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开发“线上”业务和“网络化”工作模式,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博物馆自然也不能落后于时代。各级博物馆、各区域博物馆纷纷开展符合自身实际的数字化建设,虽然在路径和进度上有所不同,但是在发展的主线上都表现出了相同的特征。数字化对博物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从人员管理、行政办公、藏品管理、文物研究、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等角度出发,分析数字化时代博物馆工作模式的转变,试图探究未来数字化时代博物馆的发展方向和运转模式。
【关键词】博物馆;数字化;工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6-214-03
【本文著录格式】郑滨.试论数字化时代博物馆工作模式的转变[J].中国民族博览,2021,08(16):214-216.
一、社会发展对博物馆未来发展方向的影响
随着智能手机的诞生和普及,計算机从家庭和办公室走进了人们的口袋,人类社会进入到了一种“人、机、网”的捆绑模式,这就为人类社会的“网络化”发展提供了契机。尤其是中国的新基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智能手机的普及、基站的架设、电力的输送、无线网络的覆盖、5G的推广上,都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加之中国庞大的受众基础,为新技术和新理念的应用提供了保障。这就为整个社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中国涌现出了很多人力资源管理和行政办公软件,为企业在加强人员管理、简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方面带来了很大帮助。博物馆作为公益事业单位,虽然跟企业在单位性质和工作内容上有很大不同,但都会涉及到人员管理和行政办公这些基础内容。所以,博物馆应该积极接受新生事物,拥抱互联网思维,尝试网络化的管理模式。博物馆虽然收藏的是文物,研究的是历史,展示的是文化,但在思维和理念上,应该是面向未来、与时俱进的。
在当代社会,“网络化”模式已经渗透到了衣食住行的各行各业:从淘宝、京东为代表的“线上”销售业务,到美团、饿了么、顺丰为代表的外卖、快递业务,优酷、爱奇艺为代表的视频娱乐业务,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业务,今日头条、知乎为代表的新闻阅读业务。人们已经习惯了在网上购物、吃饭、看电影、阅读、就医、订票,那么终究有一天,观众也会习惯在网上参观博物馆,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因此,数字化就成了博物馆未来发展最明显的方向和趋势,网络化的工作模式也将是博物馆未来的不二选择。
二、数字化时代博物馆在工作模式上的转变
博物馆的工作内容可以分为人员管理、行政办公、藏品管理、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等多个方面。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也正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博物馆当中,一个收藏古老和传统的行业也正在迎来更多新的变化。
(一)人员管理和行政办公逐渐网络化
有人的地方就存在管理需求,具体到博物馆来说,跟其他企事业单位没有什么不同,主要涉及到请销假、考勤、出差、值班等内容。在很长一段时间,这些工作主要靠纸张和人工来完成,后来虽然也可以通过打卡或刷脸来进行考勤,但功能较为单一,且数据不易保存,无法形成数据化和个性化表格。
近年来,有很多博物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安装了办公自动化系统(OA),可实现通知公告、内部新闻、人事管理、考勤管理、请销假、车辆管理、办公用品领取等功能。工作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事由选择适合的工作流程,在办公电脑上通过OA提出申请,在经过相关负责人员的审批入库后,事项即办理完成,简单快捷,而且记录清晰,有据可查,管理人员也可以根据需求导出个性化的表格。特别是对后勤管理来说,通过系统可以一目了然的知道物品的库存和发放情况,方便了对资产的管理。
由于OA主要是在电脑端进行使用,为了考勤的方便,很多单位也开始使用“钉钉”来进行考勤,可以自主设置考勤区域和打卡时间,有些请销假业务也可以通过“钉钉”来完成,特别适用于拥有多个场馆的博物馆。
以上两个软件只是自动化办公的代表,有些博物馆也在使用其他的软件,但总体的思路还是在推广互联网办公和网络化管理,这也符合无纸化办公的趋势。
(二)藏品管理系统的建设
2012年10月8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决定从2012年10月到2015年12月,对我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全部国有单位收藏保管的文物进行全面普查登记。本次普查范围包括陶器、瓷器、青铜器、书法、绘画、玉器、货币、石器等,普查文字信息采集的主要内容是文物名称、类别、级别、年代、质地、尺寸、质量、完残程度、保持状态、数量、来源方式、入藏时间、藏品编号、收藏单位名称等基本指标项。图片信息采集是对每件藏品进行多个角度全方位拍照。
本次普查是各博物馆第一次对馆藏文物进行全方位的普查,既摸清了家底,又采集了完善的藏品信息,而且这次普查时间正好处在数字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图片信息的清晰度有保证,且普查信息第一时间都形成了数据信息,在系统里进行上传和存储。这次普查在客观上为接下来各博物馆开展藏品管理系统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利用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成果,很多博物馆趁机搭建了自己的藏品管理系统,主要围绕藏品管理的相关业务实现全生命周期的业务过程管理,可以将每个藏品从征集开始的全生命周期的业务流程和相关业务信息纳入系统管理,记录动态变动数据,实现藏品静态信息与动态信息的关联。主要功能模块有藏品征集、藏品鉴定、信息登记、藏品账目、藏品保管、库房日常管理、藏品展览、藏品修复管理、数字资源管理、藏品档案管理、综合查询、统计分析、藏品共享等。
通过藏品管理系统的搭建,实现了博物馆对藏品数据等各项数据进行动态登录管理、藏品的动态数据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为公众用户提供各项公众服务和博物馆之间的业务协同,实现了藏品信息数据的动态登录管理和基础藏品的动态数据分析。同时,系统以业务流程为主线,以数据登记、补充采集、积累、整合、统计、分析为手段,以先进的智能化管理为支撑,建设了云端博物馆藏品管理系统,以满足藏品管理、保护、科研、展览、宣传教育等业务的管理需要,结合“互联网+”的发展方向,全面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智能化管理水平,为藏品数据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
通过藏品管理系统,文物的出入库都可以通过系统来进行申请和完成,而且在理想状态下,每件文物都会有一条完整的生命记录线,包括来源、始入藏时间和状态、历次出入库的时间和缘由、完残状况及变迁、是否经过修复等,这样一条数据线的产生使得每一件文物的历史都能一目了然。
(三)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的应用
在藏品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很多博物馆又搭建了数字资产管理系统,数字资产管理系统主要用户为博物馆工作人员,该系统具有藏品资料申请、展览陈列策划、日报管理、动态管理、权限划分、后台管理等功能,串联了藏品管理系统以及公众服务系统,保证了数据传递安全,最大限度的提升了资源共享。
数字资产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旧有策展模式,在之前的博物馆职能部门的划分中,负责文物保管的部门跟负责陈列展览的部门多数情况下是分开的,如果展陈人员想利用馆藏文物策划一个展览,就会面临诸如对符合展陈主题的馆藏文物的数量和内容了解不精确,对相关文物是否在馆、是否符合展出要求、能否形成体系等也不能掌握,这给策展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导致了策划时间长、换展速度慢等问题。
有了数字资产系统,文物保管部门之外的博物馆工作人员也可以看到馆藏文物的图片、数据、完残、是否在馆等信息,而且可以按照时间、朝代、门类或者关键词进行检索,方便策展人员根据主题去挑选合适的展品,这就大大提升了策展的速度,丰富了策展的主题,对提升博物馆的展陈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凭借数字资产系统,非文物保管部门和陈列展览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可以预想主题,挑选文物,形成展览思路,这就为“人人都是策展人”理念的贯彻落实提供了条件。有些博物馆已经在系统的帮助下,开始践行这一理念,策展也不再是某一个特定部室的事情。
(四)公共服务系统的应用
公众服务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向用户展示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成果,同时提升服务观众的效率,主要用户为各博物馆的游客,包括导览、虚拟游览、3D文物、精品典藏、预约参观、青少年活动报名、展览陈列、影音资料、新闻公告等模块,并在后台实现数据统一管理利用。
通过公共服务系统,方便了观众跟博物馆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观众可以注册自己的账号,浏览博物馆的3D文物和精品文物、游览虚拟展厅、观看影音资料、查看博物馆动态、预约参观和社教活动。
1.改变传统的观展模式
公共服务系统是博物馆向公众展示数字化成果的主要阵地,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共服务系统充当了博物馆跟观众之间的中介,观众不管距离远近,时间早晚,只要是有网络的存在,就可以对博物馆进行远程的虚拟游览,可以看到多角度展现的3D文物、场馆和展厅的360全景,文字介绍和语音讲解也一应俱全,可以给观众提供跟实际参观相同的体验。
随着各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日臻完善,很多博物馆还会专门在网络上开辟虚拟展厅,从设计到布局全是虚拟生成,再配以文物资源的数字化载体,一种全新的“线上”展览模式就产生了。线上虚拟展览摆脱了对实体展厅的依赖,设计会更加精美,而且不会存在安保、温湿度、人员容量等问题,也不会对文物本体造成损害。这将在根本上颠覆博物馆旧有的观展模式,使博物馆展览的辐射范围和受众群体延展到广阔的天地。
2.改变传统的交流方式
公共服务系统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博物馆跟观众的交流方式。之前博物馆开展活动时,观众往往通过电话、微信群等方式进行报名,这样对参加者的信息不能做到准确把握,而且在报名的时候容易产生混乱。现在通过公共服务系统,观众会有自己的账号,通过登录账号进行报名,系统会根据活动设置要求筛选报名者是否符合要求,同时报名顺序一目了然,不会产生混乱,如果有连续报名但不参加活动等情况,还可以设置黑名单,保证有意愿参加活动的观众能够得到机会。
观众通过系统,对博物馆在什么时间举办什么样的活动或者展览都能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可以提前安排自己的观展计划,而且还可以网上预约讲解等服务,使得整个服务过程更加“网络化”和“智能化”。
三、数字化博物馆对相关领域工作模式的影响
随着博物馆数字化程度的提高,文物数字资源会更多的在网络上进行分享,这会给文物研究、田野考古、青少年教育等领域的工作模式带来变革。
以前馆藏文物的研究者多为本馆的工作人员,因为只有他们才能近距离地进行观察和研究,馆外的研究者只有在展览中才有机会看到文物,这还需要跨越距离的阻隔,而且由于角度的原因,多数不能细致入微的观察。在数字化博物馆时代,文物的3D数字资源会在网络进行展现,对其研究的群體即使在异地也能对文物进行多角度、精细化的观赏,同时对相似器物进行检索和比对,这大大降低了研究者的难度,会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或者业余爱好者加入到文物研究领域中来,会有更多的文物研究成果出现。
田野考古人员在野外进行发掘的时候,会遇到查阅资料或者器物比对的情况,在之前只能凭借发掘者的经验或者书籍图册,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发展会给田野考古人员带来极大的便利,发掘人员可以在数字资源库里进行搜索,凭借纹饰、质地等要素找到需要的文物进行比对,这将给野外的调查和发掘工作带来极大便利。
在现有博物馆馆际交流模式下,为满足观众异地观展的需要,或需举办涉及不同博物馆所属文物的主题展览,存在着举办交流展和借用馆藏文物的现象,这对观众是一个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各地精品文物和展览的机会,但也存在文物在出入库、运输过程中损坏的风险,同时在人力和财力上也存在一定的消耗。在数字化博物馆时代,各博物馆的数字资源库之间可以实现互联互通,那时的馆际交流可以采用交流数字展览和借用文物数字资源的形式,这将避免文物发生运输风险,而且相同主题下能够汇聚更多博物馆的文物,任何博物馆在策展的时候,也不必仅仅局限于本馆藏品,而是可以在不同博物馆的数字资源库进行检索,这将极大丰富展览的内容。
现在博物馆的公益文化服务进校园活动往往是通过图片展的流动展览形式进行,学生们看到的多是文物的平面图片。随着数字博物馆的发展,博物馆可以设计专门针对青少年的数字展厅,根据主题放置不同的文物,集中展现某个时代或者某个场景,青少年可以通过观赏这些文物数字资源,了解某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历史文化,也可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相同场景的异同。这样的数字博物馆公益服务项目将真正做到“让文物活起来”。
总之,现在数字化博物馆时代才刚刚开启,不同地域、不同级别的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进程还不同步,但这是大势所趋,是发展必然,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数字化建设的日臻完善,博物馆的工作模式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参考文献:
[1]王桂美.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与管理探究——以孔子博物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2):136-138.
[2]刘芳,谢靖.博物馆藏品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系统建设[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9(3):28-33.
[3]张辰.探讨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管理[J].管理学家,2020(2):159-160.
[4]翟红志.博物馆数字资产管理理念的解析与实践[J].东南文化,2015(3):100-104.
[5]贾君枝, 史璇..数字博物馆元数据标准构建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14-119.
[6]严允.物联网技术在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中的应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3):68.
[7]张瑞.论三维数字技术在博物馆管理中的应用[J].中外交流,2018(23):22-23.
作者简介:郑滨(1985-),男,山东济南,济南市博物馆信息技术部副主任,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为数字博物馆、文物资源数字化保护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