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林,刘 阳
(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2021年5月31日,三孩生育政策的开放,预示着2016年二孩政策的全面落实,中国已经有一定数量的家庭进入二胎时代。以往的研究发现,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家庭结构中的多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学生中出现孤僻、自卑、退缩、嫉妒等消极状态呈上升趋势[1],多子女家庭父母教养方式成为造成这种趋势的重要原因[2]。在由一胎家庭向二胎家庭的转化过程中,父母对二孩成长与发展的关注程度显著高于长子女,这对长子女的社会认知、自我概念和情绪情感等方面都具有一定影响。长子女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不断动摇[3],多方因素使得长子女不断产生紧张、焦虑甚至恐惧、反抗等消极情绪状态和行为[4-5]。另外,研究发现孩子的出生顺序不仅会影响儿童对心理理论的获得和发展[6-7],更能够负向预测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8]。因此,对长子女及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
总的来说,目前对长子女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存在两大取向:第一,理论研究取向,主要通过对二胎家庭同胞关系现象的分析,探讨长子女对同胞关系的接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第二,心理干预研究取向,以提高长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为目的,从而为探求出更好的教育策略提供理论支撑[9-10]。本研究拟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以量化的方式对小学中高年级的长子女心理健康进行分析,从家校合育层面出发,提出对长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控方法,以提高长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二胎家庭长子女健康成长。
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400名二胎家庭中的小学生参与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有效问卷218份,问卷有效率为54.5%。其中男生114人,女生104人;四年级101人,五年级117人;长子女66人(长子36人,长女30人),次子女52人,独生子女100人;四年级长子女30人,五年级长子女36人。
本次研究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11],该套量表题目数量共计100道,选项由“是”和“否”组成,包括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内容量表为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用以评判个体焦虑一般倾向。
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各分量表折半信度为0.84~0.88,总量表的折半信度为0.91,总量表和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在0.67~0.86间,各分量表间的相关在0.276~0.661间, 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超过各分量表之间的相关, 表明该量表同时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按照MHT测验量表的计分原则(选“是”=1分,选“否”=0分)[12],通过Excel对量表得分进行数据统计,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若内容量表分值≥8分,说明学生在该项目上有困扰或障碍,心理问题倾向较严重,需要制定特别的个人指导计划。除去效度量表的得分,总量表总分在56分以下,属于正常的低焦虑状态;56~64分之间为中等焦虑,此时心理状态欠佳,教师需要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的一般指导和教育;64分以上即有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对其进行特别分析和指导。
本次调查中长子女人数共66人,总体平均分35.79。由表1可知,心理正常的长子女有62人,占总体的93.94%,说明长子女是一个低焦虑群体。心理状态欠佳的长子女有3人,占总体的4.55%。该表还显示学生心理问题严重,需要进行辅导的长子女有1人,占总体的1.51%。在具体维度量表中至少有一项≥8的人数是41人,占总人数的62.12%,这说明长子女群体在具体的某些维度项目上有困难或障碍,心理问题倾向较严重,需要为他们制定专门的个人辅导和咨询,进一步缓解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表1 长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基本情况
为了进一步研究长子女群体具体在哪个维度上存在心理问题倾向,将长子女心理健康各维度得分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长子女在学习焦虑方面,平均分8.08分,在其他方面的得分均小于8分。这说明长子女在学习焦虑方面存在较大的心理问题倾向。各维度的焦虑水平得分从高到低排列的顺序为: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对人焦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孤独倾向。
表2 长子女心理健康各维度得分情况
为了解内容量表中被试在各维度存在心理问题倾向的人数差异,将各维度测试项得分≥8分的人数进行排列,具体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长子女学习焦虑心理检出率占59.09%,位居各测试项目第一,说明长子女在学习焦虑维度上存在心理问题倾向的人数最多,提示长子女在学习焦虑维度存在较大的心理问题。在心理健康各维度上存在适应不良的长子女人数从多到少排列的顺序为: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对人焦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孤独倾向。这说明了在任何维度都存在发生心理问题倾向的可能性,从表3发现长子女在学习上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最大。
表3 长子女心理测试情况
由表4可知,长子和长女在自责倾向这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长女的平均得分明显高于长子,说明长女比长子产生自责倾向更大。而在其余的维度上,并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总体上,长子和长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无显著区别。从平均分来看,长女在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五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高于长子,而在对人焦虑、过敏倾向、冲动倾向这三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则低于长子,这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为了探究长子女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在性别、年级上的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长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比较
由表5可知,四年级和五年级的长子女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这八个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从平均分来看,四年级的长子女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这五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高于五年级的长子女,而在其余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则低于五年级长子女。
表5 长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比较
续表5:
由表6可知,长子女和次子女在恐怖倾向这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次子女的平均得分明显高于长子女,说明长子女较次子女来说,产生恐怖倾向的可能性更低,此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在其余维度上,长子女和次子女并不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长子女和次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无显著差异。从平均分来看,长子女在对人焦虑和冲动倾向两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高于次子女,在其他维度的平均得分则低于次子女。
为了探究长子女与次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的差异情况,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长子女与次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比较
长子女群体作为“二胎时代”的产物,作为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大举措下的产物,受到了国家和社会大众的普遍关注。研究发现长子女学生对新环境存在着较严重的适应问题[13],但从研究结果来看,二胎家庭中的长子女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与次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作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由于社会已进入“二胎时代”,长子女学生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心理适应能力得到提升,或者由某些地区差异所导致的。但是,与前人研究一致的地方是,长子女学生也存在部分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我们针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长子女进行心理辅导,排除其心理障碍,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长子女学生在从独生子女到长子女的角色转变过程中,由于个体认知发展水平有限,不能很好地调节自身负面情绪问题,以此不断产生紧张、焦虑甚至恐惧、反抗等消极情绪状态和行为[4-5]。当然,学生不仅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激烈的学业竞争关系中的主体。2019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学生在数学课程中存在学习焦虑。研究者也表示,学生不仅在数学这一门课程中存在学习焦虑,而且在其他课程中也存在较为普遍的学习焦虑现象[14]。所以,在本研究中,长子女最容易受到学习因素的困扰,在学习焦虑上存在较大的心理问题倾向,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虽然研究表示学习焦虑不一定会导致学生的学业成绩差,但这种不良的情绪状态肯定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效率,不利于学生学业和身心的健康发展[14-15]。因此,家长和老师必须对此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尽量降低长子女学生的学习压力及焦虑。
本研究结果表明,长子女的心理状况整体较好,但也存在部分长子女心理状态欠佳的情况,特别在学习焦虑方面。因此,我们提出一些促进长子女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帮助长子女更好地应对焦虑,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提升二胎家庭的和谐幸福感。
就本文研究结果来看,二胎家庭的长子女们在学习上普遍存在焦虑问题,且这种焦虑极易诱发各种不良情绪状态,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之间是一种倒U形曲线关系。也就是说,只要将学生的学习焦虑保持在适中的位置,就能使其学习效率达到最高值,促进学生学习进步,产生成就感,从而将由学习引发的焦虑问题扼杀在摇篮中。为了将学习焦虑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我们提出四种不同的干预方式:第一,培养学习兴趣,调节学习焦虑;第二,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14];第三,掌握心理学减压、抗压的放松训练,如正念练习、深呼吸训练等[16];第四,建设家校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使长子女学生感受到来自家庭和学校共同提供的心理支持。
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父母善良和睦,互敬互爱,互谅互让,父母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与孩子成为朋友,这种民主的家庭拥有天下最大的幸福。”所以,家长应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理解孩子,给孩子提供一个抱持性的环境。不专制、不溺爱,为孩子的发展提供独立的空间,让孩子在民主、自由、安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从而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拥有独立的人格和能力,在家庭结构发生变化时,长子女才能比较顺畅地转变角色,欣然接纳新的家庭成员,降低在对人焦虑、冲动倾向乃至孤独倾向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
增加新成员是家庭的重大事件,涉及到家庭的教育、经济和个人发展等各个方面。因此,父母与孩子积极沟通,达成接纳共识非常重要。在孕育二胎之前,向孩子真实客观地坦诚生育二胎的意图和原因,告诉孩子父母会一如既往地关爱他们,建立共享父母之爱的意识,达成接纳弟弟/妹妹的思想共识。提早征求长子女的意见,降低孩子的危机感,使长子女学会欣然接受二胎的到来,提高长子女的安全感。另外,还可以通过抚摸妈妈肚子、给胎儿讲故事等方式,让长子女与父母一起期待弟弟/妹妹的出生。在日常生活中,依旧保持对长子女的关爱,让长子女明白他的生活会因为二胎的到来更加丰富多彩。这种方式会对长子女群体的心理产生积极影响,提升其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
在前期做好心理准备的基础上,养育二胎的过程中,父母应时刻关注长子女的心理变化。一些家庭在生育二胎子女之后,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新生儿,忽略了长子女的需要和感受。当孩子的内心感到深深的失落和委屈时,就会认为父母不再爱自己,长期以往,就会导致长子女出现一些心理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二孩出生后,父母应合理分配时间,尽量多地关爱陪伴长子女,保持对长子女的持续关注,让长子女感受到父母关爱的一贯性。如果孩子之间出现矛盾,父母要就事论事,一碗水端平,不可偏向老二,认为大的应该让着小的,让每个孩子都受到平等尊重。家长要及时关注长子女在二胎子女到来之后的心理变化,对于孩子出现的一些过激行为,不要一味地指责,要及时与孩子进行交流,尤其应关注孩子做出一些奇怪行为背后的原因。其实,很多孩子做出奇怪行为也许只是为了引起家长的关注。因此,家长即使再忙再累,也要更加关爱长子女,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被忽视了,以此来降低长子女的焦虑感,防止出现其他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些家庭在有了二胎之后会比较重视二孩的照看和教育工作,甚至担心大宝在玩耍中会误伤到二宝。这容易在长子女的心里形成一层隔膜,导致两个孩子不亲近,甚至还可能会使长子女认为父母更爱二胎子女。其实家长完全可以让长子女参与到二胎子女的照看和教育中,在日常生活中关心、爱护二胎子女,在读书、学习中帮助二宝,让二宝以大宝为榜样。这样一来,长子女就会有强烈的荣誉感,从而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更加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与弟弟/妹妹建立亲密的关系。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也能够省很多精力,从而让长子女在生活中体验自我价值感的实现,增强其心理耐受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学校应充分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提供专业的心理帮助。对共性问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和团体辅导课。对个性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咨询和疏导。对于已经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孩子,根据其特点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例如,在性别方面,长子和长女在自责倾向这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长女更容易自责,所以要根据孩子的个别差异进行疏导,缓解焦虑。学校更应重视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引导家长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自觉主动地创造有利的家庭环境,帮助孩子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总之,长子女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家庭与学校的有效配合,离不开家长的言传身教以及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也离不开学校的正确引导。家校需合育优化,形成教育合力,以提高二胎家庭长子女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