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有视障患者1700多万,全盲接近600万。盲文作为盲人的专用文字很少被普通人熟知,文本介绍了盲文和盲文图书出版的发展和现状,呼吁全社会关注视障群体。
关键词:盲文;盲文图书;数字资源
盲文是用由一到六个浮雕点组成的,根据规则,这些点的相对位置表示不同的字母数字字符的编码。阅读者通过指尖触摸识别实现阅读。盲文已经被改编成几乎所有已知的语言,是世界各地盲人必不可少的工具。盲人使用的书籍是盲文图书,在一般书店并不常见。很长一段时间,这是盲人阅读的唯一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声读物和辅助阅读工具的出现,开启了盲人阅读的新天地。
一、盲文的由来
关于盲文的起源众说纷纭,学界比较公认的说法是起源于公元1517年西班牙人弗兰西斯格·路克斯(Francesco Lucas),他将字母刻在木板上,通过模的方式,教人认字。虽然与现在的点字盲文有本质区别,且不能解决书写问题,但这被认为是盲文的思想的起源,为点字盲文的发明、演变和发展提供了灵感。19世纪初,法国的一位军官巴比埃创造了“夜文”,由12个凸点组成的图形编码系统,最早是用于部队夜间作战时的沟通工具,具有隐蔽性和保密性。作为夜间光线较差时使用的“夜文”,同样适用于盲人。由于不能拼读、没有标点,未形成系统的文字表达功能,加上历史原因,“夜文”并未得到普及,但形成了点字盲文的雏形。
类似于“夜文”这种规定点数的盲文很好地解决了书写问题,在不久后的1842年,法国盲人路易·布莱尔在受到“夜文”启发,在巴黎皇家盲人学校发明了6点制盲文,为了解决拼读问题,他还将字母与符号对应。通过不断优化,后期版本还对加符字母和缩写也做了精心设计,大大提高效率。得益于布莱尔盲文体系的诸多优点,盲文在法国很快得到了普及,并迅速传到了世界各国,为各国盲文发展提供了借鉴。
二、汉字盲文的发展
据现有文献和考古结论,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过普遍流传的盲文体系。中国最早出现的盲文可追溯到1874年,英国传教士穆威廉 (William Hill Murray) 在北京创办了中国的第一所盲人学校,北京市盲人学校的前身“启明瞽目院”( Hill Murray Instute for the Blind),盲文从那时起在中国出现。当时使用的盲文是布莱尔盲文体系英文版,通过与中国学者的合作,根据《康熙字典》的音序编排演化出了中国最早的汉语盲文被称作“康熙盲文”,全套包含408个音节,故又被叫做“408”盲文。1900年,英国女传教士葛尔南在基础上编制了基于南京话的盲文“心目克明”,得到了小范围了普及,还用此印制了小学课本。后来,上海盲人教师王湘源以“心目克明”为基础,改进制订出了一套声韵调双拼的的汉语盲文,被称作“心目克明俩方字”。该盲文在当时的上海很受欢迎。
由于解放前我国汉语没有得到统一,各类学校以方言教学为主,因此衍生出来大量的方言盲文,出现了粤语盲文、闽南语盲文,四川盲文等各类语系的盲文,不利于盲文的推广和普及。新中国成立后,盲文被得到重视,盲文统一工作被提上日程。教育部黄乃等人参照布莱尔盲文体系,在“心目克明”等盲人的基础上,经过调整和创新,于1952提出了以普通话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采用分词连写方法拼写普通话的《新盲字方案》。次年,该方案被国家批准推广,至此,中国有了统一的盲人文字。并很快在全国的盲校,社会福利团体、盲人推拿等场所普及,沿用至今,被称为现行盲文方案。2018年,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国家手语和盲文规范化行动计划(2015-2020年)》,满足信息时代盲文发展的需要,《国家通用盲文方案》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规范标准审定委员会审定,经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同意,作为语言文字规范发布。本方案解决了阅读盲文时猜测读音问题,提高了盲文的表意功能,为盲文的发展保驾护航。
三、盲文图书出版
我国正式盲文出版物问世在1953年,李玎试验成功了国内首个盲文铅字排版印刷技术,随后出版了中国第一本盲文图书《谁是最可爱的人》。开辟了我们我国盲文出版事业的新纪元。1954年, 《盲人月刊》创刊,这是由中国盲人福利会创办了的盲文综合性期刊。创刊50多年来,为推进残疾人信息无障碍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成立于1953年的中国盲文出版社是中国唯一一家公益性的盲文出版专业机构,肩负着提高盲人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重任,现隶属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由于专业性和公益性,国内现存的大部分盲文图书都来自盲文出版社。与普通纸质出版物相比,盲文出版物成本相对较高,主要来自于纸张材料和人工成本,盲文图书需要同时满足耐用性和盲文印刷的硬度要求,造价较高。盲文图书素材主要来自普通图书,因此出版盲文图书首先要将普通图书翻译成盲文,工作量巨大,虽然有计算机辅助技术,但人工勘校的工作量依然繁重,通常为了保证质量,要多人勘校。
四、数字化盲人出版物
新中国成立以来,盲文出版事业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盲文图书出版量逐年增长。但由于盲文出版物出版单位不多,出版周期长,工艺复杂、成本高,种类少,发行销售渠道等因素,盲文图书很难满足信息时代盲人对知识和信息快速更新的需要。为了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文化和沟通需求,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信息时代的红利,保障盲人的在新时代的权益,本世纪初,盲人图书信息化出版应运而生。经过多年发展,衍生出了电子图书、有声读物、电子盲文、学术论文、期刊杂志、视频讲座、口述影像等门类,极大丰富了盲人读物的类型和内容。让盲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里使用信息化终端“读书看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地盲人图书馆陆续配备了视障阅读辅助设备。
数字资源建设是数字化盲人出版的关键环节,目前主要以有声读物为主,有声读物资源建设一次性投资,免去后期出版成本,易储存,易传播,深受盲人的欢迎。有声图书资源数量不断增加,以中国盲文图书馆为例,截至2014年,馆藏有声读物近3000种。但从内容上看有声读物主要以医学保健、历史文学为主,学科门类不齐全,近期的理论研究、科学技术发展等时代特征明显的内容涉及较少,资源建设还需要加大投入,填补一些学科内容上的空缺,以满足大部分盲人需求。
五、结语
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残疾人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是社会文明的体现。我们盲文普及、盲文图书出版和盲人数字化资源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受各方面因素影响,盲人的“读书”之路仍然布满荆棘,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统筹各方资源,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解决设备研发、资源建设和版权等问题,为盲人朋友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提供更丰富的阅读方式和内容。
参考文献
[1]陆赉.盲文汉字字体设计的方法、过程与展望[J].美术大觀,2021,{4}(01): 166-168.
[2]谢朝颖.简析70年来我国盲文出版物的发展[J].出版广角,2019,{4}(18): 40-42.
[3]钟经华.国家通用盲文方案特色解析[J].现代特殊教育,2018,{4}(23):23 -25.
作者简介
韩伟玲 (1984-) , 女, 汉族 ,浙江宁波,硕士, 馆员, 研究方向:图书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