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转变,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影响着人们方方面面的生活方式,帮助人们实现了更多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情。除此之外,在军事、医疗、服务业,甚至是艺术创作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将聚焦新时代的艺术,探讨其“技”与“艺”以及艺术审美意识的变化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技术;艺术;审美意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越来越重视生活品质。对精神需求的提高表明对艺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的进步助力艺术突破传统从而有了全新的发展局面,人们受到不同程度的社会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艺术审美意识。因此艺术伴随科技发展更注重技能与技术上的创新与突破,发挥艺术的独特功能,用艺术魅力解决人们生活之所困,传达艺术之灵韵,这些问题是当代艺术工作者需要着力思考的。
一、新时代艺术之“技”的发展
艺术的“技”表现在传统意义上的创作与演绎技能,以及现代科技带来的全新创作手段。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与现代技术相互交融的艺术呈现方式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
在新时代信息共享的背景下,人们可以毫无障碍地接触到各类艺术技能的学习。与身处动乱年代的艺术家相比,我们所处的社会相对安稳、平和,这为我们追求艺术提供了难得的条件。多渠道、宽松式地学习让传统的艺术技能得到更广泛的发展。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快节奏的社会,难免让人们缺乏沉着的心态和对生活的感受,在艺术的情感表达方面更是需要我们把握与思考的。
科技是时代不断发展的产物,助力艺术作品自身的文化内涵与思想的传递。科技还为艺术的呈现形式提供了全新的可能。人们除了现场享受艺术,如今已经实现了足不出户或随时随地就能享受到最好的艺术熏陶。科技带来的便捷打破了传统的束缚与局限,有了更高的新的舞台科技能拓宽眼界,激发更多可能性。科技潮流是我们对新奇事物的驻足,文化传承则有着更深的底蕴与生命力。未来已来,蓄积已久的力量,终将被集中升华。
二、新时代艺术之“艺”的思考
新时代快餐文化更容易被接受且消费,人们更多享受艺术带来感官体验,是否蕴含文化艺術价值与审美意蕴却容易被忽视。根据如此的艺术发展趋势,或许社会将走向自我麻痹,因此我们需要适时考虑艺术的艺韵内涵的重要性。
(一)艺韵的退却
快感的大众化艺术产生于大众,也是艺术世俗化的标志。艺术作品精神上的审美需求是需要远离世俗,而大众文化恰恰与之相反,因此传统的艺术审美理想与大众艺术产生了矛盾,艺术的韵味在如今大众文化中有所退却。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就曾谈到关于传统艺术的“灵韵”及其消失。从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和审美价值而言,工业时代产品生产率大大提高,伴随着艺术品也具有可重复制作性,看似与原作无限接近,但却缺乏其本真性。从自然与人关系的角度思考,本雅明把“灵韵”解释为人与客观或自然的对象有着相互的反应。本雅明看来“灵韵”具有神圣性、唯一性,是前工业时代传统艺术中所特有的整体性、精神性、韵味无穷的和纯粹的审美感染力的象征。①而科技文化、复制技术只能通过纯粹的技术,产生为感官提供快感的功能,缺少生命有机体所带来的“灵韵”艺术。因此在新时代艺术特别是大众艺术难免会让艺蕴有所消失。
(二)艺韵的回归
在现代物质繁荣,法制健全的社会,人们却依然感受到永恒的孤独。因为事业压力、家庭压力、养老压力等等产生无数的焦虑心理,存在本身的危机感与精神的废墟。如何化解社会带来的人的内在矛盾?阿多诺提出通过具有自律性的艺术。自律性的艺术也就是不受社会的干扰,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与神秘感,艺术世界的无限可能,使艺术成为某种自由存在。艺术成为阿多诺拯救异化的人类的可能,作为协调和人类感性与理性的粘合剂,试图通过艺术唤醒人类因为极端的、片面的理性所压制的感性,在人类心中重新启动生命的脉搏。当然这样拥有艺韵的艺术本身是拒绝接受商业化的侵蚀,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批判性的精神和社会保持一定距离的。
艺术的审美心理是由人而来的,人是社会中的人,因此艺术所引发或表达的人的内在审美活动心理也是以社会为基础的,也就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属性。如此看来,我们必须承认艺术的内在与外在因素并做到内外在的统一。作为精神文化观念领域的艺术观念,既对社会现实有所反应,也具有与现实无关的内在心灵的思想属性。所以,在谈论艺术观念必须从社会存在和人的思想观念出发。“韵”的精神内涵在当代艺术观念中的回归,使其具有时代特征,是对传统艺术精神的创新性继承。
三、新时代艺术“技”与“艺”的审美意识互动
艺术的技术能力是完成艺术创作的基础,积累技能的过程,不仅仅是对基本技法简单的训练,而更需要的是对审美规律性的一种潜意识的训练。这种技法是辅助艺术情感的表达,正所谓技术是艺术表达的基础,艺术完善了技术的形成。艺术的情感性与内涵性的挖掘对于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艺术品的“艺”又是源自对审美规律的把握与再造。
艺术的“技”是需要对基本功的理解以及花时间和精力去日积月累不断完善,但只停留在技艺上的“技”又是缺少灵魂的,当“技”融入艺术家的主观情感以及对艺术所反应的客观现实有深刻的理解,这样创造出来的艺术才更有深刻内涵。艺术的“艺”不仅是艺术品本身赋予的精神内涵,还是创作者根据自身的成长经历、社会经验、学识背景给予的艺术作品独有的精神气质,更重要的是当艺术品流通于市场,受众同样也会赋予艺术品独特的灵魂。这种形式美与内容相契合,达到“技”与“艺”二者在审美意识上的互动关系。
四、结语
艺术作品离不开内容与形式这两大部分,即技能本身与艺术表现力。技能技术是基础内容,艺术是反作用于这个基础内容的,两者形成相互弥补、相辅相成的关系。有内容无形式的艺术作品无法表达,有形式而无内容的艺术作品经不起深思。一件艺术品是否能够长存,不仅要看它所包含的精神意蕴,还要有欣赏者能领会其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从而欣赏艺术作品的内容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蔡韬,王丹.浅析本雅明的现代艺术理论[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1, 2(04):109-110.
[2]季琳琳.“技”与“艺”的转捩—20世纪中国高等书法艺术教育发展状态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6.
[3]李扬.“科”“艺”同进并蒂莲开——庐陵民俗园数字艺术作品《庐陵吃新图》解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5(24):40-41.
[4]蔡晓璐.论乐之韵中国古典音乐艺术精神研究[J].中国发展出版社,2015,5.
注释
①蔡晓璐.论乐之韵 中国古典音乐艺术精神研究[J].中国发展出版社,2015,5.
作者简介
潘绿忆(1997—),女,汉,福建,研究生,云南艺术学院,650500,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