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血祛风汤联合耳穴压豆治疗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研究①

2021-11-10 10:21杰,赵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压豆血虚性皮炎

肖 杰,赵 霞

(桂林市中医医院皮肤科,广西 桂林 541002)

特异性皮炎临床症状表现为慢性湿疹样皮炎,皮肤干燥,瘙痒剧烈,本病迁延难愈、反复发作,增加患者心理负担,导致生活质量下降[1]。抗组胺药物是目前临床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常用药物,但常规西药治疗难祛病因,易产生药物依赖性,停药后复发率高,疗效欠佳[2]。近年来中医临床发现中药具多靶点、多途径、辨证施治及标本兼治等优势,辅助西医治疗特应性皮炎有着确切的疗效[3]。中医将特异性皮炎归于“四弯风”范畴,血虚风燥是成人期特应性皮炎反复发作的病因病机,治宜采用养血祛风法内调,祛除病因,促使机体气机调和、阴阳平衡[4]。养血祛风汤具有疏风达表、辛温发散之功效,可祛全身上下之风。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均可在耳上找到对应位置,耳穴压豆刺激相应反应点与穴位,能够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5]。现代医学研究显示,耳廓神经及血管较为丰富,与机体生理病理联系密切,耳穴压豆能够产生良性刺激,影响神经体液变化,而体液中分泌的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等作用,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6]。本研究探究常规西医治疗结合养血祛风汤联合耳穴压豆治疗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桂林市中医医院皮肤科2019年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98例特应性皮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9例,男性24例,女性25例,年龄18~60岁,平均(37.25±4.17)岁,病程6个月~7年,平均病程(3.42±1.11)年;试验组49例,男性27例,女性22例,年龄20~58岁,平均年龄(36.68±4.33)岁,病程8个月~6年,平均病程(3.29±1.07)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本研究通过桂林市中医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 参照《皮肤性病学》中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7]:(1)病程超过6个月的对称性湿疹;(2)患者有哮喘或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病史,或一级亲属有过敏性病史;(3)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或血清IgE升高,或过敏原特异性IgE阳性。符合第1条,兼第2条或第3条任何1条,并与接触性皮炎、高IgE综合征等疾病鉴别即可诊断。

1.2.2 中医诊断 参照《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专家共识》中血虚风燥证诊断标准[8]:皮肤干燥,腘窝、肘窝见苔藓样变,四肢、躯干见痒疹,瘙痒剧烈且继发抓痕,形体偏瘦,面色苍白,大便干或溏,睡眠差,舌质淡,苔白,脉弦细或滑。

1.2.3 纳入标准 (1)符合特应性皮炎西医诊断标准;(2)符合中医血虚风燥证诊断标准;(3)年龄18~60岁,男女不限;(4)视听、沟通正常,无认知或意识障碍,可配合研究;(5)自愿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1.2.4 排除标准(1)接触性皮炎、疥疮、慢性单纯性苔藓等皮肤病;(2)2周内有免疫调节剂、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使用史;(3)肝、肾功能不全;(4)合并未控制的高血压、糖尿病等严重内科疾病;(5)合并恶性肿瘤疾病;(6)耳廓周围皮肤存在感染;(7)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8)有精神疾病或存在认知障碍。

1.2.5 剔除、脱落或试验中止标准 (1)不符合纳入标准但误纳入者;(2)资料不全,无法判定疗效与安全性;(3)试验过程出现严重不良事件;(4)依从性差,违反研究方案;(5)主动退出研究或无明确原因脱落;(6)合并哮喘者在试验过程中发作,需系统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治疗方法 患者口服依巴斯汀片(江苏联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119),10 mg/次,1次/d,外用凡士林保持皮疹或皮损部位湿润,连续治疗4周。

1.3.2 试验组治疗方法 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治疗,口服养血祛风汤[赤芍10 g、制首乌9 g、荆芥10 g、白蒺藜9 g、生地15 g、当归10 g、防风10 g、僵蚕10 g、川芎6 g、蝉衣6 g,皮肤干燥甚者加石斛、麦冬、沙参,睡眠差者加珍珠末(冲服)、龙齿(先煎)、百合],水煎煮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用,服用4周。耳穴压豆取神门、肺、肾上腺、心与胆穴,心与神门交替,按摩耳廓,选中穴位按压片刻,将压痕作为压贴标记,酒精消毒耳廓,取王不留行籽粘于医用胶布上,后贴于选定耳穴位置,每个穴位按压至耳部出现胀痛感,同时嘱患者每日按压,每个穴位按压5次,每次持续20 s,力度以产生胀痛感为宜,每周2次,共治疗4周。治疗期间,两组均禁食辛辣食物、禁酒,合理洗浴,避免刺激皮肤或过度搔抓,远离刺激性环境。

1.4 观察指标

1.4.1 特应性皮炎积分(SCORAD)评估 采用特应性皮炎积分(SCORAD)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与改善情况,包括皮损范围(A)、皮损严重程度(B)、瘙痒及睡眠(C),SCORAD积分=A/5+7B/2+C;其中采用9法则评估面积,最大评分100分;参照水肿/丘疹、红斑/颜色加深、苔藓化/痒疹、渗出/结痂、剥蚀、干燥6个临床特征评价皮损严重程度,按照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0、1、2、3分,最大评分 18分;采用视觉模拟标尺评价过去3 d瘙痒与睡眠状态,两项相加最大评分20分;总积分分值范围0~103分,分值越高则病情越严重[9]。

1.4.2 血清IgE水平测定 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3 mL,叮嘱前1天晚8点禁食,次日清晨空腹状态下取血,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送检,采用荧光素酶检测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检测血清IgE水平。

1.4.3 皮肤病生活质量(DLQI)评估 采用皮肤病生活质量(DLQI)评估生活质量,量表包含10个条目,每个条目按照0~3分计,总分范围0~30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差[10]。

1.4.4 安全性评价 治疗期间监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及一般体检项目,记录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处理方案。安全性评级标准[11]:无任何不良反应评定为1级;轻度不良反应,无需进行处理,比较安全评定为2级;中度不良反应,积极对症处理后可继续治疗评定为3级;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指标检查明显异常,需停止治疗评定为4级。

1.4.5 复发率 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统计两组患者复发率。

1.5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四弯风”疗效标准评定[12]:瘙痒、干燥等症状完全消失,皮损完全消退,或遗有色素沉着或减退斑为治愈;症状明显减轻,皮损变淡变薄皮,且消退≥30%为好转;症状改善不显著,皮损消退<30%为未愈。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取Bartlett方差齐性检验与Kolmogorov-Smirnov正态性检验,均确认具备方差齐性且近似服从正态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率以例(%)表示,当例数<40或理论频数T≤1时采用确切概率法,当例数≥40且理论频数T>5或1<T<5时,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完成情况治疗期间,对照组1例因依从性差,擅自更改治疗方案予以剔除,1例无明确原因脱落者,试验组1例因耳廓外伤无法接受耳穴压豆,中止试验,最终完成病例分别为对照组47例与试验组48例,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完成情况/例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3 两组患者SCORAD评分比较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SCORAD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试验组患者SCORAD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SCORAD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SCORAD评分比较(±s,分)

皮损面积 皮损严重程度 瘙痒及睡眠 总积分组 别P值t值t值P值t值P值t值P值治疗前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例 数 4 734.49±5.2818.28±5.4114.701<0.00110.29±2.036.76±1.679.206<0.00113.82±2.178.74±1.5113.174<0.00156.73±5.8132.40±5.4920.867<0.001试验组4836.54±4.9613.54±3.3626.598<0.0019.87±2.114.53±1.0215.786<0.00114.31±2.066.23±1.2223.382<0.00156.16±6.0224.79±4.3429.286<0.001 t值P值1.951 0.054 5.117<0.001 0.988 0.326 7.834<0.001 1.129 0.262 8.901<0.001 0.469 0.640 7.485<0.001

2.4 两组患者血清IgE水平比较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血清IgE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试验组血清IgE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血清IgE水平比较(±s,IU/mL)

表4 两组患者血清IgE水平比较(±s,IU/mL)

组别对照组试验组t值P值例数47 48治疗前1342.52±326.35 1329.84±330.29 0.188 0.851治疗后942.39±184.65 684.47±101.11 8.419<0.001 t值7.316 12.944 P值<0.001<0.001

2.5 两组患者DLQI评分比较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DLQI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试验组DLQI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DLQI评分比较(±s,分)

表5 两组DLQI评分比较(±s,分)

组别对照组试验组t值P值例数47 48治疗前15.68±3.41 16.74±3.29 1.542 0.127治疗后9.14±2.37 6.53±1.02 6.997<0.001 t值10.797 20.536 P值<0.001<0.001

2.6 两组患者治疗安全性比较治疗期间两组患者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对照组1例服用依巴斯汀后出现困倦症状,未给予特殊干预,安全性评级均为2级,其余患者安全性均为1级,试验组患者无任何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均评定为1级。

2.7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对两组患者随访3个月,试验组复发2例,复发率为4.17%(2/48),对照组复发8例,复发率为17.02%(8/4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6,P=0.041)。

3 讨论

依巴斯汀是临床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常用抗组胺药物,在特应性皮炎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3]。但西医治疗特应性皮炎虽能够一定程度缓解皮肤干燥、瘙痒等不适症状,仍未取得理想疗效,且停药后极易复发,可能与未完全祛除病因有关,中医具有标本兼治优势,近年在特应性皮炎治疗中逐渐引起临床重视。

中医学虽无特应性皮炎病名记载,但现代中医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将其归于“四弯风”范畴,对此《医学金鉴》有记:“此证生在两腿弯、脚弯,每月一发,形如风癣,属风邪袭入腠理而成。其痒无度,搔破津水,形如湿癣”,且现代中医经长期临床观察,发现多数成人期特应性皮炎患者属血虚风燥型[14]。基于此,针对成人期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瘙痒等症,中医多从风论治,临证遵“痒自风来,止痒必先疏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旨,治宜养血祛风[15-16]。此外,耳穴疗法作为中医特色保健方法,在祛风止痒方面效果较为突出,资料显示,耳穴压豆不仅能够起到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还具有消炎止痛、行气活血、清热凉血、祛风除湿、脱敏止痒功效,有利于改善并消除皮肤症状[17-18]。本研究拟在常规西医基础上采用养血祛风汤联合耳穴压豆治疗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结果显示,经治疗试验组临床疗效、SCORAD评分、血清IgE水平均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均评定为1级,提示养血祛风汤联合耳穴压豆治疗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安全、有效,有利于下调血清IgE表达,促进疾病转归。分析原因可能在于该方案具有内外兼治、标本同治优势,可通过多靶点机制发挥协同治疗作用,疗效更为显著,有利于促进疾病转归。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后试验组DLQI评分及复发率优于对照组,提示养血祛风汤联合耳穴压豆治疗特应性皮炎复发率低,且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特应性皮炎严重困扰着患者日常生活、工作,且极易复发,进一步增加患者身心负担与医治费用,导致生活质量明显下降[19]。养血祛风汤联合耳穴压豆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瘙痒等症,进而减轻疾病对患者身心的困扰,改善生活质量,且该方案标本兼治,有利于祛除疾病诱因,促使机体内环境处于平稳状态,故可降低复发风险。综上所述,养血祛风汤联合耳穴压豆治疗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安全、有效、复发率低,且有利于下调血清IgE表达,促进生活质量改善。但本研究未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量研究,存在一定局限,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偏倚,临床仍需作多中心、大样本量深入研究,以期为养血祛风汤联合耳穴压豆治疗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有效性提供更多临床证据。

猜你喜欢
压豆血虚性皮炎
火针联合西药治疗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耳穴压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干预效果
淤积性皮炎知多少
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在高血压伴失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野生木耳致植物日光性皮炎4例
空气污染与特应性皮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慢性光化性皮炎发病机制及治疗
血虚≠贫血
血虚≠贫血
“豆豆”压耳祛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