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学者宋明炜近年致力于中国当代新科幻文学研究与海外传播,在对刘慈欣、韩松、王晋康等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新科幻文学作家作品进行具体解读的基础上,力图建构其诗学理论。本文以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及近十年中国当代新科幻文学已经“领跑”世界科幻潮流为背景,不仅对宋明炜中国科幻诗学中的诸多“洞见”进行较详尽的判断与分析,而且也指出因其逻辑思路存在不够严谨缜密之处而出现某些“偏见”与不足。
关键词:宋明炜;海外研究;中国当代新科幻文学;诗学建构
美国华人学者宋明炜近十年来一直密切关注并在西方文坛积极参与、推动利于中国科幻文学传播的诸多活动,包括在美国主持并组织翻译中国当代科幻小说文集《转生的巨人:二十一世纪中国科幻小说選集》等,同时在中国参与编辑中国当代新科幻文学作品选集的工作,如严锋与他合编的《新世纪小说大系2001——2010·科幻卷》,由此使之获得西方“科幻教父”的美誉①。他除陆续在海内外期刊发表用中文与英文写就的诸多研究性文章外,还于2020年上半年在上海文艺出版社结集出版研究中国现当代科幻文学的中文版著作《中国科幻新浪潮:历史·诗学·文本》。宋明炜把刘慈欣、韩松、王晋康、星河、潘海天、何夕、飞氘、郝景芳等人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新科幻文学称为“中国科幻新浪潮”,目的不仅在于与此前出现的晚清科幻文学作品及1950年代至1980年代期间出现的那些科幻文学潮流相区分,而且借此指出中国科幻新浪潮已经“领跑”世界科幻潮流的实际情况②。这是西方学界首次对这些具有独特特征的中国当代科幻文学作品进行明确肯定与命名。正是鉴于中国当代新科幻文学在国内外文坛的良好发展态势,宋明炜认为建构中国科幻诗学的时机已经成熟,因此他在研究中展开一系列较系统性的探讨与研究,提出很多具有建设性的观点。尽管其观点还存在一些不够严谨缜密的地方,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却为中国科幻诗学的理论建构夯实了学术基础,同时对中国学界的中国科幻文学研究,甚至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启示与启发作用。
一 “中国科幻新浪潮”与“另类的 现实主义真实观”
在《中国科幻新浪潮:历史·诗学·文本》一书中,宋明炜不但在梳理由晚清到当下中国科幻文学史学发展脉络的基础上重新考察并定义其内涵与外延,而且还针对1990年代以来中国科幻文学再度复兴且其中包含的中国当代新科幻文学作品在近年风靡世界文坛的实际情况,反复强调后者在继承、拥有当代文化精英色彩与艺术上的先锋性、创新性等特征,明确指出中国当代新科幻文学并非是通俗文学,而是属于严肃/高雅文学的范畴,这亦成为中国科幻诗学建构的一个立论基础。
具体而言,宋明炜把所谓“横空出世”的中国当代新科幻文学或曰“中国科幻新浪潮”,看作是对1990年代以来陷入“颓势”的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种挽救与新生,认为它富有理想主义与当代文化批判精神,是对1980年代文学中人文主义精神、精英文化思想与先锋观念的继承与继续发展,尽管它甫一开始身披通俗文学的“类型化”科幻文学的“外衣”登上文坛,且在21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文学格局中处于较边缘位置:“科幻文学处在主流文学格局之外,却于当代文学已历经嬗变、丧失活力的时候,以新奇的面貌将文学的先锋性重新张扬出来。”③以此为出发点,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股勃勃生机与先锋创新力量,“中国科幻新浪潮”被定义为:“虽然是借用了英语科幻的名称,但对于其内涵和发展逻辑的理解,仍应植根于中国文学自身的脉络当中。所谓科幻‘新浪潮,固然有英美新浪潮的影响痕迹,但更主要的特征,是它在中国当代文化中启动的新异的想象力。”④而中国科幻新浪潮具有的这种“新异的想象力”并非来自浪漫主义创作手法所拥有的天马行空的丰富想象力与联想力,也不属于现代派文学表现人生荒诞离奇境遇的意识流手法,而是由《狂人日记》等为代表的“另类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文学观”发展衍生出来的一个产物,“我们可以认为科幻具备一种独特的诗学,与写实主义有所不同,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⑤可说是其变体,是一种另类的现实主义观,一种“认知的真实性”,即“是一种借助认知另类(cognitive alternative )重塑世界形象的文学。”⑥这也是建构科幻诗学的一个基础性要素与核心观点。
然而这种“另类的现实主义”观念显然悖逆于惯常认知的“如实地反映社会客观现实生活”的现实主义或曰写实主义观念,在思想内容的表达上也不再仅限于感时忧国之情,其源头被追溯到鲁迅在1918年发表的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⑦。该文中出现的科学思想,以及特立独行甚至怪异的现实观念则形成一种另类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狂人日记》试图透过表象‘从字缝里破解世界的真实状态,这是违反当时伦理规范以及人的常识的,如此抵达的真实是令人感觉不安、恐怖、难以言说的。可以说《狂人日记》据此打破了我们熟悉的现实感受,由此开始重建一种超出常人舒适感的现实观念。”⑧由《狂人日记》的现实观所形成的“真实性”审美感受,显然侧重强调一种由人类感官经验出发而又超越或颠覆一般常规性感受的,因此会引起“看的恐惧”与灵魂战栗的“看不见的真实”,这是一种由认知理性产生的“真实性”审美体验,指向人类精神活动层面,是一种拥有特殊含义的“真实观”及超验审美体验。
如果再结合近年尽管全球科技已经出现巨大进步,然而却无法削弱或阻止国家战争、地区冲突、种族屠杀与人类精神危机事件等情况的继续发生甚至恶化等现状,可说中国科幻新浪潮达到了通过想象出的科幻故事折射现代人类在所谓科技“无限发展”幻象下的“恶托邦”现实生活与真实处境之文学目的。而这种能够“颠覆所谓正常现实感受,让人从生理到思维感到异常的真实性”⑨是对鲁迅《狂人日记》所代表的这一脉另类现代中国现实主义真实性观念与文学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发展,更是对当下“比科幻更科幻”⑩的中国社会状况的一种真实反映,由此宋明炜使中国科幻新浪潮的科幻诗学顺理成章地接续上五四新文学的诗学传统。王德威也曾高度评价这种另类真实性观念具有的文学史价值:“科幻即真实的论述不仅是社会学式的批判而已,更是一种认识论的重新洗牌。”11
二 中国当代新科幻文学作为一种 “反类型化”的纯文学谱系
为了进一步确立中国当代新科幻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文学史价值及强化“中国科幻诗学”建构的合理性,宋明炜驳斥“科幻文学是一种类型化文学”的陈词滥调12,强调中国当代新科幻文学迥异于晚清的“科幻奇谭”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现的儿童科幻文学,它的源头和“基本的血脉”谱系均来自中国现当代精英/高雅文学,堪称是一种“反类型化”的严肃的雅文学,由此重新定位、评价中国科幻新浪潮在当下中国文坛与世界文坛中的贡献与文学史价值,这亦是其科幻诗学得以成立的一个基本理论前提。
宋明炜的举措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他在梳理中国科幻小说的起源与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中,为当代新科幻新文学重新正名并为其建构精英化的纯文学源头的新谱系。具体来说,虽然人们通常认为“中国科幻已经有了两个源头:晚清的血统混杂的科学小说和当代的经历坎坷的人文科幻。”13但是其文学史却在发展的链条上缺乏内容主题的连续性与艺术手法的传承性。中国科幻文学首次在19世纪末的晚清出现即冠名以“科学小说”,在五四新文学出现后很快消失,即使在老舍的《猫城记》、张天翼的《鬼土日记》等作品中再次出现,可是在被纳入现实主义文学解读规范后,仅被保留批判黑暗社会现实的象征性寓意的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现的科幻文学在苏联文学的影响下又被纳入儿童文学范围,保留的文学价值仅体现在对少年儿童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层面;而中国科幻小说再次出现在文坛是在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却又如昙花一般出现与消失,因而导致1990年代后重新成长起来的中国当代新科幻文学与此前的科幻文学完全不同,因为它深深扎根于1980年代以来人文主义精英思想与先锋派文学创新精神提供的文学与文化土壤中,即使其中包含着独特的现代科学文化思想,却依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近年摆脱创作上的“颓废”状况而重新焕发生命活力与创造力的一个重要代表者,并把前者提升到当下世界文学的水平且受到国际文坛的热烈欢迎。正如宋明炜得出的一个结论:“即中国科幻在经历过两次繁荣和其间漫长的沉寂之后,只有在最近的新浪潮中才开始以成熟、自觉的方式,来塑造能同时让读者感到认同和陌生的意象复杂、发人深省的‘异世界,也正因为此才建立起更为有力、令人感到耳目一新的表达方式。”14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当代新科幻文学不但是一种拥有全新的思想内容主题与先锋艺术形式的纯文学类型,更可为当下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推介与传播提供新力量与新方式。
宋明炜还从中国当代新科幻文学内容表达上的“异世界”书写,以及造成颠覆传统阅读经验方式的另类现实主义的“真实性”特征等方面入手,重新建构其历史谱系,并追溯到鲁迅的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作为它的真正源头,认为是鲁迅的文学精神在当代文学中的延续甚至复活,这在前面已指出。它由此也形成属于严肃文学或曰高雅文学范畴的诸多因素,包括不同于通俗文学类型化模式的、描绘人类社会生活与人生命运的方式:“还有它在打开一种不同寻常的看世界、描述世界的方式,由此重构了文学语言与世界之间的组合关系。”15而形成这种独特的“看世界”方式的一个主因在于它所运用的较特殊的语言系统,宋明炜概括为:“是以一种高密度的摹仿(high-intensity mimesis),将所有隐喻、象征、诗性的事物都当作‘真实的事物来处理,从而进入到更有深度的写实层面中。(这个观点的发展,受到美国韩裔文学理论家朱瑞瑛的启发)”16,即指作家写作与读者阅读均需停留在科幻文本语言文字的原初层面,也就是把语言文字固定在表层的、单一的字音意义与字面意义上加以理解,同时把寓言象征作为一种具有科学知识重构的“真实话语”来接受,以便形成“文本字面上的真实性”17,然后再通过这些语言文字的原初意思抵达像鲁迅时代“狂人”所看到的那种既陌生又熟悉的社会真实与现象。这既是中国科幻新浪潮形成“认知真实性”审美效果的一个前提条件,又达到把它纳入中国现代严肃文学或曰高雅文学、纯文学谱系之学术目的。
其二,在近年西方学界重新挖掘中国现当代文学“新的方方面面”的背景下18,重评中国当代新科幻文学作为“反类型化”的纯文学特征与文学史价值。宋明炜指出,有意忽略中国当代新科幻文学拥有的纯文学特征而依旧把它归于类型化文学或曰通俗文学范围的原因,不仅源于很多读者依旧被局限于旧有的科幻文学观念与认识中裹步不前,不了解新科幻文学的发展近况,更重要的还在于他们经常在阅读中产生一种逃避心理与情感惰性,缺乏直面残酷现实生活的精神与勇气。中国科幻新浪潮恰恰揭开那层舒适心理的虚假面纱,而把隐藏其下的某些黑暗真实毫不留情地暴露出来:“具有非凡想象力的科幻作品,不是让我们感到安然的文学类型,它让我们看世界的目光中带着一种未知的恐惧。”19在这种情况下,“不假思索地选择把科幻作为类型文学,我们可以关闭那恐惧的窗口。”20因此很多读者,甚至某些学者有意无意地忽视中国当代新科幻文学作为“反类型化”文学的诸多特征,而依然把它放入令他们感到心理安全的类型化文学,即通俗文学的范围之內阅读或研究。这种看法非常偏颇。
从某个角度说,科幻新浪潮的出现与兴盛还为当下中国纯文学/雅文学争取更多读者提供新契机:通过汲取、融合类型文学(即通俗文学)中的某些因素为己所用,使之既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性、雅俗共赏的可读性与勾起求知欲望的趣味性,又包含思考人类命运的内容主题、理性反思与社会批判意识,使这种雅俗融合方式成为激发中国当代雅文学迸发新的生命活力的一个生长点。具体来说,丰富多元的内容主题与广博精深的文化思想不但导致“新科幻迅速发展成一个本身就蕴含着各种丰富性的文学场域, 以诡奇崇高、不可思议的文字, 书写已知和‘未知的中国经验, 以及尚未完成的‘历史。”21而且它追求先锋性、创新性的纯文学品质,又使其善于汲取包括类型化文学在内的其他文类的有益养分,同时也试图打破“五四”新文学时期就已经形成的“雅俗”对立、雅文学地位远高于俗文学的传统格局与窠臼,冀望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中国当代文学场域。正如宋明炜所说:“中国当代科幻,如果作为一种类型文学,其实有着复杂的层面。一方面,它快速建立其类型文学的地位,许多作家认同这个类型,包括刘慈欣本人,经常提到科幻文学与所谓‘主流文学的差异。刘慈欣的《三体》在美国引起反响,有不少评者认为它让人想到美国科幻黄金时代的‘太空歌剧。但在我看来,中国当代科幻是既进入了黄金时代,但也同时产生了颠覆性的新浪潮。”22这也是“反类型化”的中国科幻新浪潮能够挽救当下中国文坛“颓势”的再一个重要表征与体现。
三 科幻诗学建构的其他内容与因素
宋明炜还突破“科幻文学的核心价值是对未来科技发展进行预言”23的旧有成见,不但凸显中国当代新科幻文学是继承与发扬中国当代文学精英色彩与先锋特征的一种“反类型化”的纯文学形式,这在上文也已指出;而且分别从内容主题、话语特征、叙事手法等角度入手,较详尽地解读、挖掘它拥有的丰富多元的人文内涵、五彩缤纷的艺术特征与卓越的文学成就,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概括出其“中国科幻诗学”的其他内容与因素,其中不乏精彩的文本分析与诸多真知灼见,但同时也伴随个别观点的粗疏及不严密。
从内容主题来说,宋明炜认为中国当代新科幻文学拥有“高密度的写实”特征,尽管它与传统现实/写实主义作品相比,是对未来世界或曰“异世界”“异度空间”“异托邦”的一种想象性描绘,与世界文学中的乌托邦文学传统及晚清文学以来的中国乌托邦传统都有密切的联系24,然而其中心内容与主题仍然围绕人类(包括后人类)的社会生活与人生命运故事加以生发与展开,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脱离当下的社会现实与文化语境,反而适度强化了与当代社会生活及文化精神之间存在的对应与对照关系,同时还从人文角度对自我与他者“异类”二者之间的社会关系重新进行思考与深层批判:“这种‘异世界的表征,从表面来说可以指外星人、机器人、平行宇宙的世界,但它作用于读者的思维结果,是能够促发读者回归理性的方式,去思考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如白种人与有色人种、帝国与殖民地、人类与自然、自我与任何异于自我的存在等等。用理论话语来说,这个异世界与现实之间存在着‘转喻的关系”25。这种“转喻”关系一方面表现为中国当代新科幻文学中的“异世界”成为传统现实主义作品中无法直接言说与表达的诸多深层次主题,特别是那些隐藏在社会现实黑暗面里无法言说的、令人恐怖的人性真相与社会危机,及超出人类感官日常舒适感受的、潜藏于无意识中的诸多噩梦般的负面感受的一种载体与代称,或曰代言者。同时它在叙事层面还会产生一种反讽效果——对这些黑暗现实进行讽喻;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对现代性的文化反思上,因为包含着反乌托邦、“恶托邦”思想的“异托邦”“异世界”,恰恰是打着“追求无限科技发展与进步”旗号的现代性在当下社会被剥离掉伦理道德中的“善”之后社会现象的一个真实写照。从这个角度说,创作中国当代新科幻文学的作家们都是继承鲁迅文化精神的“真的勇士”,因为他们揭开了温情脉脉的现代社会表层中的诸多假象,让人类直面血淋淋的社会真实与“惨淡的人生”26
此处宋明炜借用热奈特在叙事学理论中提出的“转喻”这一术语,后者把它从修辞学层面拓展到叙事学层面,指涉叙事的虚构性及文学语言传达出的多重意义27,带有明显的后现代理论色彩。宋明炜同样从叙事的角度把文本故事层与话语层二者加以融合,由此模糊了“现实真实”与“文学真实(包括虚构、想象的因素在內)”之间的明确界限,使中国当代新科幻文学文本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转喻”关系能够存在与成立。也是从这个意义上,宋明炜认为中国科幻文学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姓“科”——符合人类科技发展的总体趋势与科学逻辑的思维,更是姓“文”——拥有文学作品的想象力、虚构性与叙事性28,同样肩负反映与书写(未来)社会现实生活的文学责任,包括对它进行社会批判与理性反思。因此中国科幻新浪潮有时又被称为“超级写实主义”“未来现实主义”和“宇宙现实主义”29,凸显出它与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及现实主义精神之间的紧密联系。
再从叙事话语特征来看,宋明炜指出中国当代新科幻文学普遍采用一种较为独特而又严谨的“科学话语”方式:“科幻中的科学话语是一种符合内在逻辑性、在认知上可以证实其真实性的话语。”30这种“内在逻辑性”指科学话语尽管在“异世界”的背景下讲述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看不见的或曰无法言说的事物之科幻故事,以超越日常生活直觉经验的理性认知逻辑为基本依据,然而却依然遵循人类认识事物由浅到深、由表面到深层、由感性心理感触到深层理性思考的普遍规律与逻辑思维,同时情节的推进与展开皆符合人们社会日常生活的逻辑性与合理性,因此文本故事中出现的一切看似匪夷所思的神秘现象与事件都可以从现有科学规律与宇宙现象中找出或推导出相关答案,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也基本上有迹可循,整个故事读来就较为可信和真实,像宋明炜指出的:“但透过科幻依据自身真实性构建的日常生活的肌理,日常的现实可以退得远远的,读者直面不可思议的真实。”31这既是当代新科幻小说与充满神秘虚幻色彩的、不可知论的奇幻小说之间的最大区别,又是读者在阅读前者过程中形成“认知真实性”或曰另类的现实主义真实性审美效果的一个常用策略。
四 中国科幻诗学建构提供的一些学术 生长点
概言之,《中国科幻新浪潮:历史·诗学·文本》一书在海内外学界首次较系统、较完整地呈现出海外中国当代新科幻文学研究的新面貌,突破国内学者仅把中国当代新科幻文学归类于类型化的通俗文学的常见说法,而是把它放到中国现当代精英文学或曰纯文学、雅文学的脉络谱系中重新评价其重要的文学史价值与文学成就,并经由文本细读及对相关理论特征进行总结概括的方式建构出已具雏形的“中国科幻诗学”理论,可说在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中开拓出一块中国当代新科幻文学研究的“新大陆”,这也是其重要的学术贡献。尽管该书因由已经陆续发表的多篇论文集结而成,因而导致它既出现很多精妙的“洞见”,又出现个别瑕疵,不过我们也要辩证地认识到,由于本书凝聚着宋明炜对中国当代新科幻文学的深沉热爱与敏锐灵动的观察力、思考力,所以他还提出一些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只能点到即止或浅尝辄止的议题,这些议题却颇具启发性并可继续开掘与展开。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议题由已初具雏形框架的中国科幻诗学理论所引发。或许宋明炜建构它的初衷是想通过追寻“科幻文学的前世”,即19世纪工业革命这个“摇篮”先后催生出法国、英国和美国等国家辉煌璀璨的科幻文学,尤其以美国的“科幻新浪潮”最具世界性影响,以便能为中国科幻文学建构一个世界文学的“发源地”,所以他肯定和赞美美国科幻作家克拉克突破类型化局限后创作出很多佳作,并指出中国当代新科幻文学作家在创作初期曾在构思与视野上受到后者的一些影响与启发32;但是宋明炜却又在个人感情上对中国当代新科幻文学充满痴爱甚至是偏爱,所以又以中国当代新科幻文学与欧美科幻文学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与不同为基本前提,把前者光芒四射的“今生”完全放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与背景中进行考察并建构其科幻诗学,不但指出它继承甚至是复活了以鲁迅《狂人日记》为代表的这一脉文学传统与另类的现实主义真实性观念,而且从“反类型化”的纯文学谱系中对它进行定义与文学史评价,尽力突出其实验先锋性、文学创新性等精英文学特征,契合韩松对该书的评价:“不仅析解了中国当代科幻何以发生发展,以及它的魂魄和命脉所在,还洞察了中国的现代性及相关问题,从而使人更富想象力地去理解中国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以及它今后的走向。”33
总之,《中国科幻新浪潮》一书提出的某些议题如一股新鲜气息吹入中国学界,国内学人可以此为出发点突破现有观念与固定视角,在推陈出新的具体研究实践中持续推进中国当代新科幻文学研究乃至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宋明炜也正在着手构思下一部相关专著,计划把香港与台湾地区的科幻文学也纳入中国当代新科幻文学的整体脉络发展中进行考察与阐释,同时继续丰满、完善中国科幻诗学的框架与内涵,为最终建构中国科幻诗学的理论不断努力。而这种坚持不懈的勇气与持之以恒的毅力及其《中国科幻新浪潮》一书,也是他对相关研究的启示与贡献。
注释:
①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在《中国科幻新浪潮:历史·诗学·文本》的“序一”《想象世界——及其外——的方法》中指出,宋明炜的中国科幻文学研究之重要价值:“不仅成一家之言,甚至赢得‘科幻教父之名”。参见[美]宋明炜:《中国科幻新浪潮:历史·诗学·文本》,上海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第9页。
②③④⑤⑥⑧⑨121314151920212225282930313233[美]宋明炜:《中国科幻新浪潮:历史·诗学·文本》,上海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第271页,第18页,第69—70,第192—193,第187頁,第202—203页,第191页,第183页,第64页,第72页,第28页,第177—178页,第178页,第27—28页,第183页,第71页,第195页,第187页,第187页,第197页,第20—21页,第14页。
⑦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⑩韩松的原话是“中国现实比科幻更科幻”,见韩松《当下中国科幻的现实焦虑》,《南方文坛》2010年6期。
11[美]宋明炜:《中国科幻新浪潮:历史·诗学·文本》,“序一”,第5页。
16[美]宋明炜:《回到未来:五四与科幻》,《现代中文学刊》2019年2期。
17[美]宋明炜:《科幻文学的真实性原则与诗学特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4月15日。
18[美]王德威:《英语世界的现代文学研究之报告》,张清芳译,《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期。
23王洁:《中国科幻文学在全球化语境中的困境与思考》,《江淮论坛》2020年1期。
24[美]宋明炜:《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乌托邦变奏》,毕坤译,《中国比较文学》2015年3期。
26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0页。
27[法]热拉尔·热奈特:《转喻:从修辞格到虚构》,吴康茹译,漓江出版社2013年版,“译序”第5—6页。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规划一般项目“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中国形象的学术建构研究”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18BZW151)
责任编辑:刘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