,所有的活物包括瓜果蔬菜和牛羊猪鸡,都为这个家做过贡献,我们的人生,是一个院子托举着的。水井被称为大地的眼睛,它明亮、滋润,它是水脉,也是院子的根脉。葱茏是一个形容词,可以诠释为植物的表情。向阳的墙根儿,羊角葱最先拱破春天。葱和韭都宿根、耐寒,葱是头一年的白露时节撒下的籽,韭菜可能是几年前的某个春天落榆钱儿的时候做的畦子。清明前后,在墙根儿支上塑料棚育茄子、辣椒苗,地瓜在炕上住沙床,生地瓜秧。挖个坑,埋上土,蒜和土豆都会变魔术,埋在地里的一小瓣蒜会变成一大头蒜,一个土豆的芽块则会分生出一个甚至几个大土豆。西葫芦、豆角、黄瓜陆续领跑小园。为了能在过大年的时候吃上炒瓜子,总不忘在园子边上种几棵向日葵,它在我们这里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转莲,名字切意形象,还沾了点佛性。黄瓜、豆角用秫秸架,西红柿用木棍支住,倭瓜最省事,什么都不用。农历七月初七,小孩子能在黄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的对话呢,我愿意相信,也曾尝试过,尽管什么都没听到。土豆、茄子和辣椒并称地三鲜,植物也有自己的组合。六月半樱桃红,七月半杏子黄,接下来是桃子、梨和苹果,秋霜掠过时,大枣红了。霜降时节,白菜和萝卜是园子里最后一批留守的士兵。太阳、雨水、空气和土壤,都是天地免费的恩赐,花草跟脚,燕子在雨里斜飞,鸽子仙子般降临,小惊喜时时光顾,每天幸福向前一点点。一个地方能成为精神的寄所,灵魂的安放处,因为许多鲜活的细节都被时间铭记。

院子里的生活细细碎碎,没有章节,没有鲜明的节奏感,但有足够的仪式感。小院从来不呆板,年有年的样子,节有节的样子,日子即使捉襟见肘,也从从容容,决不敷衍。忙腊月,闹正月,隆冬季节,园子归于寂静,屋子和院子却喧闹起来,总有一种图腾或在田里,或在心里。一个有人气的院子,炊烟就是吐纳的呼吸。融化掉门窗上一层厚的霜雪之后,白热的蒸气又冲开了屋门,顺着檐头释放到冷的空气里,这时,一锅一锅的黏糕就蒸好了。随着清晨里一声连一声“嚎嚎”的猪叫,杀猪请客的序幕正式拉开。前街后街地分头跑腿叫客,我们姐弟三人小脸冻得通红,却乐在其中。舌尖上的美味像绳一样牵着我们,腊月二十三的糖葫芦丸,正月十五的元宵蛋儿,二月二的煎饼盖儿,五月节的粽子尖,八月十五的月饼馅儿,美味在提醒我们,又到了该吃什么的季节,同时也在提醒我们,又到了该做什么的季节,日子不能虚度。

把一个地方当成了圆心,这个圆心一直牵引着我们回归。也许我们都没想到圆心也会随着生活轨迹的变化而变化。守着一个院子,是人与一个院子的缘分,缘分也有深浅啊。母亲说,她琢磨透了,这个院子三四十年就得换一次主人,住财主,当村部,办食堂,开幼儿园,都热闹过一阵子。父母不情愿又不得不离开,总得找点理由安慰自己吧。倭瓜的藤很长,有几米长,长长的藤是人的胳膊和手脚,它的花朵是青春洋溢的脸庞,它的茎叶是健康的肤色与表情。有时突发奇想,是不是,成为一株倭瓜,就能一直守着一个宅子?再退一步,如果父母不曾放飞我们,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安于老院子,一直守着这个宅子?

那年,我考上了重点初中,要到百里开外的学校住读。父亲很高兴,拿出他当年做新兵时的背带,将我的行李打点得有棱有角。因为年纪小,父亲不放心,他坚持一定要把我送到学校。我与父亲走后,母亲的这一天就显得特别漫长了。她早早地喂好猪鸡,不知还应该干些什么。终于日头下山了,天也渐渐黑了下来。母亲极不情愿地把大门关上。初秋的农家夜晚很静,除了蛐蛐偶尔的几声长鸣,再也听不到的响动。年幼的弟弟妹妹都各自睡了,只有母亲还没睡意,她漫无目的地瞅着电灯一圈一圈的光晕发呆。忽然几声撕心裂肺的哭喊从门外传来:“妈——妈——”她猛地一激灵,眼泪不由自主地滑了下来。其实门外什么也没有,那只不过是母亲的幻觉。那一年,我13岁,是第一次远离家门。继我之后,家中又送走了弟弟妹妹。年少时,对一个院子没有太多的在意,心中的诗和远方不在这里,甚至有一种近似逃离的心理。在生命的轮回与延伸中,走着走着,我们便开始寻找,于是目光又回归到这里。

“大门关上了吗?鸡上窝了吗?”咿呀学语的女儿当年的一句话,再回味已经是别样的滋味。正房里的西屋曾是我的婚房,我结婚后在那里住了三年。我离开九年后又回到这里,最终又离开,父母最后也离开老院,来到我们生活的城市,女儿长大后选择去更大更远的城市生活。女儿满月时,姥姥、母亲、我和女儿曾拍过一张照片,三个女儿和三个母亲同框,让人想到生命温暖的链接。我感觉自己就是姥姥那棵藤上的瓜,我是有根儿的。倭瓜的花是温润的暖到心底的那种黄,花瓣连体,到边缘逐渐分开,俯看像个五角形。我无论在顺境逆境都十分坚信,拥有了良好的品格、良好的习惯、坚强的意志,就不会轻易被所谓的命运打败。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但我们传承着上代人的智慧和精神。

同事建议我将老院子安装太阳能板,光伏发电六年回本,收益可观。我却固执地认为,宜居的村庄,主角是人,植物动物跟着人走,日子才鲜活起来。如果每一个闲置的院子都安上清一色的太阳能板,村庄变成一个大的阳光收集场,那些想扎根的种子去哪里呢?没有绿色守着的院子还能安放多少乡音和回忆?

一元复始,祝福从大红的春联漫延到院子的每一个角落。贴春联,是对院子的整体问候,就像分别对每个物件说一遍:过年好。这种问候是以春联的方式呈现,大门,屋门、厢房门、所有的门都得贴上春联,大门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福满乾坤喜满门”,横批:“普天同庆”。在门楣和窗户上要贴上横批,横批配着红黄蓝绿的挂钱儿,营造出花红柳绿的氛围。猪圈门上贴“肥猪满圈”,鸡窝门上贴“鸡鸭成群”,水井上贴“井泉水旺”,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碾子上贴“青龙大吉”。除了对联,大门贴上一对威武的门神,在屋门口贴上一对大红的“福”字,在每个缸上和柜子上都倒粘着小“福”字。大红福字里有“年年有余”的字样,还有一个弯着尾巴的鲤鱼,不识字的女儿总把大福字叫大鱼字,她一直抢着去粘大鱼字。大院子里有一个灯笼竿子,大灯笼高高挑起,喜庆的气氛就接天连地。母亲说,大年夜里百神下界,都要说吉祥话,不要大声吵闹,大年夜的饺子,先敬天地和神灵,篝火熊熊,鞭炮齐鸣,锅里开始煮着饺子。先前父母盼年,是盼好日子好运气,后来父母盼年是盼儿女归来,合家团圆。离开院子后,年味淡了再淡。母亲至今还愿意看秧歌,以前总不明白,母亲为啥看不够秧歌,她从不拒绝每一个秧歌片儿,认真准备好烟酒糖果为秧歌队接风,热情欢迎每一场秧歌进院。锣鼓铙钹齐上阵,彩带飘飞,人声鼎沸,夜晚的天空被照亮,母亲的脸也被映红,这是她最欢喜和满足的时刻,喜气盈门,一团和气。秧歌是喜迎阳气复苏,大地回春的集体舞蹈,是庄稼人自己的娱乐,年是喜庆的,愿望是热切的,母亲说,敲敲打打的让院子里响器乐,家道兴,日子红火。

曾经的色彩和声音都渐远,但有几藤倭瓜守着,院子还是院子原本的样子。“山青葫芦地青瓜”,是说山上泛起绿意的时候该种葫芦,田地返青的时候可以种倭瓜。当葫芦种子醒来的时候,山就绿了,倭瓜种子想下地的时候,田就绿了。我逆向思维的时候,村庄的植物就有思想,有了感情,年年岁岁,它们能感知四季,不刻板,有表情,能互动。岁月更迭,村庄日新月异,但和倭瓜一样的庄户植物是走不出村庄的,即使哪天不种在院子里,它们也会在村庄里的另一个地方扎根,开花,结实。

院子里的倭瓜,走几步开一朵花,走几步坐一个瓜,等到上冻的时候,七棵秧竟然收获了大小一百多个倭瓜。吃着自产瓜果、粮食长大的人汇聚着土地的正能量,正能量多了,就能聚人聚财,这是村庄的秘密。倭瓜能开枝散叶,能衍生出更多种子,院子的故事还能延伸到哪里?

猜你喜欢
倭瓜院子
邻家大娘
倭瓜情
再见,童年的院子
立冬日进补
倭瓜种植环境及管理要点
我爱种倭瓜
奶奶的院子
厦门院子
厦门院子
南京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