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兆羽 谷小川 唐仁宇
摘 要:在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重要的课程。课堂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重要作用。艺术类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与思政教学有着密切关系,如果二者能够有效地结合,必将提高思政教学质量,更可以提升辅导员工作质量,进而让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获得大幅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相辅相成。本文将着重对辅导员工作与思想政治教学结合的策略展开探究,希望以此提升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让辅导员工作可以真正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思政课;教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6-0098-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普及,高校的招生规模在逐渐扩大。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整体教学的重点工作,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落实国家建设教育强国战略,为社会培养优质人才,必须深化教育全面改革,必须让高校辅导员工作与思政教学完美融合,结合不同的教学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学的质量。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与思政课教学现状
(一)大学辅导员的思政素养有待提升
在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中,高校辅导员对于思政课程的理解程度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1]。如果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水平没有达到基本要求,对于学生的教学就不会很顺利,学生学习效果也永远不能够达到预期目标。所以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意志方面的提升,需要思想政治水平过关的辅导员作为引导者,才能够达到更好效果。
(二)大学辅导员团队思政质量专业化不高
大部分大学辅导员在大学期间就读的专业并不是思政专业[2]。因此,其在教学思政内容时,难免会存在理论薄弱的环节。这种情况会影响高校辅导员工作与思政课程结合的效果,所以需要艺术类高校强化对辅导员专业技能的培训,让其更好地掌握思政教育技能,提高育人质量,让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升华。
(三)大学思政课程存在“水课”的成分
现阶段,我国高校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学效率低的问题[3]。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低效率,体现在高校辅导员对思想政治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形式不够先进,使教学反响平平,呈现出“水课”的趋势。所以,高校辅导员应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让思政课程成为技术含量高、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金课”。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与思政课教学的影响因素
(一)思政课程的教学形式
在现实生活之中,一个活动的形式会决定着人们参与的质量[4]。高校辅导员工作与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如果想达到更好的结合效果,必须创新教学形式,才可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政课程基本内容,并且支持高校辅导员工作。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大都多才多艺,传统的教学形式必然不能够完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通过思政教学形式的创新,可以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质量。
(二)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
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会影响其学习质量。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让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的课程。如果学生整体学习状况不佳,会影响思想政治教学的效果,更会影响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质量。所以,高校辅导员工作与思想政治教学相结合,辅导员必须充分了解学生整体的学习状况,才可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增强思想政治教学效果。不仅如此,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作[5]。如果学生仅仅关注自身的艺术专业而不注重其他课程的学习,难免会出现课程学习情况差异性较大的现象。所以学生整体的学习情况,是影响高校思政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思政课程的实践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课不能够与实际生活相接轨,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高校辅导教师必须了解这一现状,才可能更好地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加强思政课程实践,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高校辅导员重视程度
高校辅导员对于思政课程的重视程度影响着学生对于思政课程的看法。如果高校辅导员对于思政课程的重视程度比较高,就会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如果高校辅导员对于思政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积极性也不会很高,学习效果也不会很好。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与思政课教学结合的策略
(一)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共同成长
高校辅导员工作至关重要,其与学生在学校的发展密切相关。如果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不佳,会影响大学生在学校的整体学习效果,以及在社会中的个人认知情况。同时,高校辅导员如果可以与学生共同进步,在思政教学过程中共同成长,未来必将有更大的价值。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共同成长,不应该只在表面层面上一起學习,更应该在实质内容方面共同提升。比如,在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高校辅导员可以与思政教师以及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关于思政的基本内容以及其在现实中的作用。教师与学生产生共鸣,借助这个共鸣,能够让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顺利,拉近彼此的感情。不但如此,通过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密切交流,更可以让学生对于思政课程本身充满兴趣,让自己的生活与思政课程产生紧密联系。
(二)辅导员积极做好思政的备课
高校辅导员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首先,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由专业的教师进行授课,也可以由高校辅导教师进行授课。高校辅导员之所以能够在思政课程之中教授学生相关的知识点,是因为高校辅导员大都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否则便无法胜任辅导员的角色,更无法对学生在学校的日常生活做到有效的协调和管理。合理的教学备课,能够提升高校辅导员的教学质量,更可以让思想政治教学课堂更加活跃,让大学生的学习气氛和学习兴趣都达到一个良好状态,以此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的教学效果。这一点不但体现在正式教学之中,更体现在课后教师的业余时间,由此可以看出备课与思想政治教学的关联性。制定任何的教学策略,都是为了提升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课程之中的钻研程度,提升课程的教学含金量,让课程成为“金课”,让教师能够被学生喜爱。以此,既可以拉近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更可以让学生通过艺术高校辅导员的讲解,增加对思政教育的理解,让自身的思想品质得到升华,从而在未来从事艺术职业生涯的过程中,能够保持正直的品格,为社会创造价值。
(三)辅导员要建立有效思政沟通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仅停留在课堂上,在课下,教师如果不能够与学生建立有效的沟通关系,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深入,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的理解也不会非常深远。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辅导员必须建立有效的思想政治沟通路径,让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想要与教师讨论思政内容时,从而让自己的理解更加正确,更加符合社会的发展潮流。这一点对于现今社会而言至关重要。如果一个反馈的渠道不能够被有效地建立起来,那么无法达到课程实际的应用效果和应用价值。比如,高效辅导教师可以与每个班级的班长进行沟通交流,通过班长了解到一个班级内部学生整体的学习情况,以及存在顾虑的地方,进而在其他课程或者其他教师授课的过程之中,着重体现出这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对于这方面的理解更加深入,以此修正自身的思想政治学习领悟。不但如此,高校辅导员更可以深入学生群体之中,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有效交流。这种方式有助于高校辅导员建立思想政治沟通路径与沟通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四)高校建立有效组织保障制度
高校建立稳定的组织制度,是保证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课程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也是很重要的保障,更是让大学生在校内生活更丰富、更充实的重要基础。在这个方面,高校可以定时组织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评比,通过对每个时期、每个阶段、每个专业辅导员、教师的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成果的评比,能够让学校的所有学生以及教师都充分了解到高校辅导员过去的工作状况。高校辅导员可通过与其他同事之间的比赛和竞争,促进自己更好地工作,提升自身的工作质量。这对于大学生在学校内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高校制定明确的组织制度,还可以采取思想政治日常问答的形式,不但能够将期中和期末的教学结果集中体现,更可以通过这种日常问答了解到学生学习的不足之处,从而使辅导员引导和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弥补这些不足。这一点对于学生的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的教学,以及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顺利进行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制定完善思政评价考核制度
高校应制定明确的评价制度,这个制度既要针对学生,也要针对高校辅导员。首先对于学生而言,进行日常的考核和评价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检验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以及发现学习的不足之处,进而在其他学习中,更好地让教师调整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渗透在主要的教学形式之中,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进而弥补自身的思想政治学习漏洞,发展越来越好。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自身的工作质量如果不通过实时评价和检测,无法让人们信服。如果高校辅导员不能够做到自我总结和评价,甚至不能够理解学校这种评价检测制度,那么应该对其思想进行明确约束。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高校辅导员的行为举止和思想观念都达到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基本标准。满足这个条件之后,再让其进行学生的日常工作,以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将会达到更好的效果。至少家长以及学生能够对高校辅导员突出的质量放心,对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水平放心,以此才能够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
(六)妥善运用思政激励教学模式
人类是需要激励的,对于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6]。督导组与思政教师可以形式育人合力,对思政课上参与课程实践活动,或者按思政课程要求制作优良微视频作品的学生,进行综合表扬。受表扬等荣誉情况和整体的评分情况,可以作为奖学金评选过程中的一个加分项。不但如此,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线上和线下结合的作业形式,让学生制作“革命文化”主题的微视频。通过对微视频内容的了解,以及沉浸式思政教学体验,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思政課程的学习。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今社会艺术类高校辅导员工作与思政教学之中,仍然存在着辅导员思想政治素养不扎实、教学水平不高、传统思政课程教学方式不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辅导员必须了解思政课程整体教学形式、学生整体的学习情况、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意义以及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重点,这些都会对思政课程教学产生影响。只有了解现状才能更好地让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共同成长,让辅导员积极做好思政的备课工作,同时与学生建立有效的沟通、建立有效组织保障制度、制定完善的思政评价考核制度、妥善运用思政激励教学模式,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和思政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建伟. “大思政”视域下的高校辅导员角色探析[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05):51-57.
[2] 金惠怡. 论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学生思政工作路径的拓展[J]. 科技资讯,2018,16(23):245-246+248.
[3] 赵丹.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学生思政工作创新路径探究[J]. 高教学刊,2019(07):25-27.
[4] 刘京. 探讨新媒体视阈下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智库时代,2019(36):42-43.
[5] 苗慧. 高校辅导员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决策探索(下),2019(12):45-46.
[6] 陈赛金. 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转向[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37(03):80-87.
(荐稿人:刘建斌,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