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 基于联盟链的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共创共享生态模型构建

2021-11-08 15:13靳瑞霞
河南教育·高教 2021年9期
关键词:高校

靳瑞霞

摘 要:本研究在分析目前我国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采用生态学科学思维方法,构建区域内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共创共享的生态系统架构,对其核心生态因子、基础生态因子、主体生态因子、动力生态因子等组成要素及特点进行解读并引入区块联盟链理论,构建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共创共享生态模型,探索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共创共享生态化发展路径。

关键词: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共创共享;生态模型

数字教育资源是指为实现教育教学目的而专门设计与开发,经过数字化处理并能在信息化环境中运行,服务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资源集合。目前,我国高校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已进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依托区域内高校需求及管理,已经初步形成“以融合众筹众创驱动共享、以标准化建设驱动供给质量、以一体化服务驱动供给智能化”的建设应用思路。但不容忽视的是,高校数字教育资源仍然存在缺乏统筹管理、建设重复及共享难,知识产权及资源安全保障难,共创共享的长效运营效益保障难等问题,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长效生态化发展。基于此,笔者以生态科学思维方法为指导,探索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共创共享新生态模型构建路径。

一、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共创共享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统筹管理,存在建设重复及共享难问题

教育信息化2.0时代,各高校虽然依托开放的教育教学资源,结合自身教学需求及特色,选取、优化或自建数字教学资源,但也存在教育资源需求分散、缺乏统筹管理的现象。一方面,由于面向的教学对象不同、学情不同,不同类型的高校对数字教育资源的需求及建设有着较大的差异,存在“大众”课程资源建设重复、“小众”课程资源难寻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统筹管理,资源建设标准不统一,上传的资源难以分类、分层,海量的资源良莠不齐,难以筛选,最终造成了“共享难”的问题。

(二)知识产权及资源安全保障问题

教育部2013年发布的《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资源审查办法(暂行)》,将平台征集的资源划分为教学素材、教学课件、网络课程、虚拟仿真系统、教育游戏、教学案例、数字图书、数字教材、教学工具、学习网站十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包括电子教案、电子讲义、试题等类型。一方面,由于类型的多样性及复杂性,目前对数字教育资源知识产权的认定还存在很大困难,很多教师担心其数字教育资源成果公开后知识产权得不到保障,而不愿意公开、共享;另一方面,由于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效益较高,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被非法盗取及贩用,很多教师担心教学课件、网络课程、教学案例等资源中包含的个人信息泄露,个人隐私得不到保障。

(三)共创共享的长效运营效益问题

2017年7月,《光明日报》发文指出,“要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切实落实简政放权,引导和强化市场机制对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教育系统优化和运行效率提升”。但是,笔者在数字教育资源的实践应用中发现,要想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高效共享,关键在于数字教育资源的公益性应用比例,即数字教育资源的开放性的提升,而这是无法完全借助市场调节机制来实现的。在这两种相互矛盾的现象影响下,后疫情时代,高校如何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在线共创共享的长效运营,打通数字教育资源共创共享在优质师资、优秀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壁垒,真正实现高等数字教育资源的整合及优化,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区域高校数字教育资源生态系统架构

针对我国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国内学者将教育生态学理论引入数字教育资源共创共享方案中。比如,王民等认为数字教育资源生态系统达到供给和需求平衡的关键,是数字教育资源在生产者、传递者、分解者与消费者四个关键物种之间形成流转;禹丽锋等认为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的行为为主导、以信息化教育环境为依托、以数字教育资源的流动为命脉的复合生态系统;杨文正等则对数字教育资源配置生态系统中的主体、环境、运行机制等要素,以及“主体—主体”“主体—环境”之间主要有合作、竞争和适应关系进行了深度分析。因此,区域数字教育资源生态系统是由多种生态因子构成的有机整体,各生态因子在生态系统中有序运行,共同维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一)核心生态因子——数字教育资源

数字教育资源是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共创共享生态系统的核心生态因子,其他生态因子围绕核心生态因子展开生态流转。柯清超博士结合我国教育部发布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在国际数字教育资源分类的“资源元数据视角”和“资源应用视角”基础上,将数字教育资源分为基础性资源、校本化资源、开放性资源、市场化资源四类。根据高校数字教育资源的具体来源及建设情况,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共创共享生态系统中的数字教育资源,可分为校本化资源、开放性资源、市场化资源三类。

1.校本化数字教育资源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在数字化校园建设基础上,構建了为网络教学提供全面支持的校本化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利用平台的硬件设施和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系统,发布教学课件、讲义、作业、试题等数字教育资源,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帮助教师进行混合式教学或翻转课堂教学。

2.开放性数字教育资源

开放性数字教育资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指由省级或国家级高等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各类公共服务平台,为广大师生提供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在线开放课、一流本科在线课等数字教育资源;另一类是指在中国大学MOOC、网易公开课、网易云课堂、学堂在线、智慧树等在线教育平台上开放的数字教育资源,其类型涵盖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教学案例及在线习题等。

3.市场化数字教育资源

市场化数字教育资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指由企业开发的在线学习系统、虚拟仿真教学系统、教育游戏、教学工具等数字教学资源;另一类是指由各出版机构出版的高等教育相关的数字教材、数字图书及配套的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微课等数字教学资源。目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社会对教育重视程度的逐渐提升,专注教育资源及产品开发的企业越来越多,市场化数字教育资源的比重也逐年提升。

(二)基础生态因子——共创共享环境

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创共享环境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基础生态因子,包含物质设施环境、制度政策环境、支持服务环境、思想观念环境等,对数字教育资源共创共享活动起支撑辅助作用,是数字教育资源生态系统流转及成长的土壤。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入由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支撑的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发布,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政策支持。在此前提下,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应用及管理等方面的理念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相应地,物质设施环境、支持服务环境也得到了优化。

(三)主体生态因子——共创共享主体

一般生态系统具有生产者、传递者、分解者、消费者四类主体,其具体行为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流转。在数字教育资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指数字教育资源的提供者,传递者指资源流转传输渠道的提供者及具体资源的传送者,分解者指数字教育资源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守护者(教育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消费者指数字教育资源的消费者、改造者及再生者。实践证明,数字教育资源生态系统内各类人群的角色具有非固定性,一方面角色之间根据实践情景不同,可以相互转换;另一方面,各类人群可能同时兼具多元功能,如资源生产者同时也可能是资源传递者、资源消费者等。

(四)动力生态因子——“主体—主体”“主体—环境”相互关系

数字教育资源生态系统的“主体—主体”“主体—环境”之间的合作、竞争和适应关系,以及三类关系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力,属于动力生态因子,是生态系统运转的关键。这种影响生态系统协调、有序、高效运行,以及自我调节的因素,也被称为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数字教育资源生态系统中的资源生产者、资源传递者、资源分解者、资源消费者等各主体,在物质设施环境、制度政策环境、支持服务环境、思想观念环境影响下,促进各类数字教育资源构成共创、共享、反馈、推进的流转闭环。同时,其在流转过程中,不断协调、优化彼此之间的合作、竞争、适应关系,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在生态系统中流转,从而实现数字教育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三、基于联盟链的区域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共创共享生态模型构建

(一)联盟链及其特点

区块链分为公有链、私有链和联盟链三类。公有链具有完全去中心化的特点,不存在任何中心化的节点,无进入及退出限制,任何人都能随时参与或脱离,链内每个节点都有记账权,并能够参与链上数据的读写;私有链是非去中心化系统,设有准入规则,对各节点的权限采用层次结构的方式进行管理及控制,交易成本较低,隐私保护较好;联盟链是处于公有链和私有链之间,结合了两者特征的一种半公开、多中心的区块链,由多个节点共同参与管理,设有进入及退出机制,数据的读写也同样设有访问权限。一般情况下,联盟链内部会设立一个机构,对联盟链成员(节点)进入、退出及数据的读写、访问等事宜进行管理。

(二)基于联盟链的区域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共创共享生态系统模型

基于联盟链的特点,有研究者认为联盟链是当下最适合将技术和业务结合起来的形态。超级账本(Hyperledger)、企业以太坊联盟(EEA)、R3区块链联盟、中国分布式总账基础协议联盟、蚂蚁区块链等区块联盟链的建立与运营,证明了联盟链对公有链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这一大背景下,基于高等教育的教育资源共享、学分互认等需求,联盟链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引起了教育管理者及研究者的重视。

研究表明,构建基于区块联盟链的省域内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共创共享生态系统是可行的,并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也符合《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的“实现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的建设需求。因此,笔者基于联盟链的特性,构建了基于区块联盟链的区域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共创共享生态系统。

区域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共创共享生态系统需要满足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系统由综合类院校联盟节点、工科类院校联盟节点、医学类院校联盟节点、师范类院校联盟节点、应用型院校联盟节点、职教类院校联盟节点、其他社会参与者联盟节点等构成;第二,遵循区块联盟链预选节点信任机制,以及参与者协商记账模式,区域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共创共享联盟链设立专项管理机构,审核与验证各联盟节点的进入、退出及数字教育资源数据的读写等;第三,各联盟节点作为中心节点(对应各专项联盟内某个具体高校),负责审核与验证对应其他各高校节点的进入、退出,数字教育资源数据读写等;第四,各高校及社会参与节点管理其内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并对接相关联盟节点参与数字教育资源共创共享建设。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或有机群体与其周围环境关系的科学”,关注关系(Relation)、共同体(Community)、生态系统(Ecosystem)等生态特性。目前,研究数字教育资源生态系统运行机制及具体运行模式,从而促进数字教育资源建设质量优化提升,促进流转与共享加速,落实教育信息化措施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教育信息化改革的热点。基于此,笔者将区块联盟链技术引入区域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共创共享生态系统的构建中,利用区块联盟链技术保障区域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共创共享生态系统的活力性、和谐性及可持续性,从而提升区域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杨文正,熊才平,游昊龙,等.基于绩效的数字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创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6).

[2]王民,顾小清,赵春.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生态化视角及技术架构[J].开放教育研究,2013(2).

[3]禹丽锋.区域数字教育资源生态化的共建共享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9).

[4]杨文正,徐杰,李美林.数字教育资源配置生态链模型及其运行机制[J].现代教育技术,2018(3).

[5]柯清超,王朋利,张洁琪.数字教育资源的供给模式、分类框架及发展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18(3).

[6]杨兵,罗汪旸,姜庆,等.基于联盟链的学习数据存储系统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9(8).

[7]王延川.“除魅”區块链:去中心化、新中心化与再中心化[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

责编:红 茶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