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鹏 李良 张鹏鹏
摘 要:高校在长期发展中积淀出丰富的校园文化,在“三全育人”和“十大育人”的背景下,传承和创新校园文化成为当前高校亟须考虑的重点工作和必然要求。本研究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解析了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内涵及育人价值,提出了校园文化育人的实践路径,为高校营造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文化育人;路径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指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校园文化育人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范畴,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点内容,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影响深远。高校校园文化是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学校“三全育人”和“十大育人”体系中发挥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因此,发挥高校校园文化育人作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抓手和着力点。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在高校中积极推进校园文化育人创新,不断挖掘校园文化育人的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内涵
校园文化育人融合了高校的人、时间、空间和事物四维一体的育人要素,以师生为主体,以师生在校时间为感知范围,以校园建设为主要空间,以校园一草一木营造文化氛围,在师生、时间、校园、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共同意识,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师生共同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教育的后效性决定校园文化育人对师生的影响在近期呈现隐性特征,在远期表现为学生发展所具备的个人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因此,校园文化育人同教育一样,追求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对学生的未来价值,其育人内涵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质文化育人
高校校园文化呈现的方式是有形的,是一个具象的概念,包括校园软硬件配套设施、景观的建设格局、功能设施、内外部文化环境等,其不仅满足学生的使用需求,而且是校园文化育人的载体,从视觉、听觉上为师生传达校园文化。
(二)精神文化育人
精神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发展中提炼出的文化精髓,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当前,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总结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校训、校歌、学校精神和育人理念等,表达着师生共同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文化历史总结出的共同价值追求,指引着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发展方向。
(三)制度文化育人
制度文化是师生在校园内共同学习生活所受到的一种行为准则约束,形成的一种共同意识,是师生在交往交流中共同维护的行为规范。校园制度文化育人指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能够规范师生行为,对师生行为举止、价值追求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四)行为文化育人
师生作为行为主体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的个性化行为方式,综合形成校园行为文化。在长期共同学习生活中,师生个体呈现出一些共同的行为特征,这些行为文化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在空间上具有发展性,通过一代代师生在相互交往、相互传递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行为,达到育人效果。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价值
高校校园文化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社会文化引领下,在学校这一特定时空下,由师生在长期发展中创造的一种群体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同时受内外部环境变化影响,具有传承性、创造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校园文化在师生的主观和客观层面上都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文化熏陶中育人
校园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先进的文化得以保留,其与主流社会文化同频度较高且育人主体的认同度较高。保留下的校园文化及其衍生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景观布置、软硬件设施等,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熏陶,通过隐性滲透发挥育人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准则和正确的价值追求,引导学生将其应用到学习生活实践中。
(二)在教育引导中育人
校园文化育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这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不谋而合。因此,校园文化育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都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高校以教育教学为主要教育活动,并辅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校园文化孕育其中,而教育教学和主题教育活动都是以教育引导学生为最终目标。因此,校园文化也是在教育引导中不断深化学生的认知,形成以教育引导为目标的校园文化育人导向。
(三)在交往交流中育人
高校肩负着教学、科研、实践等重要的职能,将校园文化融入学校的教学、科研、实践中,可以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师生、生生交流交往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可以交换意见,生生之间可以针对问题开展研讨,在交流交往中完成了校园文化的传递。高校的教学、科研、实践等环节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交往的纽带,这对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校园文化的传递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四)在传承创新中育人
校园文化不仅蕴含着师生长期总结的精神文化,还保留着高校改革发展中的物质文化,这种文化在不断的传承和创新中得以发展。经过一代代高校师生不断进取,校园文化才能保持生机与活力。因此,大学生接受校园文化的洗礼,也就是传承校园的人文精神,对他们的人格塑造和价值导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校园文化也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每一代大学生都要在校园文化中创新,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是校园文化育人的对象。
三、校园文化育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为深入研究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笔者通过对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实践状况进行调研,对部分师生展开访谈,了解了师生对校园文化育人的看法。从调查结果来看,校园文化育人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缺少特色
从当前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整体情况来看,部分高校的校园文化育人不注重自身的人文精神,开展的活动较为死板,育人效果趋于平庸。从校园文化育人实践的调研结果来看,综合性院校在对校园文化育人的重视程度、学校的硬件设施、校园环境以及为学生创造接受文化熏陶的机会等方面都优于理工科院校。同时,还有部分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内涵性不大,活动枯燥无味,学生抵触情绪较高。综上,当前部分高校校园文化育人不能结合自身历史发展提炼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育人效果欠佳。
(二)校园文化育人实践缺乏策略
2017年,教育部提出“三全育人”和“十大育人”,着重强调文化育人的地位。从高校执行层面来看,高水平大学校园文化育人实践有目标、有思路、有方法、有成效,而一些普通本科院校及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育人作用不明显,校园文化育人与学校教育教学相脱节,校园文化育人不受重视,无法发挥应有的育人作用。部分高校虽然开展了校园文化活动,但吸引力欠佳,学生缺乏参与积极性,导致学生缺乏感知校园文化的兴趣和机会,从而使校园文化育人的作用微乎其微,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经济发展对文化育人影响较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化倾向充斥着校园,使校园文化活动具有了功利性,以商业赞助形式出现的校园文化,其育人的价值性被大打折扣,导致一些学生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注重现实追求而忽视理想追求。市场经济虽然给学生带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高校某些学科迅速发展,但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极易造成影响,如果高校在人文情怀上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容易导致学生的价值观更显趋利性。
四、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路径创新
结合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内涵及功能,以解决高校校园文化育人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笔者从校园文化育人的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和行为层面四个方面进行高校校园文化育人路径创新。
(一)物质层面育人——校园物质文化趋于个性化
校园文化是以高校软硬件基础建设作为物质基础而存在的,而物质条件是满足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必要条件。高校在推动校园文化育人时,应把物质投入作为基础,把完善学习生活设施与优化校园文化作为主要目标,将校园文化纳入学校基础软硬件建设过程中考虑的范畴,采用标志性建筑来彰显校园文化。例如,建设校史馆、设计文化墙、命名教学楼、设计校园文化品牌产品、搭建校园文化网络平台等,这不仅可以为师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阵地,而且可以利用软硬件设施传达学校精神文化,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娱乐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
(二)精神层面育人——校园精神文化塑造统一性
高校在实施校园文化育人过程中应把校园文化的育人要素与学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通过丰富内容、改进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利用好新生入学的教育关键阶段,引导学生学习校史校情、校歌、校训,组织学生进行校史校情知识竞赛并参观教育活动等。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校园文化育人的重要任务。这就需要高校通过宣传学校精神、展示学校育人成果、开展知名校友宣传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针对学生“网络原住民”这一身份特征,高校可以开辟网络校园文化宣传教育这一重要渠道。
(三)制度层面育人——校园制度文化注重协同性
高校实施校园文化育人不仅需要众多部门通力配合、相互协作,也需要合理的管理运作机制和建设机制作为支撑。比如,由党委宣传部牵头设计学校文化标识,每年开展校史校情教育、校史馆开放参观、拍摄校史纪录片等活动,形成文化育人的固定运行管理机制。同时,高校要有一批素质过硬、业务能力水平高、熟悉教育教学规律的专职教育者。辅导员是开展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重要一环,辅导员应将校园文化和校史校情教育渗透到日常工作之中,提高学生传承创新校园文化的积极性,从而确保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实效性。
(四)行为层面育人——校园行为文化促进养成性
高校在实施校园文化育人实践中,应把行为引导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增强教育活动的组织性、计划性,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化,通过反復强化,使学生良好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达到“习惯成自然”,确保行为引导的有效性。同时,高校应建立相应的行为准则和评价体系,通过学生自评、互评监督的方式,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此外,高校对教师的行为要进行统一要求,加强教师的培训,让教师理解并内化校园文化,以校园文化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其不仅在课堂上传播校园文化,而且以自身的行为来达到“行为世范”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规范自身的行为。
高校校园文化育人是一项亟待推进的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新时代高校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校园文化育人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把握校园文化育人的内涵,制订适合学生特点的校园文化育人方案,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构建校园文化育人实践路径,拓宽人、事物、时间和空间四维一体的校园文化育人格局,营造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周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8(8).
[2]朱平.高校“三全育人”体系协同与长效机制的建构:以全员育人为中心的考察[J].思想理论教育,2019(2).
[3]袁媛.从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的转变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5).
[4]李宁,邓英特,徐先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河南教育(高教),2020(2).
[5]眭依凡,俞婷婕,李鹏虎.大学文化思想研究:基于改革开放30多年大学文化发展的线路[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6(1).
[6]初青松,赵丽娜,姜铭奎.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特点与规律变化研究[J].河南教育(中旬),2012(8).
[7]高翔,杨云霞.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新思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9(20).
[8]季晓禹,顾晓雯.论高校学生组织微信平台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J].河南教育(高教),2015(6).
责编:文 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