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丹
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4
素质教育背景下,幼儿舞蹈教学对孩子形体塑造、气质培养、审美教育、人格塑造、智力发育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如何更好的利用舞蹈教学,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是当前阶段学前教师面临的重要难题和困扰。本文旨在研究学前舞蹈教学中创造力培养意义,探讨新时期学前舞蹈教学中创造力培养策略,为学前教学工作者对孩子在舞蹈教学中创造力培养方面提供思路。
舞蹈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舞蹈自古被称为是“艺术之母”,对于学前儿童来讲,加强对孩子舞蹈的教学和指导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艺术教育的目的。素质教育背景下,加强对学生的非学科类教学工作越来越重要。舞蹈是一种人体的艺术,是需要人的灵性、感知、智慧进行表现的,舞蹈对于孩子创造力的开发是得天得厚的。实施舞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提升舞蹈艺术生的创造力,要求艺术创新、求新。第二,少年儿童的天性。儿童天性好动,对于所有的事物都具有新鲜感。对于舞蹈来讲也是如此,儿童的心理没有框框,在音乐的渲染和衬托下,儿童可以在舞蹈的海洋中得到身心和情感的锻炼、熏陶。少儿舞蹈从娃娃抓起,结合儿童的天性积极提升儿童舞蹈的创造力,发挥出孩子的生理和心理优势。第三,时代发展的需求。创新型和创造型人才是新时代对舞蹈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更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学前教学工作对儿童身心成长的负责。无论是幼儿舞蹈教学还是少儿舞蹈教学,都应该尽力开发孩子的形象和创新能力,开拓孩子的思维能力和敏感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心智健全的优秀学生。
在学前教育中的舞蹈教学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孩子们的模仿能力。毕竟,对于学前的孩子们来说,舞蹈学习是一个新鲜的事物,而“模仿是创造的基础”。只有让孩子们在不断的模仿中不断的学习舞蹈,才可以吸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进而熟悉表情、熟悉动作、观察事物的动态变化,从而慢慢的体味到舞蹈艺术的表现。对于一些有舞蹈底子的人来讲,他们都十分擅长仔细观察和学习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从而汲取别人的成功和优势,不断积累经验丰富自己的表演和创作。对于孩子们来讲也是如此,为了提高孩子们的模仿能力,老师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入手:第一,教师以身作则进行动作示范。在简单的舞蹈教学中,老师可以自己进行动作示范,让学生形成视觉表象,吸引孩子们用眼睛去观察事物,用肢体和手脚进行舞蹈动作引导。对于难度较大动作较多的舞蹈,老师可以采取整体示范或者是分解示范的形式,缓慢的展示其中的动作细节,让孩子们可以在慢放动作中学习舞蹈动作。尤其是通过一些优秀舞蹈作品的模仿,可以大大的提升孩子们的舞蹈词汇,培养孩子们对美好事物的捕捉能力。第二,重视对舞蹈动作的过程分析。不同的舞蹈作品,对于动作幅度、动作优美等要求不同,甚至同一个舞蹈作品,不同的舞蹈环节,动作要求也不一样。为了更便于学生理解,老师在进行舞蹈教学过程中,可以对舞蹈动作进行过程分析。让孩子们对于舞蹈动作,对力度的强弱、节奏的长短、幅度的大小、线条的曲折、发力点的不同等细节把握更加的精准,从而也进一步提高孩子们对于舞蹈的感悟和感知。否则的话,如果孩子们对于舞蹈感悟不深、了解不清晰、动作僵硬、面无表情,那么整个舞蹈将会黯然失色,舞蹈的灵魂和高雅乐趣将会当然无存。总而言之,对于孩子们来讲,由于年龄较小,新时期孩子们学前舞蹈教学中创造力培养,要首先加强孩子们模仿力培养,在模仿过程中丰富孩子们感性和理性认知,从而间接性的提升其舞蹈教育中的创造力。
“创造力”和“想象力”是人类的基本天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核心价值。有位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经说过,“演员要热爱幻想并擅长幻想,这是最主要的创作能力”。其实对于舞蹈演员来讲确实如此,如果是没有幻想的舞蹈演员,即使舞蹈技术再好,也只不过是僵化的身体而已。因此,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是提高孩子们舞蹈天分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师要明白孩子们的思维特点,孩子们的思维与大人的思维不同,孩子们的思维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因此,后期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中,尤其是复杂动作教学中,要运用形象化的比喻进行教学,这样才可以摆脱舞蹈枯燥乏味的基本动作,以更加具体、更加形象的手法,让孩子可以通透的了解舞蹈艺术的精华,使得孩子在欢快娱乐的氛围下进行舞蹈动作学习。举例来讲,舞蹈教学中的屈膝动作,老师可以利用“装弹簧、拍皮球”来进行比喻,让孩子可以在学习中记忆深刻。其次,老师可以尝试无实物小品练习。老师可以引导孩子将生活中的各种环境和实物,直接关联到舞蹈动作和场景学习中,让舞蹈教学更加生动化、形象化。举例来讲,在表演“穿衣服照镜子”时,可以对孩子们的想象力进行挖掘。有的孩子们可以通过“穿衣服照镜子”,联想到自己穿上了新衣服,开开心心的手舞足蹈。还有的孩子们可以通过“穿衣服照镜子”,发现自己衣服上有了污渍,心情就很不高兴。还有的孩子可以通过“穿衣服照镜子”,直接联想到放假和爸妈一起出去旅游,甚至再联想到在大自然中与父母和小伙伴进行欢快的打闹,一起玩玩游戏,一起放放风筝,一起溜溜阿猫阿狗。教师可以利用无实物小品练习形式,让孩子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积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孩子们的表演欲望,从而创造孩子灵感。
音乐是可以通灵魂的,只有对美好的音乐有着深刻的感悟,才可以在舞蹈学习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创新和创造。舞蹈是一门形体艺术,舞蹈是在音乐的配合下有感而发产生的,通过音乐的提示,使得人在“眼神、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等方面进行深情表达,使得“看得到的艺术”得以实现。因此可以说,没有音乐的舞蹈是没有灵魂的。作为教师,对于学前孩子进行舞蹈教育时,要让孩子明白,音乐是舞蹈的“好朋友”,要鼓励孩子多听音乐,多去感悟音乐作品,激发孩子对音乐的热爱。让孩子在音乐聆听过程中,不断地与音乐内容、音乐节奏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出孩子运用舞蹈进行表演的欲望。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学前教育老师,在对孩子进行舞蹈教学时,往往只是传授技能、知识、动作等硬性条件,死板僵硬的规定让孩子照做,使得很多孩子将舞蹈的学习,更多是偏重于表象的动作,但整体表现显得干巴无味、毫无乐趣。因此,老师要注意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培养孩子听音乐做动作的良好习惯。音乐表现中的强、弱、高、低、旋律等,都是有着一定的内涵的,运用于舞蹈学习中,则是对舞蹈者内心产生不同的形象思维和情感共鸣。由此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对开发孩子们的形象思维和创造力,对激发孩子们舞蹈学习兴趣和爱好,对共鸣孩子舞蹈和音乐融合,高度重视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感受力,提高孩子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也只极为重要的,是后期学前教育阶段教师在孩子舞蹈教学方面的重要方向和课题。
学前教育阶段的孩子们,他们天真、活泼、敢于想象,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有着浓烈的好奇心。对于一个刚刚学习舞蹈的孩子来讲,他们对于舞蹈有着极高的幻想,都会梦想成为优秀的舞蹈家。如果教师教学方式方法不当,一天到晚对于舞蹈学习的认知,仅仅是伸伸胳膊、动动腿,每天都是重复性的动作极其枯燥无味,那么他们的思想意识肯定会发生变化,思想上慢慢会变得徘徊和萎缩。因此,如何寓教于乐,激发出孩子们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学前教育阶段教师工作的重要难点和亮点。老师可以进行寓教于乐,如利用做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在玩玩乐乐中无意识的进行舞蹈学习。比如,幼儿园中常见的游戏“掉手绢”、“跳橡皮筋”、“老鹰捉小鸡”等,在传统游戏中植入简单的舞蹈动作,使得孩子在蹦蹦跳跳中,不知不觉的学习了舞蹈动作,从而使得游戏教学法得到有效的发挥。除了类似于游戏教学法以外,我国的台湾省也在孩子舞蹈教学方法方面有着前瞻性的成果。比如,台湾省艺术教育馆曾经开发出“肢体创造游戏”课程,让孩子在不断的游戏过程中,利用开发的游戏开发孩子智力、教育孩子道理,激发孩子的创造欲望。总而言之,游戏对于孩子创造力的提升是很重要的,学前教育阶段的教师,要思想上认识到游戏教学的重要性,寓教于乐,促进孩子在舞蹈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力提升,激发出孩子舞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综上所述,舞蹈课程在学前教育教学中,要全面把握舞蹈教学的基本目标,展开科学的舞蹈教学,着重锻炼和培养孩子的舞蹈表现力和创造力,激发出孩子舞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出孩子舞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孩子形体塑造、气质培养、审美教育、人格塑造、智力发育等方面全面塑造,为孩子在小学及初中阶段的进一步学识成才和人格成长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