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东平
(象城建筑规划设计(广州)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0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结构形态、空间布局等发生巨大的改变,城市中的老城区、老建筑往往在时代进程中失去了原有的活力,旧城更新成了城市建设重要的内容,2021年8月31日,住建部发布《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要求严格控制大规模拆除、大规模增建、大规模搬迁等,提倡保留利用既有建筑,因此,对既有建筑的改造更新、活化利用,改善城市生存环境,将成为城市更新的主要模式。旧城中既有的历史建筑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对历史建筑进行有效保护并加以利用,是旧城更新中不可回避的难题之一。
历史建筑是指经城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相比文物较为成熟的保护体系和制度,历史建筑仍在不断地探索保护机制和策略。近年来,上海、天津、杭州、广州等城市逐步建立历史建筑认定、保护、活化利用的机制,并在实践中探索和健全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模式。随着城市更新模式的演变,有机更新被提倡,历史建筑的改造与利用日渐受到大众的关注,如何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进一步激发起活力,特别是现状保存较差、面临功能改变的历史建筑,如何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核心价值的前提下,消除结构安全隐患,满足现代使用功能需求及现行防火设计要求,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
我国历史建筑资源丰富,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建筑质量及保存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城市的高速发展也给历史建筑带来巨大冲击。由于部分历史建筑的空间格局、配套设置等条件难以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因而遭受空置甚至荒废,失去原有活力,在缺乏必要的日常维护的情况下,加速了建筑的破损,且由于建造年代较早,历经风雨侵蚀,建筑材料已接近寿命极限,建筑结构往往存在安全隐患。在广州公布的第一批389处历史建筑中,大部分较为破败,其中117处政府直管公房中就要35处危房,占公房总量的1/3,其余私房也有类似状况。
以佛山崇德里民居群为例,民居群位于佛山市禅城区兆祥路北侧,为佛山市第一批历史建筑,是较为独立的家族式居住群落,坐西北朝东南,以传统砖木结构为主,包括1处祠堂及12处民居。民居群现状保存较差(见图1),由于长期空置、年久失修,片区中植物丛生,内部环境潮湿阴暗,加改建情况严重,内部增建隔墙,改建混凝土屋面,原有屋面局部坍塌、墙体破损、植物根系侵害、木檩条糟朽、构件损坏等,存在较为严重的结构安全隐患。
图1 崇德里民居群原状
作为文化遗产的组成成员,历史建筑改造更新过程中需重点保护其核心价值要素。早期历史建筑的保护多借鉴文物保护相关要求和经验,保护思路以全面的“修旧如旧”为主,功能上主要延续原功能或作为展览陈列馆,如上海外滩优秀历史建筑的修缮,广州历史建筑东濠涌博物馆等。随着历史建筑保护体系和机制的逐步完善,以及保护理念的转变,历史建筑的保护开始注重活化利用。上海优秀历史建筑新天地石库门的活化利用是我国首批历史建筑改造更新的案例,改造后注入商业运营,激活了历史建筑;广州馨园在保留建筑核心价值的前提下,活化为特色民宿、文化艺术、公共活动、会议商务等运营模式;成都太古里马家巷老宅院在保留原形态、空间结构、装饰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场地环境开展商业运营。历史建筑的保护及利用的主体、资金及形式趋向多样。
历史建筑的改造一定程度上应遵循文物保护“不改变原状”的原则,但除了价值较高的部分外,历史建筑的保护不适宜过于拘泥于“修旧如旧”的束缚,在保留整体风貌及核心价值要素的前提下,可配合城市更新进程的规划布局,更新提升功能一活化历史建筑,注入新的活力,利用先进技术及材料对建筑内部空间、结构等各方面进行加固和更新,以适应现代的功能需求,延长建筑的寿命。
由于建造时代的局限性,历史建筑的空间布局、结构构造、建造材料等多难以现代功能需求及结构安全规范、防火要求等,历史建筑改造的特殊性在于既要满足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又要符合现代功能使用及现行设计规范,崇德里民居群改造更新是在保护建筑核心价值的前提下,通过相关改造措施及策略以适应新功能及现行规范要求的过程。
崇德里民居群的改造不改变原有格局,保留五路、四巷的肌理,重现麻石街巷,拆除后期改建多层民居,场地改造为喷泉广场;建筑单体保留原有布局及整体风貌,仅对后期加改建进行拆除,恢复原形制,保留青砖墙、辘筒瓦屋面、大阶砖铺地等岭南传统特色构件及核心价值。对现存建筑采用传统材料、传统工艺进行修缮,最大限度保留历史信息,修复祠堂梁、柱、檩条等木构架,恢复民居由“三间两廊”衍生的空间格局,修复建筑中灰塑屋脊、木雕封檐板、砖雕墀头、灰塑饰带等岭南传统装饰构件。
崇德里民居群作为岭南传统聚落,在城市更新进程中,周边地块已完成拆迁,企业通过产权置换的方式成为建筑群的建设主体。为给建筑群注入新的活力,综合考虑周边配套服务设施,结合建设主体的使用诉求,对崇德里民居群的使用功能置换为商业,以适应城市更新中对片区的规划定位。
实施改造更新前,崇德里民居群已出现严重的结构安全隐患,急需加固补强。考虑到原有的砖木结构无法满足现代防火要求,在保留原有墙体、不改变外部风貌的前提下,通过微型钢管桩基础对基础进行加固,内部置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提高结构安全系数,满足抗震需求,更新楼板、内隔墙,局部减少分隔,使原本较为固定的传统空间更为灵活与通用,屋面混凝土楼板上增设隔热层后铺设辘筒瓦屋面,以适应岭南地区气候条件,提高舒适度。外墙面以对拉螺栓连接钢筋混凝土结构,结构梁、柱紧贴墙体,局部新建墙体则嵌入梁柱,视觉上削减了梁柱结构的尺度,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置入的结构对传统建筑空间的冲击。
新置入框架结构加固不影响历史建筑外貌,消除结构安全隐患,适应功能使用需求及现行结构规范要求。
传统砖木结构已无法满足在现行防火规范,内置钢筋混凝土结构后,提升了建筑的防火等级。
崇德里民居群传统巷道无法满足建筑间防火间距的要求,在保留原有格局的前提下,利用部分原有砖墙作为防火墙,通过抬升祠堂山墙、加高局部砖墙的方式,配合防火门窗的设置,满足防火间距的要求;原有廊屋改建为楼梯进行防火疏散,为提高暨有空间使用效率,部分建筑间增设连廊(见图2),满足消防疏散要求;屋面开设天窗,局部增设门窗面积,以满足防火排烟要求。
图2 防火疏散连廊
新增连廊、天窗等构件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做到在与历史风貌相协调的情况下可逆、可识别,在保护与改造的博弈中找到最佳平衡点。
在当前摒弃大拆大建、提出利用既有建筑的城市更新的进程中,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是延续地域文化的有效方式,历史建筑的保护应结合现代功能需求进行改造更新,活化利用。基于历史建筑的特殊性,在改造更新的过程中,既要保护历史建筑的整体风貌及核心价值,又要满足现代使用功能需求,尤其是结构加固、防火规范的要求。
历史建筑功能应综合考虑,可结合片区更新的使用需求,置换为不破坏建筑价值的新功能。对历史建筑的结构加固宜以轻干扰为主,新增结构应与原结构相辅相成,不破坏原有基础、结构及构件,适应原有格局。历史建筑的空间布局及材料特性往往难以满足现行防火规范要求,改造更新的过程中应针对建筑特点制定适应性的措施,减少对原结构、形式的破坏,地方应完善历史建筑防火技术规程,进一步研究、细化历史建筑防火设计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