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蔚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苏州 215104)
我国古典园林艺术,是时代的文化产物,这种园林集中体现了当时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继承了古典园林的艺术精华。随着时代的发展,将古典园林元素运用于私家园林造景中,对于发展和建设现代私家园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某种层面上看,现代园林设计或多或少都能看见古典园林元素的影子,显然这种文化的传承必然会引领私家园林建设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我国古典园林设计崇尚自然与人文的融合,这一理念与如今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相一致。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需要和谐共处。随着现代社会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发展步伐日益加快,环境资源和生态资源受到破坏。同时,现代工业不断的发展,严重浪费、破坏了各种自然资源,从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此古典园林艺术设计便在私家园林中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来。我国古典园林设计追求“师法自然、高于自然”的境界,园林建设者根据自身对于自然的独特理解,将自然的山水置身于园林设计中,依据自然规律寻求景观设计灵感,因而花草、山石、植物等成为了古典园林中最为常用的设计元素。
植物是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的搭配能够烘托意境,发挥良好的观赏功能。首先,我国江南地区由于地理条件十分优越,园林植物生长和造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往往具有浓厚的文人气息和幽静隐秘的韵味,呈现出古朴自然的特色。例如,梅花、石榴、桂花、玉兰、竹子、牡丹、荷花等都是古典园林中常见的植物元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次,在园林中,植物还起到了划分空间和引导路线的作用,高大的植物能够形成围合的空间,给人神秘宁静的感受;低矮的植物能够形成开敞空间,避免遮挡人们的视线。再次,利用植物寓意表现人文意境,使园主、造园者、游者的内心产生共鸣。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诗词歌赋源远流长,喜以植物比德,将“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文化寄托到植物之上,寓情于景,人们可在园林自然景色中,感受造园者的人生观、道德观。最后,由植物搭配组合成的蜿蜒小路,铺装细腻、郁郁葱葱,人们行走其中,可以感受到“山重水复无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趣,不仅能指引游人行进,而且丰富了园林景观内容和层次。
古典园林往往面积不大,为了提升园林文化深度,布局设计往往会采取曲径通幽的艺术布置手法,并通过回廊、门窗、秀竹等元素做借景、对景、分景和障景等处理,使得有限的空间延展出更为多层次的深度和广度,打造多空间的立体景观。
2.2.1 形式语言。借景是引入有一定距离的景观,园内或是园外,使得两者形成一定的关联性。常用的手法包括,(1)框景:通过围墙或门窗直接将外部的景色框起来,形成一幅天然的画卷,在古典园林中,多用建筑物的门框、窗框及亭台楼阁的廊道、屋檐、栏杆来构景。(2)对景:将一处景点与另一处景点有机连接起来,例如,拙政园“宜两亭”“倒影楼”隔池相对、相互呼应、对立成景(见图1)。(3)分景:通过植物、山石、水流、小品、建筑划分园林空间和景观。(4)障景:利用植物、建筑、树丛等遮挡人们的视线或行进的方向,使得景观空间既独立又私密,可形成“移步换景、曲径通幽”的景观效果。
图1 宜两亭、倒影楼(图片来源:网络)
2.2.2 空间层次。利用门窗、洞口、回廊、植物等元素,让视觉空间变得多样化,更具层次感。在古典园林中,镂空的门窗和洞口是最为常用的空间分割元素,使得空间更具延展性和变化性。例如,在拙政园中,通过漏窗将北寺塔巧妙借入园内,形成景观,游客走在园内回廊,透过窗户将北寺塔尽收眼中(见图2)。
图2 北塔寺(图片来源:网络)
2.2.3 移步异景。古典园林设计讲究顺势而为,对山、水、花草、树木进行自然式的搭配和布置。所以,路线设计蜿蜒曲折,使人们在移步的过程中感受景色的不断变化,进而融入其中,体会园景的美妙之处。另外,通过窗户看到外面的景色,实现时间与空间的交融,体验移步异景的视觉体验。例如,狮子林“立学堂”走廊侧壁上,有专门开凿出来的六角形漏窗,人们在移步过程中可不断感受漏窗中变化的景色。
江南私家园林反映了人们对于自然生活的渴求,也是人类生存面对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追求。这与古典园林追求的“天人合一”理念不谋而合,通过艺术的加工创造,丰富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体验。私家园林代表了一种文化、一种思想、一种生活哲学,例如,留园、网师园等体现了造园者“寄情山水”“好山乐水”的精神世界。江南私家园林是集居住、休闲、游玩、观赏为一体的私密空间,具有居住功能和观赏功能。所以,结合古典园林元素,其设计创新上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提升。
(1)江南私家园林往往空间不大,空间上需要合理布局,为了能够形成主次分明的结构形式,可根据人们“近大远小”的视觉感官习性,科学布局建筑尺寸、植物数量,从而产生距离变大变小的“错觉”。(2)增加景色层次,扩展空间。因为空间层次越少,视觉效果越单一,不符合古典园林建园思路。江南私家园林受面积限制,尤其注重景观空间的层次性和延展性,如远景可利用回廊、花墙、流水等进行延展,中间过渡会采取借景、分景的方式划分层次,给人们带来幽静深远的体验。
一是私家园林最为常见的材料是山石、花木、砖瓦等,而山石和花木之间相互映衬是园林造景的重要表现形式,遵循“亲山石、好溪水、重花草”的理念,强调利用自然水、人工水,实现景观动态与静态的交融,强化私家园林的灵动性,凸显园林的小巧玲珑之感。二是私家园林注重营造自然朴实、浑然天成的视觉效果,因此,花木及砖瓦的选择,其色彩与光泽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这是古典园林对于江南私家园林造景最大的启示。三是减少现代材料的运用或做隐蔽处理,充分运用木质、砖瓦、山石等象征古典园林的材料,使园林更具自然特质,进而更好地布景造景。
我国古典园林因地制宜手法的应用共分为2 个方面,即原有地势基础没有大的改变,景观具有明显的主次关系。私家园林多位于我国江南地区,地理、气候特色鲜明,加上造园多为个人行为,经济能力受限,园林占地规模小,因此,因地制宜造园显得至关重要。可充分利用江南水乡的地理、气候特点,尽量保留原场地地形、地势、水系、景观等,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工雕琢,如配置植物、搭建小桥、亭台楼阁等。
江南私家园林“以景写情”,正是我国绘画“以形写神”的画理用于园林的反映。古典园林设计常常会采用“诗画入景”的方式,将园林景色诗画化。在造景过程中,会选择特定的植物进行配置,并通过诗、词、绘画,将建筑、花草、小品等赋予不同的寓意。例如,牡丹象征富贵、石榴象征多子、竹子代表正直。江南私家园林造景,不仅要满足生态功能需求,还应赋予景色内涵,使得人与自然联系更加紧密,凸显园子的高雅和别致。例如,拙政园有一建筑——“雪香云蔚亭”,“雪香”指代白梅,“云蔚”指代繁茂的树木,亭有“山花野鸟之间”的匾额和写有明代文学家、书法家文徵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对联。这一诗句与景色相得益彰,以声衬幽,十分生动。
园林是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发展的产物。“古为今用”符合我国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是当代人对古代思想与传统文化的肯定和认同。而江南私家园林造景与古典园林在功能和理念上存在很多共同之处,可以说,古典园林是江南私家园林造景设计的灵感和思路的源泉。江南私家园林造景兼备游玩性和观赏性的同时,注重体现其私密性及实用功能。这就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元化的古典园林元素,造园手法勇于创新、敢于创造,最终提升江南私家园林的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