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姓名:四川省眉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胡思华】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甲企业是我国知名民族品牌汽车制造商,2008年推出首款新能源汽车。经过多年努力,甲企业目前已拥有电动汽车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电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等方面的自主专利,成为国内唯一一家掌握“三电”核心技术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甲企业最初在生产中坚持“垂直整合”模式:自行研发生产零部件,自行组装整车,自主开发汽车软件系统。甲企业由于坚持产业链自供体系,难以在细分市场保持优势,其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远低于行业平均增速。2017年,甲企业开始打破垂直一体化传统,聚焦核心技术与整车生产业务,引入优秀供应商,采取电池对外供应、部分零部件向外采购、边缘业务剥离等策略。2018年起,甲企业逐步全面开放汽车的341 个接口数据、66 项控制权限,向全球开发者提供一个多维的“供应链开放”平台,与供应商共同研究硬件整机集成与软件生态的本土化解决方案。
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甲企业从垂直整合模式向供应链开放模式转型的经济动因。
1.立足主体找准知识
设问要求“分析经济动因”,即驱动经营模式调整的经济因素,参与者身份是企业,对应必备知识涵盖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个别劳动生产率、比较优势、自主创新、供给侧改革等。
2.解读材料分清层次
有效作答试题需学生准确把握“垂直整合模式”和“供应链模式”的内在联系,材料信息比较隐晦但又暗示一定信息,需综合分析归纳,可从现实原因和调整意义角度进行分析。现实原因即企业发展的瓶颈:全产业链的自供体系均由甲企业独自完成,难以发挥企业掌握核心技术的比较优势,造成资源分散,使得企业的生产效率较低,产品销量和增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供应链模式”则针对“垂直整合模式”的不足,从封闭的自供体系到开放合作,通过分工与合作,聚焦企业核心技术,实现优势互补,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基础上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益。
3.遵循逻辑组织答案
根据归纳的材料信息、追溯调用所学知识,把必备知识和材料信息高度融合,以“问题”为中心,根据问题指向,按照“理论语言+材料语言+点题”的格式进行演绎,归纳整理出答案。
A 公司是知名商用票据印刷公司,在纸质票据时代,该公司每年为保险、财政等各行业用户设计、印制大量的防伪票据和有价单证,公司逐步形成“大投入+重资产”的经营模式。随着纸张等原材料价格上涨,特别是面临“无纸化票据”冲击下,传统票据印刷行业增速下滑,公司发展遇到瓶颈。基于此,在国家电子发票业务服务模式、服务标准等尚不明确的情况下,该公司准确把握数字时代的潮流,打造智慧型便民服务,共建数字化财税新模式。与信息技术企业合作,打通信息壁垒,避免信息交互造成的效率低下问题,适应数字化升级下对环保低碳的要求。公司布局的智能标签都取得了良好进展,并逐渐占领行业领先地位,有力推进公司从单一制造业向跨制造和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产业转型,走上了一条轻资产运营道路。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A 公司转换经营模式的驱动因素。
【参考答案】①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无纸化票据”的冲击,主动迎合市场供需变化;②在传统经营优势的基础上,提前布局数据化财税模式,积极打造智慧服务;③强化技术开放合作,打通信息壁垒,畅通信息交互,应对环保低碳要求;④调整传统经营模式,从单一经营到多元服务,发展服务贸易,提高经济效益。
【解题分析】A 公司转换经营模式的驱动因素,首先可从“大投入+重资产”模式的弊端分析,即原材料价格变动对经营效益影响较大,受“无纸化票据”的冲击,这一模式无法适应市场变化;其次从新时代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角度分析,即在数字经济潮流下,积极布局新的模式,打造智慧服务,为企业发展迎来新的机遇;经营模式转型能弥补传统模式的弊端,保持新的优势,即数字经济支持,注重技术开放与合作,应对环保要求;发展服务贸易,注重经营效益转型。
【作者单位、姓名:山东省威海市第四中学 张相林】
12.甲国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高,其进出口贸易以美元结算。在开放市场条件下,当甲国发生通货膨胀时,若不考虑其他因素,甲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会下降。关于这一作用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根据教材解释,通货膨胀主要由货币超量发行引起,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上涨。
假设某商品在甲国的生产成本(C)为100FNY(FNY 为甲国的货币符号),销售价格(P)为150FNY;该商品在美国的生产成本为10USD,销售价格为15USD。
此时,甲国增发一倍货币,则该商品的生产成本变为200FNY,销售价格变为300FNY,利润率为:
再看进口和出口。假设汇率是1USD=10FNY。
假设甲国以成本价进口该商品在本国市场销售,可知利润率为:
即进口有利可图。
假设甲国以成本价出口该商品在美国市场销售,可知利润率为:
即亏损25/100,出口无利可图。
故通货膨胀后,进口增加,出口减少。
由于甲国进出口贸易以美元结算,故进口增加会导致结汇需求增加,即对美元的需求增加,而出口减少则会导致创汇减少,即美元的供给减少。这一增一减,则外汇(美元)价格上升。这种情况持续一段时间后,1USD=10FNY 的汇率就很难维持,即1USD 冲破10FNY 关口,形成1USD=10+FNY 的新汇率,即与通胀前相比,要换得1 个美元,甲国需要用更多的本国货币。也就是说,甲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下降。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通胀对汇率产生影响,首先是通胀引起了贸易变动,进而引起外汇供需变动,最终引起汇率变动。
这个解法可称为正解法,虽然论理透彻,但从应试看,并不是上乘解法,考试时可用倒解法。
前提和结论都是已知的,前提是“甲国通货膨胀”,结论是“甲国货币汇率下降”。根据前提和结论,假设通胀前的汇率是10FNY=1USD,通胀后的汇率是20FNY=1USD(这里的20 是随机设定,只要大于10 就行),即美元价格上升。而要达成这一点,最佳的组合是,对美元的需求增加而供给减少,即美元供不应求。无论是在商品市场上,还是在外汇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上升的规律是同样适用的。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正解之优势在于学理性、逻辑性强,更适用于教学需要;倒解法之优势在于快,更适合考试需要。
从素材来源看,这道题并无特定实例,因为在实际经济运行中,汇率的变化还受到其他因素影响,比较复杂,并不完全如题目所分析,从历史上看,甚至还有相反的案例。从命题角度看,试题考查的是“通货膨胀对汇率影响的作用机理”,既考查知识,也考查能力。从映射的课程标准看,考查考生能否初步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观察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从考查的能力看,主要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考查的素养看,主要考查考生的科学精神素养。从题型上看,这道题属于传导类试题,这是这道题的亮点。
该题也是一道彰显科学精神的客观题,正确解答该题需要考生调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需要考生根据有效信息进行逻辑推导:
(1)第一步传导
甲国通货膨胀后,国内市场商品价格上涨,在国际市场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从国外进口商品进入甲国市场获取利润的空间扩大,必然引起甲国的“进口贸易增加”。
甲国通货膨胀后,国内市场商品价格上涨,从甲国市场采购商品的成本增加,在国际市场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必然会引起甲国的“出口商品减少”。
(2)第二步传导
国际大宗商品贸易用美元结算,甲国的进口增加,就会引起甲国外汇市场对美元的需求增加;甲国出口减少,就意味着甲国外汇市场的美元供给减少(进口商把手中的美元兑换成甲国货币才能在甲国采购商品,这些美元形成甲国外汇市场的供给)。
(3)第三步推导
“甲国货币的汇率下降”就意味着“美元的汇率上涨”,美元的汇率实际上就是美元用甲国货币表示的“价格”,根据教材“供求影响价格”的原理,甲国外汇市场上“美元需求增加”“美元供给减少”都会引起美元“价格”的上涨,据此可以确定①④当选。
在该题中,①④是并列关系,是同时发生的,它们都是“甲国通货膨胀”引发的结果,同时又都是“甲国汇率下降”的原因。如果错误地把它们当成因果关系,就会陷入思维误区,无法找出正确答案。
(一)内容的创新
在备考中,我们分析较多的是“汇率变动影响进出口”,该题反其道而行之,要求考生分析“进出口变动影响汇率”;教材有保持币值稳定的意义,该题考查的却是“通货膨胀(对内贬值)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还要求考生分析通货膨胀(对内贬值)最终是如何影响该国货币的汇率(对外贬值)的。
(二)形式的创新
以往的推导类试题,采用的都是“a→b→c→d”的模式,而今年这道题采用的是下图的模式:
常见模式中,b 与c 是前因后果的关系;该题的模式中,b 与c 是并列关系,是不分先后的。
也就是说,该题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是一种创新,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试题的难度。
人民币升值,会对我国外贸产生影响。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有利于出口
②不利于出口
③有利于进口
④不利于进口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题分析】
先看出口:
假设升值前的汇率是1USD=10CNY,升值后的汇率是1USD=5CNY,某商品在国内的生产成本为100CNY,在美国市场上卖15USD,其他费用不计,可知升值前后的利润分别是
即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出口。
再看进口:
汇率变化如前,某商品在美国的生产成本为10USD,在中国市场上卖150CNY,其他费用不计,可知升值前后的利润分别是
即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
正确解答该题需要分析通胀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进出口贸易的变动对美元供求的影响、美元供求的变动对汇率的影响,解答过程中还要进行“甲国汇率下降”与“美元汇率上升”的置换,因而难度是较大的。
常言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对于熟知“供求影响价格”的考生而言,并不需要分析影响的全部过程,只需根据“供给减少→价格上涨”“需求增加→价格上涨”,就可以直接确定①④当选。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为了增加试卷的区分度,此类试题在今后的高考中出现的机率较大,我们在备考中,需要强化此类试题的训练,熟悉此类试题的形式并掌握解答技巧。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掌握好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如通货膨胀、供求关系、汇率等。数量分析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分析论证方法,在《经济生活》和《经济与社会》两本教材中运用非常广泛。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这种方法,教会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分析问题。
【作者单位、姓名:甘肃省庆阳市镇原中学 河北省邢台市清河中学苟强 孙恒振】
38.(6 分)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由此,我们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要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当前,我国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依然较大。以收入差距为例,按全国居民五等分收入分组,2020年低收入组、中间偏下收入组、中间收入组、中间偏上收入组、高收入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 869 元、16 443 元、26 249 元、41 172 元和80 294 元。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说明我国在新发展阶段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4 分)
(2)运用“财政与税收”的知识,提2 条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具体建议。(2 分)
【参考答案】(1)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也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目前,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仍然较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兼具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和市场经济的长处,其日益完善为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为完成这一任务奠定物质基础。
(2)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过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税率;打击偷税、骗税等违反税法的行为。
从命题素材来看,紧扣国家重大时政以实现价值引领。本题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为时政背景,立足于浙江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既有贡献及科学实践,锚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同富裕”目标,着眼于如何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如何在奋力谱写“八八战略”新篇章中找准从省域层面推动共同富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浙江力量与浙江方案。从评价情境的设置来看属于复杂的情境活动,其取材自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凸显高考评价体系中“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作用。
从试题的考查要求看,此题指向综合性与应用性。一是知识维度。从知识的广度而言,从两个小题的设问范围来看,分别从“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财政与税收”等切入,均以课题为限定范围,明确答题角度,带有明显的综合性。从知识的深度而言,两个设问围绕“分配”的话题,将生产与分配、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国家占有与个人分配等有机结合,在模块内考查完整的知识体系。二是能力维度。本题考查了知识获取能力群、实践操作能力群、思维认知能力群,考查学生全面获取与提炼关键信息,从学科视角描述现象与本质的联系,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与策略的能力,从而印证与锤炼学生在学科认知与加工过程中的思维品质,提升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能力。三是素养维度。本题以相对复杂的评价情境,以结构化的形式,以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等为学科任务,综合考量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
从试题评分标准来看,基于学科任务完成质量,追求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的一致。本题的评分标准在遵循“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的学科逻辑的基础上,关注“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的生活关切,贯通生活与理论的桥梁,通过对评价情境的深度解读,让学生明确我国已具备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与物质基础,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高质量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品质。从本题评价标准来看,其依据评价情境,考查学科必备知识、融通学科任务,既立足于教材知识,又切合时政话语体系,对科学评价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达成度是有益尝试,更是命题的亮点所在。
在数字中国建设进程中,浙江省无疑是数字中国的先行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以民营经济作为先导,实现了向中国制造大省与外贸大省的转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全球电商交易中心,奠定了浙江省在数字经济的应用与技术上的全球领先优势。近年来,浙江省更是抢抓机遇不断将数字经济建设推向高潮。2017年浙江省委提出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18年制定并实施了国家数字经济示范省建设方案和五年倍增计划;2020年,浙江提出谋划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 版,着力在新技术、新制造、新基建、新业态等方面取得突破。2021年3 月1 日,全国首部以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正式施行。当然,数字经济的发展也给数据与网络安全、隐私保护等提出新挑战,带来了数据垄断、数字贫困等新问题。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相关知识,分析浙江数字经济走在全国前列的原因。
【参考答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浙江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支撑经济发展、促进创新等方面作用,实现制造业优化升级,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为数字经济的应用奠定了产业基础,为数字经济技术的进步创造了条件。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浙江省抢抓数字经济发展的市场机遇,制定实施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规划、地方性法规,科学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引导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姓名:浙江省诸暨市浬浦中学 黄少鲁】
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业发展,一些地方采取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等政策。在此背景下,这些地方燃油汽车的需求会受到一定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正确反映这些地方汽车需求变化趋势的图示是( )
①
②
③
④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题分析】需求曲线是表示一种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更低的价格意味着更多的需求量,所以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每一个价格对应一个需求量,表现为需求曲线上的一个点。因此,商品价格变动引发的需求量的变化表现为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如果商品价格以外的其他条件发生变化,会使商品在任何一种既定价格水平下,买者想更多(或更少)购买该商品,从而引发需求曲线左右移动。
本题所指的其他条件不变,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和燃油汽车的价格不变。所以,新能源汽车和燃油汽车的需求曲线发生移动。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在新能源汽车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降低购置成本,减少购车支出,增加购车需求,②符合题意。新能源汽车和燃油汽车属于替代品,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增加,相应地燃油汽车的需求会减少,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素材来源】本题以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可能引发的新能源汽车和燃油汽车的需求量的变化为试题情境。情境来源于真实的社会生活现象,为考生所熟悉、结构良好、呈现形式和测试目标都比较单一。
【命题角度】本题主要立足高考基础性、应用性考查要求,借助需求曲线考查商品自身价格因素外的其他因素变化对相关商品需求量的影响。通过引导考生分析商品需求变化,培养考生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此题很好地考查了考生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理解与运用。
【映射课程标准】本题主要考查商品价格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变动对相关商品需求的影响的知识。
【考查能力】本题考查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的能力。考生首先需要从题目中的文字表述和图像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再运用价格以外的因素变动对相关商品需求量的影响的知识对题肢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考查素养】本题考查科学精神素养。要求考生能够坚持科学的思维方法,运用所学知识实事求是地分析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并能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经济参与能力。
【创新点】本题精心创设真实情境,巧妙设置学科任务,细心整合和安排学科内容。在考查“点移动”和“线移动”的同时,创造性地在选项的设计中安排了选项之间的递进逻辑联系,将选项之间由并列关系转变成递进关系,从而赋予选项部分题干的功能,成为题干信息的延伸。
【2020·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山东卷)·2】甲、乙、丙是三种正常品,且都富有需求弹性,其中,甲与乙是互补品,甲与丙互为替代品。下图反映的是甲商品的需求变化情况(S 表示供给,D 表示需求)。若不考虑其他因素,能引起甲商品的需求从D 移动到D′的是( )
①乙商品的价格升高
②丙商品的价格升高
③消费者对甲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
④消费者预期甲商品的价格将下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题分析】本题的立意、情境、任务与2021年全国甲卷文综第12 题基本一致,主要考虑引发需求量变化的因素,图像表现为点移动还是线移动。不同的是,前者是由因及果,后者是执果寻因。不考虑其他因素,即不考虑拟选选项以外的因素。图示显示供给曲线未发生变化,意味着供给不变;同时显示需求曲线向左移动,意味着需求减少。乙商品的价格升高,会导致乙商品的需求量减少,甲与乙是互补品,则甲商品的需求量减少,①符合题意;丙商品的价格升高,会导致丙商品的需求量减少,甲与丙互为替代品,则甲商品的需求量增加,②不符合题意;消费者对甲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会促使消费者增加对甲商品的需求,③不符合题意;消费者预期甲商品的价格将下降,会推迟人们对甲商品的需求,当前对甲商品的需求减少,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归纳已有的高考题,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类试题,无非是对供给和需求的变化从质和量两方面进行考查。质的方面,主要考查图像点移动和线移动,本题就属于这一类。量的方面,就是考查对供给和需求弹性大小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