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政党伦理建设的历史经验探赜
——基于价值、制度和主体的三维解读

2021-11-10 08:01:46唐皇凤董大仟
江苏社会科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共产主义政党伦理

唐皇凤 董大仟

内容提要 伦理道德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集中体现,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伦理建设是维护党的社会形象、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增强党长期执政正当性的基础性和根本性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政党伦理建设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百年历程,构建出合乎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中国实际的政党伦理体系,为百年大党永葆青春活力提供了有力支撑。以赓续共产主义道德为内核,始终确保百年大党伦理建设根本目标不偏移;以实现社会制度的公平正义为原则持续优化制度伦理,不断夯实百年大党伦理建设的制度保障;以塑造伦理认知、深化伦理认同、强化伦理自觉为路径,有效强化百年大党伦理建设的内在支撑。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政党伦理建设的历史经验,也是百年大党能够长期有效执政的根本政治保证。

政党伦理是一个政党理想信念、精神境界和内在力量的集中体现,政党伦理建设对于树立政党形象、提升政党的社会组织动员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马克思主义政党尤其具有明确而强烈的伦理价值取向和道德理想追求。对于身处执政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言,加强政党伦理建设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升党执政的有效性和正当性,政党伦理建设是造就强大政党的基础性和根本性建设,在执政党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具有战略性地位。高度重视政党伦理建设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显著优势和优良传统。本文试图在清晰界定政党伦理建设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价值-制度-主体的三维分析框架,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政党伦理建设的历史脉络与关键节点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分析百年大党伦理建设的历史经验。

一、政党伦理建设的科学内涵和分析框架

要全面总结政党伦理建设的历史经验,就需要清晰界定政党伦理建设的科学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合理的理论分析框架。首先,何为政党伦理?有学者认为,政党伦理是指政党政治活动应遵循的基本伦理维度,是政党政治实践活动体现的“应该”之理念。政党伦理是政党参与国家治理以及整合其所代表的阶级、阶层或集团的伦理基础和价值取向[1]张振:《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建设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7年版,第31页,第40页。。另有学者认为,政党伦理是“政党作为政治组织所具有的道德倾向和特征,是政党整体性的尊严、价值取向、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的总和”[2]李建华等:《执政与善政——执政党伦理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9页,第3—4页。。政党伦理集中体现政党成员基本行为规范和政党在一定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3]李建华:《政党伦理之思》,《人民日报》,2016年1月15日。。其次,何为政党伦理建设?虽然国内学者在政党伦理研究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为理解和界定政党伦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资源,但却罕有对政党伦理建设的明确界说。如果将政党伦理理解为静态的理论概念,那么政党伦理建设则是动态的实践进程。有学者认为建设性是执政伦理的基本特征,并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伦理的重要特征是建设性”[4]张振:《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建设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7年版,第31页,第40页。。还有学者提出政党伦理建设的目的是善政,即如何做一个好的执政党[5]高汝伟、殷有感:《政治伦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60页。。我们认为,政党伦理建设是政党为了更好地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为政党全部活动构建起来的一整套系统而科学的价值评判原则和衡量标准,并通过特定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让这些价值标准有效地转化为全体党组织和党员的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以不断改善政党形象和实现善政的复杂政治过程。

在政党伦理建设相关问题的探讨上,相对被普遍接受的分析框架是借鉴结构-功能主义的社会系统三分法[6]用作社会系统分析参照的三个层次分别是价值、制度和集体,参见〔美〕塔尔科特·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从价值、制度、主体(组织)三个结构层面对政党伦理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分析研究。如以政治伦理的三个层面对执政正当性问题进行分析,这三个层面即政治伦理的价值观、应当遵循的准则、主体所具有的道德品质[7]戴木才:《中国特色政治伦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正当性的探索》,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第4—5页。;以政治合法性的三个层面来观照执政党的伦理,其一是制度层面,其二是价值层面,其三是目标层面[8]李建华等:《执政与善政——执政党伦理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9页,第3—4页。。也有将政党道德归结为意识形态、政纲、政策三个方面[9]曹兴江:《政党道德论》,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8—9页。,或将政治伦理分为“现代政治价值理念、政治制度伦理、政治主体道德”[10]勒凤林:《制度伦理与官员道德——当代中国政治伦理结构性转型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等等。虽然对政党伦理建设的研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其中最基本的研究框架仍是关于政党的价值理念、制度规则和主体道德塑造这三方面的骨架性内容。基于此,本文从价值伦理、制度伦理、主体伦理三个维度对中国共产党的政党伦理建设进行历史解读与经验分析,三者之于政党伦理建设的关系如图1。其中,价值伦理是政党价值追求,在政党伦理建设中发挥导向性作用。制度伦理是基于价值伦理所建立起的客观规范,为政党伦理建设提供根本保障。主体伦理从主体内生的角度构筑政党价值认同与道德自觉,作为政党伦理建设的内在支撑,与制度伦理相协调互补,保障政党价值伦理的实现。

图1 政党伦理建设的三维结构

这种基于“价值-制度-主体”的三维分析框架,其合理性在于既将政党伦理建设视为整体性的系统建设,又充分考虑三个主要维度之间的互动性和统一性。事实上,现代政党的执政一般都基于某种道德信仰,即政党的价值伦理。价值伦理作为政党政治形而上的表现形式,为现代政党的执政实践提供有效的价值导向。故树立明确的价值伦理导向,是政党伦理建设的首要任务。但价值导向实质上是一种道德倡议,缺少应有的强制性和惩戒性,因而难以形成对政党组织和党员的约束力。要弥补这种局限,就要通过具有强大规范力的制度伦理将柔性而抽象的道德原则落到实处,从而确保政党价值伦理真正成为指引和规范每位党员的有效力量。当然,即使再严密的制度也有其未及之地,这就需要主体伦理塑造与制度伦理规范相互补充和同向发力。通过塑造和加强政党组织和每个党员的道德自律,主体伦理建设有利于强化党组织和党员践行政党伦理的积极意识和行动自觉,高度的道德自律是保证政党价值实践的内在力量。同时,制度作为相对稳定的行为规范也为政党伦理内化为党员的自觉意识与行动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正是价值伦理、制度伦理、主体伦理三位一体和协同共进,有效构建起政党伦理建设的战略布局,并不断开拓出政党伦理建设的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的伦理建设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百年历程。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明确了自身无产阶级政党的定位,在全党范围内确立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价值导向,初步制定了党的纲领和章程,规范了组织方式和组织纪律,明确了以大公无私为核心的集体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形成了思想建党的优良传统。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为构建合乎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实际的政党伦理体系进行了不懈探索,从思想建党到制度治党,再到全面从严治党和自我革命,其逻辑内核在于制度规范与主体自律的相得益彰和协同驱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执政党伦理建设面临的形势更复杂更严峻,且要求更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继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实现制度伦理建构和党员德性伦理塑造的有机结合,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

二、赓续共产主义道德:百年大党伦理建设的价值导向

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道德,萌芽于无产阶级谋求自身解放的斗争之中,并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和无产阶级政党的伟大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以往的道德都是有阶级性的旧道德,“真正人的道德”[1]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7页。只有在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存在。共产主义道德应当是面向全部人的,是有利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因此,肩负着实现共产主义道德理想的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且“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3页。。1920年,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正式提出”共产主义道德”一词,阐释了共产主义道德的价值基础与目标。他指出,“为巩固和完成共产主义事业而斗争,这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这种道德“是为人类社会上升到更高的水平,为人类社会摆脱对劳动的剥削服务的”[3]《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01、306页。。因此,共产主义道德的正当性根基和价值理想在于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解放的现代政党,中国共产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和人类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承续共产主义道德,不断建构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则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价值伦理导向。从民族救亡时的革命道德,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对集体主义价值的倡导,再到对社会主义道德价值的持续更新与丰富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对政党伦理价值的不断探索中有效赓续共产主义道德。具体历史经验包括:

首先,以爱国主义为价值基调,不断革新共产主义道德的本土化内涵。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承续共产主义道德,构筑了以爱国主义为基调,内含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中,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不同历史阶段的共产主义道德的具体内涵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而爱国主义则是贯穿始终的价值基调。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内有军阀割据,外有列强欺凌,要谋求国家独立、人民自由就必须走武装革命的道路,革命意志的坚定与否就成为道德评判的首要标准。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根本目标就是“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社会”[1]孙劲松:《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的认识和追求》,《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年第6期。。为了创造没有阶级压迫、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新社会,就要发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指引下,共产党员奔走各地动员工人、农民等底层百姓,发动武装斗争和革命运动,先后组织长沙华实纱厂工人运动、京汉铁路大罢工等工人运动等,在斗争中促进了全国民众的大联合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团结统一。《西欧的“赤”况》《先驱》等文章、刊物,广泛宣传共产主义思想,更广泛、更深入地树立起坚定革命理想信念、甘于牺牲奉献的共产主义道德。在残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党、无产阶级、民族解放和人类解放的事业,能够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牺牲自己生命”[3]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4—48页。。在此期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白求恩,把“死”留给自己、把“生”留给他人的张思德,以及方志敏、夏明翰、向警予、瞿秋白等共产主义道德模范为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而英勇牺牲,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谱系,为构建政党价值伦理奠立了爱国主义基调,是百年党建史上的精神丰碑。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百废待兴的现实情况,既需要凝聚集体伟力以谋求国家发展,又需要保障个体利益以调动个体的生产积极性。毛泽东指出:“必须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4]《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刘少奇也提出:“国家利益、集体的利益和劳动者个人的利益应当是一致的。”[5]《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9页。中国共产党在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正当利益的基础上,实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确立了集体主义道德的坚实基础。正是在集体主义道德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宣扬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无私奉献的优秀典范,产生了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等艰苦奋斗、为民奉献的政党伦理价值导向,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胜利。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进一步赓续共产主义道德的价值导向。邓小平明确提出:“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6]《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7页。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总结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此道德体系仍然以爱国主义为基本价值取向,本质上依然属于共产主义的伦理道德体系。该时期所倡导的特区精神、航天精神等改革创新精神,都体现出以爱国主义为基调,团结奋斗、开拓创新、不屈不挠的政党伦理价值取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共产主义道德的爱国基调始终未变。党的十九大通过的新党章强调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要“提倡共产主义道德”[1]《中国共产党章程》,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4—26页。。习近平先后数十次寻访红色旧址和革命圣地,重提革命时期艰苦奋斗、舍身为国的高尚道德品质,带领全党学习继承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积极培育开拓创新、不懈奋斗的上海精神、丝路精神、塞罕坝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和伟大抗疫精神等。正是出于对以爱国主义为基调的共产主义道德价值的承续,党的全面领导和长期执政地位才能不断巩固提升,才能在世界逆全球化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之下,既坚定爱国主义情感又葆有世界眼光,为全球抗疫做出中国贡献;才能将爱国主义价值取向和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理想有机结合起来,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共产主义道德的内涵,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为政党价值伦理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

其次,以坚定人民立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价值准则,在实践中践行共产主义道德。植根于全体人民而非服务于权势集团、特权阶层或特殊利益集团是共产主义道德区别于一切旧道德的显著标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准则中最核心的内容。作为诞生于人民之中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自然带有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自身最高目的追求和伦理关怀的特质。在党的百年历史进程中,无论是作为整体的政党组织还是作为单独个体的党员,坚定人民立场、坚持为人民服务是贯穿始终的价值坐标和行动依据。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广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2]《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6页,第1094—1095页。明确党组织的道德立场,明确人民利益是党全部现实性活动的对象,进而确证中国共产党存在的根本方式,是中国共产党价值伦理建设的根本议题。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树立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作为部队扎根农村的指导规范,正是通过有效维护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赢得了民心,壮大了党的社会支持性力量。党的七大明确提出党的宗旨即“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和小集团的利益出发”[3]《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 9 9 1年版,第1 0 9 6页,第1 0 9 4—1 0 9 5页。。1981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从方法论层面将“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原则表述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0页。。随后,党的十二大党章进一步提出“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将群众路线视为党实践共产主义道德的根本方法,并上升到毛泽东思想三大活的灵魂之一。因此,建设社会主义不仅需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引领,而且需要探索以群众路线为根本方法的实践路径。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执政为民”的概念,并将党的性质进一步完善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5]《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6页。。从“一个先锋队”到“两个先锋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性质的准确定位,既是党自身代表性和先进性的深化,也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纵深推进,多元利益主体扩展和复杂化了“人民”范畴的现实需要,体现了党服务人民和不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政治勇气和高超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新发展理念,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坚定人民立场就是要为民谋利,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0页。。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党的百年发展历程表明,为人民服务是一种贯穿于现代国家治理实践的政治哲学和认知思维,是中国共产党全部政治行为的价值准则,在党的政治话语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是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守为民服务的初心,中国共产党才能取得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境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价值伦理建设夯实政治基础。

最后,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价值目标,将共产主义道德理想逐步转化为社会现实。党的百年发展史说明,实践共产主义道德必须建立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之上。发展既是共产主义道德本身所具备的性质,也是践行共产主义道德、发挥共产主义道德对革命和建设实践引领作用的根本前提。发展本身涵盖了物质实践与人的认识两个层面,客观物质水平的发展始终是发展的第一要义,生产力发展是一切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前提,维护人民利益必须以经济发展为根本基础。“中共二大宣言”对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艰难存续的民族经济进行了分析,得出当时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不具备充分发展基础的判断。“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方针,明确领导广大农民获得生产基本资料是共产党人革命的现实任务。在根据地的局部执政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步认识到,推动社会物质条件的发展是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前提。为改善根据地客观物质条件,中国共产党大力开展经济建设,大力发展农业,将粮食保障作为重点工作来安排。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相继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框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实行的多个五年计划和各种战略规划,均是党致力于发展生产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写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判断执政正当性的主要依据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即由革命是否胜利转化为是否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放权、让利和松绑”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改革创造了生产力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蓄积了充分的物质基础,推动了中国共产党价值伦理从“革命”到“建设”的重大转变,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增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不断巩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能转换,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唐皇凤:《百年大党有效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再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非均衡发展”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再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革命伦理到执政伦理的逐步转换,是党在实践历程中对发展战略的确立、发展重心的选择、发展理念的更新。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做大社会物质财富的“蛋糕”,让社会各阶层共享发展成果,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党的共产主义道德和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价值准则才能够真正落实,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真理性与优越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价值伦理实现才有牢固的现实根基。

综而论之,共产主义道德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结晶,是无产阶级政党价值伦理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进程中,坚持以共产主义道德为价值导向,紧密结合实践需要,构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在实践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核心特征,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无私奉献为核心内涵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伦理体系。赓续共产主义道德,继承和弘扬百年大党价值伦理建设的宝贵经验,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战略性工程。

三、优化制度伦理:百年大党伦理建设的基本保障

政党制度伦理的核心是政党所创设的制度体系具有善的本性,合乎善的伦理价值精神。因此,“至善”是政党制度伦理的理想状态,而“善治”则是政党制度伦理的现实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伦理,具体包括三个基本的维度:(1)从存在论角度看,制度伦理应该是基于基本自由权利的多元平等制度,政党所创设的制度体系“能够公平地分配社会基本资源”[1]高兆明:《制度伦理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导言第103页。;(2)就正义论角度而言,它应该能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利益分配方式来有效地补偿弱者,实现每个人而非部分人的利益,以此实现制度正义;(3)从运行论角度看,政党所创设的制度体系应当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较强的规范力。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制度伦理建设上突出强调政党自身伦理的规范性与制度建设的正义性。共产主义政党价值伦理导向下的制度伦理首先指向制度的公平性,以制度保证公民参与权利的公平性。并且,在参与公平的基础上致力于维护制度的正义性,“即分配社会财富、自然资源、公民权利与义务,以及政治责任的公共政策和制度规则体系的公平性与正当性”[2]唐皇凤:《制度正义:中国政治发展的关键议题》,《桂海论丛》2012年第2期。。中国共产党创设的社会主义制度,其正义性体现在维护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而非某个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这既是共产主义政党价值伦理的具体体现,也是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公平正义性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加强制度伦理建设的历史经验主要包括:

首先,“公平”是政党制度伦理建设的道义性基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制度建设上始终从公平出发,以制度保障参与、分配与竞争机会的公平,确保“平等的基本自由(及其公平价值)和公平的机会平等这两者都得到了保证”[3]〔美〕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5页。,从而有效维护了制度正义。其主要经验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1)社会政治参与制度的公平。制度公平首先是参与制度的公平,参与制度的公平首先体现为党内参与制度的公平,以及由内而外拓展至全体人民的参与公平。在党内,“不论是担负领导工作的党员,或者是普通党员,都应以平等态度互相对待,都平等地享有一切应当享有的权利,履行一切应当履行的义务”[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4页,第144页。。且“党员权利、党委委员的权利,必须坚决保障,任何人不得侵犯”[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4页,第144页。。在党纪国法面前人人平等,每个党员都要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执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这些制度安排都是对党内公平直接而有效的捍卫。同时,中国共产党构建起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核心的利益表达、利益综合、利益协调机制,使人民群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2)权利分配制度的公平。中国共产党制度伦理建设所要追求的公平绝非完全消除客观的差异,对权利进行绝对平均的分配,而是在尊重正当差异的基础上,保障人人都享有应得的基本权利和公平地争取权利的机会,即机会的平等、起点的平等、规则的平等和程序的平等[6]高兆明:《制度伦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158页。。改革开放前,在社会生产力并未得到充分发展的情况下,曾以共产主义社会状态下的利益关系和平等关系来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过分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和平等分配,导致社会生产积极性遭到严重抑制,对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更多的生产要素参要求参与分配,与此相适应,党的十六大与时俱进地提出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1]《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0页。,保障了社会分配的公平性,充分地调动了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3)竞争制度的公平。公平竞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诉求。1980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开展和保护社会主义竞争的暂行规定》为保护竞争的公平性,首次提出了反垄断的规定。随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遵循价值规律和发展商品经济,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随着现代化和市场化的深入发展,社会阶层分化加剧,社会利益格局日益复杂化,对基于竞争公平的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严禁和惩处各类违法实行优惠政策的行为,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系统阐述了保障公平竞争的制度体系,强调“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等。因此,以公平作为制度层面保障竞争的伦理考量,构建公平的竞争性政策和公平的权益保护等制度规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彰显公平正义性的重要环节。

其次,“全面”是政党制度伦理建设的基调性原则。中国共产党百年所创设的社会制度具有显著的内在优势,兼具科学性和道德伦理之善,二者的内在结合从根本上保证了政党伦理有效支撑制度正义的实现。中国制度之善的伦理辩护立足于党所创设的制度体系的公平性和正当性,内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在公平正义的制度框架中找到实现全体人民根本利益、实现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政策和策略。具体历史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1)重视作为主体的人和正视客观存在的各种差异,保证个体利益的有效实现。正视客观存在的差异,持续改善最不利者的处境,不仅是出于物伤其类的同情心理和道义直觉,更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伦理自觉和道德担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予以制度上的保护、扶持和帮助。2015年脱贫攻坚战略开始全面实施,集中全党全国力量,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2020年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已全部实现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了有效解决,充分证实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正义性。(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实现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做出的庄严政治承诺。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提出“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在此基础上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奋斗目标”[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821页,第84页。。此后,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特征和现实发展要求不断充实和拓展了这一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821页,第84页。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面”二字是社会主义制度正义性的集中体现。(3)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从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带领帮助贫苦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到按照兜底性的原则,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6页。,党领导人民不断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各项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安排本身蕴含着深厚的价值判断和伦理追求,其正义性不仅在于对每个个体的关心和重视,而且具备一种“善治”的特质和基调,是百年来党的制度建构一以贯之的伦理和价值关照。

最后,法治建设是政党制度伦理建设的关键方略。法治建设与政党伦理建设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一方面,政党伦理原则在特定情形下会被提升、规定为法律制度,实现政党伦理的法律化,确保政党制度伦理的有效执行;另一方面,法治建设必然包含向善的道德目的与伦理追求,法治建设只有具备合伦理性与合道德性才能具有强大生命力和社会感召力。在局部执政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开始探索有效的法制建设之路,大量的党内法规成为管党治党的有力武器,成为革命根据地政治动员、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关键支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历史性跨越,但并未完全走上法治建设的康庄大道,没有理顺领袖权力和法治权威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艰难探索表明,将政党伦理单独归结于某个领袖,则如“克里斯玛”型合法性一般,不利于长期稳定政党秩序,很难给予政党长期执政以充分的正当性支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民主法治建设,逐步形成了以民主和法律的制度化来遏制“权大于法”和“人治”思想的国家建设思路,开始了从“法制建设”到“依法治国”的历史性跃迁,明确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已经逐步建立起符合实际国情、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不断开辟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的新境界,大幅提升了政党制度伦理建设的效能。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全面加强党对法治建设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化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结合、协同运作、功能互补、同步推进,为政党制度伦理建设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战略议题。

总之,党的制度伦理建设以“公平”为起点,是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的必然伦理要求。在公平的制度安排基础上,“全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伦理建设的基本原则,政党制度伦理建设旨在实现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当然,追求政党制度伦理建设的公平正义性,离不开法治的保障,以法治建设承载政党制度伦理建设的善治根基,充分体现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引导政党制度伦理建设走向法治和德治同向发力、协同推进的战略格局,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政党伦理建设的根本保障。构建能够集中体现无产阶级政党价值伦理,反映社会主义道德取向的政党制度伦理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四、塑造主体伦理:百年大党伦理建设的内在支撑

“人是道德律的主体。”[1]〔德〕康德:《实践理性批评》,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163页。就政党伦理建设而言,主体就是所有的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个体。主体之德“毋宁应该说是一种伦理上的造诣”[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70页。。政党主体之“德”生成于对政党价值的伦理认知,进而产生伦理认同,并最终建立起伦理自觉,实现个体德行与政党伦理取向之间的有效融通。以政党价值引导政党主体实现这种融通,使政党组织和个体党员能够实现对政党价值伦理的认同和政党制度伦理的遵从,就成为政党主体伦理塑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目标。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主体伦理塑造,将其作为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关键内容和重要环节。在把握道德建设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我们党以学习教育、整风肃纪、从严治党三方面为主要抓手,培育塑造党员干部的伦理自觉和纪律规训,从而有效保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具体包括:

首先,以学习教育的方式塑造主体伦理认知。主体的道德认知是道德认同与道德自觉的前提。通过学习教育的方式,将个人理想有机融入政党目标,将政党伦理原则内化为个人行动的指南,使党员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与政党价值保持一致,从而为政党伦理建设奠定稳固的内在支撑。在局部执政时期,毛泽东就对党员教育、党组织思想作风整顿予以高度重视,撰写了《反对自由主义》《整顿党的作风》《关于纠正党内错误思想》等文章,反复强调“加强教育”“加紧教育”等,并在全党范围内频繁开展党内思想教育,通过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全党的团结统一。同时,还在党内创办各种干部培训学校,开设以政治常识、党的建设、苏维埃建设等内容为主的培训课程,组织各种研究组、政治讨论会、短期训练班、学习比赛等,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共产主义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于1951年发布《关于加强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的指示》和《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决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核心内容,对全体党员和干部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为此,1951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至1953年,相继出版了《毛泽东选集》第一、二、三卷,引导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断提升全党的理论知识水平。改革开放后,1980年印发的《关于全党学习〈邓小平文选〉的通知》掀起了党内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热潮,使党员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1995年开始开展的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三讲”教育、2002年开展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2008年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都意在提升全党的理论修养水平,坚定全体党员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主体伦理建设具有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对党员和党组织思想作风的教育引导,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明确新时代党员的道德伦理和行为准则,强调党员干部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而这种忠诚、分忧、担当、尽责的伦理要求落实到具体的行为规范上,就是要“勤勤恳恳为民,兢兢业业干事,清清白白做人”[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77页。。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强调要强化党员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要“引导党员、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2]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光明日报》2020年9月15日。。立足百年新起点,2021年2月开始的党史学习教育,通过动员全党学史增信、明理、崇德,厚植全社会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力,坚定全党全社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定力。总的来说,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教育对政党主体伦理塑造具有极为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以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学习的方式加强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及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共产主义使命目标的认识,通过学习教育活动的常态化制度化,提升全党的社会主义伦理价值认知,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主体伦理建设的有效路径。

其次,通过整风肃纪加强主体伦理认同。中国共产党主体伦理塑造的根本目的,主要指向并非康德的“实践理性”所强调的纯粹道德律令,而是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实践思想,以开放的政党治理实践引导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其中,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整风肃纪、纠偏纠错是政党主体伦理塑造的主要手段,也是党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1941年5月到1945年4月为期近四年的延安整风运动,是第一次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为重要内容的整风运动,更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政党主体伦理建设的一次重要实践。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明确指出:“能真正做好整风就算是了不起的成绩,我党百年大计即已奠定。”[1]《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修订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13页。延安整风运动彻底清算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各种“左”和“右”的错误思想,统一了全党的思想认识,提升了全党的理论水平和规矩纪律意识。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克服因客观形势变化而产生的思想道德偏移和价值伦理认同缺失,1951年2月党中央发布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要点》,提出以三年时间进行一次整党,并在整党进行过程中,“全国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2]《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1949—1978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171页,第172页。。1951年至1954年的整风整党运动,肃清了大量的党内贪腐现象,将不符合党员标准的23.8万人清除出党,9万余人自愿或劝告退党[3]《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1 9 4 9—1 9 7 8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 0 1 1年版,第1 7 1页,第1 7 2页。。各级党组织通过召开各类工作会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党员进行登记、教育、管理、审查和处理,有效纠正了党员干部背离共产主义价值、信仰模糊等方面的问题,强化了党员对共产主义的价值认同。“文革”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围绕“两个凡是”展开理论争论和实施拨乱反正,引发全社会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明确提出:“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4页。从此,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就成为全体党员最基本的工作伦理,为提升党员的价值伦理和制度伦理认同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更为复杂的党情国情社情,中国共产党更加强调加强主体伦理建设。2015年开始深化“四风”整治,把纠正“四风”问题的要求直接载入党纪处分条例、问责条例、党内监督条例,同时列为《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廉洁自律准则》的重要内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制度体系不断健全,有效遏制了党内不正之风的滋长,使党员干部的思想行动与党的价值和制度伦理保持高度一致。整风肃纪的目的,就是要加强党员对党的目标使命的认同,坚定党员干部的价值信仰,纯洁党的队伍,进一步加强党内的伦理认同,维护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伦理的统领作用。总之,在正风肃纪的过程中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淬炼,坚定党员干部的共产主义道德价值观,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加强政党伦理认同和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既是党持续开展整风肃纪活动的根本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主体伦理建设的宝贵经验。

最后,依靠从严治党提升主体伦理自觉。从严治党是制度规范与主体伦理建设的有机统一,是在政党价值伦理引导下,以党员干部的道德自律为重要内核,以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为基本保障,从而有效保障党员干部行为合乎制度规范的政党治理过程。1926年,党中央发布《关于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知》,并于同年6月建立起专门的纪律检查机关,这是从严治党的初步探索。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执政后,从严治党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伦理自觉和行动自觉。中国共产党开始高度重视从制度层面预防贪污、浪费及官僚主义问题的发生,包括党内民主制度、国家监察制度在内的多项制度稳步发展,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觉地抵制和克服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保持共产党人廉政为民本色的高度伦理自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从严管党治党只能加强,绝不能削弱。在党员伦理规范上,要求共产党员必须严格遵循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保持与党中央高度一致,先后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关于加强党风和廉政建设的意见》《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等一系列文件,规范党员伦理道德,严格约束党员行为,确保党员干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秉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保持清政为民、廉洁自律的工作作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开拓从严治党的新境界。我们以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定力,既抓“关键少数”也抓“绝大多数”,面向所有党员和党组织,从严管党治党覆盖党的建设各领域、各方面、各部门和全过程。当然,从严治党既靠党员的伦理自觉和道德自律,也要将制度规范自觉内化为每个党员的行为底线。习近平明确提出:“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1]《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0月9日。从严治党需要通过强化主体伦理自觉,使各种制度规范能够得到有力贯彻实施,在制度未及之处,党员的伦理自觉能够作为制度约束的补充,引导党员行为自觉符合党的精神和原则。同时,严密完备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体系和党员主动的先锋模范作用,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主题伦理的塑造确立了行之规范,树立了行之楷模。总之,主体伦理塑造和制度治党相结合的模式贯穿于百年大党从严治党的全过程,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并不断强化伦理自觉的集中体现和宝贵经验。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都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伦理自觉和政治自觉,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始终没有改变,也不能改变,始终确保党长期执政的有效性与正当性。

主体伦理作为政党伦理建设的内在支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动力源泉。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不断强化主体伦理塑造,以深刻的伦理认知、强烈的伦理认同和高度的伦理自觉,增强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社会感召力。党的主体伦理塑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党内学习教育,驰而不息正风肃纪,深入推进从严治党,主体伦理塑造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性建设。

五、基本结论

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伦理建设是维护党的社会形象、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增强党长期执政正当性的基础性和根本性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伦理建设贯穿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历程。构建合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实际的政党伦理体系,为党永葆青春活力和长期有效执政提供了有力支撑,积累了宝贵而丰富的历史经验。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共产主义价值伦理为导向,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伦理体系,不断强化塑造党员的伦理自觉与伦理担当,党长期执政的有效性和正当性持续提升。当然,党执政的正当性基础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伦理建设也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赓续共产主义价值伦理、优化制度伦理规范、塑造政党主题伦理自觉,为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筑牢伦理之基,不断增强党的领导力和执政力,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猜你喜欢
共产主义政党伦理
黄龙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政党”
布达拉(2022年8期)2022-05-30 10:48:04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52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
“五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
探索(2013年1期)2013-04-17 03:3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