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从事信访接待工作十余年中,笔者接触过形形色色的来访者,通过在接访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对如何做好群众来访的接访工作有了一些心得和感悟,下面与大家一起分享。
1.把握接访三步曲——“听-想-劝”。来访者来访的情绪态度千差万别,接访人员要听其言,观其行,揣测其心理,有针对性地劝导,使用“听-想-劝”的“三步曲”。听来访者倾诉,好话要听,坏话也要听,听是把握来访者心理活动和思想脉搏的必要环节,只有善于听取来访者的诉说,才有可能全面了解来访者诉求。想就是在听的同时,去思考,去分析,哪些话是真实的,哪些诉求是合理的。劝就是根据来访者的诉求,有针对性的劝解,诉求符合政策规定合理的,协调有关部门及时按政策落实办理;不合理的,做好思想解释工作,劝其息诉息访。这就是为什么同一个来访者,不同的人接访把握的尺度不同,听的不细,想的不周,劝解的话欠滑润,效果肯定不好。
2.适当聊聊天,营造宽松接谈氛围。遇到对立情绪强烈或长期无理缠访的重访人,不要轻易下逐客令,也尽量避免上来就谈与信访事项有关的内容,可以先试着谈一些与信访事项无关的话题,使对话环境轻松下来,也使得来访者的态度得以冷静后,再谈实质性问题,这样就容易取得良好的接访效果。
3.说好第一句话,是接访成功的一半。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做事情开始时头绪不清,情况不明,不知从何入手,也不知道使用什么办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接访也是一样,突然一个陌生的面孔来访,对他的来历、个人情况都没有底数,可能接访人员的一句话能刺激来访者跳起来,但要说的恰当,一句话就能使暴跳的来访者安静下来,同是一句话但说法不同,效果则天壤之别,要避免出现不做工作开不了场,做工作又收不了场的尴尬僵局。
4.转移话题,回旋破解。有的来访者来访之前想好了要出难题,接访人员一不留神就会陷入被动。比如,有的来访者来访,不是首先反映问题,而是先问一句:“你懂不懂政策”?这种问话虽简短,但饱含了不友善、不尊重之意,是很令人反感的,但却不能表现出来,否则就有失风度了,那么究竞该如何应对这种尖刻问话呢?若回答懂,他必然会提出刁钻的话题,让你无法作出完满的解释,反受他奚落。若回答不懂,就是自已将自己送进死胡同,没有回旋余地了,我思考后的体会:只有转移话题,才是一个较好的方法。
5.巧妙“揭短”、“将军”。有的来访者本来诉求无理但却要求必须解决,或其合理诉求已解决但却提出更高诉求,正面劝说往往你讲一句,他讲十句,他的道理很多,若将其拒之门外,不予接访,他会认为企业不管,引发越级上访。遇到此类来访者,不妨将他说的话,进行仔细分析,找出其漏洞所在,让他自已感到理亏。“揭短”,无异于对他的心理进行“将军”,他的道理被釜底抽薪,在情绪上明显表现出难堪,火候已到,应即时转换口气,进行一番好言劝慰,为他送去台阶下,也为他被“揭短”找回面子,有助于开展息诉息访工作。
6.用身心表现诚、情、理。做信访工作要以诚动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这既是对接访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是做好来访接待工作的基础。首先是“诚”字:就是在对话中,使来访者通过接访人员的语言、语气、声音、眼神、面部表情及其他外在表现,能够感受到接访人员的认真、真实和诚恳,感受到有受尊重的满足。其次是“情”字:人皆有情,但情为何物,实难描述,这里只取其象征意义说三点,即同情、热情、愿为其提供帮助的真情。
7.试用“土道理”去说服人。接访工作,当然首先要讲的道理,是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方面的道理,但这些道理并不是所有来访者都接受的,有时解读法条,宣传政策精神是很难有效果的,那就不妨调整思路,试着用一些“土道理”来进行说服劝导。什么是“土道理”?就是没有正规出处,是乡规民俗、生活习惯、传统观念暗示给人们的一种思想,是老百姓愿意接受的、喜闻乐见的道理,善于使用这些道理来说服人,反倒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法理、情理、土道理,都是接访中要讲的、不可或缺的道理,经常总结,使之系统化,变无形为有形是很有必要的。
8.以积极的心态,用活消极的办法。一些来访者不说问题只是吵闹不休,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没有法律常识,只認“死理”,就是自已认为是有道理的,就应当给予支持,否则就是“不公道”,得按他认为的道理去解决,不然就不息诉息访,截至演变成过激方式或越级上访。对于这些人,其信访事项虽可以不予受理,但硬性措施难以遏止其上访。接访人员只能是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所谓积极的心态,就是要把接访这样的人,不管有没有效果,都要舍得花时间,反复做工作,不能拒绝来访者与门外了事。积极的心态是对待工作的态度,但不是工作的方法。在工作方法上,采用消极的形式应对,反而能消磨来访者的上访意志。
9.放下个人面子,甘愿“忍辱负重”。有个别来访者,凡是没有帮着他说话的,就会成为他攻击的目标。这种来访者,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充满敌意。遇此情形,接访人员会很自然的感到,基本的人格尊严受到了侵犯。此时接访人员要保持冷静,也许“此时无声胜有声”,冷几分钟的场,这种短暂的“不作为”,并不是在来访者面前表示软弱,恰恰相反,是让其感到接访人员以不再理喻对待他的蛮横漫骂了。也许几分钟不理采,来访者就会开始正常反映问题了。既然态度放下来了,那接访人员就要以“礼”相待,以诚恳的语言指出其骂人是错误的,吵闹是不对的,蛮横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本来一触即发的来访者,通过冷静处置还是可以收到缓和矛盾的效果。
10.化抽象为形象,现身说法释疑惑。接访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来访者一开口就指责政策不公正,要求对自己特殊对待,还其所谓的公正、公道。与其和来访者讨论公正的问题,不如换个角度,将抽象的概念,换成形象的说法,用来访者明白且易于接受的道理,来说明公正的含义。政策就是这把尺子,政策哪些能落实哪些不能落实,就是这条“线”。不能单纯看个人得到了多少或大小,重要的是用心去体会这条线的出发点是否由“中”而发,回答是肯定的,那就是公正的。
11.不失时机贴近来访者,增强信任感。接访人员与来访者,不应是对立关系,而应努力营造一种融洽关系,关系融洽了,工作做起来就轻松,就容易出成效。相反,如果来访者与接访人员总是处在对立的状态下谈问题,说服效果就会很差,弄不好还会激化矛盾。如何才能营造融洽关系?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不失时机地贴近来访者,舍得感情投入,尽一切可能、利用一切机会去尊重来访者,力争在更多的来访者中建立起信任感。这种方法说起来只能是泛泛而谈,具体贯彻在行动中,就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坚持长期不懈的努力。
12.必要之时,不妨理直气壮讲讲大道理。有的来访者不讲诉求,不讲事实,张口便是不着边际的大道理,说什么打击报复个人、不执行国家政策规定、对自己搞迫害如此等等。对于这类以喊政治口号的来访者,往往都带有一定的情绪,其目的大致有二:一是故意刁难;二是为无理诉求找借口。如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他则气焰更甚,或许认为是企业理亏,根本不能回答他提出的问题,这样就使接访工作面临一种挑战,或者说是考验。工作实践中既然是接访,就应当有访必接,有访必应。你以政治口号逼问,我以政治道理回应,而且以充满底气的态度予以理直气壮的回应。
作者简介
姓名:王波(1977.8-)男,汉,山东省济南市,信访稳定办公室高级主管,本科学士学位
单位:中国石化山东石油分公司,研究方向:信访、心理学,单位所在省市及邮编:山东省济南市,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