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开发中居民生态保护认知对保护意愿的影响研究

2021-11-10 07:08蒋依伶肖轶潘露唐茜茜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7期
关键词:生态保护乡村旅游

蒋依伶 肖轶 潘露 唐茜茜

摘要: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但乡村旅游项目盲目开发导致生态风险增加,居民参与对乡村旅游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通过改进的TPB与NAM相结合,旨在分析居民生态保护认知对保护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及程度。研究发现,乡村旅游生态保护态度对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存在正向显著影响;乡村旅游生态保护主观规范对行为意愿、知觉行为控制存在正向显著影响;乡村旅游生态保护的后果认知对责任归属、态度、主观规范存在正向显著影响;乡村旅游生态保护的责任归属对个人规范存在正向显著影响;乡村旅游生态保护的个人规范对行为意愿存在正向显著影响;乡村旅游生态保护意愿对保护行为存在正向显著影响。

关键词:乡村旅游;生态保护;TPB;NAM

0引言

乡村旅游是我国旅游消费的重点领域,但乡村旅游盲目开发导致生态破坏问题增加,而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充分发挥生态屏障功能,到2025年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生态[1-21],乡村旅游生态保护与发展相互促进[5,8,9,19,22],但生态保护也面临诸多挑战[3]。由此乡村旅游与生态保护的研究日渐受到重视。

1 理论与假设

计划行为理论(TPB)常用于意愿与行为的研究中[23,24],其认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三者对意愿具有直接影响作用,而意愿进一步影响行为[25-27]。规范激活理论(NAM)常用于环境友好行为的研究中[28-30],该理论主要包含后果认知、责任归结、个人规范和意愿4个变量,其中后果认知正向显著影响責任归属,进而正向显著影响个人规范,个人规范对行为意愿存在正向显著影响[25,28,31,32];而主观规范促进个人规范的形成[28,31]。据此提出假设:H1态度对保护意愿存在正向影响;H1a态度对主观规范存在正向影响;H1b态度对知觉行为控制存在正向影响;H2主观规范对保护意愿存在正向影响;H2a主观规范对知觉行为控制存在正向影响;H3知觉行为控制对意愿存在正向影响;H4a后果认知对态度存在正向影响;H4b后果认知对主观规范存在正向影响;H4c后果认知对责任归属存在正向影响;H5责任归属对意愿存在正向影响;H5a责任归属对个人规范存在正向影响;H6个人规范对意愿存在正向影响;H7意愿对保护行为存在正向影响。

2 数据来源

本研究借鉴已有量表设计问卷。其中态度主要包括4个问题[29];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个人规范分别包含3个问题[28];意愿包括3个问题[33],行为包括4个问题,所有问题采用李克特7级量表测量(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研究团队选取2020年全国生态文化镇燕桥村、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AAA级旅游景区华严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毗卢洞三处乡村旅游地,于2021年2月结合访谈法对其居民进行入户调研。总发放问卷480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331份,有效回收率为68.96%。通过对居民基本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发现:被调研对象中,其中男性(59.8%)多于女性(40.2%);31~50岁的被调研对象最多(38.1%),51~65岁占26.6%,65岁以上占19.9%,18~30岁占15.4%。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小学及以下占35.6%,初中占32.6%,高中(职高)占19.3%,大学及以上占12.4%;大多数为本地居民(93.7%)超过一半居民居住在旅游景点1公里以内(52%)主要为非村干部家庭(87.3%)并且没有从事过旅游业(74%)接近一半的家庭年均收入小于2万元家庭为153户(46.2%);绝大多数家庭旅游收入占比小于20%(84.6%)。

3 结果与结论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26与AMOS24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并验证假设。通过SPSS分析结果显示KMO值0.838(>0.8),即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通过AMOS分析发现AVE平方根均大于各个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因此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Ping,2004)。且卡方值(自由度)=207.475(104),χ2/df=1.995,GFI=0.933,NFI=0.916,TLI=0.942,CFI=0.956,RMSEA=0.055。根据有关文献表明测量模型与样本数据形成了良好的适配度,因此测量值适用于检验结构模型,对模型验证结果如下。

态度对行为意愿存在正向影响,对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存在正向显著影响(β=0.003;β=0.25,P<0.001;β=0.197,P<0.01),因此假设H1、H1a、H1b成立。即态度越积极,行为意愿、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越强。因为态度形成人的主观能动性,刺激对乡村旅游生态保护的意愿。此外当认识到乡村旅游生态保护有利,信任的人或组织也持同样态度,居民乡村旅游生态保护的认可度将增加。且态度越积极,居民对乡村旅游生态保护越有信心。

乡村旅游生态保护主观规范对行为意愿、知觉行为控制存在正向显著影响(β=0.35,P<0.001;β=0.386,P<0.001),因此假设H2、H2a成立。居民的主观规范性越强,保护意愿、知觉行为控制性越强,因为首先居民受到信任的人或组织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保护意愿。此外他人的支持与鼓励有助于增加保护决策的自信。乡村旅游知觉行为控制对保护意愿存在正向显著影响(β=0.282,P<0.001),因此假设H3成立。即居民对保护的知觉行为控制力越强,保护意愿越强。原因是居民越有信心参与保护,其采取行动的意愿越强烈。

乡村旅游生态保护的后果认知对责任归属、态度、主观规范存在正向显著影响(β=0.506,P<0.001;β=0.506,P<0.001;β=0.269,P<0.001),因此假设H4a、H4b、H4c成立。即居民的后果认知度越高,责任归属越强、态度越积极,因为居民喜欢生活在美丽的生态环境中,保护乡村旅游生态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内化为自身的使命与责任感。此外因保护的结果对生活有益,所以居民参与的积极性提升。最后生态环境变美有助于幸福感的提升,则非常重要的人与群体支持齐参与生态保护。乡村旅游生态保护的责任归属对个人规范存在正向显著影响(β=0.632,P<0.001),因此假设H5成立。因为责任意识越强烈,保护的义务感越强。乡村旅游生态保护的个人规范对行为意愿存在正向显著影响(β=0.419,P<0.001),因此假设H6成立。因为义务感越强,居民越愿意积极采取行动保护乡村旅游生态。乡村旅游生态保护意愿对保护行为存在正向显著影响,因此假设H7成立。因为居民越愿意,则实际参与保护活动的可能性越大,即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行为具有促进作用。

4 政策建议

为了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当定期开展乡村旅游生态保护培训活动;按效果对户发放乡村旅游生态保护的补贴;每月更新乡村旅游生态保护知识;树立社区乡村旅游生态保护标杆居民;赋予居民乡村旅游生态保护决策的权利。

参考文献

[1]王连义,赵魁山,师志强.保定市西部山区经济开发与发展的调查[J].经济论坛,1997(04):46-47.

[2]刘家明,王润.北京游憩土地的配置与管理对策研究——基于国际视角[J].人文地理,2009,24(02):107-111.

[3]格德纳.C.R,里奇.J.R.B旅游学(第12版)[M]..李天元,徐虹,黄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362~363.

[4]李天元,张朝枝,白凯.旅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10:140~ 144,333~343.

[5]克里斯.库珀.旅游学精要[M].石芳芳,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12:67~87.

[6]Ahmad Fitri Amir,Ammar Abd Ghapar,Salamiah A. Jamal,Khairun Najiah Ahmad.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A Study on Community Resilience for Rural Tourism in Malaysia[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168.

[7]Vincentia Reni Vitasurya. Local Wisdom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Case on Kalibiru and Lopati Village, Province of Daerah Istimewa Yogyakarta[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6:216.

[8]麥克.J.斯特布勒,安德烈亚斯.帕帕西奥多勒,M.西娅.辛克莱.旅游经济学(第2版)[M].林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309~320,350.

[9]晋秀龙,陆林.旅游生态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5~33,52~53.

[10]陈薇.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探析[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8:43-58,61.

[11]马德富,李静萍,蔡玲.乡村旅游与后乡村治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8.5:90,100~105.

[12]吴必虎,黄潇婷.旅游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10:212~215.

[13]大卫.纽森,苏珊.A.摩尔,罗斯.K.道林.自然区域旅游学:生态,影响与管理(第2版)[M].郑正,姜程,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8,33~81,84~161,316~317.

[14]约翰.弗莱彻,艾伦.法伊奥,大卫.吉尔伯特,斯蒂芬.万希尔.旅游学原理与实践(第5版)[M].石芳芳,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9:79~91.

[15]徐秀美,郑言.基于旅游生态足迹的拉萨乡村旅游地生态补偿标准——以次角林村为例[J].经济地理,2017,37(04):218-224.

[16]邹统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的乡村旅游机制探讨[J].旅游学刊,2020,35(10):4-7..

[17]李莺莉,王灿.新型城镇化下我国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15,36(06):29-34+110.

作者简介

蒋依伶(1992-),四川人,重庆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乡村旅游与农户生计,肖轶(1981-),重庆人,重庆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农村经济

基金项目

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乡村旅游开发中居民生态风险认知对生态保护行为意愿的影响分析——基于川渝乡村旅游示范区”(编号:yjscxx2021-112-18)。

猜你喜欢
生态保护乡村旅游
提高森林文化生态保护意识 维护生态环境平衡
国内外生态补偿制度对比研究
贵阳生态保护法庭的成立与发展
沈阳卧龙湖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安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河北省农村生态环境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