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藏族丧葬文化研究

2021-11-10 04:19金吉明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1期
关键词:火葬

金吉明

摘  要: 丧葬习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折射, 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白龙江流域的舟曲藏族在长期的民族交往中因其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丧葬文化,通过对舟曲藏族火葬法的考察,正确的认识解这一古老的民俗文化,能够更好地解读当地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舟曲藏族;丧葬习俗;火葬

舟曲历史沿革概况

舟曲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南部,东与陇南相接、北界宕昌、南与四川省九寨沟县交界,舟曲(vbrug chu)是藏语音译,意为“白龙江”。关于舟曲境内的藏族的来源,著名藏族学者东嘎·洛桑赤列文函记述:吐蕃王朝时期从西藏山南工布一带调遣的“达玛”(rta dmag马兵之后裔),他们奉命驻守唐蕃边界,其姓氏为藏族三大姓氏中的“东氏”,他们的服饰至今保留着过去历史上马兵的特点。其语言、习俗、宗教等一直保留原来传统习俗,如舟曲一带老人们逢年过节祭祀山神时,就在地上煨桑,向天祭酒,以祭祀故土工布戎的山祇。舟曲藏族主要分布在“一江两河”之称的白龙江、拱坝河、博峪河流域。在明清时期,舟曲藏族部落为卓尼杨土司领地,解放后1955年舟曲县行政委员会改设舟曲县为迭部县,1962年又恢复舟曲县,至今都称之为舟曲县。因自然环境与社会历史的原因使得舟曲藏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域民族文化。

一、舟曲藏族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死的归宿、对彼岸世界的认识及生活的愿望,也反映了人们对死者态度及方式。藏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的丧葬习俗。从文献史料和考古遗存看其丧葬形式有火葬、墓葬、天葬、塔葬以及树葬、水葬等。由于历史、宗教以及自然条件等原因‚这些丧葬仪式逐渐发生变化。

火葬是藏族较早产生的一种葬俗。属于较高等级的葬式,在整个藏族地区而言,一般佛活、高僧或者贵族大多数实行火葬,是藏族人对敬重人的使用的葬法,这是受印度影响,因为火葬是古代印度的三大葬俗之一,尤其是释迦牟尼涅槃后,遗体实行火花,自此印度佛教僧人大多数采用火葬制,并随着佛教而传入各地。但随佛教的传入西藏,火葬这一古老的葬俗非但没有成为藏族主要的丧葬方式,反而逐渐淡化被其他丧葬方式取代,关于这一问题众多藏学专家都持不同的观点。边巴次仁所写的“浅谈藏族丧葬文化”一文中作者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给出科学合理的解释。总之,火葬这一葬俗虽然没有成为藏族主流的葬俗,但由于青藏高原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等原因,造就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丧葬习俗,而白龙江流域的舟曲藏族因为自身的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形成了火葬为主的丧葬习俗。

二、舟曲藏族丧葬仪式

在很多国家和民族的观念中往往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而在大多数藏族人观念中死亡恰恰是生命轮回的开始。丧葬仪式不仅是生者对于死者悼念的一种形式,更是生者成就自身的一种心灵寄托。笔者是舟曲本地人,曾多次参加过丧葬仪式活动,以下是对火葬仪式过程的整理。

(一)临终与报丧

在老人即将逝去的时候,家族的亲属以及邻里便会轮流守护,进行陪伴与安慰。传说即将逝去的人,在其他已故亡魂的召唤下,在阴间和阳间徘徊,在短暂的回光返照后,便安详地和亲人告别。亡者咽气后,家属朋友用棉花醮上事先泡好的香柏枝水清洗死者的身体,换上新衣,若死者男性应该事先剃发,女性则咽气后梳头辨发。然后,亲属进行哭丧,家里的女眷便会打扫屋子,收拾房屋,准备购置举办丧礼需要的各种食材和工具。随着哭丧的声音,亲属及邻里听后便会前来吊唁并且携带办理后事的用具前来帮忙。通知完家属邻里,便在村里找一个有经验的人去寺院请喇嘛占算火葬的日期,喇嘛依据亡者的生辰八字和去世时间以及当天所属的星象计算出亡者火葬的日期,以及通过与灵魂通灵的形式,向生者表达逝者的遗愿,死者一般停尸七天左右,但也与天气有关,冬季最长十至十五天左右,夏季一般不超过五至六天。同时也要根据喇嘛的占卜确定适合下葬的时间。

(二)停尸与守灵

停尸与守灵是整合仪式中最漫长的阶段,首先停灵期间,必须每天进行守灵和诵经活动。前来守灵的人是同村,也有邻村亲戚朋友来陪伴守灵,守灵主要是晚上由喇嘛诵经,其他人也与喇嘛一起念诵六字真言,替亡者消灾祈福。喇嘛通過念经超度亡灵,一方面为死者救赎今生的罪过,另一方面是指引死者进入中阴投胎转世。若家境优越些也会多请喇嘛,并有同村老人来陪伴喇嘛诵六字真言。此外在停尸阶段,亲属要严格进行监督,尤其晚上要有人整夜守灵,防止猫狗等吃掉尸体跟前供奉的东西或者打掉供奉的清油灯,当地人称,如有此等现象发生,逝者的灵魂找不到轮回投胎转世的出口,会有投入轮回中饿鬼道和畜生道的危险,死者的灵魂得不到安宁,也会给亲属或邻里带来不幸。

亡者死后的第二天请村里的木匠(专制丧矫的人)制作丧矫,丧矫的制作过程中对其形状,对木材的有要求以及程序等有严格的规定,一般制作丧矫需要二至三天,具体也要看死者家属对所需材料的准备程度,丧矫制作完成后再请当地的艺人(专剪丧矫图案、图形的人)裁剪各种形状的纸图(苯教信仰和符号有关的图形)来装饰,形状像似藏式塔形,丧矫制作完成后的第二天或者三天晚上在家族成员中选一个年长胆大的老人将死者尸体移入丧矫内,然后重新安置丧矫的放置位置,一般在逝者死亡后之无丧矫之前的时间将尸体放在屋内,待丧矫制作完成将尸体收置其内放置在屋外或者院子里。

在停灵期间,若死者子女较多条件好,每一个子女都要进行“曲贡”就是召集很多僧人对亡灵诵经超度,这样的超度次数越多认为亡灵在阴间更会安宁。下葬的前一天是由死者的第一子女(与死者生前同一个家庭生活的子女)要操办“曲贡”规模和仪式比其他的大,所以也称之为“大曲贡”,到了晚上十二点左右进行“争娘舅”活动仪式,死者家属要在村里找几个能言善辩的人与死者的娘家人进行争辩,就是娘家人首先理清死者的祖源问题,然后询问死者的死因,生前子女是否孝顺,死后各种礼仪是否周全,在这个活动中整个过程都是较为夸张的,但是意义重大,通过“争娘舅”一方面来是娘家亲戚对死者表示细怀和寻根追宗,一方面暗示死者虽然已经不在世,但双方的晚辈亲戚还要继续来往,亲族关系不能断。

(三)出殡与火葬

出殡这天,家属要选好同村抬丧矫的年轻人。待到中午一点左右抬丧矫前往火葬场“堵萨”(火葬场),由僧人和同村老者牵住系在矫上的白布头,为亡者领路,到葬场之后,众僧人诵经(亡灵上路经),同村年轻人将先前准备好的柏枝堆在丧矫跟前,然后僧人中佛法最高的“多然巴”单独诵经同时向丧矫抛出祭祀品,点火进行火葬。从此以后到七七四十九天中阴完毕时,须请僧人诵经、占算亡者下落。另外在此三年里,以过世的那一天为准,为亡者举行三次纪念活动,而且在大年初一要前往“堵萨”烧纸钱、奉供品、煨桑。在纪念活动期间请僧人为亡者诵经祈祷。

三、丧葬仪式的社会功能

丧葬仪式是一个民族面对死亡时在物质及意识上做出的反应,是历史文化交流不断整合而成的。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类的意识领域也不断被发展的社会所制约,而舟曲藏族流行的火葬法更成了一种更深层次、多元化观念形态驱动下的行为模式,它包含了及其博大的文化内容。它既有理性的概念,情感的表达,又有着审美情趣、价值取向;有着共同的宇宙观、生命观、人生观。

首先,当地民众认为火葬是对亡者进行临终关怀最好的方式,同时也能通过这种方式将这一传统习俗及其中包含的民族文化意义保留传承下来。这种葬法在满足家属对亡者灵魂祈祷的同时也保持了它特有的方式,为本民族丧葬文化留下完整且系统的过程。其次,火葬相对于其他丧葬方式而言更加环保且符合当地民俗习惯。其丧葬礼仪中的停尸超度过程是整个仪式的中心,也只有将这些形式各异的葬法用共同的思想传承下来才能使该地区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传承下来,并成为民俗研究中的活化石。最后,火葬法不但对亡者及家属有一定现实意义,对一个村子或者部落也有一定的示范意义。通过与亲属村落之间协调结合,使整个社会处于和谐、稳定的状态、更使人们的心态处于追求美好、行善利人、净化观念的状态。”

结语

丧葬仪式几乎是现存文化中至今保持最传统的禮俗,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功能逐步成为一种文化自觉,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子孙。作为一场盛大隆重的文化活动,它在维持村落文化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丧葬仪式的举行,在实现文化传承的背景下,很大程度上也实现了精神寄托和情感慰藉,增强了族群认同,同时加强了当地社会成员的联系,成为了当地亲属、邻里以及藏汉民族稳定和谐社会关系维系的纽带。

参考文献:

[1] 政协舟曲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舟曲民俗》[M].甘肃文化出版社,2014(12)

[2] 察仓·尕藏才旦.《藏族生死观与丧葬习俗》[M].西藏人民出版社,2014.

[3] 边巴次仁. 浅谈藏族丧葬文化[J]. 西藏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2010(8)

[4] 边巴卓玛,唐晓艳. 简论藏族丧葬习俗文化[J].

猜你喜欢
火葬
想的和做的不一样
中土佛门火葬形成考论
民国时期社会名流对火葬的倡导
七日
关于绿色殡葬之浅析
殡葬改革的“两次革命”
宋朝盛行火葬
浅谈苏北丧葬习俗蕴含的佛教思想
巴塞罗那火葬按体重收费
“火葬”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