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坤
沈阳音乐学院 辽宁 沈阳 110818
在新时期,对高校教育工作更加重视,尤其应在高校中,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辅导员在高校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升学生的民族道德素养,也可以为学生的树立明确的发展观,为学生做出正确的精神指引。同时,辅导员也应注意不断充实完善自我,在日常育人工作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使传统文化育人成为常态化,以此提高对学生的管理能力。
中华民族向来都以礼仪之邦的美称,也凭借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获得更多国家的认可,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涌现出各种英雄人物,这部分人是中国的脊梁,也是传统文化的缔造者与传承人[1]。这些优秀的仁人志士,以及其传统文化思想,应对当代高校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而作为高校辅导员,应继往开来继续担负起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使高校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能力可以得到突破性提升。而且,辅导员在工作中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还在于,在学生群体中树立自身的影响力及感召力,充分凸显出辅导员的人格魅力,以此获得学生的支持与认可,并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让学生真正懂得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辅导员在开展通过传统文化进行育人的过程中,应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确保学生的道德素养能够得以有效提升,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促进辅导员能够不断完善自我、约束自我。
辅导员工作内容纷然杂陈,处理的日常事务较多,学生从入学开始,直到毕业,都需要由辅导员事无巨细的管理其日常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琐事,辅导员还需帮助学生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直到就业规划等,千头万绪的工作内容,难免会让辅导员身心疲惫,导致工作热情减退。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还是在于辅导员自身的工作能力有限,没有做好工作计划,导致在真正开展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一些不顺利的现象。尤其部分辅导员,虽然对本职工作兢兢业业,但缺乏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对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的意识,且辅导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也有待提升,因此,导致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能力不强。
弘扬传统文化不应单纯从理论层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而是应结合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双管齐下的教育引导。但部分辅导员单纯将关注点放在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理论学生学能力层面,通过纸质书、视频资源素材等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可缺乏传统文化实践,单纯的学习理论,只会导致学生形成纸上谈兵的情况,不利于学生深度践行传统文化,也降低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效率和质量。
受传统管理理念影响,辅导员在对学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会出现单纯在课堂中以说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但却缺乏利用信息技术以多角度、立体化的方式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虽然辅导员开展工作也会建立微信群对学生进行德育观念的塑造。但是,在工作时间、工作拓展方面仍旧存在一定的欠缺。部分辅导员单纯利用微信群发送传统文化的文字理论内容,缺乏在群内进行互动交流,也很少有辅导员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后组织传统文化实践活动,这不利于学生从多元角度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对辅导员开展传统文化弘扬工作也形成制约。
部分高校对辅导员的培训、管理、晋升等工作规范还缺乏明确性,尤其对专业教师更加重视,却对辅导员的工作缺乏关注,有所忽视。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校园的文化氛围自然会有所欠缺,因此,这也不利于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更不利于辅导员顺利的开展传统文化弘扬工作。甚至会使辅导员对自身的工作能力产生怀疑,这无疑对整个高校弘扬传统文化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辅导员应牢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原则,还应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可以在工作之余为自己充电,通过网络查找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参加社会上组织的各种传统文化活动,从中汲取经验,不断修正自身的思想偏差,能够通过不断的自我提升,确保自身的道德修养层次不断提升。还应注意在工作中克制私欲,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积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经验,才能不断完善自我,正确的认知到辅导员的工作使命,进而在教育事业中发光发热,经受住考验,真正体现出辅导员的育人初心,也真正通过自身的努力,体现出以身立教、传道解惑的使命感。同时,高校辅导员更应通过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激励自我,在提高自身工作能力的同时,也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用心感动学生,对学生产生心理触动,也使学生通过辅导员孜孜不倦的教诲,领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真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培养,更应在实践层面为学生创设传统文化实践空间,让学生能够将传统文化进行实地践行,这是一个理论向实践进行转换的过程,学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得到自我提升,更可以使学生的红色文化素养能力能够得到质的突破。辅导员可以注意带领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在班级内部将传统文化的理论内容传授给学生后,与学生一起走出学校,在社会上践行弘扬传统文化活动[2]。比如,可以开展辅导员志愿者服务、假期三下乡、走进社区等实践活动,让辅导员带领高校学生在现实层面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可以在养老院陪伴老人,给老人关爱,教老人做五禽戏,打太极拳,也可以在养老院陪伴老人下棋,使得辅导员、学生、老人均能在传统文化的弘扬中受益。在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结束后,回到校内后,辅导员还应引导学生写出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感受,真正让学生理解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含义,也可以通过亲身实践体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使得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能力通过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得到升华。而且,辅导员也可以在第二课堂活动中,通过不断的在实践中感悟,能够确保辅导员弘扬传统文化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进而使辅导员的职业素养得到突破。
在信息技术大背景下,辅导员应注意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对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工作。由于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局限,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学习理解传统文化,这对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能力起到较强的助推作用。辅导员可以利用新媒体建立信息化共享平台,通过两微一端等平台,向学生传递传统文化内容,致力于在高校内部打造出优秀传统文化信息学习平台,加大传统文化宣传的覆盖面,确保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得以增强。辅导员可以利用信息平台,定期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主题交流活动,采取每期一个主题的方式,确保能够从不同角度弘扬传统文化,比如,武术、古文、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对联、歇后语、传统节日、血缘文化、农业文化等。同时,辅导员也应通过网络,让学生讨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在我国历史发展长河中,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民族特色等,使学生懂得我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博大精深。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说出各自的想法,提出不同的意见,以此营造出浓郁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在传递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高校应注意从硬件、软件两个层面开展工作,而辅导员应在学校的支持下,配合学校完成传统文化育人工作。为有效提升高校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高校方面应注意努力营造宽泛、和谐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通过开展传统文化主题社团活动,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为辅导员提供更多的传递传统文化的途径,进而也可以有效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播质量,以此达到对学生进行高质量教育的目的[3]。同时,高校也可以在硬件方面打造传统文化宣传阵地,以此辅助辅导员更加高效率的开展传统文化传播工作。比如,在校园内设立国学角、传统文化宣传栏等,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渗透传统文化内涵。辅导员还应结合各个传统名人纪念日、传统文化节日等定期更新传统文化知识内容,真正确保传统文化育人内容常存常新,也让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的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的传统文化核心素养能够得体突破性提升。此外,高校还应定期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演讲活动,由辅导员担任活动主持人,并拟定活动主题,以此让学生在现场活动中,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在活动后,辅导员还应让学生做出归纳总结,并写出书面总结报告,阐述在活动中获得了怎样的收获,以此确保传统文化传播的完整化、体系化,促进辅导员工作的合理开展。
综上所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富含深刻的道德修养内容及人生哲理,不仅能够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对辅导员自身同样是一种提升。辅导员若想有效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力度,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对传统文化的深度理解能力,而这也是对学生顺利开展传统文化育人引导的重要基础。更可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素养,推动高校传统文化工作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