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永生
(1.阜阳师范大学法学院,安徽 阜阳,236032;2.安徽大学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安徽 合肥,230601)
督查是组织管理的基本手段,具有鲜明的自救性质[1],是党委领导、科学决策的重要环节,具有促进落实、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用[2]。但督查实践在公共行政行为中还处于场域缺失状态[3],督查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4],现有文献或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或在热点梳理、脉络呈现上客观深入不够[5,6],缺乏对未来趋势的科学预测,不便于后续讨论的进一步聚焦。因此,进一步进行文献梳理综述十分必要,因为研究必须在充分地占有材料,厘清逻辑、探寻联系之后,才能适当地叙述出现实运动[7]。文章主要基于当前督查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中文核心文献源,首先,通过文献管理NoteExpress 3.2、科学计量citespace 5.6R3 和应用统计SPSS 22.0 等工具,从文献数据的定量分析角度,讨论了既有文献集的内外特征;其次,采用共词分析、多维尺度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识辨分析了督查研究的高频词汇、研究热点,以及具体的演进理路,基本厘清了督查研究的现有轮廓。最后,采用战略坐标图探求了督查研究的未来态势及潜在热点,力求为进一步讨论提供聚焦点,这也是文章的创新之处。
基于CNKI 中国知网的收录文献,兼顾查准率和查全率的平衡,参考学界共识(李杰、陈超美,2016)[8],以主题=督查在CNKI 中的SCI、EI、核心期刊、CSSCI 和CSCD的源刊中进行检索,检索范围主要是中文文献,时间截止到检索当日(2020 年4 月13 日),设定全数据库、中英文对照和模糊匹配的检索条件,在学术期刊单库检索中,累计搜索到文献613 条,时间跨度从1992 年到2020 年。为进一步确保数据准确性和结果的客观真实性,通过逐篇手工剔除模拟试题、数字通报、杂志目录、领导关怀和会议通知等非研究性信息,对上述613 条文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后,得到有效文献数据554 条。
文章综合运用共词聚类法和战略坐标图对督查理论与实践的有关既有情况进行分析,具体的研究过程与流程如下:
首先通过文献管理软件NoteExpress 和科学计量citespace 5.6R3,进行文献定量分析,直观呈现督查研究文献的年度发文、变动趋势、高产作者、研究机构和发文期刊等基本情况。其次,通过关键词共现、多维尺度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共词分析方法,客观展现了督查研究的研究热点和现状。最后,通过建构战略坐标图,深度探讨了督查研究的潜在领域,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既可以让研究者直观把握当前督查的研究热点,也能展现预测出督查相关研究的未来发展脉络,希冀为后续督查工作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供些许参考借鉴。
将已经完成标准化的文献数据,导入文献管理软件NoteExpress,通过数据分析得到了每一年的发文数量,并进一步比对中国知网标准化清洗之前的数据。从总体态势看,督查研究的历年文献呈现出反复波动的非均衡增长之势。自1992年中国劳动科学的《我们是怎样开展督查工作的》首刊以来,学界对督查理论与实践的关注热度不高,前4 年共计发表核心文献15 篇,年均仅3.75篇。
1995 年中办《关于进一步加强督促检查工作的意见(试行)》正式印发,基本确立了现代督促检查制度,并明确了督查工作在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领导下,由办公厅(室)具体推动的组织领导体系。1999 年围绕督促检查工作,中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督促检查工作的意见》,再次重申和强调了督查工作既是各级党委的重要职责,将其列为办公厅(室)的日常职责和工作内容,也推动了学界对督查工作的深入关注,除了2002 年略有回落之外,这一阶段督查研究文献总体呈现出上升态势,核心文章见刊也随即进入了井喷期,到2010年达到年度最高峰值38 篇,累计发表核心论文272 篇、接近总发文量的半数,年均发文18.13篇。2011 年开始,再次出现了下降态势,随着2014 年国办关于政府工作督查意见的出台,督查研究成果达到了全局波峰,围绕如何全方位、全过程开展督查,产生了系列理论探讨和实践升华的研究文献。
通过将数据资料输入CiteSpace 5.6.R3 软件中进行文献数据处理分析,基于“Author”的分类标准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并通过调整可视化效果,最终生成研究所需的相关知识图谱[9],其中阈值设定为(4,15,10)(2,15,30)和(8,0,16),直观呈现了督查研究领域的文献作者及其内在联系情况。
在文献计量中,对高产作者发文量一般依据普赖斯定律[10]进行判定,其基本确立方程为:T=,其中,nmax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最高产作者的发文数,故本文高产作者的发文量界点N≈1.67。据此,我们进一步导出发文量2 篇以上的作者,绘制高产作者发文量及贡献率占比图,限于篇幅,不予呈现。经合并统计发现,发文量2 篇(不含)以上的作者,累计文献贡献量占比16.25%。其中,发文量排在首位的有张新祥、王应华和冯建跃3 位作者发文5 篇,还有剩下发文量在4 篇的作者共有6 位,可以视为督查研究的核心作者。此外,进一步通过图2的作者共现知识图谱分析,我们还可以直观地发现,在现有的督查研究领域中,不同作者之间的合作不多,尤其是跨单位、跨区域地合作更少,各学者及其团队之间的沟通交流较为薄弱,研究交流网络并不密切,彼此之间的学术联系相对较弱,值得深入关注。
图1 研究过程图
图2 1992-2020 年发文量2 篇以上的作者共现图
作者与机构联系紧密,研究机构是作者发文载体之一。基于citespace 软件中“Institution”的聚类分析功能,再次对554 篇目标文献研究机构进行了知识图谱分析。在图3的结果图例中,圆形节点大小代表了研究机构发文量的多少,二者呈现出正向相关关系,而研究机构间的横向关系通过节点间的联系表示,连线越粗,合作发文量越多。
目前高频发文机构主要包括北京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浙江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湖州师范学院图书馆、《瞭望》新闻周刊、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和环境保护部华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等单位。从机构性质出发,国内对督查理论与实践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多为实验室安全和环保督察部门;从发文时间来看,陕西省劳动厅办公室最先关注到督查工作的研究,紧随其后的是河南省长垣县孟岗乡党委,这一阶段关注较多的是地方党政工作落实的督查。随后,中共安徽太和县委、常熟市经济技术开发房地产发展总公司和电力部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等单位和机构也纷纷开始关注,展开了相关研究。总体而言,不同研究机构对督查的研究均有关注,重点呈现阶段性特征,印证了前文分类。督查研究领域的机构合作不够密切,共同发文量较少,存在一定学术壁垒,只有个别机构间的小规模合作,显然不利于研究交流与信息共享。其中,北大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浙大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和清华大学化工系,以及河北医科大、河北出入境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和石河子纤维检验所是为数不多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合作网络,但令人遗憾的是,合作网络中心性却为0,表明上述两个研究机构在督查研究领域影响力较小,尚未形成研究权威。
发文期刊呈现了一定时期对相关既定主题的关注度。通过将标准化的督查研究文献导入NoteExpress,在文件夹信息中检索字段为“来源”,导出督查研究发文期刊、发文总量的发文贡献率汇总表。结果显示,在核心学术期刊中,1992 年至2020 年检索日期前,按降序规则,前五位发文期刊为:《领导科学》《环境保护》《中国行政管理》《中国药房》和《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等等。值得庆幸的是,5 种期刊均属核心期刊,其中CSSCI 来源期刊2 种、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收录期刊2 种,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性和影响力。
作为研究主题高度概括的关键词,是文章核心内容浓缩凝练和简洁呈现,也是文献计量学重点关注的测度指标,在各相关学科知识结构的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对文献关键词的词频计量和共现分析等方式,可以科学挖掘和深入探讨文献间的内在逻辑,进而有效避免传统文献综述中研究回顾的主观性和自身知识盲区的局限性,客观展现出相关研究领域的演化轨迹[11]。为此,本文通过全面阅读标准化文献的摘要和关键词,逐一剔除和筛选与学科无关关键词,并在合并相近关键词之后,全面导入NoteExpress 进行关键词提取和统计分析,累计获得不重复关键词3403个,据此建构了词频云图
图4 督查研究关键词词频云图
其中,是否处在中心位置和字号大小分别表示词频高低,具有鲜明的直观性。为便于统计分析,根据齐普夫第二定律[12],关键词高低频界,其中I1 表示词频为1的关键词数量。据此计算,关键词高低频界T49.86,即频次大于50的方可确定为高频关键词,仅有“督查工作”一个关键词符合条件,显然不足以反映研究现状。为了更为全面地展示研究内容,文章根据学界共识,除了通过上述定律之外,进一步通过研究人员经验来确定[13],选取了词频大于7的高频关键词共计20 个,分别建立了高频关键词共现关系图(图5)和共现图谱(图6),从不同侧面共同展现了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关系网络”。
图5 高频关键词共现关系图
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强度呈现的是研究热度[14],节点大小表示中心性强弱,节点间连线粗细表示关键词的共现次数。图5 直观反映了督查研究领域相关主题关联性的强弱程度。总体看来,现有研究各热点领域间的联系较为分散,不仅没有围绕中心热点呈现出集聚态势,反而是据点形成了放射状,值得引起进一步关注,其中“督查工作”相关研究主题的共现次数和关联强度排在首位。进一步使用CiteSpace 软件对文献研究热点,进行了关键词知识图谱可视化展现,通过对目标文献关键词计量提取,直观呈现了督查研究的当前热点及其路径态势(见图6)。在操作中,将软件节点设置为keyword,聚类类型同步选择K 聚类、算法选择LLR算法,其他设置为默认,得到督查研究高频关键词图谱,进一步适当调整聚类标签。
图6 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6 显示,可视化图形共有节点668 个,联系线1519 条,网格密度为0.0046,Q 值为0.8584,说明聚类效果是可信的。通常来说Q 所代表的模块值表示的大小是与连线的稀疏程度密切相关的,通常在0.3 和1 之间是可信的,而数值大小与聚类效果存在正相关。我们得到聚类号为17,说明督查研究关键词可分为17 个聚类,其中聚类号越靠前其字体越大,则影响力越大。结果表明,这些高频关键词主要从督查的内涵解读、核心功能、工作方式和主客体切入,再在这个视角下对其进行具体细化解读。督查工作是督查的重要载体和方式,与督查本身无法割裂,所以位居榜首无可厚非。
上述共现分析体现了彰显学术热点的高频词汇共现关系,但不能很好地提供有关督查研究群体内部结构关系,因此需要继续对数据矩阵进行对称化处理和更深入分析,才能更好地描绘督查研究众多关键词的分类聚集情况。多维尺度分析(MDS)作为共词网络分析的主要方法,可以有效弥补上述不足,直观显示隐藏于数据背后结构,并以图形方式予以呈现,直观反映聚类对象间的相似度,越在中间的聚类簇团越为该领域研究核心内容[15]。据此,我们就前20 个高频关键词对的共现性结果,统计建构了督查研究高频词20*20的共词矩阵。由于篇幅所限,表1 只选取了部分。
表1 高频词共词矩阵(部分)
为进一步满足多元统计需要,继续将上述共词矩阵通过Ochiai 系数转换成相关矩阵,具体转换公式如下:Ochiai 相关系数,其中,相关系数Oij的值在0-1 之间;Eij代表两关键词a、b 共现频次;Ei代表关键词a 在所有关键词中出现频次;Ej代表关键词b 在所有关键词中出现频次。用上述方法计算后,得到相关矩阵。数值大小与关键词相似度成正比,与关键词之间的距离在空间上成反比,可以表明不同关键词(组)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但由于上述相似矩阵中有较多的0,容易造成统计误差,干扰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因此,进一步用1 减去相关系数,构建了性质和相关矩阵完全相反的相异矩阵,详见表2。
表2 督查研究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部分)
与相关矩阵不同的是,在相异矩阵中,数值高低与关键词对间的亲疏成正向关系,对角线上的0 值仅表示关键词自身相关度。据此,我们导入相异矩阵到SPSS 22,采用Euclidean 距离模型对督查研究文献的高频关键词矩阵进行数据转化后得到如下结果:
图7 督查研究多维尺度分析图
按照学术惯例,在多维尺度分析中,一般应标明Stress 应力系数和RSQ 指标,说明模型拟合劣度状况和良好程度。本研究中Stress 值=0.148、RSQ 指标=0.625,较为理想。图10 显示,多维尺度分析图通过降维方式,将督查研究文献主题直观地分为了界线明显的4 大类别,在相对松散的总体布局中,出现了较为集中的局部聚集特征,表明各相关主题内部核心程度良好,符合研究需要。
在上述特征分析基础上,进一步依据关键词共现强度,采用聚类分析法更加客观地反映督查研究相关聚类的研究内容或方向。为此,我们选用欧式距离和Ward 联接,在数据标准化中选择Z 分数,遵照由上到下的命名优先序,进一步呈现出了聚类分析结果。
为了获得较好分类效果,文章选择距离12 作为分类标准,将督查研究聚类分析结果图(图8)共形成7 个主题簇类团,构成如下:
图8 督查研究的聚类分析结果图
表3 归类了现有文献的研究主题及其内在内容从属关系,实质上是静态反映了督查研究现有子领域及其构成情况,无法动态呈现未来发展态势,并提供前瞻性的热点预测。
表3 督查研究主题簇类团构成情况一览表
为此,笔者进一步使用战略坐标图的判定方法,描述督查研究领域间的相互影响,研究该领域内部的相互联系。该方法最早由英国基尔大学学者John Law、Bauin 和Courtial 等人(1988 年)[16]首次提出,分别以表示领域间关联程度的向心度和表示领域内内部结构稳定性的密度建构二维坐标图,横、纵轴二者交叉分割形成的四个象限,可以深度概况和描述相关领域各研究主题的内在结构,直观地表达和再现相关研究领域发展状况,以及未来演进态势。结合学界已有研究,文章建构密度和向心度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n为类簇团内关键词数目,N为关键词集合中关键词的总量,i、j代表不同的关键词,Ф代表全体关键词集合,Фs 代表一个类簇团内部关键词的集合。Eij为Equivalent 指数,是i和j的相关系数[17],用公式可以表述为:
Gij是指关键词i和j共同出现次数,而Gi和Gj分别指代关键词i和j独自出现次数。
根据式1、式2,分别计算每个主题类簇团密度及其向心度,以对应均值作为战略坐标原点(0.1612,0.4798),并据此计算出各主题类簇团对应的坐标值。
表4 督查研究战略坐标计算结果
依据上述结果,进一步绘制了督查研究二维战略坐标图。图9 显示,从聚类总体战略分布情况看,在聚类分组的7 个聚类簇团中,有4 个聚类簇团位于第三象限,而第一、二、四3 个象限仅各有1 个聚类簇团,再次说明当前督查研究关注度不够,研究聚焦不足。
图9 督查研究战略坐标图
从具体聚类分布看,F 聚类簇团位于第一象限,意味着当前研究中,“决策”“科学管理”等是该领域研究核心内容,但战略坐标(0.16,0.52)总体偏低,需要进一步聚焦关注度,提升研究新颖度。在第二象限聚类簇团有A“企业”“企业管理”等话题,这是新进产生较为成熟研究主题,总体上潜在研究动力较为充足。第三象限特点是密度、向心度值域均处在较低范围,位于此象限的有C、B、D、E 等4 个聚类簇团,说明在“督查”这一概念的研究过程中,“督查室”“群众”……“质量管理”等诸多议题已经得不到充分关注,属于研究过程中“边缘性话题”。第四象限为潜在热点区域,呈现出密度低向心度高态势,目前有“督查工作”“党委”“督促检查”等三大主题,督查研究的此类主题尽管暂时尚不成熟,存在自身发展可持续能力不足、内部结构不够稳定等缺点,但它们在督查研究的整体研究中关注度高,与其他聚类簇团互动频繁、联系密切,预期将成为督查研究领域未来热点,具有潜在的发展空间,值得进一步深入关注。
简而言之,从聚类结果的战略坐标分析来看,我国督查问题的相关研究,未来拥有较大潜力,现有研究领域还存在成熟度不够的明显短板,具体表现为表征关联度的第一、二象限仅有2 个聚类簇团,而处于“双低”区域的第三象限却分布了4个聚类簇团,超过了半数以上,其可能的解释是,与我国督查研究起步较晚、学界既有关注不够有关,需要进一步挖掘研究深度,拓宽研究广度。
基于CNKI 中国知网数据库,通过对我国督查理论与实践研究收录文献的产出统计、高产作者分析、研究机构分布和来源刊物排序等数据统计,以及对相关研究文献高频关键词的共现分析、多维尺度分析、聚类分析,以及战略坐标分析等科学可视化计量以后,将我国督查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现状、热点、趋势总结如下:
第一,文献计量反映了该领域的关注度和科学知识量。从结果来看,我国督查研究先后历经了初步探索、实践深化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总体表现出波动反复的非均衡性增长态势,说明该领域已经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还有很多未知问题尚未被发现、研究和解决,未来发展空间和研究价值较大。第二,从文献定量统计情况来看,作者是文献研究的外部特征之一,高产作者更是研究走向深化可持续性指标之一[18]。研究发现,目前督查研究领域精耕不够,高产作者不多,除张新祥、王应华和冯建跃等极少数核心作者之外,没有形成核心作者群和稳定的研究团队,学术交流网络极为稀疏,不利于研究领域的深化拓展和持续扩大学术影响力,而《领导科学》《环境保护》和《中国行政管理》等期刊是督查领域发文的主阵地。第三,从文献内容分析角度来看,关键词的提取分析是研究热点和未来走向脉络的重要判定依据[19]。研究表明,“决策”和“科学管理”等2 个主题是当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区域,“督查室”“群众”“质量管理”等第三象限的10 个方面议题是比较边缘研究主题,而“企业”“企业管理”“党委”和“督促检查”等是潜在研究热点,值得进一步深度挖掘和精准聚焦。
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发现,目前国内督查理论与实践的相关性研究还存在量少质低、主题分散、学术影响力有限和潜在趋势不明晰等不足。从实践角度而言,本文高频词分析结果可以为督查理论与实践的相关课题和深入探讨提供重要参考,为督查研究的专家学者描绘出研究轮廓,迅速理清研究热点,精准明晰自己的研究焦点。同时,本研究的战略坐标结果,有利于判定督查研究领域具有前瞻性的潜在研究方向,可以使现有研究者进一步直观把握督查理论与实践的脉络路径和研究热点,以及未来的潜在领域和发展趋势。这些研究发现为该领域的理论提升和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并可以为未来督查方面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研究,提供现实性的可能参照路径。当然,受制于文献检索范围局限和计量方法学差异,论文也还存在一定的文献偏倚和分析欠缺,有待于今后进一步通过更加全面、深入地文献挖掘,开展信息支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