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摘要】随着大数据逐渐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消费领域,人们普遍享受到以往未有之便利。然而,大数据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带来了更大的威胁。在各种消费模式中,消费者相较于经营者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其权益被侵犯已成为常态。特别是大数据时代到来之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保护受到威胁。基于此,只有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增强消费者的法律意识等,才能更好的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
【关键词】:大数据;消费者权益;个人信息;法律意识
一、大数据背景下我国几种主要的消费模式及对个人信息的威胁
在大数据发展过程中,各种消费模式并存,丰富了生活,拉动了内需,激发了消费市场的活力,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近期,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地摊经济在各地普遍兴起,其与传统消费、网络消费一样,成为我国当下主要的几种消费模式之一。 各消费模式都以各种方式收集并危及消费者的个人信息。
(一) 传统消费
传统消费模式是人们(尤其是中老年人)最为熟悉的消费模式,是互联网普及以前最重要的消费模式,在此不再赘述。然而,在大数据时代,实体店为了应对竞争,往往采取各种促销模式,利用消费者贪图便宜的心理,在同一种商品上区分会员价和非会员价,以“会员享优惠”来引诱在店购物的顾客办理会员。此后,再通过收集的会员信息向消费者推送各种产品广告。
(二) 网络消费
网络消费,简单来说,就是人们通过互联网购买商品或服务,以满足自己的需求,是一种非常便捷的消费模式。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通过网络买到需要的商品,而且价格比实体店更便宜。然而,网络购物存在的弊端也显而易见:作为一种虚拟的交易模式,消费者在网上选择商品时,无法触摸实物,只能依据经营者展示的商品信息及购物者留下的评价来判断该商品的质量,并决定是否购买。但是这些供参考的信息并不一定真实,而且那些所谓的“好评”有可能是经营者花钱购买的。此外,网络消费更易侵犯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权益,这是因为,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时,为了收货方便,必须预留个人的真实电话号码及地址等。这些信息如果被他人利用,会给消费者的生活带来很大困扰。
(三) 地摊经济
地摊经济就是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的一种经济形式,是介于传统消费与网络消费之间的一种经济形式。地摊经济作为边缘经济,虽然可以拉动内需、提升消费水平、缓解就业压力等,但其不利于市容环境的美化。与传统交易相比,地摊经济的经营者不需要拥有营业资质、固定场所等,这无疑增加了消费者的购物风险,使消费者的维权难度加大。与网络消费相比,地摊经济虽能够使消费者对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有直观的感知,但经营者为了避免一次性交易,往往采取添加好友的方式来维持“老顾客”关系,甚至会向顾客推出一些小程序,这些小程序需要顾客填写本人真实信息。这使消费者在无意识中就泄露了个人信息,真可谓是个人信息泄露的杀手之一。
以上所述的各消费模式都对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产生了威胁,经营者在交易过程中所收集到的消费者个人信息若被不法分子利用,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在商业领域有着越来越重要的财产价值,房地产、教育、医疗等领域泄露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事件频发多发,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日益严峻。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对于推动我国信息化进程、保护个人隐私、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构建诚信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二、大数据背景下个人信息被泄露的原因分析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商业领域,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有着越来越大的财产价值,这就诱使经营者藐视法律,实施收集、售卖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近年来,科技突飞猛进,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方式逐渐取代了现金支付,各种应用小程序也相继出世。这些新事物在丰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威胁。
(一) 支付方式多元化增加了个人信息泄露可能性
大数据时代不仅是信息共享的时代,而且人们的支付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样态。越来越多的消费群体青睐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方式。无论是游玩于国内,还是远走异国他乡,人们只需带一个手机,因为大店小铺、路边小摊等均设有二维收款码,消费者们只需打開手机扫一扫,即可完成支付,这避免了出门忘带现金的尴尬。然而,移动支付方式都捆绑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等,这些信息都关乎消费者的财产和人身安全,在支付过程中,很容易被泄露,而且这些信息一旦被泄露,会给消费者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二) 各种应用小程序的推广给个人信息带来了威胁
自从大数据走进人们的生活,个人信息的泄露就变得更加普遍。当我们登录网站时,新用户需要先注册个人账户;当我们下载使用APP时,要先进行授权,同意用户协议后方可打开。以上这些无疑都是个人信息泄露的开端。最近很火的微信小程序,在使用时必须先授权该程序获取用户的微信名、头像、联系人、地理位置等信息。让人担忧的是,这些小程序的开发缺乏监管,对企业和个人均未设置严格的门槛,这意味着信息泄露的门槛也很低。而且,使用过后,这些小程序无法卸载,如果不取消授权就直接退出关闭该程序,那么该程序会永久保留已获取的个人信息。更甚的是,一些软件和平台不仅没有对用户信息进行储存和加密,而且为了谋利通过各种渠道售卖这些信息。
(三) 经营者滥用消费者个人信息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商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在商业领域有着越来越重要的财产价值,经营者为了谋利,常常藐视法律法规的规定,企图通过各种渠道购买或出售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网络诈骗防不胜防,犯罪分子主要通过电话行骗,而且主要目标是那些没有防范心理的中老年人。那么,这些犯罪分子是如何锁定目标并获取个人电话号码的呢?很显然,他们是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购买的。有需求就会有市场,电信诈骗的猖獗使经营者售卖消费者个人信息成为可能。
三、大数据背景下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益保护的建议
(一) 建立一套完备统一的法律体系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网络购物,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地摊经济近期在各地也掀起了潮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虽然在传统消费模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其并不足于应对这些“新消费模式”带来的新问题。为了更好的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虽然国家和地方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尚未建立一套专门针对新消费模式的统一完备的法律体系。尤其是近年来相继出世的应用小程序,更是突出了当前法律的漏洞。司法实务中,消费者权益被侵犯案件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主要是法律规定的不健全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因此,针对新事物带来的新问题,建立一套统一适用的完备的法律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二) 通过普法宣传加强消费者的法律意识
古往今来,消费者权益被侵犯的原因之一就是个人法律意识淡薄。在交易过程中,消费者根本不清楚哪些是自己的权利,因此,当经营者侵犯了其知情权、个人信息权等权益时,消费者根本就没有寻求救济的意识。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不少这样的人,当发现自己购买的商品已过期时,当接到各种推销电话时,当被电信诈骗时,他们不是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权,而是选择沉默。当收到快递时,把带有个人姓名、电话和住址的包装随手丢进垃圾箱;为了下载游戏APP或为了使用各种小程序,无意识的进行各种授权等等,这些无意识的行为都增加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经营者正是利用消费者淡薄的法律意识,肆无忌惮的侵犯着消费者的诸项权益。为了更好的保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有必要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普法宣传,以加强他们的防范意识。
(三) 加强信息安全防护系统
一些软件和平台对用户信息缺乏加密措施,当消费者登录这些平台时,个人信息就会存留在上面,若不采取清除或保密措施,这些信息就会很容易被泄露。目前,微信小程序、各种应用APP等新生事物,被应用的越来越广泛,由于其开发门槛较低,又缺乏相对应的严格的监管措施,所以企业、个人等开发者很少在这些程序的后台设立安全防护措施。消费者的信息在这些程序中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稍有不慎,这些个人信息就会被不法分子收集。有些平台不仅没有采取任何保密措施,而且还售卖用户留存在该平台上的个人信息,这种行为对消费者的威胁非常大。针对这些情况,国家有必要对各程序、平台等进行严格的监管,命令它们必须设立一套信息安全防护系统。
结语
大数据时代,多种消费模式相融合,经营者更加容易获得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企业通过收集分析相关数据了解消费者的喜好及消费等级,从而针对不同消费者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以达到降低风险和谋利的目的,但企业在分析消费者个人数据时,很容易泄露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所以,消费者权益,特别是个人信息权比以往更易受到侵犯。为了更好的保护消费者诸权益,建立一套完备的法律体系、增强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加强信息安全防护系统等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王健. 经济法学[M]. 廈门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第157 页.
2、李林子. 移动支付及其法律监管研究[D]. 重庆: 西南政法大学, 2017.
3、马一菲. 分析网购模式下消费者的权益保护[J].中国高新区, 2019(2).
4、刘明江. 网络时代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研究[J]. 法制博览, 20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