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引导与当代作家自传写作
——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自传丛书为例

2021-11-11 18:07慕江伟
传记文学 2021年2期

慕江伟

南京大学

20世纪自传在中国的繁荣,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那就是出版业的引导。如果细致考察30年代前后作家自传的出版,就会发现“30年代作家的自传写作与杂志、出版社的约稿有很大关系”。《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杂志都是这一时期自传发表的阵地,一批自传丛书也推出了当红作家的系列自传。随后,受战争和政治影响,作家自传写作出现了沉寂期和缺失期。黄金时期的再次到来始于1978年创刊的《新文学史料》。该刊以发表“五四”以来我国作家的回忆录、传记为己任,截至1989年,共发表九百五十余篇作家回忆录。以此为基础,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新文学史料丛书”和“名家自述丛书”。90年代以来,受市场经济以及大众文化的影响,出版社纷纷推出多种现当代作家自传丛书,成果蔚为大观。不同于80年代自传的主力军是现代作家的情况,当代作家开始逐渐出现在90年代以来的作家自传丛书中,并呈现出增多的趋势,“在图书市场中展现出坚挺的身影”。本文选择“当代作家自白系列丛书”“红罂粟丛书”之“女作家影记”“老三届著名作家回忆录”“当代名家自述人生”“文学回忆录”等自传丛书,着重讨论出版社在当代作家自传出版中所扮演的角色。

丛书类型与消费特征

现代作家自传在20世纪30年代进入繁盛期,出现了一大批作家自传,如《创造十年》(郭沫若)、《我的小传》(茅盾)、《我的自传》(王独清)等,但以丛书形式出版的仅有邵洵美主编的一套残缺的“自传丛书”。新时期以来当代作家自传则多以丛书形式出版。自传丛书地位的凸显,加快了作家自传的出版,并在融入出版社策划理念的过程中,进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出版策略。从当代作家自传丛书的出版现状来看,可以归纳为四种类型:

第一类是呼应出版策划。团结出版社1996年推出了一套由从维熙主编的“当代作家自白系列”,包括《我是从维熙:从维熙自白》《我是王蒙:王蒙自白》《我是冯骥才:冯骥才自白》《我是刘心武:刘心武自白》《我是刘绍棠:刘绍棠自白》《我是蒋子龙:蒋子龙自白》6 种。该丛书的出版与团结出版社于1996年至1998年出版的“世纪风铃丛书”是相互补充的。与前者不同,后者主要汇集了现代作家自叙,不过内容都是编者从作家著作或函札的自序部分剪辑而来的,缺乏创新性。1998年女作家铁凝主编的“女作家影记”,有《迟子建影记》《池莉影记》《陈染影记》《舒婷影记》《铁凝影记》等9 位女作家的影记。丛书策划人之所以要出版“女作家影记”,是为了呼应前期出版的一套女作家作品丛书。因为1995年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召开之际,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由王蒙主编的女作家作品系列丛书,其中收录了“22 位活跃在当今中国文坛的青年女作家的小说和报告文学”,丛书出版之后不但受到海内外读者的欢迎,还连获各种大奖。

第二类是呼应历史事件。1998年适逢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三十周年,纪念活动和相关研究一时间在全国异常火热。吉林人民出版社提前向全国11 位有知青经历且创作活跃的作家约稿,推出了“老三届著名作家回忆录”丛书,包含张抗抗的《大荒冰河》、范小青的《走不远的昨天》、肖复兴的《触摸往事》、叶广芩的《没有日记的罗敷河》、毕淑敏的《在印度河上游》、叶辛的《往日的情书》、王小鹰的《可怜无数山》、陆星儿的《生是真实的》、贾平凹的《我是农民——在乡下五年的记忆》、陈建功的《十八岁面对侏罗纪》、赵丽宏的《在岁月的荒滩上》。丛书旨在通过作家个人的视角重新回顾并审视那段历史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第三类是满足大众阅读。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年推出了包括《梁晓声自述人生》《毕淑敏自述人生》《叶兆言自述人生》《蒋子龙自述人生》《王蒙自述人生》《张抗抗自述人生》《曹乃谦自述人生》《叶永烈自述丛书》在内的“当代名家自述人生”丛书,丛书选择的8位作家年龄跨度比较大,有出生于30年代的王蒙,也有出生于50年代末的叶兆言,以此来突出当代作家在文学之路和生活感悟方面的差异性,为读者阅读提供选择。

第四类是记录文学记忆。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开始推出系列当代名家“文学回忆录”,包括已出版的《张炜文学回忆录》《刘心武文学回忆录》《蒋子龙文学回忆录》《王跃文文学回忆录》《残雪文学回忆录》《张抗抗文学回忆录》《叶辛文学回忆录》《刘醒龙文学回忆录》《宗璞文学回忆录》《陈忠实文学回忆录》《王蒙文学回忆录》和未出版的《冯骥才文学回忆录》《贾平凹文学回忆录》《王安忆文学回忆录》等。丛书出版目的正如主编陈思和所言:“意在为研究二十世纪下半叶的文学提供第一手的资料,收录当代作家有关文学创作的回忆与反思,以及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对人生、社会和历史诸问题的思考。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选题。四十年的文学道路和人的历史,将在这里‘立此存照’,给当下一个见证,给未来一份信史,也给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多维度认知作家的好读本。”

自传内容与阅读期待

作家自传的写作,也是一种自我的内省行为。当代作家自传丛书为适应市场需求和契合大众读者对作家生活、写作及其思想的“好奇心”与“窥探欲”,内容设置不仅仅局限于陈述作家的文学成长之路,还偏向于家族史、童年记忆、情感故事、家庭生活、游历心得、生活感触、最难忘的人等诸多比较私密话题的书写,只不过在具体丛书中会有不同侧重。

“当代作家自白系列”6 部自传主要围绕着作家的童年或青少年记忆、情感生活、文学创作谈、人生思考、游历见闻、苦难反思等展开,其中最为精彩的部分是关于童年、情感、苦难的表达。作家选择散文笔法描写童年时代的温馨画面,又通过讲述与家人之间、师生之间、同事之间、朋友之间的故事,多侧面地展现自我情感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对政治运动的苦难经历和文学创作的批判过程,作家写得极具感染力,叙述中夹杂着他们对时代社会的复杂情感,有抱怨、有愤怒,也有坦然,比如蒋子龙讲述了《机电局长的一天》《乔厂长上任记》《燕赵悲歌》《阴错阳差》等小说所引起的或大或小的风波,发出了“艺道艰辛同于世道艰辛”的感叹;从维熙控诉了“反右”时期夫妇二人受到的残忍折磨;王蒙回顾了新疆16年的点点滴滴。

“女作家影记”是照片与文字的有机结合,二者互为延伸,互为强化,具有雅俗共赏的特质。“每册影记包括作家精心挑选出的一百余幅照片,以及由照片引发出的文字。这些文字,或诠释照片,或叙述往事,或抒发感慨,或思念亲友、师长……是照片引发了文字,而文字又丰富了帧帧照片这方寸间的内涵。”影记“侧重的是与作家的生活、阅历、写作、亲情、友谊相关的那些直观而真切的图版;它不回避的甚至还有作家在某一瞬间稍显狼狈的、或者说简直不便示人的形象”,希望通过“被照片凝固了的瞬间”,来再现历史的某种真实。平凡质朴的照片可以让读者看到一个作为“人”的她,而不仅仅是作为“作家”的她。

“老三届著名作家回忆录”因纪念知青上山下乡而产生,它重点突出知青上山下乡的经历,“恰好都只切取人生的某一片断,浓墨重彩,大大渲染一番,而后戛然而止”。丛书入选的作家对这一块记忆均未有充分挖掘,但这段历史对于读者来说也都是闻所未闻的。贾平凹《我是农民——在乡下五年的记忆》一书的故事时间跨度仅有五年时间,内容却丰富驳杂。为强调真实性,贾平凹在书中特别强调所写内容主要来自他当时所写的一本日记,避免了主观记忆的遐想和编造,也回应了读者对真实性的质疑。张抗抗的《大荒冰河》紧紧围绕上山下乡的残留记忆去重新审视自己沉重而苦涩的青春,通过“离别杭州”“嵌于心灵的弹片”“苦中作乐”“写作之初”等内容,努力把本真的感受展现出来。

“当代名家自述人生”丛书的内容设置与“当代作家自白系列”丛书颇为相似,内容依旧以世俗生活话题为切入口,不过关于写作、情感、感悟的内容比较多,减少了童年记忆和苦难经历的比重。其中,《毕淑敏自述人生》更多集中于 “关于婚姻和家庭的独白”“爱是不能比的”“写作是一种命运”以及“关于思想和心灵的感悟”等话题;《曹乃谦自述人生》关注于“人生体悟”“情亲日记”“生活感悟”“创作乱弹”等话题。

与前四套丛书相比,当代名家“文学回忆录”是偏向于作家文学创作的自传,话题都与文学有关,涉及文学事件、文学议论、文学创作(灵感)、文学反思、文学交流、文学观、文学著作年表等方面,而其他内容虽有介绍也都简略叙述。这样集中一个话题的设计,凸显了作家作为文学创作者的独特性,也保证了作家对一个问题的深入而全面的思考。比如《蒋子龙文学回忆录》重点讨论了“文学与事件”“记忆与议论”“创作与反思”“交流与启发”等内容。对一般读者而言,阅读这样一本文学自传便可以快速把握作家的文学成长脉络和文学观的形成过程。

丛书模式与书写局限

90年代以来的丛书出版模式确实带动了当代作家自传的出版热潮,为读者提供了一批精彩的作家自传,但从自传写作的角度考察,纯商业的出版策划给上述五种自传丛书的丰富性也造成了无形的限制。

第一,作家选择的范围较窄。五种自传丛书共包括了34 位作家的46 部自传,王蒙、蒋子龙、刘心武、张抗抗、冯骥才等作家在各类丛书中多次上榜,比如刘心武有《我是刘心武:刘心武自白》《刘心武自述人生》《刘心武文学回忆录》,张抗抗有《张抗抗影记》《大荒冰河》《张抗抗自述人生》《张抗抗文学回忆录》,无限“重复”让这份“固定名单”上的当代作家陷入被过度消费的状态。这当然并不是说这些作家的自传没有出版的价值,而是这样的一种选择限制了读者对当代作家更为广泛的了解,毕竟在丛书选择的作家之外,依旧有一大批当代作家可以进入到丛书的选择范围,他们有着较高的文学成就,也有着热度话题。新鲜血液的引入更有助于提升当代作家传记丛书的吸引力,不至于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

第二,自传内容的重复性。当代作家自传需要回避一些特定的内容。比如,在当前条件下还不适合把一些复杂的人事关系写出来,还有一些作家的情感问题也不便透露。于是,这也造成作家可以展开来写的自传内容是非常有限的。如何处理好自传内容,使其不重复或少量重复,对入选不同自传丛书两次以上的当代作家来说是巨大的考验,例如张抗抗的《张抗抗自述人生》就是由《大荒冰河》一书稍作修订而来的;张炜的《张炜文学回忆录》第一章就是《游走:从少年到青年》一书的直接引入。自传写作应为读者从更多角度带来有效信息,自传内容的重复性反而降低了自传本身的价值。

第三,自传的“相似命名”遮蔽了作家自传的个性化。多种自传丛书直接使用“自白”“影记”“自述人生”“文学回忆录”等字眼统一命名,只有“老三届著名作家回忆录”另辟蹊径,让每一位作家都给自己的上山下乡生活作了宏观概括,如《十八岁面对侏罗纪》《没有日记的罗敷河》《走不远的昨天》等书名表达了作家一种切身感受,给读者制造出阅读期待。

第四,从五种自传丛书来看,多数自传都属于资料性自传。如“当代作家自白系列”和“当代名家自述人生”丛书,在选定的话题框架内,作家随意往里面添加一些相关的记忆碎片,导致这些自传缺乏应有的叙事系统性。虽然话题面面俱到,但内容中的每一点都没有深入展开,给人一种杂乱之感。

第五,自传丛书从开始组稿就都预设了一个“自传契约”,即所写内容应符合出版范畴。“契约”的存在也就促使作家在撰写自传过程中需拿捏好写作的力度,特别是要思考如何评价新中国历次政治运动给自己带来的影响,这对于当代作家来说具有挑战性。从几套丛书中可以看出,作家几乎都选择了一种有限度的陈述,有研究者把这种无奈的回避归纳为“拒绝反思”。此外,作家与出版社签订的出版合同也决定了命题的自传写作并不会像个体独立写作自传那样没有任何约束。例如,韦君宜的《思痛录》成书于80年代,但因其超出了政治意识形态的限度,90年代末才出版了删减本,直到2002年文化艺术出版社才出版了修订的全本。对于出版社策划的作家自传而言,他们主要考虑的是销售量和经济效益,自传内容有没有达到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并不重要。

结语

从自传出版的来源考察,当代作家自传出版主要源于丛书组稿。可以说,商业性的丛书出版模式推动了当代作家自传的繁荣与发展。当代作家自传丛书的推出,既满足了大众读者的阅读趣味,同时也展现出了出版业通过作家选择和内容预设对阅读期待的强大引导。不过,作家自传对丛书出版的依赖,也反映出文学被边缘化的危机。以20世纪90年代为例,自传市场中最火热的并不是作家自传,而是明星自传,它们被多次重印且发行量多达几十万册甚至百万册。或许这些自传内容有诸多瑕疵,但它们符合出版业的经济效益。与之相比,“当代作家自白系列”每册首印仅两万册,且再未重印。如不是集体推出,单个作家的自传很难在出版业竞争激烈的时候出现。当然,作家自传也并非一定要依靠自传丛书,对于当代文坛活跃的著名作家而言,写出一部回顾一生的自传在当下也颇具市场潜力。

注释:

[1]韩彬著:《现代中国作家自传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7页。

[2]徐洪军:《80年代作家回忆录出版状况考察》,《中国图书评论》2018年第1 期。.

[3]丛书包括15 位作家:茅盾、沈从文、巴人、徐懋庸、张恨水、巴金、冰心、曹聚仁、阳翰笙、许钦文、聂绀弩、姚雪垠、老舍、朱自清、丁玲。

[4]关于现代作家自传的丛书层见迭出,例如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了25 位现代作家的自传丛书,内容根据作家身前自述文章编辑而成;京华出版社2005年出版了“感悟名家经典自述”;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年出版了“现代文化名人丛书”。

[5]王宏波:《传记出版与社会变迁——我国1949年以来传记出版研究》,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16年。

[6]邵洵美的“自传丛书”计划出12 种,第一批包括《从文自传》《巴金自传》《庐隐自传》《资平自传》四种,都由第一出版社出版。第二批《钦文自传》《达夫自传》《洪深自传》《蛰存自传》四种,其中只有《钦文自传》由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发行,《洪深自传》《蛰存自传》未写出,《达夫自传》未单独出版,其前8 篇刊于《人间世》,另有一章刊于《宇宙风》。第三批四种并未实施。参见黄俊珑:《邵洵美主编“自传丛书”始末》,《书屋》2015年第9 期。

[7]铁凝:《珍贵的良心——写在“红罂粟丛书”出版之际》,《出版广角》1995年第5 期。

[8]陈思和:《总序》,蒋子龙著:《蒋子龙文学回忆录》,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页。

[9][10][11]铁凝:《“女作家影记”序》,方方著:《方方影记》,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1页、2页。

[12]陈平原著:《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8页。

[13]他在《我是农民》中这样写道:“一九九〇年的夏天,我回了一次老家,一晚上和本族的一个侄儿说话,他突然谈起了我的日记本……他说,日记本在棣花流传着,先是贾塬村的倒换了三个主儿后又传到中街雷某某的手里,再又到东街,转到他手里时他藏起来了,再不外借人了。我赶紧求他还给我,而且愿意再送他一本我的新书。日记本保存的相当好,外边包了两层牛皮纸,上面写着:这是贾平凹在水库工地的日记,翻阅读者无比爱惜。……这本日记,我带回了西安……” 参见贾平凹著:《我是农民》,上海三联出版社2012年版,第82—83页。

[14]杨正润主编:《众神自画像:中国现代自传与国民性研究(1840-2000)》,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5页。

[15]如1995年刘晓庆的《我的自白录——从电影明星到亿万富姐儿》,1996年赵忠祥的《岁月随想》和杨澜的《凭海临风》,1997年倪萍的《日子》和宋世雄的《宋世雄自述》,1998年水均益的《前沿故事》、程前的《本色》和姜昆的《笑面人生》,1999年敬一丹的《声音》与《话筒前》,2000年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

[16]“赵忠祥《岁月随想》重印16 次,累计印量百万多册;倪萍的《日子》一年行销87 万册;刘晓庆的《我的自白录》首发就印了46 万册;其他如姜昆、杨澜、宋世雄等人的自传也都有几十万册。”参见杨正润主编:《众神自画像:中国现代自传与国民性研究(1840-2000)》,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9页。

[17]王蒙撰写的《王蒙自传》(包括《半生多事》《大块文章》《九命七羊》三部)自出版以来就已被多家出版社重版、再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