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健升
阳光,万物的神灵,生命离不开阳光的沐浴。阳光心态让心灵一片明净,使我们的生命生机盎然。
一位哲人与门徒雨后走在土路上,他的新布鞋上沾了许多泥巴。穿了雨鞋的门徒问他:“出来时为什么不换双鞋呢?”哲人望着连接村子与外界的泥泞的路,意味深长地说:“换鞋不如换路呀!”门徒顿时心头一震。后来,在哲人的带领下,大家一起修缮了路面,从而一劳永逸,不必再受“换鞋”之苦了。
与“换路”相比,“换鞋”要容易得多。于是,人们遇到困难时,总会避难趋易,抱着创造生活不如迁就自己的想法,被动地跟随外界的变化。殊不知,这样做常常失去本色、扭曲个性,反而留下更多的忧患和烦恼。信心源于明确的目标和积极的态度。信心不能给你需要的东西,却能告诉你如何得到。
清早起床,伸展四肢、晃晃脑袋,就知道自己活着。绝大多数人期待长寿,可是生活却不是这么简单,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否在生活,很多人不知道该怎样生活。
前几年,我每年都要到武汉去讲学,那时住的那条小巷里有一位老婆婆,白天,老人总坐在家门口做编织活,晚上在街上卖“臭干子”。我想老人一定活得很艰苦,于是常去买她做的“臭干子”。令我欣慰的是,老人家饱经沧桑的面容,总是那样慈祥、安静、平和,没有丝毫愁苦。有一次,我问她:“老人家,日子过得是不是太难了?”老人却笑着说:“孩子,你们年轻人不会过日子啊!我白天坐着,晚上就要站站。人不干活,筋骨就会老了。这条街上我卖的‘臭干子’价格最低、最好吃。每天给你们个方便,也养活了自己。”她边说边给我看她的家当:“这个小炉子和推车是隔壁小伙子帮我改装的,小铲子是那个修车行帮我打的。我每天就卖100块‘臭干子”,能赚30元钱,足够我享福的了。我要是不干,你上哪里去吃?我也闷得慌。过日子图的是个乐儿,一辈子不能让人说‘不中用’。有什么难?你们就是太‘花花肠’。”老人一席话让我很意外,她的内心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每一天的日子对她来说并非都单调和辛苦,她很知足。更重要的是她很快乐,她是一位有追求的老人,生活得有滋有味。常听人说:“我是个穷人,凑合活着吧,富人们才会谈论生活质量。”是活着还是生活,其实与贫富无关。贫富只是我们的生存条件,谁都不拒绝富裕,但是并非富裕者就有快乐的生活。奢者心常穷,俭者心常富。立身处世,终身潇洒,还在于一个好心态。
有一位老板,20世纪80年代初大学毕业,然后远走他乡,下海经商。他淘得第一桶金后,开始在高分子化工领域创业。他废寝忘食、呕心沥血甚至倾家荡产。困难的时候,过年走亲访友的钱都没有,自己带着工人躲起来继续试验,后来他终于成功了,靠研发的这项技术创建了一个高附加值的新兴行业,很快就富足了。可是,自从他的公司发展起来,他整天怕别人偷走技术,对身边所有的人严加防范,他认为成功全是自己所为,不愿意与最初合作者分享股权。结果,众叛亲离,很多人才都离开了他。恼羞成怒的他,整天怨恨天下人。自从有了钱,他就没有了淡泊生活,经常花天酒地、拈花惹草。那些不断伸手要钱、时而醋性发作的女人搞得他焦头烂额。自从发现这个有钱可赚的市场,他就把自己的企业当作印钞机,让员工们陪着他每日十几个小时工作,不允许提什么放假、加班费。刚过不惑之年的他,已经面容憔悴、精疲力竭,挣钱、守住钱成为他活着的任务。是不是很悲哀呢?“活着”与“生活”是人们广为关注的话题,也是寓含高深哲理的学问。对生命和生活的探索伴随着每一个人的一生,人们依照自己的哲学演绎着千姿百态的人生……
初入职场的年轻人遇到挫折或者怀才不遇,就有人说:“凑合活着就行了,混吧。”这真是一种悲哀,你有战胜一切的能力啊!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苟且偷生,而是要享受生活。每个人都应思考一下“生活”的课题。活着与生活,由于我们精神和态度的不同而有所区分。“活着”不过是一种状态,表示生命的延续。仅仅是活着,就没有了理想的陶醉,没有了追求的激动,没有了自尊与骄傲,人生的价值和活着的乐趣就无从获得。生活使我们瞩目远方,使我们执着追求,使我们懂得爱和自我完善。当我们出生的时候,一如万物新生,属于自然的。随着我们的成长和选择,我们开始给自己的存在寻找意义,或者我们会给自己的生命强加一个意义。活着和生活的区别就由此而展开。但是,对很多满怀壮志、追逐成功的人们来说,生活也可能倒向另外一个极端,演变成无止境的欲求、不断增长的目标。操劳、奔忙、竞争、缺少节制,让我们成为一台台机械的工具,只要电源没有切断,就不停顿地做功,而全然失去了灵感。闲散中或者奔忙中的我们,真的享受了生活、体会到生活的乐趣了吗?很多人没有勇气问自己是否幸福,硬挺着过忙碌的日子,追求生活的人也落到了活着的境地。然而,人生如同故事,重要的并不在于有多长,而是在于有多好。
追求幸福的生活,不是生物性地活着,不是机械地做功。天地之间,以人为本。上是天,下是地,生活在中间。天是什么?是法慧。人生潇洒须遵纪守法、遵循规律;无知无慧、无法无天,绝无幸福人生。地是什么?是生灵。人生幸福需身心健康、真情尚德;病弱衰竭、心冷情绝,定无幸福可言。精彩人生需顶天立地,头顶法慧,脚踏健康,过着平衡有序的生活。生活应不可缺少的是:健康的幸福、目标的希望、爱着和被爱以及工作的充实。
常言道“健康是福”。为什么呢?因为健康乃生活之必需,健康是立业之本。健康是家庭的财富,有健康才能阖家欢乐、幸福美满;健康是生命的价值,有健康才能自我发展、奉献社会。强健的体魄、旺盛的精力、阳光的心态,是成功者最为基本的条件。我们常常忽略健康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随处可见压力、竞争、缺乏运动以及自身营养与休息不合理等生活障碍,健康问题正成为影响我们生活质量的最大危机。体力不支,你失去了耐力;身体臃肿,你失去了灵活;失眠焦虑,你失去了激情;心灵苍老,你失去了机遇。然而,很多人还不能知觉健康的流失,或者还在幻想健康会失而复得。社会转型时期,最容易让我们迷失在职场中。不良的习惯肆意摧残你原本健康的躯体,没有节制的欲望吞噬着你有限的健康资源,过度的焦虑使你心灵难以承受。我们的生活需要一种平衡!如果我们有强健的体魄,我们才可以精神饱满地过好每一天;如果我们有阳光的心态,我们才可以心情舒畅地过好每一年。愉快的每一天、舒畅的每一年,才可以让我们的生活空间得到扩展。从容、快乐、智慧,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精彩。健康是智慧的条件、快乐的标志,健康带给我们的是幸福的未来。
美好的生活应该是充满希望的,心中永远揣着希望,不放弃足下的努力,生活就会不断步入新的境界。有个中学生,成绩一贯不错,后来他学习成绩忽然下滑,父母问其原因,孩子说:“我不知道学完有什么用。”显然他心中没有了目标。一名技术人员放弃了几年研究的课题,他的解释是找不到继续的动力。一位企业家最先开发了一种产品,时隔几年后,很多公司的产销额成倍地超过了他的企业,他说:“没有想到市场有这样大,我也不知道该怎样做。”我们周围还有很多类似的事例,究其原因并非是“路”的问题,而是“心”的问题。人们陷入进退两难的焦虑,无法把握自己的下一步目标。成绩不佳、成果未见、成功渺茫加之缺少足够的呵护和支持,常会使人心灰意冷,把握不住目标。呵护希望之花要有忘却挫折的决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对生活真正意义的理解。在终日奔忙的人群中,并不乏为了工作、为了财富或者为了孩子而奋不顾身的勤劳者。可是,他们还是没有幸福的体验,因为他们在委屈地活着:工作上的极不顺心、婚姻上的勉强维持、人际关系上的强作笑颜、无限欲望的极端压制……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心态问题,如若把高官厚禄当作成功,把身价百万当作理想,子女成龙成凤当作做人的脸面,那希望就脱离了现实,目标就会错位,就没有了享受,没有了节制。如果主宰命运的不是我们自己,而是我们被社会偏见和欲望所操纵,就只能等待耗尽最后的能量,葬送自己宝贵的生命。年轻一族,以为明天还在,以为自己的生命还很长,这种幻觉常常使他们放弃眼下的行动,浪费金钱、时间和心力。每天都在等待中消磨时光、生活在幻想中,理想目标变得遥遥无期。事实上,无目标的努力,有如在黑暗中远行。而对于一艘盲目的航船来说,所有方向的风都是逆风。把目标明确地设置在自己面前,不必太远,重在行动,不懈努力,目标就会唾手可得。而积累起来的目标就一定会助我们走得更远,那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在一个崇高的目标支持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会获得成功。”
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我总觉得活着没什么意思?”“为什么我总高兴不起来?”如果有这样的问题,那不妨问问自己:我有没有特别的喜爱?我今天做了奉献之事吗?心中有爱,生命才有光泽,爱使我们对万物眷恋、对时光珍惜。有了爱,生命就有了春天,世界也变得万紫千红。爱使我们知人间情暖,知荣辱自尊。有了爱,生命就有真善美,生活也就充满责任和意义。任何人都有获得爱的权利,前提是爱的奉献。爱和被爱是人类幸福的根本。当官为民做主是一种厚爱,儿女孝敬父母是一种挚爱,业精于勤而成大事是一种酷爱,举善助人是一种博爱。生活是以爱为底蕴的。爱不仅是付出,也是一种所得和机遇,志趣高雅的人、成就大业的人,要运用与生俱来的天赋本能,不断升华自己的品位,在爱的奉献中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便是最大的幸福和所得。不仅如此,亲人、爱人、朋友都给予我们最珍贵的爱。因为被爱,我们变得朝气蓬勃,新的希望油然而生,生命的价值是在温暖和爱中感悟的。活着是一种麻木,生活是一种感悟。生活就在于感受我们的世界,就在于分享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就在于盛满希望上路,让所有的人在爱的阳光下度过美丽的人生。爱产生力量,让生活的一切变得可能。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有一位85岁高龄的离休老同志,名叫洪德铭。他1937年参加革命,当新四军时负过伤,是革命伤残军人,离休前曾任湖北财经学院院长。自1986年离休后一直是“离而不休”。在此期间,他担任中共湖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委员会兼职委员,先后到武汉市和省属14个地市州、10多个县了解情况、调查研究。这位老人还被教育部聘为全国高等学校评议委员会委员。义务任职3年内,他率领专家组先后考察了16所高校,并撰写了13所学校的考察报告,参与评议了百余所学校;他还在校内外为大学生作了20场次专题报告;发表论文32篇,共约37万字;他担任着湖北省高校老年协会副会长,主持老年协会日常工作。不仅如此,老人还向武汉市红十字会申请逝世后把遗体无偿捐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整日忙碌,兴高采烈,令人敬仰。从这位老人身上我们可以感悟到生活的真谛:工作的充实是一种幸福。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就是在自己的工作中寻找快乐,培养自己的成就感。古罗马的政治家加图,80岁还学希腊文;希腊的历史学家布拉塔克,更是在衰老之年才开始研习拉丁文;意大利作曲家维尔第,73岁创作出《奥塞罗》这样不朽的歌剧。有人说:“生活的较高境界之一就是使事业成为喜悦,使喜悦成为事业。”能在自己最热爱的工作上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在你自己挑选的位置上享受努力的价值,保持一种健旺的精神,生活的渴望就会不断升华。正像劳作一天带来愉快的睡眠一样,勤奋的工作带来幸福的人生。一个人为事业而思考、行动,他会获得忙碌的快意和收获的喜悦。点点滴滴的才华都在一天天开花、结果。同时,我们经过工作才能日臻完善,并且领略人生各种精彩。生命中最巨大的奖励并非来自财产和权位的积累,而是由工作热忱带来的精神的满足。
由此可见,活着是我们生活的前提,但不是我们人生的目的。当今时代是一个充满选择的时代,物质生活丰富多彩,精神世界错综复杂,人们的活法更是千姿百态。生活没有旁观者,活着的人都要选择某种生活方式,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只要不远离“健康的幸福、目标的希望、爱和被爱以及工作的充实”这些不可缺少的要素,生活其实很简单、很美好。拥有一颗轻松自在的心,放弃一颗欲求太多的心,朴素人生都是美好而幸福的。好的人生流光溢彩,好的生活智慧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