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的探索
——《“四化同步”背景下的农业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书评

2021-11-11 18:12安徽建筑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安徽建筑 2021年5期
关键词:现代化农业发展

许 娇 (安徽建筑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1 引言

为实现全体中华儿女的伟大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四化同步”发展道路,发展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这条发展道路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深层次问题的重要选择。1978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增速喜人,但四化发展并不同步,这毫无疑问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事实上,我国人口总数超过14亿,农民作为我国规模最为庞大的群体,农业本应该发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然而农业现代化进程与其他三者相比,始终是“四化同步”建设中发展较为薄弱的一环,其发展面临着众多难题: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科学技术发明率和使用率不高,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务农积极性逐年下降。

2 《“四化同步”背景下的农业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主要评述

面对我国现实发展瓶颈,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陈莉教授与汪青松教授所著的《“四化同步”背景下的农业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作者广泛搜集四化同步背景下,关于农业现代化研究文献基础上,阐述中外学者较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结合各个时期我国农业发展历史经验教训,以安徽农业发展为例,对如何发展农业现代化来推动四化同步提供了详实的实证研究,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多方面视野,以不同的理论框架对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作出了较为客观的综合分析。这本书是陈莉教授多年来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的一份总结和交代,全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全书共约20万余字,分为四大部分,共五章。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四化同步与农业现代化的共生关系。作者指出:习总书记审时度势,多次强调必须结合我国具体国情,重视农业现代化发展,这不仅是新时代背景下全体中华儿女的深切呼唤,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四化同步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支撑,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同步的重要基础。那么农业现代化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进一步解决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矛盾、建设农村?作者深知要真正了解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聚焦不同视角,该书的第二部分就是国际视角下的探索与实践。

第二部分共两章,这两章立足国内外农业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结合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理论和西方系列理论,从国外发展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角度,探究了农业现代化理应如何发展,依次列举美国、日本、西欧、和韩国模式,给予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新思路。结合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现状,从中国共产党人的农业现代化思想和中国农业现代化内涵的演进,向读者展现了当今中国真实的农业发展状况。虽然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新挑战,但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努力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从农业生产方面入手,提高机械水平;后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道路有力推进。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创新发展农村产业链。努力做到真正的提高农民收入,建设美丽乡村,最终增加生活幸福感。

第三部分主要是第四章关于农业现代化的实证研究,总共有7小节。本章结合作者以往所做的实证分析与案例研究,深度解读农业现代化与四化同步课题的重要性,多方面论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农业现代化实证研究包括1978年~2001年,安徽农业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2001年~2016年,安徽省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两化间的空间自相关解析,2010年~2017年,三权分置与六安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熵评价,2015年~2016年,三权分置与滁州市和阜阳市农业协同发展评价,2018年~2020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分析。

实证研究中,根据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去具体分析农业投资,其主要分为社会基础性投资和生产经营性投资。作者关注主要的投资主体(如政府、农户),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关于土地资源、化肥投入和使用效率、产权制度、农业基建投资状况、劳动力素质、机械化程度等影响因素,所面临的困境和解决措施。查阅了大量统计年鉴数据,通过时序资料分析和截面资料分析,发现以下问题:①由于农业的比较利益微弱,主体对于商业性农业的投资热情不高,发展进程缓慢,农业推进力后劲不足;②忽视了农户主体地位,不能更好地发挥积极主动性;③我国农村发展从地域角度来看是不平衡的,表现出了较强的空间依赖和聚集特征:东部发达,西部落后,差距较大。

作者结合实证发现一系列可能存在滞后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提出:①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既要加大基建投资力度,也要合理引导农户的经济行为,最大程度活跃市场;②为了解决人多地少以及生产效率不太高等现实问题,整体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势在必行,不能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对农民进行农业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注重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③我国已经处于工业反哺农业的最新阶段,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的投资力度;④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形成各地特色优势,打造地方特色农业,提升自身农产品竞争力;⑤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制,与城市居民获得同等的教育、医疗、就业和创业机会,增强流动人口的归属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⑥六安市的实证研究,警醒政府完善土地流转法律制度,改善农业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对新型经营主体的管理,完善农业产业链。

第四部分是关于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第五章,作者运用信息熵评价的方法,客观确定各指标权重。进一步论证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不断深化,农业逐步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批掌握了基本科学技术和经营知识的职业农民,农业经营走向规模化、专业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变化进程不断加快。以江苏省农业为例,江苏始终将三农工作作为工作重点,结合实际,持续加大改革创新、政策落实和工作推进力度,率先实现了农业基本现代化,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农业现代化道路已然成为弘扬中国特色符合时代浪潮的必经之路。

3 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推进“四化同步”建议

农业现代化是利用最新的工业化、信息化武装农业,用现代经济科学管理农业,从落后传统农业转变为当代世界领先水平农业的过程。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补齐农业现代化这一短板的紧迫性,面对农业现代化落后于其他三化的现况,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

①从现实角度分析:农业现代化作为四化同步的重要基础,发展增速过慢。如果拥有质的飞跃,农产品的供求将发生深刻变化,生产过程将更加关注居民的高端饮食需求,提升其生活质量。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变化,产品种类更加丰富,服务业得到发展,最终缓解农业结构性矛盾,向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

②从四化同步的角度来看:首先,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支撑,农业为他们提供人力与物资的全面支持;以及随着两化进程的加快,也会解决大量农村闲散劳动力安置问题,有利于消除二元分割,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双向繁荣。其次,必须利用先进科学信息技术,建设完善的农业服务平台,整合农业信息资源,以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实现农村经济繁荣。

从农业自身作用角度: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为了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发展农业本身也要积极寻求其他突破点。首先,关注保障农民就业安全,帮助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切实保护农民的权益,增加收入,提高农业投资回报率,加快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更快地流通。其次要最大效率利用农村土地,采用因地制宜的科学种植方法,认真选种,扩大高质高效作物种植面积,提高农产品产量,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并且重视发展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扩大职业农民队伍阵容,提升整体农业工作效率。最后,我国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中央文件持续关注“三农”问题现状。提出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力度,鼓励各方主体共同发力,一起发展当地的乡村经济,帮助农民创收的同时,也要注重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互利双赢的合作才能保证长久稳定的合作。借助互联网经济发展电商进村试点,增加绿色产品供给,销售本地特色农产品,打造本地农产品品牌;鼓励各地结合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别具一格的农业全产业链,推动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提高第一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总而言之,《“四化同步”背景下的农业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出版,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改革来说,是一件好事。对于这本著作的评价,本文只不过是“取其一点,聊述感受”而已。我们相信在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为保障,创新乡村治理制度体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制度,坚持市场主导与政策扶持相结合,必将走上共同富裕之路。从供给侧角度出发,不断深化改革,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最终迈向我国建设的新开端。

猜你喜欢
现代化农业发展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区域发展篇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