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琼
(成都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儿童户外空间指的是在外部环境中,以儿童为主角的空间;针对儿童活动存在的,为儿童提供心理以及身体方面包括游戏、交往、步行等服务。户外空间是学龄前儿童的重要活动场所,国内首部《学龄前儿童(3~6 岁)运动指南(专家共识版)》指出,学龄前儿童(3~6 岁)每天应进行至少120 分钟的户外活动,这是学龄前儿童健康发育的先决条件。瑞吉欧幼教理论也认为,“空间是教育的第三位老师”,并鼓励儿童通过各种感知和体验来认识他们所处的空间环境,从而来提高其空间认知能力。
教育学中对于学习发生的原因、过程以及方式一直都是探讨的热点,其中皮亚杰认知理论是其中一项重要代表。皮亚杰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要素归纳为四个基本因素,分别为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化。四元素中的社会环境指社会互动和社会传递,主要是指他人与儿童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教育的影响作用,儿童自身的主动性是其获得社会经验的重要前提。
因此,良好的学龄前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应该营造大量的积极空间,鼓励儿童的社交活动,并帮助儿童观察同龄人及成人行为,学会如何遵守规则、做出判断、解决问题和获得必要的归属感。
本文的成都市从地理范围上主要指成都市的主城区,研究采用使用后评价(POE)理论,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访谈、观察)收集相关数据并分析。考虑到该年龄段儿童已经开始接受学龄前教育,调研时间选择在工作日17:30-9:00 及节假日全天,共涵盖4 个城市公园、若干城市商业配套广场及街头绿地,共发放500 份调查问卷,收回问卷427 份,43 份为缺项无效的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6.8%。虽然儿童是场地的主要使用者,但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当前的问卷重点调查人群为儿童的陪同人员,其问卷结果很大程度上由儿童主导,贴切儿童真实感受。
问卷调查儿童32 人,父母287 人,祖父母及监护人员65 人,分别占被调查样本的8.3%、74.7%、16.9%。从使用者的性别来看,女性陪同人员数量略高于男性中,男童和女童的性别分布较为平均。在停留时间上,工作日期间多为0.5-1 小时,而节假日多为1.5 小时以上。在场地偏好中,由于学龄前儿童年龄偏小且活动能力有限,工作日期间更倾向于在小区绿地、街边小广场等步行可达范围内进行户外活动,节假日则会选择大型城市综合公园及游乐场。在季节上,选择春夏在户外活动比例较高,秋季由于雨水过多,冬季雾霾及湿寒原因,部分家长会选择室内游戏场所。
1.学龄前儿童会自发占领活动场地
在户外活动空间中经常会出现几个学龄前儿童进入场地后其余儿童跟随并占领的情况。这里的占领指该空间的主要使用者变为儿童,即使它不是为儿童而设计的。公园中的滑板场、植物旁的休息平台等,幼儿游戏区等都会因为某些突发性变成儿童的兴趣点。这种占领一般是偶然的,偶尔会有成人的介入。儿童一旦占领场地,便会有更多的儿童进入该场地游戏,直至失去兴趣。
图1 被儿童占领的滑板场地
图2 空间位为成都鹭洲里商业街区,其最初功能是为宠物犬提供游憩场所,因此设计主要针对犬类。但经过多次调研观察,该空间一直主要被学龄前儿童所占据,即使雨后器械湿滑,仍然有部分儿童愿意在此玩耍。与儿童及家长访谈后,部分家长表示明确知道这个场地的作用,但是孩子就愿意来这里玩,而且看到也有其他孩子在此停留,在保证安全的同时,觉得这个场地可以作为游戏空间。
图2 被儿童占领的宠物犬活动场地
学龄前儿童出现这种行为是因为其在这个年龄有明显的自我中心主义,对于社会规则仍然处于学习并适应的阶段。一旦有成人默许他们的行为,例如坐在边上等待他们玩耍,他们就会认为这种行为是正确的合理的,因为根据皮亚杰认知理论,学龄前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成人才是儿童的一切道德和一切真理的源泉。
2.学龄前儿童需要丰富的空间要素帮助学习
学龄前儿童通过现实素材的收集,在大脑中加工并构造出想象世界,重点不在于如何真实的正确的认识世界,而在于如何多的收集现实材料。根据问卷数据显示,空间相对开阔,有高低起伏的变化,有不同肌理的墙体及地面,有安全且多变的植物,有清晰却不嘈杂的声音的场地更容易受到学龄前儿童的青睐。
成都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植物四季常绿,雨水集中在7、8两个月,冬春两季干旱少雨,极少冰雪。所以与北方城市相比,在户外空间单纯靠植物来表达四季变化并不明显。相比而言,能放风筝的草地、能打水仗、捞蝌蚪的浅水池、能晒到太阳的座椅更能加强儿童对季节的认知。而一日内的时间流逝对于很多户外空间而言,是通过隐藏元素完成的,例如清晨的露水、长长短短的影子、绚烂的晚霞、亮起的万家灯火。这些元素对于成年人熟悉且习惯,而对于学龄前儿童确是有吸引力且充满趣味的。而要观察到这些元素,需要提供给儿童安全宁静的小空间,最好附近有成人的休息场所。
图3 丰富的空间要素能帮助学龄前儿童更好的收集素材
学龄前儿童对于空间关系的认知必须借助多种元素才能完成,而且儿童最好能成为环境中的参照物。这也就要求户外活动空间首先在地形处理上应该更加丰富,提供远眺和下沉空间,如果无法做到地形变化,也可以提供可爬高或钻入的游戏设施补充。
在户外活动空间中,触觉体验是最容易达到的,但与之对应的是安全性的问题,带电有刺等危险物体如何避免儿童接触,游戏后是否有便捷的洗手清洁设施等都十分重要。听觉类的活动设计在成都儿童户外空间相对较少,一般会通过喇叭传音、踩踏音乐按钮的方式出现,事实上这类活动的开展更多是儿童无意识完成的,随手敲击栏杆、将石头丢入水中,聆听昆虫或者鸟类的叫声等,都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接受声音信息。
3.学龄前儿童的社交活动需要成人看护但不介入
学龄前儿童好奇心强,但注意力稳定性差,他们的游戏多为出现角色扮演,并开始模仿成人的行为,还有一些无主题的自发群体游戏,例如相互追赶、朝着水池丢石头等。根据问卷及访谈,大部分学龄前儿童希望自己在户外游戏时有成人陪伴,这样可以从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同时有矛盾和困难时可以及时求助,但是并不希望成人随时跟随,成人过多的干预甚至会让他们觉得自己被小集体排斥。家长也表示更愿意在活动空间外沿休息,只要能顺利观察到儿童的游玩情况即可。部分陪同人员建议在儿童游戏场所周边规划空地,与游戏场所低隔断,方便成人进行广场舞、跳绳等简单健身活动。
在调研的城市公园中,大源中央公园、交子公园、红石公园均在儿童户外活动区周边设置了成人休息区,且距离公共卫生间在10-15 分钟步行范围内。人民公园、百花潭公园休息设施较少,部分家长需要站立陪同,公共卫生设施在节假日也较拥堵。街头绿地及街边小广场休息设施相对充足,但由于卫生问题,部分座椅无法使用,陪同人员也会因无法长时间站立等待而带着儿童离开。
成都市学龄前儿童户外活动空间中,儿童在硬质地面上可以进行跑跳、并通过器械完成简单的攀爬,悬挂等运动,这些都有利于他们身体素质的提升,但是在空间要素上还可以更加丰富,营造有趣的富有变化的场所。这并不是指在场地中加入器械和游乐设施,而是丰富铺装的材质和色彩,增加互动性强的材质(如水体、镜面、沙坑),将游戏扩展到空间中,将部分直线道路转换为曲线或者迷宫化,加强竖向上的设计。
学龄前儿童会自发占领一些活动场地,并且这些场地中并没有专门为儿童设计的游乐设施,说明冒险性的活动、超越认知的器物对于儿童有着较大的吸引力。即使是设计好的游戏器材,学龄前儿童也乐于对它探索新的玩耍方法。因此,在场地中可以加入一些不符合常规设计的元素,弱化设施的属性,让儿童自己设计游戏规则和方法而不是通过设施制定。
在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边缘处提供健身设施、休息座椅能营造更积极的成人陪伴空间。积极的空间能帮助儿童更快融入小团体,并开展游戏和其他社交活动,同时这种社交也会促成看护人之间的互动,形成更好的邻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