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笑笑 梅展展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分析病例研究探讨躯体化障碍患者应用疼痛心理干预治疗措施对此类患者心理治疗后的依从性及患者临床心理治疗应用效果的观察。方法:从中选取我院在2019年6月~2020年9月期间收入治疗的40例诊断为躯体化障碍的患者病例作为本次临床实验的主要调查研究对象。此次临床实验主要采取随机进行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平均分成两组,每组有20例,一组对每例患者进行各项常规护理干预为对照组。另一组疼痛心理干预为实验组。分别通过观察、比较并分析记录两组患者在不同的护理干预模式下对于躯体化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疾病恢复情况以及患者对护理干预模式工作的满意程度。结果:实验组的患者干预后的治疗依从性为平均95.37%,对照组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治疗依从性平均为86.35%;一个实验组的患者对治疗效配合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患者护理组的满意度综合评分平均为(92.56±3.43)分,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平均评分较低为(83.56±2.36)分。结论:通过临床实验室的数据综合分析研究可得:在目前实施各种常规临床护理措施的基础了上加之疼痛心理干预措施,将其有效应用推广到躯体化障碍患者当中,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患者的心理治疗工作配合度,促进治疗患者健康的状态得到进一步有效恢复,并且它还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患者对临床护理护患工作的治疗满意度。
【关键词】躯体化障碍;护理满意度;疼痛心理干预;治疗配合度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3.054
躯体症状障碍是一类精神障碍,特征为患者长时间担心或坚信自己得了某种躯体疾病。这类患者会反复强调自身的身体出现了各种不舒服,感到焦虑并不断就医、检查,对于无异常的检查结果或医生告知其没有身体疾病,表示怀疑。即使患者真实存在某些身体疾病,但这类疾病远不能导致患者描述的身体症状和严重程度,患者的这种主观疼痛和焦虑感,会影响到日常的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等。此次实验便是研究疼痛心理护理干预对躯体化障碍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以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报告如下。
1 实验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选取来自我院在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期间被我院诊断为躯体化障碍被收入我院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本研究实验的主要调查研究对象。此次临床实验主要采取随机分组将以上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平均年龄在26-69岁,男性12名,女性8名;實验组平均年龄在25-68岁,男性10名,女性10名。参加调查的两组患者对本次实验均有知情同意权,同时患有其他精神系统疾病或影响实验观察的疾病均排除在外。
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加上疼痛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操作如下:
支持性心理治疗是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基础,主要通过反复耐心的讲解,帮助患者建立对疾病的正确认知。同时,慢慢引导患者将注意力慢慢从自身转移,关注其他娱乐活动等,从而减轻症状。通过帮助患者充分认识心理社会因素,例如生活中的应激事件、人际关系的冲突等,意识到心理因素会影响躯体症状,从而接受疾病可以是由于心因性而非器质性的说法,减少继发性获益。躯体形式障碍一般为慢性波动性的病程,患者常表现为特定的行为模式,对患者进行行为分析与行为治疗,达到行为矫正的目的,以减缓躯体症状。可采取暴露疗法、行为强化训练等。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1.2效果评价方法
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护理模式下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以及对患者对护理模式的满意度评分。
1.3统计学方法
我院选取的所有参与实验的确诊为躯体化障碍的两组患者,此次实验他们所涉及的所有个人基本信息均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分析。
2 实验数据及结果
通过此次实验数据可以分析得出,采取疼痛心理护理方法进行早期干预的疾病患者,其早期治疗效果依从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疾病复发率明显低于两个对照组,且以上两组实验数据评分差异较大具有重要统计学事实意义(P<0.05)。因此,将疼痛心理护理综合干预法的应用引入到躯体化障碍疾病患者的早期护理中来也是很具有一定的临床上和应用研究价值的,值得在我国临床上广泛进行研究推广。
3 总结
躯体症状障碍是一种慢性精神疾病,该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多数专家认为主要同心理社会因素及生物学因素有关。基本病因中心理社会因素例如患者敏感、多疑、固执、自我中心、自怜、对自身健康状况过分关注等性格特点,可能导致躯体形式障碍的发生,过分关注身体感觉,将其夸大,并被这些不适所困扰。该病的患者对自己身体的感受要比一般人敏感, 他们对身体痛觉的忍耐较低。要详细了解每一位患者的情绪状况和心理状况,加强疼痛的心理护理干预,针对不同情绪采取相应应对措施,并让患者尽快恢复疾病、减少疾病复发,并增强患者治疗和恢复疾病的信心[5]。
参考文献:
[1]李凌江,陆林.精神病学(第3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44,375.
[2]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精神病学分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62.
[3]陆林.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530.
[4]邓云龙,王东方.躯体症状障碍诊疗策略[J].医学与哲学.2017 (581).
[5]王琪,耿在香,王爱凤,王万章.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认知性症状管理实践[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9(06).
[6]韩长远,张继轩.新编全科医师手册[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80.
[7]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