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玉梅 杨啸
摘 要:大学生返乡就业对于中缅边境地区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生源地是中缅边境地区的云南在昆高校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进行返乡就业意愿调查。结果表明,以大学生为代表的乡村精英流失严重,成为制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因素。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较低及其返乡面临着包括边境特殊环境、家乡文化认同、传统家庭观念、政策宣传、就业机会等诸多困境。因此,政府、学校、家庭应协同联动,为大学生返乡就业提供结构化保障,促进大学生返乡就业服务于边境地区的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返乡就业;大学生;中缅边境;困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7-0111-03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学术界迅速掀起研究的热潮,大量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出发,着力于对乡村振興的科学内涵和政策路径等方面的研究,成绩卓著。有学者提出,在乡村振兴的重点对象上,要特别重视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尤其是边境民族地区的乡村[1],可谓一语中的。边境地区乡村振兴,劳动力是重要资源与基本保障,人才是边境地区乡村振兴的根本点。中缅边境地区村寨地理条件独特,社会发育程度滞后,贫困问题突出,是这一区域乡村振兴的关键点也是难点。大学生返乡就业不仅与守土固边、兴边富民关系重大,而且能有效缓解当前乡村振兴人才匮乏的局面。本文聚焦中缅边境地区大学生返乡就业问题,选取生源地是中缅边境地区的云南在昆高校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开展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旨在揭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返回边境地区家乡就业的意愿低与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而思考建立一套符合实际且具有操作性的对策。本文定量数据来自272名中缅边境地区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此外,笔者于2019年6—12月选取部分对象进行深度访谈,并于2019年8月实地走访了中缅边境临沧、怒江、德宏、西双版纳地区,获取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
一、中缅边境地区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云南省在昆本科院校且生源地为中缅边境地区的大学生(文中简称“中缅边境地区大学生”)。中缅边境地区是指中国境内毗邻缅甸边界线的县级行政区,包括西藏察隅、云南怒江地区、保山地区、德宏地区等18个边境县。中缅边境地区大学生返乡就业主要指该地区大学生返回到生源地就业。“返乡”之“乡”,主要是指中缅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县(市)、乡镇及村寨。
此次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72份,回收率为90%以上。被调查的对象中,男女分别占比为14.47%、85.53%,独生子女占比20.39%,城镇户口占19.74%、农村户口占80.26%,农村户口与城镇户口比例约为4∶1。汉族占比67.11%,少数民族占比为32.89%,家庭经济情况中,非常富裕为0,比较富裕占0.66%,小康占42.11%,贫困占57.24%。
(二)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
中缅边境地区大学生对返乡就业表示出积极的态度,其中支持态度的占36.03%,持中立态度,认为只要适合自己就行占比62.87%。这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倾向或者不排斥返乡就业,返乡就业还是一个较大的趋势。当国家、地方政府出台相关返乡就业福利政策时,该地区大学生愿意返乡就业占86.76%,不愿意占比13.24%。可见,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当地大学生返乡就业提供了客观条件的支持。但是主动返乡就业只停留在有预设的前提下,即政府提供足够的支持时,返乡意愿才会变得更加主动且积极。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缅边境地区大学生返乡就业面临的困境
(一)边境特殊环境导致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低
中缅边境地区地处横断山区,高山峡谷的自然形态,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且发育不足。特殊的自然环境、错综复杂的民族宗教问题,艾滋、毒品、难民等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该地区社会治安差,贫富差距大。因而,该地区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同样显得先天条件不足,发展困局重重[2]。在该地区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自小受当地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及恶劣的自然环境影响,大多想离开家乡,在外寻找更为广阔的天地。
个案一:小A,女,云南怒江州福贡县人,就读于昆明的某所高校,现为大三学生。小A表示不愿意返回家乡工作。她告诉笔者:“从小到大我就有一个愿望,考上大学,走出大山,走出这片贫瘠的土地,在外地找工作,带着家人离开这里,我很希望我的下一代成长在尽可能安全的环境中。当然,家乡人对于毒品艾滋已经习以为常,只要身正,不去接触,那也能平安度过一生。但是,我是属于一个较为敏感的人,环境对我影响比较大。”
在访谈中发现,许多中缅边境地区既是少数民族自治县,又是边境贸易开放口岸地区,在文化多元、人口流动大、对外贸易频繁等背景下,社会问题凸显,大学生在返乡就业意愿上就有了抵触不认可情绪。
(二)家乡文化认同危机对返乡就业形成负向影响
中缅边境地区的乡土人情对当地人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关联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人际交往会影响该地区社会生态和社会结构的变化[3]。该地区大学生进省城上大学,渐渐淡漠了家乡文化中的朴实、邻里和睦、相亲互助的乡土文化,原有的价值体系及行为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原有乡村中自给自足的生存状态逐渐被城市价值体系等追求所取代。表现在大学生寒暑假回家对于村寨中的仪式活动表现出不热衷、不参与,对家乡和故土的认同感逐渐消失,不喜相邻之间的亲密交往。该地区部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慢慢丧失,并引发了无根感,而这种无根感会影响到大学生择业观和返乡就业意愿及行动力。
个案二:小B,女,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荷花镇某村人,云南昆明某所高校的大三学生。小B表示,不愿意回家乡工作。她认为回到农村工作,认识的人太多,人情世故难以应对,自己芝麻大的事情总是会在村里说开去,无法理解农村七嘴八舌说是非,无法容忍七大姑八大姨无聊的“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