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百年认识

2021-11-09 04:25罗朝远
公关世界 2021年19期
关键词:主要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

摘要:近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主要分为四个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建国初期(1949-197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78-201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2012-)。建党百年来,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深入的探索。实践证明,只要党能抓住主要矛盾,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能走向胜利,反之,则会受到挫折。回顾我党探索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百年历程,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主要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党在革命和建设中取得胜利的前提条件。毛泽东指出,只要“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1]。回顾建党百年来我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1921-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比较复杂,我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也是经历了一个逐步清晰的过程。党的一大的纲领中第一条就明确指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由此可见,1921年,我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主要受到《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影响,直接认为,我国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也如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一样,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此时的中国共产党主要地还是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中,与中国的具体革命实践的结合不足。1922年7月,党的二大提出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开始从《宣言》对资本主义社会剖析的理论中逐步向中国的革命现实转向,开始明确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之间、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但是,对中国究竟应该怎么革命?谁来领导革命?谁是革命的动力?这些问题仍然不是很清楚。1923年,在共产国际的推动下,党的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在接下来的国共合作中,对资产阶级内部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尤其是对资产阶级中官僚资产阶级的封建性、买办性特点认识不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敌友,并最终导致大革命的失败。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毛泽东在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民作为革命主力军的作用逐渐在党内形成认识。日本全面侵华以后,毛泽东指出:“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的矛盾、国内矛盾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2]。对于抗战胜利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毛泽东明确指出是“国内斗争”[3]。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表明,尽管我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有过失误,但总体是合理的、科学的,并能在科学的判断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革命纲领、走向正确的革命道路。

二、建国初期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1949-1978)

建国初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底,这是过渡时期;二是从1953到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三是1956年到197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时期。对于前两个阶段,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时清晰的,但是,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时期,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出现过失误。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认为:我们的主要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残余,而不是民族资产阶级”[4]。1953-1956年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这时期的主要矛盾表现为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体现在制度和道路上就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本确立,也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时期。对于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党的“八大”作了明确的表述,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5]。由此可见,党的“八大”对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也是基本正确的。但是,随着1957年反右运动的扩大化,我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并最终导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给我们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1978-2012)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政策,这表明党对社会主义社会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新认识。尽管对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还没有明确的表述,但是,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后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的问题,随着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这一事实,实际已经得到解答。1981年6月,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作了明确的表述,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6]。此后,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党的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代表的第四代党的领导集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不断深化、丰富和发展。1997年,党的“十五大”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7]。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尽管我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但是,社会主義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仍没有改变。

四、十八大以来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2012-)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取得了飞速提升,在某些行业、某些领域已经处于世界前列。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也从建国之初的跟跑,逐步走向并跑,并在某些领域领跑的状况。因此,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能反映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从人们对物质需求方面来看,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要还停留在解决温饱的水平上,属于人的最基本的物质需要。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人们对生活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追求维持人的生存的基本生活需要向美好生活需要转变。根据矛盾理论,矛盾的消解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矛盾双方在斗争中同归于尽,矛盾也就消亡了;其二,矛盾的一方发生改变,那么,原来的矛盾也就发生了改变,即之前的矛盾消解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我国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要,抑或是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都发生了改变,因此,原先社会主要矛盾也就发生了改变。党的十九大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出发,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判断,并指出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党的工作重心就是要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同时为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基金项目: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理论及其意义研究——基于广州市经济发展数据的分析(项目编号:2018GZGJ170)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2.

[2]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52.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30.

[4]《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9.

[5]本书编写组. 中国共产党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188.

[6]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4.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研究文集.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630.

(作者简介:罗朝远,广东乐昌人,广州华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主要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推进辽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与实践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