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之上 散文

2021-11-11 16:24
边疆文学 2021年2期

传奇飞来石

怒江峡谷里,道路依江岸而修,城镇依江岸而建,陡峻逼仄,寸土寸金。这个峡谷确实没有其他更宽阔的地方可供建设了。

同样,这所福贡县的民族中学就建在怒江的东岸、州府六库到福贡县城之间的公路边。

由于土地金贵,这所中学的教师宿舍就建在不知什么时候从山峰上滚落下来的一块巨石之上。

这块巨石,顶部平整,近100 平方米,三间宿舍在巨石之顶“品”字形摆开,成为民族中学的一大景观,这既是创意,也是无奈。

这所学校的闻名遐迩,并不是建在巨石之上的教师宿舍,而是后来发生的一个奇特事件。

1983年3月19日的清晨,住在巨石之上宿舍的十多位教师们醒来后打开房门,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一块高6 米许、重1000 吨许的巨石落在他们“品”字形宿舍的小小院落正中,巨石之上又垒了一块巨石!而且居然没有对他们的宿舍造成损坏,只是堵住了一间女教师宿舍的房门。

这块巨石是怎样登上他们居住的巨石之顶?如果从山顶滚落下来,为什么教师们没有感觉?有人说凌晨2 点30 左右听到一声巨响,但也仅仅只是“巨响”而已,没有“巨震”。要知道这块巨石如果是滚落下来,还要跨过公路,登上10 米左右的另一块巨石之顶,绝对是呼啸而至,摧枯拉朽。不要说它所产生的巨大冲撞,仅仅落地造成的巨大震动,就足以让这座小小院落顷刻灰飞烟灭、断壁残垣。不可思议的是这块新来的巨石居然这样悄无声息、温文尔雅地登上另一块巨石之顶,稳稳地落在宿舍小院的正中,没有打搅教师们料峭三月的春天之梦!

教师们开始追根溯源:从方位判断,巨石应该位于校园东面的碧落雪山之上,他们认定这块巨石就是从山峰上滚落下来的。于是在碧罗雪山上到处寻找滚落的痕迹,然而他们失望了,宿舍东面的碧落雪山上,没有任何巨石滚落过的痕迹。当年政府也组织了科技人员顺山而上,反复搜寻,始终没有找到巨石原来的位置和滚下的痕迹。

学校对面的山上还有一片当地怒族群众种玉米的坡地,即使是一头牛走过都会留下蹄印,而千吨的巨石竟然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

这块巨石总要越过公路才能登上巨石之顶吧?但公路同样也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会不会是谁搞的恶作剧,用人工搬运或者机械吊放于此?人力当然不可能,机械吗?世界上现今还没有制造出吊起千吨巨石的机械。

不可思议!

从天而降吗?

现在只剩下这个解释。但怎么可能?

百思不得其解,大自然给怒江峡谷制造了这样一个的神秘而又神奇的事件。

至今,这块巨石究竟从何而来,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事件发生以后,不知是谁给这块巨石取名“飞来石”,应该说还是比较贴切的。

大自然无奇不有,神州大地,称为“飞来石”的,不止怒江峡谷的这块神秘巨石。

有如黄山飞来石,又名飞来峰、仙桃峰,位于光明顶和排云亭的中间,是黄山的地标之一。这块巨石耸立在岩石平台上。两大岩石之间的接触面很小,上一石似从天外飞来,故名“飞来石”。地质学家认为,飞来石这一奇观是黄山地区地质变化过程中形成的。

有如泰山飞来石,位于泰山景区的御帐崖之上,五大夫松之下。这块巨石陡然而立,危如累卵,摇摇欲倾,上刻“飞来石”三字,格外引人注目。地质学家认为,泰山飞来石景观同样是泰山地区地质变化过程中形成的。

有如庐山飞来石,位于江西庐山风景区三叠泉景区内。上下两块岩石,互相叠置,形如桌椅。这块形似乌龟的“飞来石”,地质学家认为是在第四纪冰川时代所形成的震南沱石英砂岩、夹石英砾岩构成的上下两块巨砾。

此外,还有岳麓山飞来石、嵖岈山飞来石、天池山飞来石等等,不一而足。放眼世界,这类“飞来”的奇石更是不胜枚举。

这些飞来石景观,经过地质专家研究考证,都是经过漫长岁月的地质演变形成的,形似“飞来”,实则早已有之。

而怒江峡谷的这块飞来石,却是一夜之间,从不知何处“飞来”,稳稳地停留在另一块巨石之顶!没有地质演变,没有岁月打磨,发生的年代并不久远,这个景观从无到有,就是那么一瞬。

大自然在怒江峡谷创造这样一个无解之谜、一个传奇。

既然科学暂时无从解释,那么民间的传说就出来了——

有人说,这是上天馈赠给这所学校的“镇校之宝”,预示着学校将人才辈出、名声远播。

有人说,这块不知来自何处的神秘巨石其实是一个妙龄女子,学校的这块原有巨石则是她的夫君。夫妻失散多年,她万水千山,历尽艰辛,寻寻觅觅,终于团聚。所以应称为“夫妻石”或者“鸳鸯石”。

而当地的怒族则赋予了一个更为美丽的传说:一对逃婚的怒族青年不幸失散,男青年化为磐石在怒江边盼望恋人归来,被困在碧罗雪山上的女青年知道恋人已经化为石头,在怒江边矗立等候,她也化为巨石投入到“情人”的怀里,结束苦恋,成就了像磐石一样坚固永恒的姻缘。我在怒江州编辑出版的《怒江旅游指南》中阅读过这个美丽的传说,有故事、有情节,很细腻、很生动,限于篇幅,我没有展开叙述了。怒族青年男女将自己对美好姻缘的期盼,寄托在这块充满传奇色彩的巨石之上。

怒江峡谷的很多景观,都有被当地人赋予精彩生动的传说,而且基本都与爱情、婚姻有关。

“飞来石”所在的匹河乡,主要是怒族在此聚居。“飞来石”传奇色彩之外,怒族人又赋予了为追求美好姻缘而义无反顾的全新含义。在怒江峡谷这样险恶清贫的生活环境中,追求爱情婚姻的美好、圆满,更是青年男女毕生最大的向往。随着我对怒江峡谷民情风俗的逐步深入了解,发现怒族人的婚恋习俗也富有传奇的色彩。

在“飞来石”的传说里,美好的姻缘是“飞”来的。而邻近匹河的古科乡,这里的怒族曾经的婚俗,青年男女的姻缘则是“抢”来的。

这种“抢婚”的习俗,虽然新中国成立以后就逐步绝迹了。“抢婚”已经离我们远去,但确实发生过。

古科乡的怒族,他们曾经把抢婚当作举行婚礼的前奏。所谓抢婚,并不是像啸聚山林的土匪那样欺男霸女、强人所难,实际上男女双方已经情投意合,“抢婚”只是一种仪式。

首先,男方家人要探明姑娘经常要路过的什么地方,把地点“踩实”以后,选一个黄道吉日,男方家邀约三五个未婚男子,埋伏在路旁的丛林中,当姑娘路过这个地方的时候,带头的就挥手发出捉拿的信号,大家笑着立即把她围了起来,很快抓住她的双手。姑娘心中清楚这种做法就是抢婚,但抢婚人究竟是不是自己中意的那个小伙子,心中也没有底,万一不是怎么办?而且自己就要由少女变为人妇,越想越害怕,一路上又哭又叫。几个小伙子把她生拉活扯地拖到男方家的屋里才松手。

到了男方家,看到小伙子,姑娘心中已然有底,但按规矩还得继续哭,而男方家则笑声不断。消息很快就在村里传开,大人、小孩都闻声而来,人群把男方家的屋里挤得水泄不通、热闹非凡。大家都想对“抢”来的新娘先睹为快。主人家喜事当头,分外高兴,端出早已准备好的高粱酒招待大家,客人们把牛角杯高高举起,一饮而尽。村子里的两位妇女陪伴在抢来的姑娘身边,好言安慰:“不要哭、不要怕,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这是个好人家”等等,专拣好听得话来说。经过一番劝解,姑娘止住哭泣,默默认可了这突如其来的一切,内心开始憧憬着今后的婚姻生活。

男方家忙碌起来,两个男性媒人立即出发,带上两竹筒酒到女方家登门求婚。进屋后,说明来意,赶紧把求婚酒递到女方父母的手中。这个时候,女方母亲则假装生气,跺脚指责。两个男性媒人不愠不怒、心平气和地道歉,为男方家讲情。

媒人的说媒成功了,立即赶回男方家报喜。听到媒人的喜讯后,男方父亲便喊人马上杀猪,庆祝说媒成功。

婚礼随即开始,由“抢婚”而引发的婚礼与众不同:是由一位非常能干的伴郎率领新郎、新娘以及男方家的客人先到女方家举行婚礼。而女方家在媒人离去后,也认真作了准备,一派喜气盈门的气象。因为自己家的闺女有人“抢”,招人喜欢,这是脸上有光的事。新郎不断地向岳父岳母敬酒,以博得女方家的好感。

回到男方家,婚礼继续举行,火塘的火烧得很旺,火塘边人们兴高采烈地喝酒、唱歌、跳舞。婚礼上,新郎家还要专门请本民族的歌手来唱《婚礼歌》,由两位男歌手来对唱,其中一人充当女子角色。怒族人的《婚礼歌》源远流长,丰厚浩繁,那不是我这篇短文所能够概括的。两个歌手要从人类起源唱起,由远及近,从古至今,分为“创世”“谈情”“牧羊”“剪羊”“迎亲”六章,如泣如诉、如梦如幻,高潮迭起、喝彩不断,几天几夜唱不完。

次日清晨,新娘和她的女伴要到村外的水塘背水。水塘边,新娘要砸碎一只新竹水桶,表示自己已经永远属于丈夫了。婚礼结束后,男方家再杀一头猪,让新郎新娘背着猪肉回娘家。娘家人则把猪肉分成若干份,让新婚夫妇送往村子的每户人家,村子的人们则对新郎新娘致以诚挚的祝福。抢婚至此,方告一个段落。

飞来石的传奇,乃至怒族婚俗的传奇,在这世上绝无仅有。那么,神秘的怒江峡谷,还有多少传奇等待着人们去探寻呢?

怒江峡谷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丰富厚重的人文风情,蕴含其中的传奇犹如挖掘不尽的矿藏,是怒江人民独特而又宝贵的财富。怒江峡谷,摆脱贫困与落后,走向富裕与文明的道路怎么走?经过建州半个世纪的探索与思考,培育旅游观光产业,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推动经济发展,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已经形成共识。而旅游观光则是需要进行挖掘、整理,构思、打造的。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一批文化人聚集云南,以独特的眼光、全新的视野观察和欣赏这个边陲省份,发掘和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一块酷似人形的石头,演化成为彝族美女“阿诗玛”,创作了爱情史诗般的电影《阿诗玛》,石林景观由此蜚声海内外;大理的蝴蝶泉、洱海景观,激发了作家的灵感,创作了电影《五朵金花》,大理于是成为人人向往的地方。还有以云南民间传说、历史事件为背景创作的电影、小说、散文等文艺作品如《摩雅傣》《勐垅沙》《神秘的旅伴》《山间铃响马帮来》《欢笑的金沙江》《茶花赋》……不胜枚举,不一而足。云南风光与风情,注入了文化的元素,就变得栩栩如生;云南的旅游产业,插上了文化的翅膀,就逐步腾飞起来。怒江峡谷迄今为止,旅游基本上有了雏形,但与民族文化的融合还是差强人意,对怒江的旅游进行文化塑造非常必要。遗憾的是,这方面的策划、这方面的运作、这方面的打造还没有产生有分量、有影响的文化产品、文艺作品。让旅游与文化相融共生,旅游产业才会形神兼备,引人入胜。否则,即使交通、景点、酒店等相关设施搞得再好,没有文化的支撑,旅游产业就魂不附体或灵魂出窍,注定走得不远。

风情澡堂会

怒江大峡谷民族众多,风情万种。很多民情风俗不是我们所能理喻和接受的。比如傈僳族有一个“澡堂会”,又叫“春浴”,蓝天白云下男女裸身同浴,这与我们传统观念当中的“男女授受不亲”大相径庭。但是在怒江峡谷,男女同浴的澡堂会,却是傈僳族的传统习俗,自古传承,纯朴自然。置身于这个傈僳族自己的男女老少洗浴大聚会“澡塘会”当中,没有人产生那种诲淫诲盗的阴暗心理、龌龊想法,他们赤裸自己,投身到大自然提供的温泉,融进大自然,洗去浑身污垢,除却体内疾病,以洁净之躯迎接新的一年,身心好不惬意!他们裸身以对而无杂念,相处这么自然,活得这么轻松,我羡慕他们。

据考证,傈僳族的“澡堂会”或者“春浴”距今至少三百年以上的历史,是怒江地区的傈僳族一个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盛会,“澡堂会”保存和延续了傈僳族传统文化,明朝永历二年(1647年)就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最具规模的是距怒江自治州府六库12 公里的登埂“澡塘会”。当时的官家为繁荣澡堂会,在江边修建了两个简易的池子,以方便群众洗浴。到了清朝,登埂的土司又做了进一步的修葺扩建,并在洗浴之外加进了民俗表演、物资交流等内容,举办丰富多彩的“澡堂会”,延续至今,成为泸水县一带傈僳族群众一个固定的传统节日。

每年春节初二至初六,怒江两岸的傈僳族同胞就会携家带口,带上行李、备好食物以及简单的生活用品,到达位于怒江边的登埂这个地方,他们在温泉附近岩壁下搭起简易的帐篷,做成一个勉强可以栖身的“家”,然后埋锅造饭,在这里生活7 天左右。最主要的,就是投身于江边用石头简单砌就的温泉池子,洗浴、说笑、寒暄、打闹,热气腾腾,其乐融融。“澡塘会”除男女老少都要泡温泉以外,既有射弩、打秋千比赛,“上刀山、下火海”表演和举办物资交流会等,更有通宵达旦的赛歌,而且一唱就是三天。丰富多彩,天天欢快。这是除“阔时节”以外怒江两岸傈僳族的又一传统盛会。

“澡塘会”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在碧罗雪山深处,有一个冰天雪地、寒冷偏僻的村子,生活着一个父母双亡的孤儿,靠着乡亲们的接济度日。随着时光流逝,孤儿长大了,英俊潇洒,能歌善舞。有一天夜里,他做了一个梦:他来到一个仙境般的地方,在一个云雾缭绕的池子里,站起来一位如花似玉的姑娘,含笑向他款款走来。小伙子心都醉了,他决定要找到这个梦中的地方,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于是他告别乡亲们上路了。翻越九十九座山,跨过九十九条河,历尽千辛万苦追寻他的梦。他终于来到了登埂这个四季如春、开满木棉花的地方。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升腾着热气的温泉昼夜流淌。温泉池里,一个美丽的姑娘在沐浴。当地的乡亲们告诉他,这是龙王的小公主。眼前的情景,似乎就是小伙子梦境的再现;沐浴的小龙女,似乎就是他梦寐以求的姑娘。于是他在温泉边给她歌唱,歌声里有他对梦境的叙述,有他对小龙女无限的爱慕,这一唱就是三天三夜。优美的歌声,吸引了怒江两岸的乡亲,他们成群结队来到温泉边如痴如醉听他歌唱;他的真情,感动了小龙女,决定与他相伴一生;小伙子的真情实意和英俊淳朴,也感动了龙王,同意了他们的婚事。这个皆大欢喜的爱情故事,寄托了傈僳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向往。他们的故事,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在傈僳族群众心目中,温泉是美好梦境的再现,是得到人生幸福的吉祥之地。为纪念这对钟情男女,每到春暖花开,傈僳族群众就会举家前来这里,到温泉沐浴,到温泉歌唱,洗却往日的烦恼,祈求来年的幸福。事实上,也有许多傈僳族青年男女通过“澡堂会”而相识、相知,最后相爱,结为终身伴侣。这也是“澡堂会”的魅力之所在。

我敬佩傈僳族的先人们把一个简单的温泉洗浴,赋予了这样优美动人的传说,“澡堂会”于是在我心目中变得神圣起来。迪斯尼乐园的创始人沃尔特·迪斯尼有一句名言:“我们所有的梦想都可以成真,只要我们有勇气去追求它。”尽管傈僳族人民生活在贫困落后的怒江峡谷,但他们绝不缺乏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他们一代又一代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争斗,从未屈服。我多次听过傈僳族歌手所唱的民歌“摆食”调,堪称天籁,洋溢着乐观坦荡的情怀。这是一个世世代代寻梦、追梦的民族。

由于“澡堂会”极具民族特色,再加上一些媒体添油加醋的宣传,这就吸引了无数的摄影爱好者前来探秘和猎奇。傈僳族人民是善良、宽容和好客的,对他们的到来并没有拒绝。作为一项民族的传统盛会,多一些人知晓,对于宣传弘扬民族文化是有好处的。我看过一些“澡堂会”的摄影作品,在波光粼粼间,在云蒸霞蔚中,洗浴的人们有如置身仙境,美不胜收;有的摄影作品反映的是“澡堂会”射弩比赛、“上刀山、下火海”的精彩场面,的确是反映“澡堂会”盛况的摄影精品。但有些照片则不然,一味追逐裸身洗浴的画面,招致了傈僳族群众的反感,我同样也很反感。先不评判这些摄影者的想法是否龌龊,内心是否阴暗,但他们起码是缺乏对民族传统习俗和民族文化的了解与尊重。这些照片,有的居然还堂而皇之挂到网上,确实太不应该、极不礼貌。荀子讲:“仁者必敬人。”所谓“仁者”,应该是有修养、讲礼貌、懂尊重的人。对于“澡堂会”,我们应该尊重傈僳族群众的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让他们在自身的习俗和文化氛围中自豪地快乐生活,有什么不好?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对人不尊重的人,首先就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德国著名诗人歌德说:“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我们在从事摄影活动时,是否应该想想:你在拍摄其他人,而这面“镜子”在“拍摄”你。即所谓:“人在做、天在看。”

现在,登埂温泉的设施虽有一些完善和改进,但总体来看还是十分简陋的。我在想,怒江两岸的傈僳族群众一年就有这么一次畅快淋漓的洗浴聚会、文化聚会、经济聚会,又是一个民族传统的习俗,我们应该从改善民生、尊重民族习俗的角度,下决心改善一下设施条件,让他们的“春浴”更方便、更舒心、更快乐。但是绝对不能搞成商业化运作的收费项目,这样将会毁掉这个传统的民族习俗。傈僳族人民世世代代都这样过来了,已经成为他们生活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能轻易被剥夺,应该无偿享受这一份大自然的慷慨赠予。

结尾,我想与读者分享一下“澡堂会”傈僳族青年男女的对歌:

男:阿妹,母亲没有把我们生在一处,

女:阿哥,父亲没有把我们养在一处。

男:阿妹,你住这一山、我住那一山,

女:阿哥,你住这一箐,我住那一箐。

男:阿妹,我是七个山头的人,

女:阿哥,我是九个箐沟的人。

男:阿妹,没有温泉,我们难得相见,

女:阿哥,有了温泉,我们终于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