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红霞
(贵阳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5)
2005 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了重大调整,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作为各个高校本科生必修的公共政治理论课,并于2006 年秋季开始在全国高校正式启动。该课程的开设,必须考虑到与中学阶段已经学过的《历史》课程的衔接问题。
课程性质方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充分地认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课程安排方面,全书整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分三章讲授,主要涉及从1840年—1919年八十年的政治及历史;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分四章讲授,主要覆盖从1919 年—1949年三十年的政治及历史;最后一部分是新中国成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分三章讲授,主要涉及从1949 年一直延伸至今。在讲授的过程中笔者把近现代史分为互相衔接的三大阶段,采取章节讲授和专题相结合的方法。
在课程性质方面,普通高中课程历史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高中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
在内容安排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课程教科书包括《历史1》《历史2》和《历史3》,其中,《历史1》主要讲授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历史2》主要涉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历史3》涉及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包括25 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从内容上看,高中历史必修教材基本上涵盖了《纲要》的大部分内容,两门课教材内容交汇点如下:
表1
表2
表3
从上面的对比可以看出,两门课的内容交汇点非常多,所以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堂上就不能重复完全重复,这样会造成炒冷饭,学生不愿意听的结果。所以要在对比中探索这两门课程在怎样有效衔接,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怎样衔接才能避免机械的炒冷饭和重复,这是对《纲要》教师的一个极大挑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以教师要将讲授历史和讲授政治课两者结合起来,提高这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性,而不能简单停留在历史的层面,更多的是要在讲解历史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比如在讲授第四章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节时,不但要在基本史实上进行讲解,更要给学生补充一些课本以外的基础知识,在讲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的时候,书上表述为“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它所接受的,是没有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是在斗争中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的科学社会主义”。在这一点的讲授中就要给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补充,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过程、社会民主主义和修正主义的产生和破产等相关知识进行补充,这样才能让学生更能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和科学社会主义。
进入大学,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文献原著的研读,这样才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文献季度能力,才能深入理解课本知识。对于和中学阶段内容设置基本相同的章节,不能简单地重复讲解,而要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将历史线索理清,并将一些历史的细节呈现给学生。同时也要带着学生进行原著的解读。比如在讲解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这一章节时,所涉及的到原著在讲解过程中一定要给学生讲深入,并要求学生进行相关原著的研读。在讲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时候,要带领学生对毛泽东的四篇文章进行研读,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也能更好地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上把握毛泽东思想产生的背景和意义,也能让学生更加能理解中国革命新道路到底“新”在哪里。2021 年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对改课程的教材进行了修订,2018 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增加了大量的图片,同时学生可以扫二维码了解相关历史知识和原著的解读,可见教材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文献解读能力。
在《纲要》教材的第六章,在讲授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过程中,主要要给学生讲清楚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但是在讲授这一重点时,必须要让学生去研读《共产党人的发刊词》、《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等文献,这样在讲授的过程中才能将新民主主义理论讲透彻。如果仅限于课本的讲授,那学生只能在浅层次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论。
就“思”来说,在大学阶段,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更要注重学生对基本史实后面的思考。在中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主要侧重于对基本的历史知识的掌握与识记,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历史框架,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进入大学阶段以后,基于《纲要》课程的性质,我们更加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解决“为什么”问题。而在大学阶段,出了《纲要》这门课程之外,还有其他四门课程,所以要积极引导学生讲这四门课程结合起来,从多个层面了解历史进行思考。同时在其他专业课程中积极融入思政课的因素,将思政课和学生专业课结合起来,启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新的方面,主要是要结合实际,要求但学生在《中国近现代史》学习以后,教师要启发学生将课程与当今时事政治、社会热点话题结合起来,学会思考和分析。在讲授第四章第二节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的时候,在讲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时候,就要将当下的党史教育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深入学习党史的过程中更加能体会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更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段感受共产党人的无私奉献和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在中学阶段,由于升学压力,学生往往需要大量地进行机械记忆,以达到掌握基本史实的效果。但是在大学的课堂,在学生具备了基本的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要不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思路,将已经学过的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延伸。所以需要不断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进教学效果。在实践课程中,大学课堂更需要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所以就要将实践课程落到实处。在学生的实践教学中要讲课堂教学和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结合起来。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来说,这门课程要结合学生的兴起,积极开发各种资源,指导学生进行小论文的写作,原著的解读,在这些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加深对这门课程的理解。
大学的课堂和中学的课堂有很大的区别,对于大学生来说,在进入大学之后,有了更多自主的时间进行学习。但是由于近年来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学生对于大学课堂的要求更高。对于思政课来说更是这样,如果还停留在单一的讲授课上,那么是很难吸引大学生抬头听思政课的。在中学阶段很多内容都有所涉及之后,大学的思政课堂更加难以吸引学生。这对思政课教师来说是一个很难的挑战,所以必须更加深入细致地分析高中课程与大学课程之间在内容、教法等方面的差异,才能做好这两个阶段课程的有效衔接,才能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正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