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与学科培养的结合

2021-11-10 04:55:53霍汉哲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1期
关键词:大学生

摘要:大学生在毕业后将进入职业探索、个人发展的新阶段。职业规划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职业发展认知、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育方法,不但需要理论性质的知识传授,更需要结合学科培养的教学实践,将职业发展观融入到教学管理的各方各面。本文讨论了大学普遍采用的职业规划教育方法的利弊,并从师资引进、课程质量、平台建设等方面对职业规划教育与学科培养结合进行探索,提出了可行的创新方法。

关键词:职业规划教育;大学生;学科培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高学历人才的需求逐年增长,大学生群体占人口比重也日益升高。如今,大学已经成为向社会输送各类人才的最重要的源头之一。大学生群体在毕业后将面临就业压力,而由于大学生在学校生活与学习,生活环境较为封闭,同时缺少职业规划知识储备,导致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遭遇各種困境,如期望与现实落差巨大、对自身能力与职业方向赶到迷茫、畏惧寻找工作等。近年来,职业规划教育渐渐被各个高校所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向大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

一、大学普遍采用的职业规划教育方法

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大学普遍采用了以辅导员为核心的职业规划教育方法,即高校辅导员需要承担职业规划咨询与教育的职能,为来访学生提供相关建议与帮助。同时,一些高校要求辅导员开设职业规划讲座或者课程,帮助学生提升职业规划理论知识,培养职业发展正确认知。这样的职业规划教育方式对辅导员的工作能力、专业技能、职业规划指导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不但需要夯实在大学生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责任意识,坚持履行工作职责,不断提升自己的多元化工作能力,迎接新的工作挑战,更需要在一定的从业标准框架下,学习大量职业规划相关的系统知识,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职业规划建议。

二、目前职业规划教育方法的利弊

以辅导员为中心的职业规划教育框架具有一个显著优势,即辅导员作为高校教职工中与学生交流最为密切的角色,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状态等等,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具有很好的了解,也容易取得学生的信任。由辅导员进行职业规划教育不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便于教育工作顺利展开。但是此体系的短板也逐渐显露:

(一)学生对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大学生群体缺乏社会经验,在求职问题暴露之前,大学生对择业就业经常持着理想化的盲目态度。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讨论求职择业过于“遥远”。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常被低估。职业规划教育由于其本身能力教育的属性,难以像专业课程一样进行考核,若缺少学校的引导,大学生往往不会在此类课程上花费精力,而会选择将时间花在更加“重要”的专业课程上面,因而降低了职业规划教育的质量。

(二)职业规划类课程体系薄弱,课程地位不高

专业知识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而职业规划教育、学生生活水平、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往往处于在核心教学功能之外的辅助地位。一些高校只针对毕业年级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将职业规划教育的内涵限制为“找工作”,这导致低年级学生往往对职业规划认识不足。而职业规划类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并不理想,一是职业规划课一般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低,积极性差;二是职业规划课程在部分高校中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使得部分学生将职业规划课程看作增加学分的“水课”,无法意识到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

(三)职业规划教育的教育质量有限

辅导员作为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主力,虽然补足了职业规划教育方面的空白,但辅导员作为日常管理工作的专职人员,日常工作繁琐,职业规划教育将占据大量工作时间,挤压了其他工作内容,会使一些辅导员产生应付工作的心理。另外,辅导员缺乏教学工作的经验,难以熟练应对教学工作中的各类情况,教学质量难以提升。除此之外,辅导员难以接触体系化的职业规划培训,在职业规划教育上倾向于根据自身工作阅历与感悟提供建议,不了解目前各行业就业形势,对不同专业背景、不同性格优势、不同条件的同学来说不具有普遍性和实效性,造成了信息的滞后与脱节,甚至会产生一定的误导作用。

(四)大学生获取职业信息来源有限

在职业规划教育引入之前,大学生对于职业的认知启蒙往往来自于父母亲友的期待和媒体的宣传,对于职业的认知也通常局限于“高薪”、“有面子”等浅层,并未将自身的特性与职业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实践是给大学生提供职业认知信息的最佳来源之一,而由于缺少经验、课业压力等原因,此类资源是学生个体难以接触到的。鉴于此,一部分高校与企业和合作,为学生提供了相关实习实践资源,但没有支持体系的介入,此类项目经常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甚至陷入无人问津的局面。

三、职业规划教育与学科培养相结合的可行策略

在高校教育中,不同学科的发展道路不同,相应的职业规划发展策略也应有所区别。要真正将职业规划教育落在实处,就需要从师资引进、课程质量、平台建设三个方面着手,全方位提升职业规划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一)落实师资职业规划教育技能培训

与辅导员相比,学科教学的教师对本学科的发展前景、就业方向、技能需求更加了解,在本学科的教学工作中,也与学生有较多的沟通机会。因此,在职业规划方面,教师有着很高的优势。一部分教师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认为将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任务完成即可;而更多的教师对向学生传授职业发展方面的知识是非常欢迎的。但缺少系统知识的辅助,很容易走入“个人经验论”的牛角尖。高校应为教师提供职业规划教育相关技能的专业培训,帮助教师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基础,鼓励教师将教学内容与职业规划进行有机结合,从而进入职业发展与课程知识深入融合的良性循环。

(二)提升职业规划课程教学质量

职业规划教学作为互动性需求很强的教学内容,需要各个高校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将自身代入到职业规划教育的角色中。在教育主体方面,高校可以探索邀请职业生涯规划领域的社会人士与专家,或本学科专业有丰富职业发展经历和经验的教育工作者以讲座、研讨会的形式开展教育;也可以在引进师资的过程中,将职业发展经历作为一项参考指标,从而提升教学团队整体职业发展教育意识。在教学方法方面,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学方法是学生听几节课程,然后写一篇职业规划的小论文。这种教学方法只是做了表面文章,并未真正起到职业规划教育的作用。因此,有效提升教学质量需要将重心放在教育过程中来,探索新的评价体系。针对不同年级和年龄段的学生,应按照其认知与理解能力的差别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

(三)建立职业规划咨询平台

职业规划不同于学科教育,具有“人人不同”的典型特征。成功的职业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性格、兴趣、能力指标、工作期望等因素,而面对所有学生开展的职业规划教育无法做到对每一名学生的实际情况单独考虑。另外,网上就业信息纷繁复杂、真假难辨,学生需要一个更加值得信任的渠道了解职业规划的知识以及求职信息。高校可开设相关平台,为学生提供信息窗口与咨询平台,既能够为学生提供所需的求职信息,也能够让学生更方便地得到职业发展建议。除此之外,高校也可以提供更多支持,将学生就业情况以及往届校友的建议与寄语录入平台,为在校学生提供信息和参考。基于平台可以实现很多功能,有待于我们更多的探索。

四、结语

随着高学历人才的比重逐年上升,大学生就业压力也逐年增大,在新冠疫情影响、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尤其如此。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培养良好的职业发展技能,对其生涯发展来说意义深远。通过师资引进、课程质量、平台建设等方面将职业发展教育融入学科教育中,可以有效提升职业规划教育的质量。高校需提升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视程度,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何佳娣,雷婷,龚大洁.浅谈职业生涯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渗透[J].科技风,2021(23):55-56.

[2]邓强.职业规划视域下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3):265-266.

作者简介:霍汉哲(1992年),男,汉族,籍贯黑龙江,硕士学历,北京工商大学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 08:20:06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北方音乐(2017年7期)2017-05-16 00:32:46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教育与职业(2014年7期)2014-04-17 18:46:57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