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书航
[摘 要]随着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携手“艺术惠民”“文化扶贫”“乡村治理”等策略在展现新型乡村民俗景观的同时,为新时代背景下新型乡村建设提供了多元的内生资源,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造性转变。盛行于湖北大悟县的“钢镰大鼓”正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独特曲艺文化,钢镰大鼓在继存原有地方性审美的同时,充分发挥了新时代文艺助力乡村振兴的社会功能,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活态化”向“应用化”转变,为当下地方文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样态。
[关键词]钢镰大鼓;乡村振兴;艺术惠民;文化扶贫;乡村治理
“曲艺”1作为昔日市井集市、乡间田园的一幕生活剪影,因其具有浓郁的都市风味与沉厚的乡土属性,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标识。曲艺不仅映射了往日街陌里巷的人文景观,更是勾起农舍乡愁的独特音韵,她历史悠远,余音千古,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一抹乡音更是古老而独特,其演与唱散发着氤氲浓郁的乡土味与年代感。
处于大别山区西南部的红色大悟绽放着独特的民间曲艺——“钢镰大鼓”。钢镰大鼓以她优美的韵腔、精到的表演、抑扬顿挫的口语道白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愉悦着历代勤劳、质朴的大别山人。每逢乡间“赶庙会”“红白喜事”“坐茶馆”“坐乡湾”“说门书”等民俗场景,随处可闻钢镰和小鼓“咚令个叮”清脆、悦耳的乡土音声。作为地方曲艺的“钢镰大鼓”,因区别于用云板伴奏的“湖北大鼓”,也被称作“北路子大鼓”“打鼓说书”“说善书”等。大鼓艺人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说书人”,他们以两片月牙形钢镰,一架七寸小鼓,轻装上阵,行走于江湖间,素有“民间文艺轻骑兵”之称。
钢镰大鼓作为曲艺艺术在2014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深入推进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其开始逐渐纳入现代性的视野之中,以新的角色和姿态出现在老百姓面前,她携手新时代“艺术惠民”“文化扶贫”“乡风文明”等文化战略与时代愿景,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呼应并助力了建设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美好生活图景。
2018至2019年间,笔者有幸观看了数场民间曲艺“钢镰大鼓”的演出,其中令人印象颇深的是其在现代化舞台上的表演情景。表演期间,现代化的音响设备与说书艺人充满乡韵的演唱相互交织,颇让人感到有点“格格不入”。此外,在现场观众的喧闹声中,说书人的演唱显得格外冷清,无论说书人精神如何矍铄、表演如何精道,演唱如何颇具韵味,但对于受现代文化浸染的人群来说只有无意识的随声应和,曲艺失去了传统的“光晕”。在这里,传统遭遇了现代,也遭遇了现代性的审美冲击。此刻笔者在想,曾经萦绕在民俗生态景观中的乡土音声就这样不合时宜了吗?但是,当笔者将目光聚焦在周边的人群时,不难察觉到那些零落在人群中发髻斑白的老人,正静静地聆听着说书人的乡音,似乎被这说书人所散发的神韵引向了昔日的市井街陌,回到了乡湾土舍与田间稻场。于是,笔者不禁思考,以钢镰大鼓等为代表的传统曲艺艺术在现代化社会将以何种方式续存着?她存在的价值是什么?为此,笔者选取了湖北大悟县钢镰大鼓在三次不同文化场景的演出个案,以观曲艺音乐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存续样态。
一、维系乡愁的情感纽带:“钢镰大鼓”与艺术惠民
说到“乡愁”我们不由想起余光中先生的家国情怀,说到“乡愁”我们会联想到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诗意地栖居”。对于新时代的“乡愁”,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即在加强城镇化建设的同时,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1此处的“乡愁”强调的是在深入推进中国城镇化的同时,既要注重自然生态的“乡愁”,又要守护老百姓个体情感与集体记忆的文化“乡愁”,强调的是“空间—时间”与“群落—个体”互为谐同的新型生态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由此,作为为“乡愁”代言的曲艺文化正携手文化惠民战略,再次活跃在新型乡村文化生态建构的时代浪潮之中。文化惠民战略使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了更好保障,完善了惠及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传播到每一个社区、每一个村落,实现了将曲艺还归地方、还归于民,将闲暇、观默、独品的那份心性和生活状态还归于城乡。2
笔者于2019年农历三月初三,在湖北大悟县高铁经济实验区观看了以“艺术惠民”为主题的民俗文化节的相关节目。期间钢镰大鼓艺人张友猛演唱了《唱响新时代》,张师傅把新时代的语汇融入地方语言的音韵美感之中,运用当地老百姓十分熟悉的高腔四平调,唱出了祖国欣欣向荣的盛景,将党和国家推行的惠民好政策唱给当地百姓听,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喝彩。
《唱响新时代》(选段)是D为宫音的A徵六声调式,2/4拍3/4混合型节拍,其曲体结构由起、承、转、合四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落在徵音上,第二乐句落在宫音上,第三乐句落在徵音上,第四乐句落在徵音上。旋律以级进为主,偶尔加入四度、六度的跳进,其骨干音级属于徵音列群体,4每个乐句为散板起,既有南方音乐委婉、细腻的特征,又具北方音乐遒劲、奔放的风格。大悟钢镰大鼓中南北音乐风格的融合,突出了湖北大悟“湖之北、河之南”的地域性特征;唱词为当地“江湖话”1所说的“江洋”2韵作为“韵脚”组织而来,极具地域美感与时代气息。其中,最后一句“新时代扬帆起了航哪啊”中的衬词“啊”一直延续了四板一气呵成,将新时代習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们走向富强的豪迈与自信展现得淋漓尽致。
《唱响新时代》唱词内容与地方音调的高度切合,在愉悦大别山人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新时代政策宣传的社会功能。正如先秦时期孟子所言“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其实早在先秦时期,我国的音乐文化不仅作为老百姓的文娱形式,在深层次上也发挥其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当下钢镰大鼓也兼具这两种属性而存在着。
钢镰大鼓联手“艺术惠民”战略,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向“应用性保护”的转变,为“非遗”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模式。这一模式践行了“非遗”保护在于融入乡村社区发展的初衷。重新走近大别山深处的钢镰大鼓,让新时代的大别山人在现代化的舞台上看到了往日的“说书人”,而此时的他不再是那个挎着麻袋、背着小鼓给农闲的邻居送去祝福的“路岐人”,也不再是昔日集市“瓦舍”“勾栏”中娱乐市民的“伎艺人”,他是新时代的民间艺术家,在歌唱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同时,把新时代“以人为本”的发展愿景用地方性语调沁入老百姓的心田。大悟县钢镰大鼓在助推新型乡镇建设、凝聚群众、增强民众的本土文化认同等方面,发挥着新的社会功能,成为维系建设新型城乡与追忆田园农舍的乡愁纽带,给新时代体验着优越物质生活的广大民众给予了情感的沁润,为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送去了艺术的慰藉。
二、助力乡建的重要推手:“钢镰大鼓”与文化扶贫
2018年,随着国务院扶贫办和文旅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作坊的通知》,以及2019年印发的《关于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作坊建设的通知》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断助力新时代城乡扶贫攻坚的伟大战略。“非遗”作为一种文化资源,一方面为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多元共生的人文资源,另一方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经济动力,并逐渐形成“非遗+扶贫”的战略部署。
“非遗+扶贫”战略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现代化、产业化,实现了政府对贫困地区辐射式的“输血”功能向内生性的“造血”功能转化,为乡村产业结构性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内生资源。大悟县钢镰大鼓在显现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保护的同时,也成为当下文化扶贫的重要推手,在新时代多了一份让大别山人发家致富的祝愿。
2019年农历二月初二,笔者有幸在大悟县宣化镇玄坛村观看了当地农民艺术节演出,期间说书人张友猛师傅演唱了《扶贫工作队进农家》,用慢四平调讲唱党的干部深入寻常百姓家,带领人们奔小康后祥和、热闹、喜庆之景象,将人们摆脱贫困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扶贫工作队进农家》(选段)是E为宫音的B徵五声调式,节拍为2/4、3/4的混合型节拍,其结构由a、b、b1、b2四个乐句组成的四句体,除了第a乐句落在宫音上,乐句b、b1、b2均落在徵音上;旋律音调以级进为主,只有一个六度大跳,词曲搭配多为一字一音或一字多音,突出了南方曲艺“水磨”的美感,而在板式上则是散板起为主要形式,也具有北方音乐粗犷的韵味,其南北音乐风格融合特征鲜明;唱词以八言为主,词格对仗较为工整。此唱段的韵律为“十三道韵”中的“花发”韵,唱词起始部分“树上的喜鹊叫喳喳”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起到了“招揽宾客”之作用,拉近了扶贫工作队与民众的亲切感。最后“落”运用拖腔,使得最后一句的句式结构远远大于前三句,渲染了大别山人全体奔向小康的喜庆氛围,成功地表达出党带领大别山人过上好日子的喜悦之感,将大别山人们坚信明天更美好的殷殷之情抒发得酣畅淋漓。
可见,大悟县曲艺钢镰大鼓在言说大别山民众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也成为展示村落人文景观、助力新型乡村建设的重要推手。非物质文化助力扶贫攻坚具有多种模式化的策略,不只是地方政府组织的演出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扶贫攻坚中主要以“非遗+旅游”“非遗+生产”“非遗+演出”“非遗+互联网”“非遗+品牌”等五种模式为主。1上述模式都致力于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保护的同时,为贫困地区发展增添独特的文化资源,这一方式突破了在理论层谈保护的“象牙塔”,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服务民众,为人们谋福祉。正如许平先生所说:“‘非遗保护不仅只限于理论层面,更重要的是结合今天的非遗活化、扶贫开发以及融合设计三大创新工程,为实现公共资源配置及社会性产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目标提供工作思路。”2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下扶贫攻坚的重要推手的内生性转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设计”化,这“三化”工作,不仅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文化企业的大力推广,而且也要民间艺术家与高校合作交流,充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族性特征与地方美感的规律进行提炼,将其融入现代性的审美之中,为与乡村文化生态相涉的舞台表演、文化旅游、民俗科考注入地方特性,为扶贫攻坚带来持续的内生动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扶贫攻坚效应的成功例子,我们不得不谈到新疆的“哈密模式”。新疆哈密地区成功探索出“激发非遗传承活力,助力文化精准扶贫”的哈密经验,创造了“政府、高校、文化企业的联动机制”3,政府负责宏观调控,文化企业负责推销,并且政府组织并搭建了高校师生与民间艺人进行交流的平台,让高校專家与民间艺人代表一起对大量民间艺人进行培训与考核,使得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在保持地域美感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时尚的元素,成为精美的商品远销海外,成功地为哈密扶贫攻坚提供了强劲的内生资源。
笔者认为,大悟钢镰大鼓在作为该县内生性资源在发挥乡村扶贫作用的同时,应该要加强相关研究者与民间艺人的交流与探讨,对其唱腔音调、语调韵味、演唱伴奏以及曲艺音乐的地方语义功能进行提炼,在保持地域特点的同时,打造成既能走进民众的日常民俗生活,又能融入现代社会,为大悟县乃至大别山区扶贫攻坚提供更具多元叠合性的文化资源。
三、展示乡风的民俗景观:“钢镰大鼓”与家风文明
家庭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在社会总体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千上万的家庭个体,汇集成一个国家的整体风貌。习近平同志新时代家风文明建设育人思想是由数亿个人和成千上万家庭的理想和价值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等共同编制形成的,贯穿中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治理与实践当中,与国家、社会、家庭乃至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轨迹有密切的联系。1
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纳入到文化治理体系之中来,实现了多元治理模式的构建,使治理取之于民、服务于民。湖北大悟县的钢镰大鼓在新时代,以“说书人”的角色在教育人们尊老爱幼、和谐邻里、培养良好家风的重要性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回应,以文艺的样式响应了习总书记新时代家风文明建设的社会治理方式。
笔者于2018年农历三月十八日,在大悟县妇联组织的妇女节文化汇演上,观看了张友猛师傅与张友云师傅共同演唱的《家和万事兴》。其表演形式是两人对唱,张友猛师傅饰孝顺媳妇家的婆婆,张友云师傅饰不孝顺媳妇家的婆婆,采用“代言体”的叙事方式,将孝顺媳妇家的家风与不孝顺媳妇家的家风进行了对比,从而教育人们孝老爱亲,培养新时代家风文明。
《家和万事兴》其内容主要讲述了儿子外出打工,留守老人与留守媳妇的家庭关系,以孝顺的媳妇与不孝顺的媳妇对待留守老人的态度显现了家风文明对个人、社区生活的重要性,唱词诙谐幽默,地方语调音韵婉协,将大别山人的民俗生活、生态景观以及留守老人與留守妇女的心理状态刻画得形象生动,充分显现了不同群体内心情感世界的结构性张力,让人们在熟悉的音声景观中,体会大别山人“带月荷锄归”的田园之乐,使家风文明默化在大别山人们的心中。
张友猛师傅演唱的部分唱词为:“老婆子我叫成桂香,身体扎实又健康。儿子他出外创业当老板,媳妇她留守在家照顾鱼塘。她白日里割草喂鱼来做饭,到夜晚把洗脚的水端到我的身旁。哎哟,我的个老头子平常就来一口,儿媳妇她赶紧地炒几个可口的下酒菜,捧(啊)捧香。(啊)人们夸我们老两口福气好(啊),是啊,这个幸福的生活,好比似那个蜂蜜(啊)拌(啊)冰糖。”将大悟县老百姓淳朴的乡间生活、文明的家风以及留守老人、妇女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牵挂之情娓娓道来,犹如大别山中清凉的山风拂过湖面的丝丝涟漪,涌向大别山人心中。
《家和万事兴》(选段)是以F为宫的C徵七声调式,节拍为2/4、3/4拍混合型节拍,其结构由乐段A与乐段B两个部分构成。乐段A在唱词“鱼塘”处结束,由a、b、b1、a1四个乐句组成;乐段B则是由“她白日里割草喂鱼来做饭”与“到夜晚把洗脚的水端到我的身旁”两个乐句构成。乐段A、B乐段中的乐句既有散板起的单腔式与两腔式,也有板起的单腔式;旋律上既具有南方级进的特征,又偶尔加入五度、六度、七度大跳的北方旋律风格,南北音乐融合的地域特点鲜明。该唱段唱词结构为杂言体,韵脚是以当地“江湖话”所说的“江洋”韵构成。《家和万事兴》以琅琅上口的地方性语调与大别山人生活中的寻常熟事作为素材,叙述了“勤快媳妇”家幸福美满的家风文明,教育民众“家和才能万事兴”。
大悟县钢镰大鼓正是新时代家风文明建设的积极宣传者,成为地方性家风文明建设的宣传载体,它以旧有“说书”的形式,展示了地方民俗生态景观中独特的文娱活动,积极回应着新时代家风文明建设。钢镰大鼓作为当下文化治理的实践样态,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好地融入社区治理,为非物质文化参与社区治理提供了实践经验。
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社会的治理作用,不仅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了现代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国家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与自下而上的治理经验相结合,开创了治理模式的大别山实践。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将地方性的音乐文化纳入社会治理体系之中,在发挥地方性音乐文化审美智性的同时,充分尊重地方民众的生活意愿,使治理体系深入到民众情感世界之中,践行了新时代“以人为本”的治理体系。音乐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治理中正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正如相关学者所言:“当人的内心生活成为治理关注的目标之一,艺术和文化就登堂入室出现在治理的结构策略中。”1此时湖北大悟县“钢镰大鼓”作为地方民众乡土生活所不可或缺的民俗音乐文化,将其纳入到新时代家风文明建设的社会治理实践中,正是新时代治理模式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实践成效之一。
笔者认为,湖北大悟县钢镰大鼓作为宣传文明家风的“轻骑兵”穿行于大别山区乡村的舞台,具有十分便利的流通性。大别山百姓依山而居,依水而生,以地方政府组织的演出形式,难以辐射到每一个村落,若能鼓励鼓书艺人便捷游走于各村落之间进行演出,每年给予鼓书艺人一定的物质保障,对鼓书艺人演出的惠及情况定期进行实地调研,或许更能发挥“非遗”的社会治理效能,拉近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在物资消耗上也相对经济。
四、结语
两片钢镰,一架花鼓,一人一口,演就千军万马,说尽万古风流。在往昔峥嵘岁月中,湖北大悟县“说书人”演绎的神话传说、公案传奇、武侠言情成为大别山人闲暇的精神慰问品,代表着大别山人独特的地方心性与审美言说。20世纪30年代,鼓书艺人投身革命,以鼓书表演作为掩护,穿梭在大别山南北,联络各方力量,为和平年代的到来舍身忘我,弘扬了说书人的风骨。新时代的“说书人”肩负了新的使命,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携手“艺术惠民”“文化扶贫”“乡村治理”等文化战略,在礼赞当下幸福生活的同时,为大别山更美好的明天敲出铮铮鼓声,平添一份大别山人幸福生活的当下愿景。
时下,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钢镰大鼓原有的传播方式日益被边缘化,而此时的新媒体传播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钢镰大鼓若能借助新媒体传播形式,将大别山人心中的那份充满乡俗趣味儿的独特乡音注入到现代化的传播媒介上,不仅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践行“艺术惠民”“文化扶贫”“乡村治理”等策略,而且也能成为远在他乡的大别山人找寻乡愁的寄托,成为维系游子与家乡的锦带。笔者相信,借助新媒体的传播方式,钢镰大鼓将会以一种视听结合的新方式向现代都市人展现一幅独特的民俗景观,增加当代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使其成为现代化都市人们感知农屋小舍的音韵声景。借助新媒体传播平台的“说书人”将手心里紧握的一抹传统余韵,播散在当下新式的“沃土”之中,让曲艺的根脉不断深扎、生长,成为情系过往与憧憬未来的一缕深情音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