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引水工程巩树隧洞洞型分析

2021-11-10 11:02冯亚辉王成言职承杰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21年5期
关键词:边墙圆形塑性

冯亚辉,王成言,职承杰

(1.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天津 300202;2.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武汉 430000)

1 工程概况

滇中引水工程为Ⅰ等工程,巩树隧洞位于奔子栏~镇兰河段引水线路上,隧洞桩号为38+831~62+294,全长23463m,最大埋深为1236m。其中,进口至归达段,轴向SSW182°;归达至洛玉段,轴向SE171°;洛玉至觉挂贡段,轴向156°;觉挂贡至贡树段,轴向正S180°;贡树至出口段,轴向202°。各段之间以弧段相连。

隧洞沿线地表起伏较大,轴线地表高程2125~3300m不等,分别发育有归达、洛玉、觉挂、龙池河等较大冲沟。进口至归达段埋深浅,为54~164m,沿线地表冲沟较发育;归达至洛玉段埋深较浅,除洛玉沟埋深最浅88m外,其余埋深为268~535m;洛玉至龙池河段埋深大,除两端埋深较浅,隧洞埋深在751~1234m;龙池河至出口段埋深为120~600m,其中出口段埋深较浅,埋深多小于205m。

本次研究的泥质板岩段隧洞长度4392m,桩号41+461~45+853,占隧洞比例18.7%。洞室岩体为泥盆系下统格绒组下段(D1g1)泥质板岩,多呈微新状态,为较软岩、板理较发育,围岩为Ⅲ类。隧洞轴线与岩层走向小角度相交,易出现片帮破坏或掉块现象;另外桩号41+681、42+273发育FGS-2、FGS-3两条断层,断层带岩体较破碎,围岩为Ⅴ类。本次对不同洞型进行围岩稳定分析,提出圆形、马蹄形和城门洞型的洞型比选优化方案。

2 数值计算理论

本次分析研究采用FLAC3D软件进行数值计算。该方法是基于Cundall P.A.提出的1种显式有限差分法。FLAC方法在计算中不需通过迭代满足本构关系,只需使应力根据应力-应变关系,随应变变化而变化,因此较适合处理复杂的岩体工程问题。

2.1 运动方程

以节点为计算对象,将力和质量均集中在节点上,然后通过运动方程在时域内进行求解。节点运动方程如式(1):

将式(1)左端用中心差分来近似,则可得到:

2.2 本构方程

应变速率与速度变量关系可写为:

本构关系有如下形式:

式中 k为时间历史参数;M()为本构方程形式。

2.3 应变、应力及节点不平衡力

FLAC3D由速率来求某一时步的单元应变增量,如下式:

有了应变增量,即可由本构方程求出应力增量,各时步的应力增量叠加即可得出总应力。

2.4 阻尼力

对于静态问题,在式(5)的不平衡力中加入了非黏性阻尼,以使系统的振动逐渐衰减直至达到平衡状态(即不平衡力接近零)。此时式(5)变为:

阻尼力为:

式中 α为阻尼系数。

3 初始计算条件

泥质板岩隧洞各项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的均值,作为计算采用的岩体力学参数,如表1。

表1 岩体力学参数取值

图1给出了初拟的隧洞洞型比选方案,分别为圆形断面、马蹄形断面和城门洞型断面。为方便计算对比分析,分别在每种洞型的拱顶、边墙和底板部位选定了特征点。3个洞型的比选模型,均为长×宽×高=200m×200m×200m。其中,圆形断面的计算模型共剖分155680个单元和159657个节点;马蹄形断面的计算模型共剖分154396个单元和158179个节点;城门洞型断面的计算模型共剖分了151872个单元和157662个节点。3个洞型断面计算模型,均为垂直于洞轴线方向为X向,沿洞轴线方向为Y向,Z向与铅直方向重合。计算时采用摩尔-库伦本构模型。

图1 对比断面示意图

4 围岩稳定分析

本次针对泥质板岩洞段,选取V类板岩力学参数和600m埋深的初始地应力选取IV类泥质板岩参数和1200m埋深的初始地应力,对比分析圆形、马蹄形和城门洞型隧洞断面的围岩稳定性,分别从围岩塑性区、塑性应变指数、形及应力4个方面进行分析。

4.1 围岩塑性区

图2给出了不同洞型条件下的塑性区分布;表2给出了不同洞型条件下洞周特征部位的塑性区深度对比;表3给出了不同洞型条件下洞周围岩的塑性区体积对比。

图2 不同洞型条件下的塑性区分布

表2 不同洞型条件下洞周特征部位的塑性区深度对比

表3 不同洞型条件下洞周围岩的塑性区体积对比

(1)圆形断面的洞周各部位塑性区深度均分布在5m左右,其中剪切塑性区体积为5.77万m3,拉伸塑性区体积为0.67万m3;马蹄形断面的洞周各部位塑性区深度均分布在5~6m,顶拱部位的塑性区深度较小为5m,边墙部位稍大,为5.5m左右,底板的塑性区深度最大,为6m左右,其中剪切塑性区体积为5.96万m3,拉伸塑性区体积为0.68万m3;城门洞型断面的洞周各部位塑性区深度均分布在5~7.5m左右,顶拱部位的塑性区深度较小为5m,底板部位稍大,为6.5m左右,边墙的塑性区深度最大,为7.5m左右,其中剪切塑性区体积为7.20万m3,拉伸塑性区体积为1.15万m3。

(2)对比分析3种洞型的塑性区计算成果,圆形断面的塑性区分布范围和总体积均最小,马蹄形次之,城门洞型最大。其中,马蹄形的边墙塑性区深度为圆形的110%,底板部位的塑性区深度为圆形的120%;城门洞型的边墙塑性区深度为圆形的150%,底板部位的塑性区深度为圆形的130%。

(3)对比分析3种洞型的塑性区体积,圆形断面的塑性区体积最小,马蹄形次之,城门洞型最大。其中,马蹄形的剪切塑性区体积为圆形的103%,拉伸塑性区体积为圆形的101%;城门洞型的剪切塑性区体积为圆形的125%,拉伸塑性区体积为圆形的172%。

综合上述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圆形断面条件下的洞周围岩塑性区深度和塑性区总体积均最小,马蹄形断面的塑性区分布范围和总体积虽然大于圆形断面,但增加的幅度较为有限,马蹄形和圆形条件下围岩塑性区分布特征相近,两种洞型条件下的围岩稳定性差别较小;城门洞型的塑性区分布范围和总体积均要显著大于圆形断面,尤其是高边墙附近的塑性区深度较大,围岩发生拉伸屈服的范围明显增加,对围岩稳定性影响显著。

4.2 围岩塑性应变指数PSI

图3给出了不同洞型条件下的塑性应变指数PSI分布,可以看出,圆形断面和马蹄形断面的洞周PSI量值基本相同,开挖面附近均在150左右,而城门洞型断面的洞周PSI量值较大,开挖面附近达到400,这表明城门洞型断面在开挖后的围岩卸荷损伤非常显著,不利于围岩稳定。

图3 不同洞型条件下的塑性应变指数PSI分布

4.3 围岩变形

图4给出了不同洞型条件下监测断面顶拱、边墙和底板监测点随掌子面推进的围岩变形,表4给出了不同洞型条件下的洞周各部位的围岩变形对比,可以看出:

表4 不同洞型条件下洞周各部位的围岩变形对比

图4 不同洞型条件下的围岩变形分布特征

(1)监测断面上各监测点随掌子面推进的围岩变形变化特征。3种洞型条件下监测断面的围岩变形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是随着掌子面不断靠近监测断面,围岩变形逐渐增长,当掌子面通过监测断面时,围岩变形增幅最为显著,当掌子面逐渐远离监测断面时,围岩变形增幅趋缓并最终趋于稳定。

(2)围岩变形分布特征。圆形和马蹄形断面的围岩变形分布均较为均匀,开挖面附近围岩没有出现局部变形明显较大的部位;城门洞型断面则在边墙和底板中部出现了较大的围岩变形,在开挖面附近的变形梯度较大。

(3)围岩变形量值。圆形断面的洞周监测点围岩变形分布在380.5~381.3mm,不同部位的围岩变形区别很小;马蹄形断面的洞周监测点围岩变形分布在378.5~424.1mm,其中顶拱部位最小,边墙次之,底板部位最大;城门洞型断面的洞周监测点围岩变形分布在399.7~646.3mm,其中顶拱部位最小,边墙次之,底板部位最大。可以看出,马蹄形断面顶拱围岩变形与圆形断面相当,边墙和底板部位的围岩变形则稍大于圆形断面,变形量值为圆形断面的99.5%~111%;城门洞型断面顶拱围岩变形与圆形断面差别较小,但在边墙和底板部位的围岩变形则要显著大于圆形断面,变形量值为圆形断面的165%~169%。这表明城门洞型断面在边墙和底板部位的变形非常显著,发生围岩变形失稳的可能性较大。

综上可以看出,圆形断面和马蹄形断面的洞型相近,不论是围岩变形分布特征还是量值均较为接近。城门洞型断面围岩的变形量值要显著大于圆形断面,尤其是边墙和底板部位的围岩变形量值较大,变形梯度也十分明显,不利于隧洞的围岩稳定。

4.4 围岩应力

图5给出了不同洞型条件下的围岩第1主应力分布,图6给出了不同洞型条件下的围岩第3主应力分布,表5给出了不同洞型条件下的洞周各部位围岩主应力对比。

表5 不同洞型条件下洞周各部位的围岩主应力对比

图5 不同洞型条件下的围岩第1主应力分布

图6 不同洞型条件下的围岩第3主应力分布

可以看出圆形和马蹄形断面的洞周围岩主应力分布都较为均匀,围岩第1主应力分布在-6.6~-6.5MPa,量值差异较小。城门洞型断面的围岩在边墙和底板部位的应力量值变化较为明显,底板和边墙的交汇部位应力集中程度较为明显,第1主应力量值分布在-16~-8MPa。

5 结语

本次泥质板岩洞段隧洞,对圆形断面、马蹄形断面和城门洞型断面的围岩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分析,主要结论为:

(1)圆形断面的围岩塑性区范围和围岩变形量值均最小,围岩应力分布也较为均匀,选择圆形断面对围岩稳定性最为有利。

(2)马蹄形断面的围岩塑性区深度比圆形断面增大0.5~1m,塑性区总体积增幅在5%以内,围岩变形仅比圆形断面增大10%左右,围岩应力分布也较为均匀,选择马蹄形断面虽然围岩稳定性稍差于圆形断面,但差异不大,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较小。

(3)城门洞型的边墙和底板部位围岩稳定性较差,其中围岩塑性区深度比圆形断面增大0.7~2.5m,塑性区总体积增幅达30%,且边墙部位的拉伸屈服区较大;边墙和底板部位的围岩变形比圆形断面增大65%~78%,且变形梯度显著;在底板和边墙交汇部位的应力集中较为明显。相比而言,城门洞型断面的围岩稳定性最为不利,且表征围岩稳定性的各项指标均要显著差于圆形断面和马蹄形断面,发生围岩变形失稳的可能性较大。

综上,从围岩稳定性角度考虑,圆形断面最优;马蹄形断面略差于圆形断面,但差异较小;城门洞型断面最差,为保障围岩稳定,需考虑较高的支护强度。

猜你喜欢
边墙圆形塑性
消力池贴坡式混凝土边墙稳定复核
基于应变梯度的微尺度金属塑性行为研究
浅谈“塑性力学”教学中的Lode应力参数拓展
浅谈挤压边墙混凝土施工方法
硬脆材料的塑性域加工
跌坎式底流消力池边墙突扩宽度对池长的影响研究
铍材料塑性域加工可行性研究
河谷地形对面板混凝土堆石坝边墙施工期挤压形变规律的有限元分析研究
为什么窨井盖大多都是圆形的
肥皂泡为什么是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