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空间的多元与突破

2021-11-09 22:43黄利
画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艺术家学院空间

黄利

“学院空间”系列展是湖北美术馆自2014年启动并持续实施的一个艺术项目。该项目每年以不同主题邀请各大艺术院校的青年创作群体参展,以此展开开放、多元的视觉交流与学术讨论,在客观呈现学院脉络下青年艺术家自我感悟与观念表达的同时,不断深化学院之间多维度的交流与对话,在“学院空间”搭建的特定场域里创新、创造,以期呈现出当代青年创作面貌的差异与多元,由碰撞生发可能,由可能寻求突破。

“错流:共同体想象与可能路径——2021学院空间艺术展”是湖北美术馆“学院空间艺术计划”的第七个展览,首次将关注视野由本地放眼至全国。展览邀请来自北京、广州、杭州、重庆、石家庄、南宁、福州、衡阳、武汉等地艺术高校的19位青年艺术家参展,展出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漆画、影像、书法装置等媒介共70件作品。较之往届,本届最值得关注之处,在于展览对空间权力下惯性区域概念的突破,以及基于城市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文化资源调配不均等客观事实。美术馆作为开放性场域,在尊重地域差异与务实基层思维提示下对展览资源进行整合、调试、共享与传播的文化关怀和责任担当。

以上,也正是本届学院空间展提出“错流”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根据策展人的阐释,在思想观念的对话亦即重叠和交集的运动过程中产生了“错流”的现象,信息技术强化了“错流”现象的频率、强度、深度和广度,逐步抹平概念圈定所造成的鸿沟。地域的差异与局限必然生成别样的视觉感知和心理维度,从而勾勒出学院艺术视域下的另一个广度。基于通过“错流”式运动合理调试不同地域文化资源配置落差的重要初衷,展览对这批分别来自一二线与三四线城市的艺术家的作品进行了视觉与观念上的整合,并从艺术家个体反思、艺术本体探索与实践、图像语言的观念化表达以及影像、书写与绘画装置等多媒介相互作用下的交错体验这四个角度,对作品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视觉呈现与空间场域下的多元解读。

从具体的作品来看,首先,艺术家与社会以及艺术家与艺术史的辩证思考。江衡的油画作品《谜NO.9》,在视觉图像的冲击下,以“假发”为媒介创造出独特的视觉幻象,在观念形态的更新中,是艺术家对消費文化的反思,以及被物化对象的再思考,其表象的背后是对青春、未来的探索,对自我生活方式的感悟。肖旭的《拿瓶子的男孩2》,用巧妙构思去调度视觉图像,通过个人视角,将主观经验、想法用超写实的技法进行认知转换,把当代艺术精神传递给公众。在不同区域背景和资源差异下,艺术家所呈现的艺术风格、视觉张力亦是对自我生命的体验,同时呈现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平衡感和矛盾感也带给观者更多提示性的思考。文瑶的《一览众山小》、廖有才的《水天一色》,就源于艺术家在广西的艺术创作经历,他们通过个体化的视觉思维,敏感地捕捉艺术和生活中的天地万物,在现实的独特体验中提炼当下表达的艺术语言,不断追寻个人主体性的突破方式。

其次,关于语言自觉与探索的样本呈现。李中军的《三只蝴蝶》、蒋燕的《肥皂》、蒲浩淼的《褪色花7》、吕琼雯的《繁星下的爱丽丝》是将日常生活体验转换成艺术表达,用单纯的艺术语言来实现自我发现,不断打破物化的界限,强调个人风格形式,同时亦是对自我的不断认识。胡杰彬作为福建籍艺术家,在福州漆艺传承的大环境下,一直致力于漆艺的实践与创新研究,作品《参合》从漆的本质出发,表达出语言材料在当下艺术中的一种精神和特质,体现出艺术家作为教育工作者对漆文化多元性的思考和选择。而崔强的作品用细腻的笔触将传统笔墨和现代审美价值融合起来,在自我转换中不断突破创新。汪鹏飞的作品则将直观感受提炼到画面中,不限于写实性的描绘,以简单、直白、粗犷的表述方式让物体间彼此关照,用不同材质语言折射出当下的心境。

此外,一些作品也涉及了风景作为精神镜像如何转化与表达的主题。一部分艺术家在多重身份的边界上,将现实的认知和感受不断转换、突破自我,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地域性的多维面貌。任剑的《和风景系列》、李本的《甘南风景》、孙谋的《领地》、裴丽的《美国树木》等,透过作品可体察到艺术家的共通性,即作为自然生命的体验者,突破艺术实践的视觉感知力,用独特的图像景观反馈当下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探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样,江超的作品将艺术家当下的生存感受,用抽象、秩序的图像语言进行展现,改变了既有的叙事结构,尝试寻求更多的可能性突破。

影像、书写与绘画装置作为不同文化视角和观念立场的独立体验空间日益成为当下展览方式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固有的空间维度中,不论是对传统技艺的坚守,还是对当代艺术语言的探索,还是多媒介的尝试研究,展览都应充分尊重艺术家的表达形式和价值体验。如同施立刚的《草书心经》以笔法化解笔墨符号,用意象的方式超越技巧,营造独特的视觉体验以完成情感抒发。陈勇静的作品在空间节奏上进行打破重组,利用笔墨的调控来平衡结构彰显视觉冲击力,无不体现了艺术家在传统技艺上对字形笔法的突破和探索。王小丁的《牡丹花下》作为绘画装置,不断打破既定的边界,将物象认知转换成各种视觉体验。

诚如“错流:共同体想象与可能路径”所指,对作品的呈现与阐释,其目的不在于结论,而是在参照系下的映射与能指。严格来说,“学院空间”既是美术馆利用其“墙内空间”通过对学院青年艺术家作品进行展示与传播,客观呈现当下学院艺术生态、助推美育建设的重要平台,也是以“学院艺术”为交互媒介搭建艺术教育与公众对话的“开放式空间”。这“一内一外”正是“学院空间艺术计划”基于当下美术教育与创作实践,尊重差异、呈现多元、整合调试、寻求突破的主要内容和实现途径。

责任编辑:姜 姝

猜你喜欢
艺术家学院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