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茗汀
(河北经贸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61)
文化遗产是历经长时间的地质环境演变、历史文明更迭和人类活动变化所产生的宝贵财富,但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与人口的大量增长,现代文明的信息资源充斥着大众生活的各个角落,以至于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受到了极大威胁。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把文化遗址保护、文物科技创新等问题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活态保护”、“大型文化遗产”和“民间遗产”的保护提出新的要求,尤其突出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发展,具有文化遗产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方兴未艾。
华友股份是一家文化遗产安全保护工程服务商,主要从事文物安全防护的设计、施工及相关服务,曾实施了“中国十大名寺之一”正定隆兴寺古建筑群、“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中国四大古建筑群之一”岱庙,其研发的“文化遗产安全防护一体化智慧平台”荣获第六届“全国十佳文博技术产品及服务奖”,牢固树立“留住历史遗迹,记住美丽乡愁”的企业使命,致力于保护历史遗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华友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为文化遗产的安全防护系统、防雷系统、消防系统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2020 年河北华友净利润同比减少39.95%。现今,在“十四五”规划的新发展格局下,华友在文化遗址安保业务的基础上,已对数字内容服务、会议与展览及相关服务、物联网技术服务、环境保护监测等进行合理的外延与拓展,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进行产业延伸,力求寻得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兼顾发展。
S1独有的文物保护专利:企业掌握99 项专利,技术实力雄厚;拥有9 项软件著作权,获得科技型中小企业资质认定,专利技术先进
S2广泛的业务能力: 累计得15项资质证书,囊括建设施工行业质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信息安全管理、环境管理等资质证书,2020 年进行业务变更,新增软件开发、数据服务、仿古建筑设计、会议展览服务等新兴产业业务
S3精湛的施工质量和一流优质的服务:获得建筑机电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三级、古建筑工程专业承包三级特种工程专业承包不分等级和电子与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二级资质;已完成招投标400 余项,涵盖文化遗址的防雷、防火和防灾等安防工程和修缮、修复工程,品牌形象和商业信用良好
S4同业竞争优势大:38 家稳定的材料供应商,原材料供应稳定;设有大足分公司和深圳分公司,拥有强大的经销商网络,对市场环境变化反应灵敏
S5资源丰富多样:对外投资北京华枢文博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华硕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和四川中至耀辉建设有限公司,完善了电子技术和文博信息方面获得资源补给,构建了完善的信息资源系统
W1缺乏新型技术研发:目前的技术优势集中避雷技术上,大数据监控、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开发还不足
W2人力资源单一:缺少文物遗产活化和文化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遗产活化的动力
W3文化要素配置能力不足:应用场景、技术、数据、IP等与文物修复与文博资源整合再创造等要素合理融合配置的能力不足
W4缺乏有竞争力的资本支持:企业注册资本位于河北同业的中等地位,位于全国同业的中下水平
1.国家倡导,政策支持力度大:十四五规划首次写入文物科技创新,强调文化自然遗产的系统性保护
2.乡村振兴升级,县域美学助力:十四五规划对传统村落、民族风寨和乡村风貌的保护力度加大,加之县域美学兴起,利于开拓下沉市场
3.“文化+科技”驱动增强,数字化趋势明显:十四五规划加速推动建设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为发展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高清直播的新兴文旅服务和会议、展厅服务的业务开拓提供机会。
4.高质量文化需求增长:十四五明确提出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强国的建设,文化遗产价值活化需致力于不断推动公共服务提质增效,利于企业进一步由文物保护向文化保护转化,促进企业升级改造。
T1 替代品抢占公司销售额:目前市场有超过100 家实力雄厚的竞业企业,市场竞争力大,修复技术具有可替代性
T2 文化要素配置市场失衡:文化要素市场中政府、社会资本要素的投入存在“所有者歧视”、“规模歧视”等问题,引起的资源错配影响华友的融资
T3 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产品科技和新业态模式都在时刻更新,同时市场发展逐渐饱和,对新业务的开拓及应变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T4 容易受到疫情等社会突发情况的冲击:工程项目在疫情常态化的社会环境下会受到一定阻碍,影响相关业务的有序开展
一是继续利用建筑专利优势,开拓下沉市场。开发市、县及乡镇的小型文化遗址安防保护工程,积极探索对古村落保护的安防系统的开发工作,尝试古村落文化遗址的价值评估平台的建设。二是结合县域美学的兴起,尝试运用古建筑的美学、建筑设计等元素开拓仿古建筑设计项目,为文化资源匮乏的乡村提供解决对策,促进乡村振兴。三是利用遗址保护促进文化价值转化,讲好红色文化故事。结合风土人情或红色革命故事,挖掘故事的独特性,赋予文化遗址以文化品格,打造区域文化高地,实现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四是开发环境监测业务,延伸产业链。在进行文化遗址保护的基础上,融合环境检测,由文化遗址保护衍生为区域性文化生态园的建设。
一是文化遗址智能化安防系统的开发,结合5G、大数据提高响应速度,实现系统的智能反控和全国安保的互联互通,尝试开发遗址保护的征信系统,提高公民对于遗址保护的警觉性。二是文化遗址数字化体验项目的设计,在遗址地和博物馆等实景场地中开展数字化的体验,挣脱时空限制,实现智能交互、永久保存、重现历史。三是激发文化遗址中文化要素的活力,对遗址进行科学且更具有艺术性地判断和验证,打造文化遗产要素平台。包括遗址的建造技术、美学艺术和文学价值,为IP 开发和跨界跨业的全媒体融合提供基础性的素材助力文创开发。四是借助大数据进行品牌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在以上开发的平台和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上,以“文化保护”的新形象吸引公众注意力,提高社会关注度。
一是积极探索现代企业制度,尝试文化资产出资人制度,在保证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实行选聘机制市场化和持股薪酬制,吸纳综合型人才,促进企业结构升级。二是尝试聘用兼具工作、教育经验的海外高管,利用海外高管的工作经验和视野增强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学习国外遗址保护与开发的先进经验,同时应注意抑制海外高官的文化排他性。三是增强版权意识,申请数据库、平台的知识产权,提高国际竞争力;但应注意完善产权权益,明确不同主体在各环节的产权归属。
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华友可以实现一个由安保延伸为系统性运营文化项目的公司,获得经济效益后对保护工作进行回馈、反哺;同时持续进行技术改造与新元素投放,开发新IP,不断注入“活水”,实现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目前,文化遗产的保护多致力于“区域文化生态项目”的发展,华友可由做被动的保护性工作向主动的开发性过渡,有观赏性向宜居性过渡。首先,区域性整体工程可以实时对文化遗址周边环境进行检测与保护,对周边景观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其次,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支持下的体验项目的开发,会议、展览的承办,对建筑文化遗产周边街区的“宜居性”设计,尤其是对于乡村振兴项目时更应关照当地居民的生活舒适度,吸引外地游客的同时适合当地人休闲放松,真正做到增加公众参与度,把仅供游客观赏的项目转变为生态宜居的休闲型生活场所,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在文化遗产复苏的潮流下,进行文化遗产保护既要保证建筑文化遗产的合理传承,坚持“适应性原则”与“改造性原则”,又要融入新时代元素,尝试数据、人工智能、IP 等元素的创新性组合,进行合理的延伸实现其教育功能,使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和价值利用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使建筑遗产实现新功能以凸显其文化价值,带动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实现经济效益的新增长与反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