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凌宇 吴海玲 韩明杰 张庆洪
(1.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福建厦门 361003;2.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福建福州350005)
胸外科手术操作时间长,在手术过程中以及手术后会对患者的呼吸和循环功能产生较大的干扰,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也相对较高,加之实施胸外科手术的患者创伤大,其产生的强烈应激会影响手术的开展,此外,随着患者对医疗技术水平认知的提高以及舒适麻醉概念的提出,对麻醉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全凭静脉麻醉是应用较为普遍且镇痛效果良好的麻醉方式,而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具有镇痛效果理想、术后对患者影响小等优点,因此在胸外科的麻醉诱导、麻醉维持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2]。本文通过于胸外科手术中拟定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的静脉麻醉方案,观察联合麻醉的效果。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择我院胸外科2018 年12 月至2020 年5 月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90 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 例。对照组中,男性28 例,女性17 例;年龄39~68 岁,平均年龄(57.4±4.6)岁;ASA 分级:18 例为Ⅰ级,27 例为Ⅱ级;体重52~79kg,平均体重(65.2±4.6)kg;术式:21 例行肺组织病变切除术、15 例行上消化道癌变根治术、5 例行纵隔病变切除术、4 例行贲门疾病手术。观察组中,男性30 例,女性15 例;年龄41~73 岁,平均年龄(59.2±4.9)岁;ASA 分级:20 例为Ⅰ级,25 例为Ⅱ级;体重47~73kg,平均体重(63.8±4.1)kg;术式:18 例行肺组织病变切除术、17 例行上消化道癌变根治术、6 例行纵隔病变切除术、5 例行贲门疾病手术。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所有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即开放常规静脉、对其生命体征行常规监测。给予对照组患者0.05mg/kg 咪唑安定、4μg/kg 芬太尼、2mg/kg 丙泊酚、0.15~0.20mL/kg 顺式阿曲库铵实施麻醉诱导,面罩加压给氧,待肌松药发挥效应后实施气管插管,潮气量8~10mL/kg,呼吸频率12~16 次/min,监测PETCO2至30~40mmHg。麻醉维持采用静吸复合麻醉,吸入(0.3~1.0)MAC 七氟烷,丙泊酚(4~6)mg/(kg·h)持续输注,术中根据需要间断给予芬太尼50μg/次,芬太尼总量不超过8μg/kg。手术结束前30分钟给予芬太尼50μg,手术过程中间断给予顺式阿曲库铵0.05mg/kg,结束前10min 停用丙泊酚及七氟烷,结束时应用0.25%罗哌卡因行肋间神经阻滞或切口局部浸润麻醉。术后待自主呼吸恢复时应用新斯的明(0.3~0.6)mg/kg 和阿托品(0.1~0.3)mg/kg 拮抗肌松药残余作用。观察组患者在上述麻醉方案相同的情况下,将芬太尼更换为舒芬太尼:其中麻醉诱导舒芬太尼0.4μg/kg、术中根据需要舒芬太尼5μg/次,舒芬太尼总量不超过0.8μg/kg,手术结束前30min 给予舒芬太尼5μg。
1.3 评价指标
1.3.1 血流动力学:于诱导前(T1)、诱导后5min(T2)、气管插管时(T3)、切皮时(T4)、手术结束时(T5)记录患者的SBP(收缩压)、DBP(舒张压)、HR(心率)水平。
1.3.2 术后恢复:观察并记录恢复自主呼吸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
1.4 数据处理:运用SPSS 20.0 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血流动力学:在T1、T5 时,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T2、T3、T4 时,两组血流动力学参数SBP、DBP、HR 均发生了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时点血流动力学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各时点血流动力学比较 (±s)
项目 组别 T1 T2 T3 SBP(mmHg) 对照组 132.15±15.67 84.30±11.47 137.75±15.60观察组 130.37±15.54 93.72±8.54 131.34±14.41 T4 131.36±11.70 124.02±9.31 T5 112.45±8.97 111.02±10.23 t 值 0.541 4.418 2.024 3.293 0.705 P 值 0.589 0.000 0.045 0.001 0.482 DBP(mmHg) 对照组 81.26±4.57 61.13±4.55 92.29±11.64 86.05±9.22 70.56±8.18观察组 80.94±4.36 66.41±6.04 82.27±8.17 77.51±8.21 70.05±9.33 t 值 0.339 4.683 4.726 4.640 0.275 P 值 0.734 0.000 0.000 0.000 0.783 HR 对照组 83.77±8.69 58.82±9.18 88.35±10.64 86.06±9.36 80.98±10.25观察组 84.12±7.87 63.58±8.70 80.82±6.94 81.79±8.44 79.64±10.84 t 值 0.200 2.524 3.976 2.272 0.602 P 值 0.841 0.013 0.000 0.025 0.548
2.2 恢复情况:相比较对照组,观察组的术后多项指标的恢复速度明显更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s)
时间 苏醒时间 拔管时间 定向力恢复时间对照组 45 16.88±5.24 19.43±6.08 20.88±4.82 25.94±5.98观察组 45 9.31±2.97 15.11±4.72 17.10±3.09 19.42±4.56 t 值 8.430 3.764 4.428 5.815 P 值 0.000 0.000 0.000 0.000组别 n 自主呼吸恢复
在胸外科手术过程中,由于手术时间长且具有较大的创伤,患者受到强烈的刺激而易发生应激反应,而机体在此状态下其血流动力学指标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尤其是身体耐受力差或老年等特殊群体,手术创伤对机体的刺激不仅不利于手术的进行,甚至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威胁[4]。所以说,在胸外科手术操作过程中拟定适宜的麻醉方案至关重要。在临床应用静脉麻醉过程中,镇痛药物和麻醉药物的联用具有减少患者的疼痛刺激、提高麻醉效果的作用,而且术中也能够更好地控制麻醉药量,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案[5]。舒芬太尼是强效阿片受体激动药,与芬太尼相比,其对阿片受体的亲和力更强、镇痛作用更强,持续时间更长,对呼吸的抑制作用弱。另外,舒芬太尼分布容积小、半衰期短、消除迅速、蓄积量少,安全性更高[6]。而丙泊酚是一种麻醉诱导快、达峰时间短(两分钟)的短效麻醉剂,而且消除快、不蓄积,患者术后苏醒快[7]。两药联用,可以发挥协同增效作用,而且可控性强。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麻醉诱导后、插管时、切皮时,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SBP、DBP、HR 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相关指标变化幅度更小,说明其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此外,术后观察组的各项恢复时间明显更短,提示对患者的影响更小,更有利于术后恢复。
综上所述,在胸外科手术过程中拟定舒芬太尼、丙泊酚的联合静脉麻醉方案,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手术后的恢复也明显更快,值得临床上进行研究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