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标准化统计监测制度建设的思考

2021-11-10 06:03马婧文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2期
关键词:工作机制评价方法指标体系

马婧文

摘要:本文在分析我国部分地区标准化统计监测制度的基础上,研究分析建立我国标准化统计监测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就制定国家标准化统计监测制度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标准化统计监测制度,工作机制,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一、前言

标准化统计监测制度,是指利用统计学理论和方法,以标准化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描述和分析。目前,我国在金融业、服务业等领域都建立了较为成熟完善的统计监测制度。和其他领域相比,我国尚未在标准化领域建立统计监测制度。为了落实标准化法的规定,进一步推进标准化改革,为进一步把握我国标准化工作演化进程,更好地服务我国标准化工作目标任务,本文在重点分析浙江省、山东省标准化统计监测制度的基础上,研究建立我国标准化统计监测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就制定国家标准化统计监测制度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二、我国标准化统计监测制度现状

(一)浙江省标准化统计监测制度

浙江省标准化统计监测制度自2018年3月起组织实施。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全面梳理评价指标,价指标体系包含了标准化人员数、标准化经费投入等标准化水平评价指标,以及采标产品产值占比、采标产品出口额占比等标准经济贡献指标。评价指标体系解决了标准化投入、产出、实施过程难量化的问题,突出了标准化工作的全员参与特性,强调了标准与国际接轨程度,科学反映了标准的经济效益。[1]

2019年5月,浙江省市场监管局面向全省3.5万家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开展统计调查,随后对统计数据进行深入挖掘,结合其他权威发布数据开展分析,形成了《浙江省制造业标准化的大数据分析报告》。通过对3.5万家规上制造业企业的摸底,统计形成的数据库涵盖了标准人员、标准化经费投入、产品执行标准的产值等重要数据。[1]

(二)山东省企业标准化发展水平评价

山东省市场监管局基于全省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数据,构建企业标准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企业标准化意识及企业标准化能力两个维度,包含累计声明企业数量、累计声明企业比例、执行企业标准的产品比例等指标。基于企业标准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针对全省和省内各地级市企业标准化发展水平开展评价,明确企业标准化发展程度。

山东省企业标准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山东省企业标准化意识和标准化能力,但是统计指标单一,基本只包括标准制定方面的工作,无法彰涵盖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方方面面。

三、国家标准化统计监測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一)推进国家标准化统计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标准化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作用。开展国家标准化统计监测是国家标准化基础设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客观真实反映标准化工作发展状况、有效监测标准化自身工作成效、测算标准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提升标准化作用效能的关键信息基础,是前瞻性预判标准化工作难点与突破点、推动标准化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也是全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建立现代标准化工作体系的重要支撑。

(二)当前标准化统计监测制度亟待完善

一是没有形成统一明确的统计监测制度。当前我国尚未建立系统、全面、完善的标准化统计监测制度,部分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统计部门或是地方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依据部门职能或是工作需要各自开展了本领域、本区域的标准化数据统计。但这些领域性、区域性统计检测制度存在过于独立、割裂,数据统计监测的标准不统一,统计技术手段单一,数据组织分散,信息归集和使用难,共享机制不够完善。二是统计监测范围不全面。从广度来看,大多数行业、区域都没有开展持续的标准化统计监测工作,该项工作存在大量“真空地带”。从深度来看,大多数标准化统计监测工作往往只聚焦在标准化工作本身的数据,统计指标比较单一,没有与产业发展结合,无法体现标准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的重要作用。

四、建立国家标准化统计监测制度可行性

(一)成熟的标准化管理体制是建立国家标准化统计监测制度的强大基础

从管理体制上看,我国实行标准化统计监测制度的条件较为成熟。中国标准化工作实行统一管理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按照国务院授权,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管理下,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各部门、各地区负责本行业、本地区的标准化工作。这样系统完善的管理体制下为建立标准化统计监测制度提供了良好的管理基础。

(二)相对欠缺的标准化数据影响了国家标准化统计监测制度的建立

标准化数据统计路径是否完善是决定标准化统计监测制度可行性最为重要的因素。然而,我国尚未建立系统的标准化数据统计体系,有效数据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每年统计的国际、行业和地方数据;二是《标准化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三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网站公布的数据。

总体来看,我国标准化数据统计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数据广度不够。尤其在团体标准与企业标准层面,一般只掌握在平台上公开的标准,数量较少,距离系统掌握团体标准与企业标准工作情况相差很远。二是数据深度不够。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层面,目前只能统计标准文本信息,针对标准化制度建设、资源投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等情况都无法掌握。三是无法开展标准数据与经济社会发展数据的拟合分析。缺乏全面、系统、准确的标准化数据,就无法有效开展标准化经济社会效益分析并准确定位标准化战略实施的方向与重点,更难以充分发挥标准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引领性作用。

五、建立标准化统计监测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实施

一是在充分吸纳各领域、各地区现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台《关于全面推进标准化数据统计工作的意见》,明确工作目标、重点任务与具体举措,指导标准化统计监测工作全面、系统地开展。二是各有关部门、各地区按照“规范制度方法、明确职责分工、分散收集数据、集中统一核算”的原则,采用条块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标准化统计监测工作。国家标准委负责组织领导全国的标准化统计监测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建立健全部门标准化统计监测制度,报经国家标准委批准后组织实施,并及时向国家统计局提供其职责范围内的分省(区、市)标准化统计数据。地方各级统计部门和标准化主管部门应参照国务院有关部门标准化统计职责分工,协商确定本地区服务业统计职责分工,进一步完善统计调查制度,加强协调配合,不断提高标准化统计工作能力。

(二)健全规范统计标准

一是管理协调各有关部门、各地区的标准统计调查项目,科学制定国家标准化统计监测标准,包括统计项目标准和调查监测标准。规范设置标准化统计指标,明确指标涵义、口径和计算方法,合理确定调查范围、频率和方法。确定标准化统计调查任务布置、数据采集、资料审核处理过程中的行为规范。二是建立统计标准的执行监督制度和实施情况评估制度,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和控制,规范工作流程,采取有效措施,定期进行检查和科学评估,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三)建立国家标准化数据库

一是建立国家标准化综合统计基础数据归集平台。按照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统一管理、普遍共享的原则,建设和完善国家统计局和各部门的统计信息共享数据库,平台对归集和采集的数据进行信息整合、集中质量管控、统一汇总、编制报表,实现有效数据共享。二是加强部门统计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和安全保障工作。强化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的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行联网直报,逐步实现调查对象和调查人员通过网络直接报送原始数据、各级部门统计机构在线同步共享的工作模式。积极推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加大部门电子化行政记录有效转化为统计信息的技术开发力度。

(四)规范公布统计数据

一是依法依规公布统计数据。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各项统计调查取得的统计数据原则上应按照统计调查制度规定公布,并及时抄送国家统计局。二是规范数据公布内容。公布统计数据时应当同时公布数据来源、调查机构、调查范围、调查方法、样本量以及联系方式和所采用的指标涵义、计算方法、分类目录等统计标准,方便统计用户和社会公众正确理解和使用统计数据。在公开场合使用其他部门统计数据应注明来源。[2]

(五)夯实部门统计基础

一是不断加强部门标准化统计队伍建设。各部门要明确承担部門统计的机构或在内设机构中设置专、兼职统计人员并指定统计负责人,确保统计工作有效开展。部门统计职能由多个内设机构承担的部门,要明确统一组织协调统计工作的机构,负责本部门统计工作的归口管理。二是加强标准化统计监测业务培训。通过培训,使各有关部门、各地区、基层统计机构的统计人员掌握标准化统计监测制度的标准分类和统计调查方法,熟悉标准化统计监测指标的口径范围和计算方法,熟练掌握数据处理程序等业务技能。[3]

参考文献

[1]葛雁,蒋建平,刘晓明.浙江省标准化统计监测制度探索与实践[J].大众标准化,2020,(20):8-9.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的意见.[EB/OL]. (2018-4-9).

[3]国家统计局.关于加强和完善部门统计工作意见的通知.[EB/OL].(2014 -12-13).

猜你喜欢
工作机制评价方法指标体系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自助图书馆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浅谈检律良性互动关系中检察机关工作机制的构建与优化
“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机制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评价机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