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动态生成资源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

2021-11-07 20:52陈基顺
新教师 2021年9期
关键词:动态法治道德

陈基顺

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因为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不同,又或思维逻辑有差异等,学生在回答教师的提问或表达对道德与法治内容的理解时,有时会偏离教学预设。由于环境因素不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也会发生与教学设计不相符的情况。许多教师对此或不予理睬、或轻描淡写、或避重就轻,与如此的动态生成资源失之交臂,影响了课堂教学实效。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就如何正确把握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资源,谈谈自己的经验。

一、放大质疑点,让动态生成资源成探究源

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根据教材的知识点预设教学过程,并照着预设轨迹一步一步往下讲。但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思维判断去分析、理解,当然也就会对教师的讲解提出疑问,去求得解释。这时,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质疑作出判断,是否符合本节课的教学需求,是否需要作进一步的解释。比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安全记心上”一课的第三环节“119的警示”时,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拨打119火警电话的要点,还进行了情境模拟表演。表演后问学生:“一旦发生火灾应该怎么办?”这时有个学生问:“老师,就一点点火,需要拨打火警电话吗?”这位教师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个很好的动态生成要素,于是紧紧抓住质疑点展开讨论,让学生探究: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拨打电话?从而让学生明白火在什么程度下才成“灾”,随便拨打火警电话会造成扰乱,也可能造成资源浪费。这也是本节课应该达成的一个教学目标。

二、把握关键点,让动态生成资源成拓展源

教材中的案例虽具有普遍性,但毕竟区域不同,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同,所以教师要结合身边的实际事例,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探究主题,让学生根据事例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去自主探究,且在探究中得到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课中的“公民的基本权利”环节时,教师利用教材中展示的 “高叔叔装修房子”的“活动园”进行讲解时,有个学生说新房装修很正常呀,不值得大惊小怪。教师感到这是个动态生成点,从这一生成点能挖掘出这课的主题所引申的公民权利,于是将“高叔叔装修房子”扩展为“你家装修房子”,切合学生生活实际。教师把握这个关键点进行追问:“假如你家在装修新房,会产生什么影响?此时邻居对你有什么意见?”当学生回答邻居可能会到物业处投诉时,教师再问:“为何要投诉你家?你装修新房侵犯了别人哪些权利?”让学生深入探讨,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

三、结合体验点,让动态生成资源成领悟源

教学中如何培养儿童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笔者认为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体验有机融合,使教学内容走向社会、家庭和学校,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体验;也可以结合教材特点,用多种活动体验让学生不断领悟教材内容,从小养成好习惯、好品质。

例如,教學三年级下册“爱心的传递者”时,可以把“阅读角”中的故事替换成学生身边的事例。可从问题导入:“在你的身边有这样乐于关心或帮助别人的同学吗?”学生听了这个问题,就很自然地汇报起班级近期发生的两件事情,即“助残日”为残疾学生捐款和自愿成立“送餐队”每天中午为残疾的邓某某同学送饭送菜到班级。教师利用这一契机引导讨论:“同学们,从刚才大家汇报的两件事中,你们认为他们的做法怎么样?”一个学生说:“捐款的同学和送餐队的同学都做得很好!”另一个同学说:“班里的同学有爱心,乐于帮助别人。”教师接着引导:“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人需要关爱?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做起?”学生一一讨论交流后,教师及时总结:“是的,关爱就在我们的身边,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你会发现,生活中有那么多爱!”教师重视教学内容与生活体验的有机融合,既丰富了课程资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又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四、紧扣争议点,让动态生成资源成迁移源

在教学进程中,不同学生对道德要素的理解难免不同,但有些不同观点或争论点,却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思路的闪光点,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体验,从而从中得到启发悟解,使课堂教学因“争议”而精彩。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我很诚实”一课时,学生听了《明山宾卖牛》的故事后议论纷纷。有的说:“明山宾做得对,他是个诚实的人!”有的说:“明山宾太傻了!”课堂上气氛异常活跃,两种观点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对于这两种不同的观点,教师没有急于做出评判,而是根据不同的观点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让他们展开辩论。正方说:“这牛确实生过病,应该告诉买主实情,不然买主花钱买了一头病牛,太吃亏了!明山宾诚实不说谎,他做得对!”反方说:“明山宾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正等着钱用呢!他好不容易把牛卖出去了,怎么能把实情说出来呢?”正方说:“如果不知道实情,买主会让牛干农活,让牛犁地,也可能会让牛拉车载人运货物等。这时候如果牛蹄旧疾复发,那就惨了!”……最后教师再总结:“明山宾因为对买主说出了实情而没把牛卖出去,的确是吃了亏,但他很诚实。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要做到诚实就应当实话实说,不隐瞒不欺骗,即使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的损失,甚至吃亏,但我们仍要坚守诚实的品质。”这样抓住学生对道德要素的理解分歧,引导学生进行思想碰撞,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诚实品质的认识。

五、关注转折点,让动态生成资源成引领源

学生存在差异性,思维方式不同,生活方式也不同。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这些往往会产生很好的动态生成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加以注意和利用。例如,教师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自主选择课余生活”的第一环节“课余生活我选择”时,一个女生忽然站起来,很无奈地说:“老师,我的课余生活哪有自主选择权呀,全是爸爸妈妈安排的。老师,爸爸妈妈这样做对吗?”听了这个学生的发言,教师想到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是个普遍现象,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动态转折资源,于是临时搞了个小调查: “爸爸妈妈要求你参加各种活动的请举手!”结果全班同学只有几个没举手。教师继续追问:“爸爸妈妈要你们参加活动,你们有何看法呢?”接着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谈谈这样是否属于自主选择。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逐渐领悟到:父母要自己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从另一个层面上讲是父母的良苦用心,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父母的期望。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肯定会有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师要学会敏锐捕捉富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把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及时进行教学结构调整,努力营造动态生成的课程教学环境。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西园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黄晓夏 苏少伟)

猜你喜欢
动态法治道德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