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我国体育发展危机与应对之策*——基于微博数据挖掘

2021-11-10 12:32段全伟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体育迷体育类体育赛事

张 锦,周 丽 ,姚 琼,段全伟

(1.北京体育大学中国武术学院,北京 100084;2.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校本部),河南 郑州 450000;3.广州体育学院武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00 )

面对骤然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运用大数据等手段加强疫情监测[1],“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2],要以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打好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3]。为合理利用体育类数据资源,立足宏观,分析社会体育舆情,充分发掘热点体育话题、事件及现象,以人为本,研判民众体育参与倾向、偏好与实际诉求,探究数据中潜藏的民意,python等计算机技术成为体育领域开展学术研究的重要工具[4]。

在疫情催化下,微博凭借其用户基础、平台价值与独特优势,展现出广泛的信息辐射范围与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其舆论场的规模与强度达到峰值,数据增长呈“爆炸式”,体育类微博的舆论汇集着民众关于各种社会体育现象所传递的态度与意见,社会关注度显著提升。民众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表征能够体现于微博用户的舆情关注与实际诉求,为更好地察舆情,析民意,聚民心,分析疫情对民众体育生活与社会体育发展的影响,以微博为舆情信息传播的观察窗口,以趋势变化为前提,以主题为导向,以话题为补充,开展研究,希望为“互联网+”时代体育的云端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为新时代大数据赋能体育行业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方法与过程

疫情从2019年底开始发酵扩散,民众倾向于在微博平台讨论体育事件,传递体育情感,表达体育需求,记录体育参与,微博平台的体育类数据以爆炸状态呈现且杂乱无章。而以微博官方大数据平台为支撑的“微指数”,能够清晰反映数据变化趋势,便于进行对比研究;以python数据挖掘为基础的博文词频统计与LDA主题聚类,能够梳理体育类微博的内容主题信息,令其规整有序,便于凸显重点。

笔者密切关注数据变化,获取相关性较强且波动较为明显的数据样本。本研究选取数据的时间范围为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通过两种途径获取研究所需数据,并用LDA主题模型进行文本聚类,一是观察、记录并汇总微博大数据平台提供的 “疫情”与“体育”的“微指数”数据。二是运用Python爬虫工具,以“体育”为关键词,在微博平台中进行数据挖掘与清洗,对清洗后数据的社会关注度、内容数据与主题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三是采用LDA主题模型,基于Java的开放源代码的平台Eclipse运行LDA主题模型,以非监督机器学习的技术识别体育类微博文本数据集中潜在的主题信息。数据挖掘、清洗与处理流程见图1:

图1 体育类微博数据挖掘与处理流程图(2019年12月1日—2020年3月31日)

2 研究结果

2.1 基于微博大数据平台的“疫情”与“体育”微指数变化趋势分析

疫情期间,民众在线行为产生的海量数据以指数形式增长,通过汇总微博官方平台提供的“微指数”信息,呈现“疫情”与“体育”的“微指数”变化趋势,探讨其相关性。微指数是以用户数据为基础的数据共享平台,能够将关键词进行指数化操作,呈现传播互动趋势、反映社会热点,是衡量关键词在微博上的热议情况与热度趋势的重要指标,能够为学术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

“微指数”显示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之间“疫情”与“体育”的微指数变化趋势相似,两者具有相关性,本研究的数据选择具有典型性。2020年1月20日之前“疫情”与“体育”的数据量一直平稳且无较大变化,1月20日国家卫健委2020年1号疫情文件的出台是各项数据变化的分界点(图2)。疫情微指数在 1月23日随着武汉成为我国抗疫主战场而封城的消息迎来首爆;3月2日随着李克强总理主持“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达到搜索峰值。体育微指数比疫情微指数滞后:在疫情微指数首爆17天后,2月9日“方舱医院医生患者一起打太极拳”的话题引起微博热议,体育微指数首次爆发;2月28日“国际体育仲裁法庭宣判孙杨暴力抗检案败诉”新闻的出现使体育微指数再次冲高。

图2 “疫情”与“体育”微指数变化趋势(2019年12月1日-2020年3月31日)

2.2 基于python技术的体育类微博社会关注度数据与内容主题数据分析

2.2.1 民众对体育信息的互动参与体现于体育类微博社会关注度数据

微博的转发、评论与点赞功能具有反映社会关注度的作用,能够以量化的方式反映微博与公众之间的互动程度,展现社会公众对体育信息的关注程度[5]。民众在微博平台中的互动行为变化影响着体育信息的社会关注度变化趋势:转发作为微博中最重要的用户信息行为[6],表示用户对信息的传播与扩散情况,能够体现网络传播热度;评论是在微博平台内容基础上产生的信息生产行为,表示用户对相关信息的深度探讨与交流情况,能够展现舆情中的民意;点赞是建立在人际传播之上的互动社交形式,通过多重动机达成一致认同[7],表示用户对内容的关注与支持,能够体现用户的兴趣程度。

为反映疫情爆发前后社会关注度的动态变化,利用python工具对微博平台中的体育类微博数据进行搜集,时间节点为2019.12.01-2020.03.31,共爬取数据132906条。经过数据清洗、去重与筛选,获得有效数据77175条,对77175条微博的转发量、评论量与点赞量的数据进行提取、统计,用于分析社会关注度的变化趋势,呈现疫情影响下民众对体育信息的关注、传播及参与的情况。如图3所示,国家卫健委2020年第1号疫情文件发布后,体育类微博的转发量、评论量与点赞量都在逐步增加,其中点赞量的增幅明显,1月20日前体育类微博最高点赞量通常在5万次左右;20日后最高点赞量普遍上升到10万次左右,并随着体育热点话题“方舱医院医生患者一起打太极拳”与“意大利暂停全部体育赛事”的火爆出现了两次25万次以上的点赞量。总体而言,点赞量大于转发量,转发量大于评论量,近期随着国内疫情形势得到基本控制,体育信息的社会关注度又逐步降低,有回归疫情发生前的趋势。

图3 体育类微博社会关注度变化趋势(2019年12月1日-2020年3月31日)

2.2.2 我国体育热点舆情体现于体育类微博内容与主题数据

国家卫健委2020年第1号文件在国家层面为公众敲响了预防疫情的警钟。为了突显疫情经由全国通报受到全民重视后的体育类微博数据变化,排除干扰信息,使研究更具针对性,内容与主题数据处理选取的时间节点为2020.01.20-2020.03.31,共56492条数据进行分析。对经过Python jieba工具进行文本分词后的词汇进行统计,对体育类微博内容文本数据中复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进行突出,得到体育类微博的高频词,词频排名前四的关键词为体育视频、体育比赛、疫情与武汉。通过计算不同主题数量的LDA模型的困惑度,最终选定以10作为参数运行LDA模型,得到“基于主题-词汇矩阵”的LDA主题聚类结果(表1),并通过主题特征词识别主题类型,通过计算主题占比分析主题活跃度[8]。疫情下体现我国体育热点舆情的体育类微博,主要涉及体育政策、体育健身、体育赛事与体育教学4个领域,呈现出10个主题。

表1 体育类微博文本数据LDA主题聚类结果(2020年1月20日-2020年3月31日)

3 新冠肺炎疫情下体育类微博数据映射出的我国体育发展危机

3.1 体育职能部门回应互动机制不完善难以迅速把握关键引导先机

需要肯定的是,在国家体育总局的积极引导下,体育工作取得了一系列优秀的成果,民众的体育生活得到极大的丰富。但此次疫情应对过程也体现出体育职能部门在微博等社交媒体舆论场中回应互动机制的一些不足。微博数据显示体育微指数的突破比疫情微指数突破滞后17天,略微错失了在微博舆论场对民众的健康观念与体育行为进行及时塑造的先机。

体育职能部门政务微博数量不足阻碍了回应互动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政务微博是影响微博舆论场风向的权威信源之一[9],然而,根据笔者的微博调研,目前还未见国家体育总局创立政务微博,只有17个省级行政区体育局创建了政务微博;部分政务微博疏于管理,缺乏受众维系,回应互动不够充分、不够及时;体育职能部门政务微博粉丝数量在10万以上的仅有4个,受众基础较为薄弱。政务信源的缺乏,制约着体育职能部门快速反应能力的发展[10],可能导致关键引导与议程设置不甚及时,网络传播范围难以扩大,未能形成互动效应[11],研究中体育类微博社会关注度呈现的下降趋势也侧面反映了这一问题。

3.2 传统体育赛事转播受限或可致使体育迷群体大量流失

疫情爆发后,无论是足球、篮球等常规体育赛事,还是奥运会等重大体育赛事都受到了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传统体育赛事线下活动的“停摆”造成体育节目的赛事转播受限,微博平台中也因此出现了“体育迷失恋33天”的话题,该话题获得了40.5亿阅读量与108.8万讨论量,忠诚体育迷群体将对体育赛事的情感,短暂寄托于在微博等社交媒体对过往赛事视频进行回顾与讨论。

一方面,体育迷群体无法在线上或线下实时地享看体育赛事的全过程,直接导致体育迷群体“断粮”,体育迷群体的赛事观赏、自我表达与情感联络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参与感及愉悦感缺失[12];另一方面,赛事版权优势的暂时丧失使以电视赛事转播为主的各类体育媒体失去了收视保障与受众维系渠道,受众的目光纷纷从“电视”向“社交媒体”转移,以赛事为中心的赛事直播节目、网站赛事报道等传统体育传播产品受到较大冲击。疫情期间CCTV5等体育节目主要以经典赛事电视回放为主,与微博平台中用户自行剪辑与发布的赛事视频,在内容制作上并无较大差别,显然缺乏了对赛事节目叙事能力的进一步探索,节目样态缺乏创新、深度叙事能力薄弱,可看性不强,暴露了我国传统体育传播产品的缺点与体育媒体的思维局限[13]。以传统体育赛事为主的体育节目仅能以低曝光度维系忠诚体育迷,获取持续关注,未能充分把握泛娱乐受众与体育迷群体之间具有重合的特点,错失了在微博等社交媒体将非体育迷群体向泛体育迷群体、泛体育迷群体向忠诚体育迷群体[14],广泛引导与转化的良好时机。

3.3 存形式难保质的学校体育云端教学或可导致学生心理抗拒加重

学校开展的在线体育教学,缺乏完备的云端教学经验与成熟的在线教学平台,存在着课程资源零散、教学方式与内容单一、课堂反馈延迟,评价公允性受限等问题,体育教学容易流于形式,实际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由学校网课在线体育教学引发的问题讨论与心理抗拒,在微博舆论场集中表现为学生群体产生不良情绪,提出健康质疑,以及囿于时空与实际条件限制,呈现出倦怠、烦躁、逆反、崩溃等心理特征。微博话题“异常激烈的体育网课”获得1.8亿阅读量与2.7万讨论量;“大学上体育课有多崩溃”也获得了2.9亿的阅读量与2.3万,引起广泛讨论。

通过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发现,第一,体育网课学习体验感较差是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不良情绪的主要原因,在教学APP应用层面,教学过程中冗杂零散的APP多元应用与切换,使得学生需要适应与识别众多平台的规则与信息,极易导致信息过载而产生倦怠情绪[15],也将网络延迟、程序卡顿与平台技术故障等问题进一步放大;在教学内容设置层面,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编排缺乏规划性与合理性,部分教师通过给学生布置视频的方式,使其自学长拳、太极拳等较为困难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视频中缺乏清晰的多角度示范,也无法通过言传身教对其进行细致指导,没有专项运动基础的学生极易在自学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学习适应性受到严重影响,而导致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缺失、学习兴趣淡薄等,甚至有可能加重其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习的逆反心理。第二,学生对体育网课的健康质疑,主要围绕经常低头观看手机或电脑中的体育视频进行动作学习,是否有违颈椎健康与视力健康;在缺乏教师及时关注与科学指导的情况下,动作规格与运动量如何合理调控。第三,时空与实际条件的限制对学生的体育学习造成阻碍,使学生认为体育网课的学习形式大于内容,如用衣架和竹签自制弓箭学习射箭等方式,使学生觉得无益于技能学习,也使学生提出居家学习期间为何不能增加体育理论学习所占比重的疑问。当学生体育学习的心理抗拒被充分激活,极有可能导致其从感情上厌恶体育运动,并且在今后采取行动减少体育行动,不利于终身体育观的培育。

3.4 泛娱乐主义思潮或可阻碍体育参与人群的进一步扩大

在微博平台,与娱乐热潮相关的内容能够通过热搜榜与话题传播等方式渲染娱乐氛围,造成社会性泛娱乐。根据微博平台相关信息显示,泛娱乐主义正试图突破其应有的“边界”对体育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对娱乐有着天然需求且更希望通过娱乐缓解压阀的部分民众[16],逐渐将目光从体育向娱乐转移,对有望在疫情契机催化下,进一步扩大的体育参与人群,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近期体育“微指数”与“社会关注度”呈现出的“双降”趋势也印证着这一问题。

以娱乐类微博话题“集合啦动物森友会”为例,其获得了16.2亿的阅读量,屡屡登上微博热搜榜,掀起娱乐热潮,《集合啦!动物森友会》是任天堂公司推出的含有体育元素的生活模拟游戏,结合部分民众在疫情重压下产生的避世思想,创建了一个自由至上的精神乌托邦,游戏开发者为最大限度留住受众群体,加入了一系列体育元素强化游戏行为, 例如玩家可以发挥想象力自行开展各类体育活动与运动会,炫丽的运动场景带来视觉刺激,欢呼的氛围带来沉浸式的成就感与体验感,极易产生游戏成瘾等潜在危害。若身体活动从现实生活场景逐渐转向虚拟游戏场景,体育中身体活动性的淡化成为必然,游戏带来的单纯感官娱乐不等同于体育运动能够带来的精神快乐[17],现实世界中身体活动性的匮乏也无法用游戏中的体育娱乐活动来弥补。而当泛娱乐氛围弥漫于微博舆论场,各类娱乐信息充斥眼球,极易导致民众对娱乐过度关注,从而产生思想与行为变化,首当其冲的就是由疫情增压力而被迫加入“体育参与人群”的部分民众,在娱乐减压阈带来的各种享受下,再度停止体育运动,退出体育参与。需要警惕的是,当此类电子游戏逐渐取代传统游戏, 占据了民众的休闲时间之后, 对体育社会化发展带来的影响。

4 基于数据分析结果探究我国体育发展危机的应对之策

4.1 把握新媒体舆论阵营,健全体育职能部门长效回应互动机制

在微博等社交媒体成为民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的情况下,体育职能部门要提升对微博舆论场的关键引导能力,避免对微博舆情与体育热点事件的信息流与意见流引导欠佳等问题出现。作为责任层面的“把关人”[18],体育职能部门要以兼顾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擅用社交媒体为思路,深入践行网上群众路线,继续贯彻落实《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

第一,建议体育职能部门牢牢把握微博等社交媒体舆论阵营,广泛建立政务微博,促进回应互动机制的完善,发挥政务信源的引导力。一方面,敦促各级体育职能部门开通政务微博,完善政务信源,使微博成为体育工作进展汇报与绩效成果展示的窗口;另一方面,积极做好微博账号的维护运营,以提供高质量的互联网体育服务为出发点,把控体育信息的内容质量,便捷、快速与高效地回应民众关切,基于热点事件与兴趣话题,引导微博用户有序参与体育信息的生产、参与及评价,增强社交粘性,提升体育职能部门公共行政的社会价值与有效性。此外,要汲取本次疫情应对的经验,在公共卫生事件等社会重大事件中,积极发挥体育政务微博的力量,快速主动地把握舆论黄金期,吸引民众视线,作出关键引导。

第二,建议体育职能部门针对微博等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特点,为回应互动机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紧扣民众实际诉求,以人民为中心进行体育内容生产与传播。(1)政务微博回应的信息内容应尽量契合新媒体语境,综合运用文字、图表图解与短视频等形式,以兼具科学化、趣味化与大众化的方式解读体育政策与通知、讲述体育故事、开展体育科普。(2)把握微博信息传播与扩散的规律,在各类社会舆情事件中发挥体育正能量,及时进行议程设置,根据事件主题,设置民众喜闻乐见的话题,正确引导,凝聚共识。(3)政务微博要注重与意见领袖相联动,提升舆论影响力[19],充分聚集体育专家、体育明星、体育知名博主等具有影响力的体育领域意见领袖,以“一对多”的方式,提供权威信源与专业内容。(4)建议体育职能部门加强宣传队伍建设,擅用大数据,开展数据分析,并与微博等大数据推广平台建立合作,全面提升政务微博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与公信力。

4.2 立足体育迷群体需求,推动我国体育赛事节目的探索性发展

在传统体育赛事线下“停摆”导致转播“断档”带来的考验下,我国体育赛事节目要立足体育迷群体的观赏与社交需求,积极进行探索性发展。通过提升叙事能力与创新能力,丰富节目样态,增强观赏性与可看性;通过拓展传播平台,尝试为赛事节目配置媒介生态,发掘微博等社交媒体的潜力。同时,要借鉴国外体育媒体的成功案例与经验,探讨唤回体育迷群体积极情绪体验,甚至进一步扩大体育迷群体规模的途径。

坚持内容为王,扩充赛事节目内容,提升赛事叙事能力,消解体育迷群体的“断粮”窘境,抑制受众流失。当线下赛事“缺位”,以赛事纪录片“补位”,迪士尼旗下有线体育节目ESPN疫情期间推出乔丹纪录片《最后之舞》,开创收视顶峰纪录,为我们提供了借鉴:(1)扩充除赛事直播之外的节目观赏内容,充实体育赛事内容素材库,确保体育赛事相关内容的多样性。(2)提供除赛事直播之外的情感寄托与观赏体验,注重用多视角的镜头传递情感,通过兼具艺术性、文化性与故事性的叙事方式解读体育赛事,展示运动员的立体形象,增强赛事吸引力与观赏性,使体育迷群体加深对体育项目、体育文化与体育精神的理解,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探索社交优先,打破以电视节目为主的固化思维,为体育赛事节目配置媒介生态,消解体育迷的“失恋”动机,扩充社交媒体端的受众群体。体育赛事节目要审视以往对体育赛事视频的直接搬运与简单剪辑,在渠道稀缺性日益消解的当下,要树立创新思维,以推出原创视频等方式,保证资源的稀缺性。为了守住电视机前的受众群体并拓展移动端的受众群体,要借鉴ESPN社交优先的内容布局,在传播内容区分,传播形式探索,传播受众扩展等方面发力[20],从而获取受众的广泛关注。以“微博超话”等社群为依托,依靠独家解读,打造特色优势,继而营造自己的生态圈,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中培养自己的忠诚受众社群,建立受众维系机制。

4.3 重建云端体育教学关怀,确保“在线”与“教学”互为支撑

疫情爆发后,学生对体育网课学习产生的一系列不适应性与不良情绪,归根结底是在线体育教学过程中关怀意识的匮乏,对在线体育教学的认识与实践仍停留在为满足“停课不停学”的愿景,而确保教学计划与任务正常完成的层面。由“面对面”到“屏对屏”,由“在场”到“在线”,需要转变的不仅是教学方式,更是教学思路,不仅是教学场景,更是教学方案,要切实完善与“在线”相适应的体育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重建并强化教学关怀,培养学生对体育网课的学习适应性。

关怀作为现代教育伦理中的重要内容[21],强调关系、心理、情感等因素,理应被重视,在线体育教学要努力解决“在场的相遇感、深度的交流感、全方位的碰撞感不强烈”等问题,营造关怀氛围[22],建立情感陪伴,关心学生健康。(1)建立教学关怀氛围,在教学中注重情绪疏导,以良好的态度回应学生的合理建议,适当调整技能学习与文化学习的比例,可引入冬奥文化与太极拳非遗文化等内容进行知识科普,全面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此外,还要通过语音、弹幕、交流区聊天等方式,提升学生“在线”学习的体验感与积极性。(2)依据场域的实际条件,拓展体育锻炼“保质”的内容与途径,切实提升学生的身体素养。要以体育课为纽带,积极探索家校互联的方式,促进家庭体育的发展,可将家务劳动、家庭体育活动融入其中,实现课内课外的协同。(3)为体育网课的健康质疑提供解决方案,运动与健康相辅相成,要将学生终生体育技能的培养与健康意识的树立紧密结合[23]。在长期注视手机或电脑对脊柱、颈椎与视力无益的前提下,要针对课程时长,优化课程设置,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脊柱、颈椎放松操与眼保健操等放松或拉伸活动。

“在线”与“体育教学”互为支撑,需要科技提供助力,应用程序平台提供支持。(1)建立智能化的在线体育学习生态,基于5G与AR、AI、VR等技术融合,实现高清直播、动作分析、智能交互与虚拟现实,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全方位地展示体育技能,实时进行课堂教学,营造虚拟在场感,增强交互感与情感体验。(2)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充分发挥大数据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将应用程序平台内容数据库与用户数据相联系[24],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身体锻炼数据报告与阶段性的趋势对比分析,引导其发挥主动性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在课后辅导、兴趣培养、技能掌握与体质锻炼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3)建立集成化的在线体育教学平台,为在线体育教学的实践、管理与交流建立一个统一的平台,涵盖签到、授课、作业提交与技能评分等环节。此外,要不断丰富体育教学资源库,以消解学生为辨别多种信息来源,适应多个平台的规则与功能所产生的厌倦心理。

4.4 营造具有人文关怀的体育文化氛围,为体育社会化发展提供助力

近期,微博平台体育社会关注度与微指数呈现出“双降”趋势,应予以警惕。为消解泛娱乐主义思潮对体育领域带来的冲击,不断促进体育参与人群的进一步扩大,应致力于构建具有人文关怀的体育文化氛围,增强体育的吸引力。氛围在《辞海》中被解释为“笼罩着某个特定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情调”[25],体育文化氛围强调氛围中的体育文化元素,疫情爆发前主要关注于学校等组织或封闭场域,在疫情的催化下逐渐拓展到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营造具有人文关怀的体育文化氛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期实现线上、线下体育文化氛围的呼应与联动。

(1)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要及时满足民众的体育科普需求[26],为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提供智力支持。在社会范围内,实现“信源”与“信宿”的密切互动,发挥体育职能部门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整合体育高校智库,聚集各方专家,及时回应民众对于体育教育、教学及服务等信息的强烈需求,建立情感联结。(2)以正确舆论引导人,把握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双舆论阵营,为线上、线下体育文化氛围的融合提供助力。要致力于把握时间节点,聚焦多种场景,谱写舆论主旋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3)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弘扬体育正能量,为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体育领域意见领袖要充分发挥自身强大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在各类社会事件中展现体育风貌与责任担当,以“传递”与“接力”等形式发动更多民众参与其中。(4)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基于我国的体育文化积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为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增添底蕴。将民众健康诉求的满足与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的激发相结合,既要注重传承文化遗产,又要面向未来发展创新,在抚慰民众情感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增进民众的文化自信。

5 结语

在疫情催化下,微博等社交媒体成为能量巨大的舆论场,而“舆论是社会的产物”,是体育社会化发展与体育治理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后疫情时代要主动把握体育社会化发展的新常态建立期,注重排查危机,及时制定应对之策,推动我国体育高质量发展。《Nature》杂志的“A twenty-first century science”一文指出,借助于社交网络和计算机分析技术,21世纪的社会科学有可能实现定量化的研究,从而成为一门真正的自然科学[27]。本文在此观念的启发下,将社交媒体新浪微博与python数据挖掘相结合,进行“初探”,以微博平台为观察窗口,开展深入调研,基于体育类微博数据探析体育舆论与体育现象,阐释我国体育发展面临的危机并进行应对之策的探索,希望能为体育各系统提供参考与建言。

猜你喜欢
体育迷体育类体育赛事
基于“三次售卖理论”我国体育赛事营销模式研究
2020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体育赛事项目管理对体育赛事形象及其管理的影响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2018年部分院校体育类专业在晋招录信息
为双奥之声叫好
媒介融合背景下体育迷的互动方式研究
体育迷身份认同的相关概念研究
体育类非物质化遗产的角色定位
中职学校开展体育类体验式德育主题活动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