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的成圣思想

2021-11-09 02:48韩烈
公关世界 2021年20期
关键词:民本修身

韩烈

摘要:成就圣人的理想人格,是古代圣賢一直追求的精神信念,而这种理想人格的养成却不是一蹴而就的,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修身的重要性,所以成圣之道,一定离不开修身养性,同时要养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的而乐”政治态度,而且不能缺乏自身的进取精神,方为成圣之道。

关键词:成圣 修身 进取 民本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便是圣者、贤者也避免不了有过错,中国古代思想家致力于成圣成贤,道路曲折,却始终如一,而真正成为圣贤的又有几人,那么孔夫子修成正果成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的秘诀又是什么?中国古贤一生致力于的思想态度又是如何实现的?

一、修身养性

《大学》的文字开篇就详细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先学会进行自我自身修养,才能治理天下,所以说修身养性已经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而后又再次提到实行修身之道的方法。“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自我修养的第一步,那便是“正心”,就是我们要端正自己的思想,“正心”就是自己改过以后心态端正,不再为此烦恼,是为自己无忧,是问心无愧,而“诚意”就是要使自己感到心意诚实,“诚意正心”是不断反省自己改过的一个过程。知道了什么叫错什么是对的,明白了这些道理,也就等于知道了自身的一些缺点和不足。反省需要一个关于反省的明确标准,所以先要明确什么是对的。心里既然可以知道善恶,却不能知道尽自己的一切本心本意去努力行善或是除恶,这些就是自私的一种表现,没有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内心是不是自欺,别人无从知道,孟子所说的“上无愧于天,下无疚于心”,正是这个道理吧。所以“正心”一定必须要“诚意”,只有始终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而不刻意自欺,才能真正能够做到心中有正气,要求思想意正心诚,就要不断进行“格物致知”,致知是知道了道理,知道了真理。《孟子·尽心篇》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但这里所说的都是良知良能,还是有些偏于相对的善。到元代的宋明理学,尤其特别是王阳明的心学,明确提出“致良知”的理学主旨。认为圣人成圣、成贤的最大关键,就是能够认识并找到自己生命内在的一种智慧与光明,进而达到知行合一。

而到了近代,众多的学者和志士也把修身养性当作首要的目标,要是自己的思想境界达到一个高度则要先学会做人,而做人必先修身。梁启超首先提出公德私德的概念,他认为“无公德则不能团,无私德则不能立”。所以他提出去奴性,培育新民的观点,将私德作为公德的基础,主张以“立志、存养、省克”来塑造自我。孙中山先生也十分肯定《大学》中修齐治平的观点,他认为传统的中国是一个文明礼仪之邦,中国传统的以修身为本的德智思想到今天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国家动荡飘摇的时刻,要想使中华民族重新站立起来就必须要首先恢复民族精神,恢复中国人的气节,这些都需要传统道德的精华部分,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的根基,这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儒家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一个逐渐循环往复的过程。知道一个道理,明白一个错误,然后改掉这个错误。再知道一个道理,再明白一个错误,然后再改掉这个错误。此谓圣人的修身之道。

二、民本思想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封建制度是等级制度,主张君权神权、君权至上,以此作为统治平民的手段,然而,这并没有使平等观念在这个等级社会中彻底消失。有许多圣贤之人认为人与人是平等的,古代圣贤皆大多认为所有人的人格是平等的,先秦诸子的政治理想也都希望统治者施以“仁政”,造就真正的“大同社会”。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孔子虽推崇周礼,却极力主张统治者用仁政来治理国家,子贡问“仁”,如果一个人特别贤达而且爱护百姓是不是可以被称作“仁”,孔子说:“岂止是被称作仁,完全可以被称为圣啊!”如果人人可以做到心中有他人,有“爱人”之心,就可以被称为圣人,而孟子则对孔子的孟子思想观点加以整理延申,“舜,人也;我,亦人也;尧舜与人同尔;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这样一句话不仅充分体现了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观点,同时也侧面性地表现和指出我们人生而平等,没有谁是不同的,孟子希望鼓励年轻人通过后天的学习努力做到成为圣贤。孟子通过案例阐述“我”与“舜”之间特点是相同的,淡化了这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从而真正达到一个天下皆有圣贤的统一理想模式。儒家思想倡导仁政、反对苛政,希望历代统治者给民以安定的生活环境,这些政治主张虽然只能是为了使执政者的长治久安作出考虑,但所作的表现反映出来对民的关心爱护,受到了下层社会人民的充分认可。而道家则认为“无为而治”才是最理想的状态,到了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已经成为主要的核心思想,法家的法术势其中的“法”说法便是强调依法治国,不过法家主要强调的基本法则是偏执法者不徇私情,其中最为经典的说法便是“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墨家则正正是把中国民本主义思想发展推向了极致,墨家的民本代表的也就是下层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他强烈反对这场战争,要求平静。墨子提倡“使天下兼爱”,不分社会级别,打破传统等级社会秩序,维护下层社会民众的根本利益。是孔子仁学不断发展的一个过程。

三、进取精神

不管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都可以追求高尚的人格,此为圣人之道。

(一)安贫乐道

孔子是至圣的先师,孔子的一些弟子,也被称为七十二贤,其中最得意的弟子便是颜回,我们常谈到孔颜之乐,乐在哪里?有人说,不懂孔颜的乐,就是不知道圣人的成圣之道。孔子认为,虽然吃粗糙的东西,住在很简陋的房子里,但仍然觉得乐在其中。对于那些违背道理而获得的富裕和尊贵,他把它看作天上的一片浮云。而孔子还曾赞颂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里可以看出,颜回平日的生活,不过一篮饭,一瓢水,住在破烂的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苦涩,但颜回能以此为乐,孔子称赞他的正是他的那种“安贫乐道”的精神与境界。那他们究竟乐在何处呢,我想他们乐的正是人生之道,只要心中有正义,有“仁心”,有“礼义”。在独处的时候能够自省,对待他人能够一视同仁,努力实行仁德,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这样就可以安心理得面对着这个世界了,这其中的欢乐是想得到的。这与衣食住行财富这些身外之物无关,在于本心,真正做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便是乐趣所在吧!颜回是孔子最欣赏的弟子,是德行科第一,孔子喜欢颜回,从这里不难看出,颜回安贫乐道,好学不厌,这是孔子极力倡导的,有理想、有志向的圣贤不会为这些身外之物而奔波,“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猜你喜欢
民本修身
先秦“民本”思想的源起与嬗变分析
兜底治疫
小论民本与民主融合之可能性
浅谈民主与民本思想
政治合法性的三种来源及其内在关系
打好“修身”基础 方能“担当”大任
傅雷家书的修身思想研究
大学生如何才能放飞梦想播种希望
在家风建设中如何增进亲子教育
明清家训“修身、齐家、处事”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