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改革的“两次革命”

2017-05-04 14:04冯翠平
魅力中国 2016年32期
关键词:火葬

冯翠平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发展,人们观念的不断变化,我国的殡葬方式也在不断发展进步。本文针对殡葬改革的“第一次革命”——火葬方式进行了系统分析。同时,对殡葬改革的“第二次革命”——节地生态安葬与环境保护问题、人们思想观念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引导人们转变观念,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

【关键词】火葬;节地生态安葬;生命文化;二次革命

2016年是纪念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簽名倡导火葬60周年的一年,又是缅怀周恩来总理离开我们40周年的一年。生不争名利,死不占土地。周恩来总理提出,由保留遗体到不保留遗体,是殡葬习俗的“第一次革命”;由保留骨灰到不保留骨灰,是“第二次革命”,也是更加彻底的革命。60年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签名倡导火葬,拉开了我国殡葬改革的帷幕。火葬方式是我国殡葬改革的“第一次革命”。民政部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民发〔2009〕170号)、《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民发〔2016〕21号)等文件,以“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移风易俗、减轻群众负担”为宗旨,“节地生态安葬”为核心的殡葬改革。殡葬改革的“第二次革命”正在进行。本文对节地生态安葬与环境保护、人们殡葬观念的变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引导人们转变观念,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

一、殡葬改革的“第一次革命”

(一)殡葬改革的“第一次革命”的由来与意义

生命的消逝是人类最终归宿,生命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不断发展。“孝道为先”、“入土为安”的儒家思想影响我国殡葬习俗几千年,将逝者遗体、遗骨掩埋于泥土里得以安息。进入近代,因社会稳定和科技进步,人口飞速发展,死亡人口总量日益增加,加上科学文化的影响,人们的殡葬观念不断发生变化。自1956 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签名倡导火葬以来,火葬已成为我国主要的遗体处理方式,据统计,我国东中部一些省份火化率持续攀升,有十多个省份连续多年火化率保持在90%以上,上海、浙江已达到100%。民政部提出,到2020年,要使全国火化率达到或接近100%,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40%以上。60年来,有老一辈革命家的倡导和身体力行,虽然殡葬改革不时有“回潮”现象,但火化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被人们接受,可以说,我们基本上取得了这一场“革命”的胜利。

火葬本身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最先流行于西域。古代火葬使用木材焚化遗体,现代火葬则多用电力和柴油。火葬后的骨灰,传统方式中最常见的就是墓葬,即将骨灰埋于地下。客观分析,相对于土葬,火葬缓解了逝者与生者争土地的主要问题。但是,因目前科学技术水平有限,火葬在节地的同时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火化机的技术水平和操作人员操作技能的提高,火葬所带来的环保问题将会解决。在人口日益增多、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只要能控制住遗体火化过程中和骨灰处理的环保问题,这无疑是文明、科学的殡葬方式。

(二)火葬与环境保护

火葬方式,一方面有利生态环境保护;另一方面因科学技术的局限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火化技术的进步,将解决火葬环保问题。

针对火葬过程中遗体气化分解会产生新的污染物和火化设备所用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产生新的污染物。近年来相关专家一直在研究解决,如火葬场无害火化系统的改造、遗体火化二噁英类污染物减排技术研究、新型环保等离子火化装置的研发、蓄热式高温燃烧技术在火化机上的节能应用等。这些火化技术的研究及研究成果的转化,将进一步解决火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火化机的技术水平和操作人员操作技能的提高,火葬所带来的环保问题将会解决。

(四)火葬与节地生态安葬

以火葬为标志的殡葬改革“第一次革命”,从土葬到火葬的改革并不简单。在中国普及火葬40年之后的1997年,火葬率只有36%,直至现在也没有超过一半。中国政府规定,截止2020年,除少数民族聚居地等部分地区之外,所有地方的火葬率都要达到100%,但达成这一目标并不容易。因为仍有很多中国人希望以传统方式土葬。由于传统丧葬陋俗的顽固性和反复性,一些地方重敛厚葬之风盛行,占用耕地林地建坟、过度使用不可降解材料、骨灰装棺再葬等问题突出,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助长了盲目攀比、奢侈浪费等不良治丧风气。殡葬改革60年来,通过推行火葬,改革土葬,整治乱埋乱葬,在节约殡葬用地、保护资源环境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节约资源、现代文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科技文明在进步,人类社会在发展。随着人们对低碳生活的要求,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关注,因目前火化技术的局限性,火葬所带来的环保问题,受到社会关注。随着社会文明进步,殡葬方式也随着社会文明进步、科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现代文明发展理念贯穿于殡葬事业之中,辐射到殡葬活动各环节和殡葬改革全过程,推动合理利用殡葬用地资源,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我国在大力倡导和推行火葬的同时,积极探索骨灰存放、树葬、海葬、深埋等节地生态葬法,促进殡葬领域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节地生态安葬的产生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殡葬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殡葬改革的“第二次革命”

(一)殡葬改革的“第二次革命”的过程和意义

殡葬改革的“第一次革命”是60年前老一辈革命家发起倡导,现已取得基本胜利。殡葬改革的“第二次革命”正在进行。

2009年,民政部颁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民发[2009]170号文件,提出了“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移风易俗、减轻群众殡葬负担”为我国殡葬改革的宗旨。“节约土地”被放在首位。2013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积极推动殡葬改革。2016年2月24日,民政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倡导节地生态安葬,即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价值导向,鼓励和引导人们采用树葬、海葬、深埋、格位存放等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遗体,使安葬活动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是国家在殡葬领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首个专门性文件。

我国是人口大国,加之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年死亡人口数量庞大,安葬问题处理不好,就会造成土地与资源的过度消耗,对人居环境和农业生产产生负面影响,成为现代文明发展的短板。殡葬改革60年来,通过推行火葬,改革土葬,整治乱埋乱葬,在节约殡葬用地、保护资源环境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节约资源、现代文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将现代文明发展理念贯穿于殡葬事业之中,辐射到殡葬活动各环节和殡葬改革全过程,推动合理利用殡葬用地资源,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二)节地生态安葬与生态祭祀

生态祭祀是节地生态安葬延续,安葬逝者只需要一次,然而人们的追思绵远不绝,日后的祭祀活动需要若干次,要节地环保,减少污染,就不仅仅是推行节地生态安葬,还要更加重视节地、低碳、环保、文明的生态祭祀方式。

(三)节地生态安葬符合我国民众的观念

由于人们受“入土为安,树碑立传”观念的影响,传统意义上的土葬和火葬都要为逝者不提供一个坟头或墓穴并且树立一块不可降解的墓碑。而在现代社会人们不单是入土为安,还可以入海为安,人们不用树碑立传,也可以入网为传,多媒体再现。而节地生态安葬的思想就是不保留骨灰回归自然,圆满了人的自然生命回归的本意,但是通过生命文化教育,使得优秀的生命文化和精神品德得到颂扬而万古流芳。无论是在尊重自然生命的回归,还是为子孙万代留下持续发展的土地和青山碧水,以及对优秀生命文化品质的传承,还是延续人伦情感都具有积极意义 。

综上所述,在有着几千年“孝道为先”、“入土为安”的儒家理念土葬传统的中国,推行火葬,无疑是一场殡葬的革命。火化解决了人口日益增多,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问题。然而,遗体火葬过程中的污染和遗体火化成骨灰后的污染问题,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将会解决。引导人们转变观念,倡导现代文明的节地生态安葬,使现代生命文化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奉行的价值观。在现代生命文化理念下推进殡葬立法,将“节地生态安葬”这种殡葬方式写入殡葬法律法规中。建立完善的殡葬法体系,以发挥生态殡葬的最大效能。使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贯穿在殡葬管理工作中,大力倡导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殡葬伦理观念,不断培育环境友好的殡葬文化氛围。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殡葬决策体系,倡导环境友好、資源节约的殡葬消费方式,带动现代文明殡葬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形成现代文明殡葬消费与现代文明殡葬生产和殡葬服务之间的良性互动。使殡葬活动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猜你喜欢
火葬
想的和做的不一样
舟曲藏族丧葬文化研究
中土佛门火葬形成考论
民国时期社会名流对火葬的倡导
七日
关于绿色殡葬之浅析
宋朝盛行火葬
浅谈苏北丧葬习俗蕴含的佛教思想
巴塞罗那火葬按体重收费
“火葬”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