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新发展格局的解读

2021-11-10 02:34常珊徐雅静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2期
关键词:双循环格局消费

常珊 徐雅静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指引我国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经济发展的战略政策,自提出以来便引起学界热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对待后疫情时代条件下的全球市场的萎缩和全球经济的低迷,如何在单边主义上升、中美贸易摩擦日益升级的不利外部环境下全面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我们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紧密结合。

一、正确理解“新发展格局”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不是由于我我国面临经济发展降速、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等外部不利因素的”三重叠加“的被动应对,”而是符合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主动战略抉择。“

(一)发展外向型经济是不可持续的

追溯历史,我国一直十分重视发展国内市场,1975年9月5日,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国国内市场大,首先要作很大努力满足国内需求。”要引起注意的是,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面临既缺少生产能力,又缺乏国内需求的双重问题。改革开放后,我国充分发挥自身劳动力、土地资源价格较低的优势,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资金进行加工制造业,通过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经济发展模式快速发展自身经济,致力于解决国内产品生产短缺和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从经济欠发达阶段向市场经济的阶段跨越。

2008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全球金融环境急剧恶化,全球市场需求萎缩,发达国家通过进行贸易保护主义保护本国工业,对我国以对外加工出口为导向的产业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也让我们看到了依赖外部市场、外部技术和外部资金,以低水平加工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

(二)实现内需型经济拉动任重道远

一方面是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的不可持续,另一方面我们面临着内需型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能全部依托于国外市场,如美国和日本的工业化都是从自己本国国内的市场中寻找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商品经济的扩张实现从国内经济循环到国际经济循环的双向发展。

内需主要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植根于对我国基本国情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内需结构也长期存在结构失衡的问题。在虽然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但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

以此可以看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主旨是立足于发展这一根本出发点,通过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解决我国目前突出存在的两个“发展水平不平衡“的问题:一是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发展水平不平衡,二是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发展水平不平衡。

二、新发展格局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创新发展

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的循环往复的循环,构成了社会再生产过程。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畅通,是不断扩大社会再生产、社会总消费的规模和质量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基础,在指导实践充分利用好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同时进行社会再生产,使得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促进生产要素自由通畅的流通,充分发掘国内超大市场潜力,使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带动,在经济实践中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

(一)来自国内和国际的货币资本都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第一推动力

马克思在分析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间各种生产的合理比例关系时,将货币资本作为研究问题的出发点,货币资本流动到哪里,商品生产就在哪里进行,如果没有充足的货币资本做支撑,社会再生产就无从进行,同样的如果货币资本的投入分布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均衡,也会出现区域之间的社会再生产不平衡和不充分的进行

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停止对全世界的开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我国经济在深度融合进全球产业链体系的同时,要通过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优化外资引进方式,提升外资利用效率。“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是是拥有购买劳动力、劳动资料和生产材料的资金,无论是国内的货币资本还是国外的货币资本,将其作为推动我国社会再生产进行的起点加以高效使用。

(二)面向国内和国际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协调发展

马克思在谈论社会再生产过程时指出:“由于国际贸易顺差越大意味着不向国内市场提供任何有效用的产品的生产所取走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越多,从而不是顺差越多越好。”一个国家用于支持社会生产的资源总归是有限的,将本应该配置和服务于国内生产的过多的生产资料倾注于投入外向型生产,势必会造成本国生产资料的短缺,从而影响国内正常进行的社会生产。

根据国际分工规则,我国通过引进国外的货币资本和技术,使用本国劳动力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再生产,面向国际市场生产商品销往国外,虽然长此以往也获得了显著的进步发展,不过由于没有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而被长期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

由此也说明,面向国际社会的社会再生产能力并不是越强越好,而是应当与国内的社会再生产水平保持协调的比例,需要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更多的配置于实现面向国内市场的社会扩大再生产,使得国内市场的发育状况和生产能力强于面向国际市场的社会生产能力。

(三)消费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同等重要

马克思一直非常重视消费问题,还与生产力对等提出过消费力的概念,.“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条件,因而是消费的首要手段,而这种能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一种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看待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必然是“生产为消费创造作为外在对象的材料;而消费为生产创造作为内在对象、作为目的的需要”;因而“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如此看来,发展生产力与发展消费能力,包括发展消费资料都是同步的,即消费能力的提高也是個人才能的发展,这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是节约消费效应的体现。在其著作写作中多次涉及对于“消费力”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于《经济学手稿(1857—1858)》(手稿后半部分)、《资本论》(第三卷)第十五章——规律的内部矛盾的展开。

生产出的产品通过消费、投资和出口三种方式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目前我国的总需求结构对比国外平均水平来看,消费比重明显偏低,消费作为经济循环的重点,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必须注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使得居民能消费、愿意消费、敢于消费,可以获得更高质量的消费。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策指向,由“十三五”时期的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目前的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同步进行。针对我国经济运行现状中目前存在的有效需求不足、居民消费不高、供需结构不匹配等问题,仅仅依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解决,还需要探索在需求侧方面进行相应管理,使得供给和需求两侧同步发力,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从生产端入手,需求侧管理则将落脚点放在最终的产品消费上。两者最终服务于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的根本战略,是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两大内生动力源。

目前从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的现状看,我国在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都存在堵点和短板,从供给和需求两侧入手,不仅仅是为了打通这两方面的堵点和短板,更要着力于打通经济循环的堵点、优化全局、统筹协调,需要我们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将二者的总量和结构不断优化调整,追求动态的优化均衡。

注释

①董志勇,李成明.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历史溯源、逻辑阐释与政策导向[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24(5):47-55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93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95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3.

猜你喜欢
双循环格局消费
“双循环”格局下物流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双循环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生态?
格局与结局
以天地为格局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
五年制建筑装饰专业“双循环”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