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发进
摘要: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埋怨学生刚学过的知识第二天又忘了,还经常一讲就懂,一做就懵,但是为什么学生在课堂以外学的生活中东西却可以得心应手,并且可以牢牢掌握呢?其中主要原因是学生学习数学时没有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导致了学生缺乏对学数学的兴趣。本文将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造生活化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作出探讨。
关键词:生活 兴趣 数学 课堂
引言: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与学生学科知识的联系[1]”,这就要求我们创造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在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捕捉学生身边的数学题材,让数学服务生活,在生活中析出数学问题,从而让学生看到数学,摸到数学,将数学教材中远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创设生活情境
创设生活情境,就是提取更接近生活的素材,使课堂教学模拟生活,让学生如身临其境,通过看、听、说、做等,尽量发挥学生的所有感官来加强对目标知识的感知,激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素材的选用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经验[1]”,因此我们可以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选择符合学生当前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的,具有当地特色和时代背景的数学实例作为教学情境,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到数学问题亲近好学,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
例如在教“小数乘法”的内容时,为了让教学更贴近生活,让学生收集了不同的文具摆在教室的临时“货架”上,请学生扮演顾客购买文具,并让其他同学根据“顾客”购买的文具数量与单价来计算需要付款多少钱。这样的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就发生在身边或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课堂上学生们都兴趣盎然,学生体验到了小数计算就在生活中,数学就存在于现实,学生因此也很快理解了小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但是创设生活情境,要注意避免只走过场,不能激发学生兴趣,更不要只牵强于生活情境而脱离教学实际,造成偏离教学内容,忽视了教学的目的。
二、捕捉生活题材
生活处处有数学,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题材,把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题材带回课堂,为教学服务。数学概念的建立本来是抽象空洞的,然而,由于把本来就经常出现在生活中的具体的事例、实物等摆在学生的眼前,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很快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比如当我们买东西时计算的总价出现三位小数应该怎么付款?这个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用在“求积的近似值”的教学中;又如部分学生是住宿生,有的同学到周末回家还会有剩余的生活费,而有的同学已经严重超支,这时候的生活费结余与超支可以用在“正负数”的教学中。这样把捕捉到的生活題材,引入数学知识,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
三、运用生活中的故事
爱听故事是学生的天性,而且数学经常与故事分不开,就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教材开篇语里“笑笑”所说的:“数学是由无数个数学故事组成的”。通过运用或创设与学生的知识背景与年龄特点相符的故事,可以提高学生的专注度,引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童话故事,也可以使用名人事迹、数学家的故事,或创设与数学问题相关联的故事情节等,把引人入胜的、生动有趣的故事与数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的想象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五年级的“分数的基本性质”这课时,可以创设“小熊分饼”的故事,熊妈妈要把三个同样大的饼干分给三只小熊,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2块,其中1块分给小熊灰灰吃;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4块,分了其中的2块给小熊阳阳吃,再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8块,分了其中4块给小熊乐乐吃。小熊乐乐很不高兴,他说妈妈分给自己的最少,认为熊妈妈分得不公平。请你来帮忙判断一下,熊妈妈分得公平吗?
这样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同时又提出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有效地激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了思考数学问题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四、亲自体验生活
有的数学知识单靠课堂内的环境是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如果老师单靠在讲台上讲授,尽管使劲浑身解数,讲得眉飞色舞,可是学生还是难以掌握,在练习的时候,还是很多学生无法下手。这时候我们应该让学生亲自实践来突破,为学生搭建一个主动探索和实践的空间,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和试验,实现有效参与,利于深度学习的开展,既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又累积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实践经验。
例如在教“千克的认识”时,在对1千克有了基础认识后,为了加深对1千克的理解,让全班学生到沙池用袋子装1千克的沙,看看哪位同学装的1千克沙最准确。有的学生装的重量可能与标准的1千克距离甚远,但是教师都让他们一个个过秤,直到每个同学装的沙子重量都达到或基本达到一千克为止。称沙子一次不成功,就让学生多次尝试,直到称出1千克为止,如此,使数学课堂不再是一本正经、索然无味,而是通过体验生活来“玩”数学,适应儿童的需要,满足儿童的需求,使儿童主动学、乐意学[2]。
五、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是从生活现实中抽象概括出来的,但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只有把数学知识用在生活、服务生活、回归生活,才能体现数学本身的价值。如学了“长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解决问题:如果把教室地面铺上边长是40cm的地砖,一共需要几块这样的地砖?然后组织学生通过量一量教室地面的长和宽来计算出需要铺多少块地砖。这样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着手可触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数学应用兴趣,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来解决生活的能力。
结束语: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只有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3],创造富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把数学课堂真正渗入到生活中,使数学与生活完全融合在一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数学不再枯燥乏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2]马云鹏 吴正宪.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3月第一版
[3]李牧.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年(01):8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