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 张肖 陈超
(1.烟台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山东 烟台 265200;2.烟台大学建筑学院,山东 烟台 265200;3.山东省核工业二七三地质大队,山东 烟台 265200)
针对“工业遗产”这一名词,在2003 年6 月由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起草,提交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批示,并最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的《塔吉尔宪章》中这样阐述道:“工业遗产包括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迹,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设备、车间、厂房和工厂、加工精炼的矿场和遗址、仓库和货栈,所有这些能源生产、转移、使用、运输等的基础设施以及与工业相关的居住、宗教崇拜或教育等的社会活动场所”。
而“工业遗产改造使文化建筑具有两个层面的文化价值。首先,它是向社会提供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其次,遗产建筑本身是重要的城市文化景观。”[1]在城市工业化更新中,青岛老城区发展遗留下大量纺织工业遗产,而这些带有历史印记的工业建筑遗产都曾在青岛的社会和城市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工业遗产不仅具有人文历史价值与科学技术价值,还具有生态环境价值与文脉延续价值。后工业时代来临,工业遗产闲置,随着城市发展的有机更新,既有建筑特别是旧厂区的改造利用正逐渐成为城市更新的主要形式。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具有重要的可实践性,也成为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国际性潮流之一。
在青岛建置初期,纺织业主要以家庭作坊为单位,在《海云堂随记》中明确记载:1897 年春青岛就已有染坊6 家,已可生产染料、纱、布等众多产品。而直至德国侵占青岛时期,德商及民族纺织业才利用机器缫丝生产丝绸,纺织业初步进入机器生产时代。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在青岛筹建大型纱厂,设商行控制垄断山东原棉产销,期间青岛民族纺织工业亦崛起并建厂生产。但其后历经南京国民政府和日本侵占带来的各种灾难,直至解放后,青岛纺织业才逐步开始迈向正轨。
而在1920—1980 年间,中国纺织业一直有“上青天”的说法,“上青天”是对中国当时“三大纺织工业基地”(上海、青岛和天津)的简称。至1988 年,青岛纺织工业系统内共有企业92 个,从《青岛市志·纺织工业志》中的得知:青岛全年纺织工业总产值达到20.73 亿元,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92%。固定资产原值10.78 亿元,其中仅棉纺织工业就达4亿元以上,利税总额2.5 亿元(其中利润1.4 亿元),出口产值6.28 亿元,共出口创汇1.7 亿美元。
在2006 年公示的“青岛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公告”中,优秀历史建筑名录首次纳入工业建筑旧厂房——青岛葡萄酒厂旧址(李四流南路13号),而纺织工业遗产——国棉六厂宿舍及办公楼(四流中路46 号)、国棉八厂工厂宿舍(沔阳路5 号)——也被列入其中。在2008 年公布的“第八批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1]又加入了国棉二厂即内外棉纱厂旧址(海岸路22 号)。2018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了“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第二批)”[2],青岛国棉五厂名列其中,可见青岛的纺织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已得到一定的重视。
目前,通过调研分析形成的“青岛原九大国棉厂现状调研表”(表1)可以看出,这些工业遗产的现状不容乐观,急需适当地进行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保护与再利用。
表1 青岛原九大国棉厂现状调研表(作者自绘)
通过调研评估,我们发现青岛纺织工业初期多采用砖木结构建筑,厂房北向采光,屋顶为锯齿形;仓库为山形顶砖木结构平房;宿舍多为砖木结构楼房。复建后各纱厂主厂房多为北向采光锯齿形砖砌钢筋混凝土和砖木结构(丰田纱厂的细纱车间和同兴纱厂的厂房均为罗曼式),室内地面以混凝土打基上铺木地板,屋顶铺设波浪式石棉瓦;仓库系砖木人字形屋架平房结构,高大宽敞。各厂房、仓库水电设施完备,消防、空调及其他非生活用水由自掘水井和水塔供给。建国后青岛地区的纺织工业主要使用的混凝土结构、锯齿形屋顶单层厂房构造,纺部车间的地下设有较为复杂的排风、排尘地道。其中第五棉纺织厂的纺二车间采用带有技术夹层的三层楼半封闭厂房,屋顶采用锯齿形北向采光窗,中层、底层采用封闭式侧墙采光,厂房形式新颖、独特,作为国家级工业遗产是当之无愧的。
在调研的基础上,青岛地区的纺织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具体实践方法可根据其保护与再利用程度分为三类,分别针对不同项目采用与之相匹配的再利用策略:
针对外表上极具价值的工业遗产,可以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基础上,适当进行功能更新,如增设电梯、电路管线等;或保留建筑的外形与形制,采用、借鉴多种措施改正结构安全方面的缺陷,如利用自流平混凝土加固楼板或喷射混凝土加固墙体。
总体上来说,“保护性更新”不仅保存、再现历史建筑的原始风貌,同时也进行工业遗产功能构成的有机更新。1.拓展调研及原始资料收集的工作范围。具体不仅包括建筑物、纺织机械等物质文化遗产资料,还包括民俗传说口头资料,人物影像资料,纺织工艺技术资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其后蕴含的人文历史社会价值。2.在加固修复设计前,须对建筑物的历史沿革、建筑风格、材料性能、结构特征、几何尺度、受损情况等进行检测和调查,不仅可为加固改造设计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也为可能的后续性再次加固改造留有余地。3.要从其建筑风格、结构体系、材料设备等建筑物的客观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施工加固修复。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采用原有材料、构件、做法来恢复历史原貌;如果没有条件,“任何对于建筑实体的改变都会带来历史信息的损耗和原真性的衰减”[3],可保留现状或用有别于原物的色彩材料进行修复,防止误导后代的研究鉴定。
针对外表上极具特色但又不足以原状保留的工业遗产而言,保留部分建筑,进行局部性的整合更替是更为合理的。这些厂区可能部分遗迹具有维持原貌的价值,另外一大部分急需更新改造。1.充分运用现代声、光、电科技手段对纺织工业厂区进行系统规划包装,进行整体风貌协调更新,达到新旧建筑与功能的和谐共生。赋予现代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其周边整体环境改造和生态绿化修复,建设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2.对有着悠久历史的老建筑进行原貌修缮,使见证城市历史和纺织业兴衰的建筑焕发新生,可在保留部分外形的基础上进行内部功能改造。3.在原址建设的新建筑可适当保留原建筑的标志性元素或符号,在满足现代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延续地域文脉。
针于众多已经被淘汰的工业厂区而言,并非所有的工业遗迹均具有整体保留的价值。针对这些园区,仅保留标志性的物品与构件更有经济效益。1.保留部分建筑构件改造为地标建筑物。抽取保留的直观工业建筑构件引起大众的注目与反思,如保留具有厂房标志性的烟囱建立场所高度地标,深化工业遗产的社会影响力与视觉冲击力。2.保留部分工业机械、厂区图像作为工业景观装饰小品。“一个城市中的建筑创作并非肆意发挥的艺术设计,它应当具有一定的文化针对性和环境适应性”[4],在园区整体规划中,可以使用部分具有机械美感的工业机械器材丰富园区景观,引起文脉上的共鸣。
我国工业遗产面多量广,存在改造难度大、社会需求高等现实问题,因此,通过这三种不同形式,基于地域文脉进行针对性的改造,将作为物质的工业遗产与人类精神的产物创意相结合,既保护了城市的工业历史和形态文脉又具有实践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