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晔
【摘要】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起安排了少量篇幅短小的文言文,旨在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精美深邃的语言文字,了解博大精深的五千年文化,提高审美能力,激发亲近母语的兴趣。开发系列常态微课程,并在部编版教材小古文教学中有效运用,提高小古文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在课后有形象直观的学习材料,在当下教学中具有切实意义。开发小古文常态微课程,需要明确每个微课的教学目标,进而搜集相关资料,明确课程内容。在微课程制作中,有一些要点也是需要注意的。
小古文指短小、浅显、故事性强、有趣的文言文,从三年级开始就和古诗文一样进入部编版的语文教材中,要求背诵。目的是在于通过让孩子接触优秀的文言文,让学生浸润在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和智慧中,提高文化审美、加深文化积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虽然选编的小古文都是浅显有趣的,但由于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巨大差异,孩子们学习起来仍难免觉得难懂、艰涩。而且由于每个学期只学习一两篇小古文,学生对小古文还是很陌生,学起来并不得心应手。这样,孩子难以通过小古文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光辉灿烂,不能很好地激发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
随着时代的进步,微课在小学课堂的出现已经屡见不鲜。微课的使用,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老师更好地突破教学知识点,有利于学生课后进行拓展和復习。那么开发相应的小古文微课程,必然能够优化小古文课堂,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但是开发小古文微课程不能无的放矢,在这里,我就分享一些自己在开发部编版小古文常规微课程中的一些做法经验。
一、明确微课程的教学目标
传统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比较广,涉及到语文学习的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但微课程的课程主题目标应照应“微”字,聚焦于学生语文学习的某一主题模块。因此,在设定微课程教学目标上,教师要善于从一个小的角度关注儿童的传统文化学习,帮助学生进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入口”。比如江苏刘敏威老师以学习《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为目标,通过红楼诗词走近书中人物,了解《红楼梦》这一鸿篇巨制。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切入点,既微型,又适合小学生,为孩子们日后深入阅读这一古典名著打下了基础。由此可见,小古文微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当聚焦于某一具体、简洁的主题,以达到优化实际课堂教学的目的。
根据微课程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原本我将微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在突破教学难点,教给学生读懂文言文的技巧上。如:关于一字多义、古今异义、划分文言文节奏的技巧、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解释和学习。但观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学生学习小古文的标准,更在于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高段则提醒学生注意诵读,通过声调、节奏等体味内容和情感。所以如果一昧地追求语法、技巧上的微课程开发,是在拔高要求,并非小学阶段小古文课堂所需要的。
二、明确微课程的内容
激趣、拓展,就是我们要开发的微课程内容的主要方向了。这样的内容的微课程可以在课堂学习前的激发学习期待,也可以在课后的激发学生更多探究的欲望。内容上坚持兴趣第一、内容简单、思想积极三个原则,可以从作者的故事、小古文出处的来历、后世对这个小古文的评价、同类型的小古文或者同一作者创作的其它小古文等内容入手。这些内容可以在经典的文言文中,民国老课本中、现代人编辑的文言文读本中……选取与教材有融合点的合适的文言文。
应该注意的是,微课程的开发和使用不过度强调学习成果性,目的是成为语文学习的辅助和外延,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华的热爱,进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三、微课程的制作
常态微课程的制作并非是非常复杂、精良的,它更多倾向于非编程、电子专业的老师也能通过常用的软件制作出短小的视频。快手、简单、高效,是常态微课程的特点。我个人并不赞成让制作过程太多地占用老师的备课时间。
那么平台上各种录屏软件、剪辑软件就能满足老师们影像资料的搜集了。我个人长期购买WPS的会员,所以课件中的录屏功能给了我们制作课件的许多便利。在应用商店中搜索关键词“录屏”,会搜索到众多录屏软件,可以供给广大教师朋友使用。音频的录制我更多的使用的是手机自带的录音软件。首先编辑好微课内容,选择安静的环境,使用相应的录音软件录制完整音频,通过通讯软件,如QQ、微信、钉钉等发送到电脑上。下一步就能通过录屏软件或者剪辑软件进行合成,进而形成微课视频。
常态微课视频短小精悍,重点突破某一教学目标,它的目的在于协助教师优化课堂,而不是取代老师讲课,所以制作过程中不要追求长篇大论或者太过拖沓影响课堂的整体进度。
毫无疑问,精彩的系列微课程,能够有效地辅助老师创设更加精彩、丰富、有活力的课堂,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小古文的热情、兴趣,并帮助学生拓展文化积累,提高文化审美,进一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与博大,增加孩子对祖国的文化自信感和自豪感。
作者简介:赵冉冉(1996-)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山东省泰安市,学历: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单位:西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