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武术课武德教育融入模式研究

2021-11-10 02:37伏雄风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7期
关键词:武德武术文化

摘要:大学是现代化发展重要人才储备基地,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我们国家、民族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武术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其武德教育汲取了传统文化的大量养分。在武术课中通过多种模式融入武德教育对于大学提升个人的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武术的武德教育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武德蕴含着传统的道德理念;同时是通过身体的体悟来达成;切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起到立德树人的作用。提出开展多元的武德教育融入模式、武德评价模式同时我们需要对过往与现代武德的有所区分。武德教育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保障。

1研究目的

大学生这个群体的德育关乎国家民族发展的未来,通过对现武德教育的研究,提出可行的高校武术课武德融入模式,为进一步促进大学生个人品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保障。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各大数据库,以及书籍等资源,结合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进行分析,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2逻辑分析法

通过收集到的相关资源,根据其相关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运用相关的理论对武德及相关材料进行阐述分析,据此为高校武术课武德教育融入模式提供支撑。

3结果与分析

3.1武术课武德教育存在问题

在物欲横飞的现代社会,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大学生要面对来自多方面的信息干扰,在众多的信息中很难做出取舍,或在各色信息中容易迷失方向,或在负面信息中走上歧途。因此学生自身的自律性在此背景下经受着巨大的考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瑰宝---武术,是古代人民实践与智慧的结晶,侵染于中华大地优秀文化之中,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

武术中的武德是学习武术首要前提,这与自古中国人首先重视德性有着莫大的关系[1]。武德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武德伦理,再者习武中的意志品质和体现为“内胜外王”的精神。[2]习武过程中对于磨练习练者思想品质的提升学生韧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高校的公体武术课中对于武德的融入还远远不够,往往在一堂武术课中过于注重武术技术教学,而忽视了武德教育的融入程度,或融入的形式枯燥或单一。由于单纯的技术训练非常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趣,最终导致的结果便是对武术的学习兴趣减弱,[3]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体现出武术的魅力,多形式多角度的传输知识。“未曾习武先习德”,是师父择徒的必要准则,但实际上武德教育在武术课中存在众多的问题,如武德课程设置不完善,在课程中有武德教育这项内容,但没有明确指出具体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缺乏能动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少有学生主动了解武德相关知识;学生没有系统的了解武德等问题的存在。[4]

3.2蕴含传统道德规范

传统武术并不只是通过武术的外在形式来传递传统文化,同时在传承的过程中,使习练者不断受到武术礼仪文化的熏陶,不断内化的过程。[5]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武术,自始至终都生长在华夏这片肥沃的文化土壤,在‘儒’‘释’‘道’文化的滋养下慢慢成长,自然也侵染着其道德规范及仁义礼学。因此在武术人才的养成过程中,将其道德规范、情操、理念作为培养手段,因此历来在武术的练习从不将身体的运动与内在的修为分离,在习练过程中肢体的活动总是被要求与心相合。谚语云:“力与气合,气与意合,意与心合”,也称为内三合。通过武术套路功法这个载体对学习者内在精神得以升华,使得我们的品格得以尽善尽美。

由于武術具备民族认同感及情感上的归属感,其在教育中从来都不同于外来的一切项目。[6]文化以及情感上的认同与归属,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由此武德教育也是曾强民族感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武术名家形意拳名家李存义、李复贞等商议的形意拳十字辈“华、邦、维、武、尚、社、会、统、强、宁”有着鲜明的爱国思想、尚武精神、习武之人的正义及鲜明的政治意义。[7]

3.3通过身体的运动

学生学习一套拳或是掌握这个技能不是武术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武术教育是习练者在练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动作的技击攻防含义,感受武术的精神,体悟其中的文化。换而言之,学生通过身体的运动过程去领悟,最终达到身心的统一,共同的发展。

武术的武德与礼仪,根植于自己的身体,在通过不断内化的过程能中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外在的泰然若素,体现出个人的独特魅力。武术的技击性决定了其“危险”性,武术动作通过不断的与“危险”碰触,使得我们的身体更加的灵敏与野蛮,在思想上,我们更是具备了勇往直前的冲劲与坚韧不拔的精神。

将武术作为体育来看,只有通过肢体运动这个载体,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其中的意志品质是需要不断重复练习,通过同恶劣环境斗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身体实践才能得以实现。武术运动无论在强身健体、身心健康、增强心理素质还是坚韧不拔的抑制品质上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我国有重文轻武的渊源,大学生健身意识、不参加锻炼的情况和身体素质下滑等问题还很常见。体育功能存在失灵已成为不争的事实。[8]

3.4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学校武德教育的核心还是围绕立德树人这个主要方向进行的,从做人的角度出发,以德立身;从治学的角度来讲,以德立学;从教师这个角度理解,以德施教。然而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之中自古至今都是将德放于首位的,另外我们党历来也高度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通过武德教育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传承优良的传统文化,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培养优秀的人才。

武德教育是传统武术传承的规范准则,同时也是在中华传统伦理道德之上发展而来的,其要义是能够起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德为武先,切合我国教育部的培养目标,把青年人培养成道德优良,身体健康,学识渊博的人。武德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通过长期的武德影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高个人情操与境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都很重要,在课堂中建设好融入好武德教育是为社会培养有情操、有道德、有理想的人才之重要路径。

4结论与建议

4.1建立多元形式路径

在课堂的教学中对于武术的动作教学是主要的内容,武德教育程内隐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原有的武术专有名词以及谚语,让学生感受其动作的意境,如:四技八法十二型;“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百日空”等富含哲学意味的拳谚,通过耳濡目染以达到内化的目的。当然,武德的教育不能仅仅只依靠于课堂之中。

采取不同的形式来开展武德教育的融入。列如:组织相关武德方面知识的讨论会或辩论会。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不局限于课中的知识。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从而达到武德的内化;还可以组织演讲比赛,读书汇报,等活动。

在课程结束时,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学习武术的心得体会,将完成质量列入考核内容之中,通过竞赛做到以武传文,以武修德地目的。

4.2建立武德评价体系

针对武术教学建立武德评价体系,将武德分为几大类,细化各个小项进行评分细则。通过武德的规范和价值区分行为主体的表现;通过现代化发展对已有武德进行再评价;通过武德评价之后主体所表现情况进行修正。同时武德评价建立在课堂之上,也是课堂之外的行为规范。

作为教师首先要做到修身正心,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素养,同时也要具备武德、武技、文化,树立武德武风。

4.3了解历史对武德进行的深入剖析

清楚的了解武德其概念,熟知其溯源,领悟武德与精神文明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9]“历史哲学告诉我们,了解事物的历史,是推动该事物发展的基础工作”。[10]深入解读历史文化中的武德思想,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历代的武林英雄豪杰中表现出的高尚品质不胜枚举,如岳飞的精忠报国,刻骨铭心。戚继光写下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达出对民族的一片赤诚,不为功名利禄。还有我们耳详熟的“霍元甲”、“蔡云龙”等武术英雄的事迹。无不阐明了历史对于我们理解武德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也是了解历史人文的重要素材。同时需要弄清什么是武术,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武德内涵,武术是套路功法技击为外显,以中华文化为内隐,实现内外共修的综合体。[11]

武术其核心是技击性,这也是最初武术的目的。而现代对武术的定义日趋完善丰富。武德的内容也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在自我完善、自我丰富地,因此在武德教育中我们要把握时代的变化,深化武德内涵。在武德的辨析过程中应具时代性,适应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潮流。

5结语

武术承载着中国古典哲学、伦理、军事等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践行者,承载着传承与发展中国文化的重担。武术的德育秉承着我国古代圣贤所倡导的“德为天下先”的重要思想。武德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武术课中的武德教育能促进武术发展,也是提升学生思想品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杨祥全.中国武术思想史[M].太原:山西出版传媒集团·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45

[2]周伟良.行健放歌——传统武术训练理论的文化诠释,63-64,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05

[3]孫成岩.武术教育由技能传习向文化传承转变的思考[J].北京: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3):

[4]王坤.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武德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8.

[5]李建建.武术教学中礼文化教育研究[D].中北大学,2016.

[6]王岗,邱丕相等.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文化意识”.广州:体育学刊,2009.16(12):83-86.

[7]杨祥全.中国武术思想史[M].太原:山西出版传媒集团·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46.转:布秉全.形意拳十字辈序释,中华武术,2006.

[8]杨祥全."铸魂育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紧迫性与自身优势探究[J].天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0,(01):13-16.

[9]田宝山,吕新建,何旭初.论“武德”与精神文明建设[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3,18(3):77-79.

[10]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7.

[11]郎勇春,张文涛等.当代学校武术教育的失范与矫治[J].上海: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03):48-51.

作者简介

伏雄风(1991.9),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湖南,职务/职称助教,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武术、健身气功(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武德武术文化
“双减”政策背景下武术套路课程改革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谁远谁近?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
深山支教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