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文献外译目的研究系统的构建

2021-11-07 09:54陈双双
中州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译作译者文献

陈双双

(中国民航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300)

一、引言

“目的”是指“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1]人类任何有意义的行为都有其目的,而翻译行为是一种有意义的行为,因此翻译本质上是一种目的性的活动。译者翻译出译作之后,总是希望它被阅读,中国政治文献外译行为有着特定的目的:或是为经济服务,或是为文化服务,或是为政治服务。翻译目的是翻译行为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它对翻译行为的方方面面都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翻译的选材、译者的立场、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的确定、译作的传播与接受等。“考察中西翻译史,我们可以看到,翻译往往是为一定的目的服务的,与某种政治的、宗教的、经济的或社会的需要紧密相连。”[2]中国政治文献外译目的,犹如整个外译行为的“指挥棒”,其重要性不可不察。

中国政治文献外译目的系统,可以分为外译的文本目的子系统和外译的非文本目的子系统。非文本目的子系统又包含政治目的、交流目的、认知目的、研究目的,下文将详细论述。曹明伦认为翻译的目的分为文本目的和非文本目的:“文本目的是指译者的文本目的(让不懂原文的读者通过其译文指导、了解、甚至欣赏原文的思想内容及其文体风格),而译者是具体翻译过程中的施事者;非文本目的是发起人(涉及委托人、赞助人等)的目的。”[3]128当然在文学翻译领域,很多时候译者就是发起人,而在中国政治文献外译活动中,两者是完全分离开来的、两个不同的群体,中国政治文献发起人代表着国家,是党或政府及其下属的组织或部分,而中国政治文献译者则主要是受雇于发起人,隶属于政府翻译机构的专业翻译人员。文本目的,主要是针对译者的具体翻译活动而言的,为了让目标语读者尽可能看到犹如“原作”一样的译作,译者“必须追求目标语文本与源语文本之间的意义之相当、语义之相近、文体之相仿、风格之相称”[4]。但本文认为,中国政治文献外译的文本目的,最终是要为其非文本目的而服务的,因此,本文所言的中国政治文献外译目的,主要是指非文本目的,是发起人的目的,一种代表着“国家意志”的目的。中国政治文献译者在翻译的时候,有必要了解发起人的外译目的,并且应当与之趋同,竭力保持一致,在这个前提下,译者可以适当地兼顾目标受众的阅读目的。总而言之,中国政治文献外译活动应当围绕外译目的展开。首先要弄清楚中国政治文献外译目的,可以通过阅读已有中国政治文献的内容,其中会涉及一些中国的对外政策,实际上也暗含着中国政治文献外译的目的。其次,可以对中国政治文献译者进行访谈,他们会直接收到或间接地了解到发起人的外译目的,例如发起人在翻译纲要中明示,或者译者通过其他方式推测发起人的大致目的。

二、中国政治文献外译目的的四大内涵

中国政治文献外译的目的,即主要指中国政治文献外译发起人所希望达到的非文本目的,包含以下四个方面,它们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中国政治文献外译活动的重要意义。

(一)政治目的

中国政治文献外译,代表着国家意志,传递的内容包含中国的大政方针等,也代表着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国政治文献外译的根本目的,是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与稳定的国际政治环境,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促进中国的发展,这实际上综合了中国的政治利益、社会与文化利益以及经济利益。中国政治文献外译可以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中国的国家软实力等,这些都是外译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全球观的政党,将全人类的福祉也纳入自己的决策视野,并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治文献外译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涉及各个国家各种语言。此外,由于它是中国共产党推动之下的一项伟大倡议,更是需要各国政府在政治层面展开合作,相关决策或决议需要以政治文献作为载体去传播乃至落实执行。

(二)交流目的

它主要是指政治和文化层面的交流以及相关的合作。国际受众对中国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依然缺乏了解。“在政治体制方面,2013年近50%海外受众整体上对中国政治缺乏了解,尤其是中国特有的政治理念与主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政治的认知存在较大分歧。2014年海外受众对中国执政党的印象是权力集中、有超强的组织动员能力、组织严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中国道路和模式的理解仍有所不同。”[5]由原语国家主动开展的中国政治文献外译活动,体现出原语国家与世界积极沟通的意愿,有助于打破西方主流话语的霸权地位,争取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朋友圈”,达到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沟通交流的目的。一方面有利于中国积极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纠正国际社会(尤其是国际的部分主流媒体)对中国的误解或偏见,减少误读,增进中国与国际社会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让国际受众了解客观、真实的中国,而不是某些国际主流媒体戴着有色眼镜透视所看到的中国;另一方面有利于塑造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良好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翻译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在译入语文化环境中塑造原作所处社会的国家形象或文化形象。”[6]中国政治文献外译传递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华民族的政治理念,展现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塑造的是正面而积极的国家形象,有助于中国获得更多国际人士的认可。

(三)认知目的

中国政治文献外译,旨在让国际受众了解和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文化、政治理念等。中国已经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与社会发展速度快,在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发展缓慢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发展模式可以说一枝独秀,因此国际社会渴望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理论、发展制度等。中国国家经济与社会的腾飞,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精心治理,而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理念主要蕴含在中国政治文献之中,因此中国政治文献外译,能够便捷地让国际受众了解中国国家治理的理念。“中国重大会议决议决定文件、中国领导人的对内和对外讲话就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新理念、发展新目标、改革新举措的窗口,成为国外政要、媒体、智库研究中国执政理念的一手资料。”[7]

(四)研究目的

中国政治文献外译还具有相应的研究目的,具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中国政治文献译作可以供国际受众(例如国外的政治家、政府官员、学者等)参考和研究,成为他们的研究对象,让他们借助译作来了解中国的政治理念。另一方面,中国政治文献译作(当然还可以涉及原作等其他因素)可以成为翻译研究者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从而深化对翻译研究的认识,推动翻译研究的发展。

三、中国政治文献外译目的对外译的影响

中国政治文献译者应当首先考虑发起人的目的,因为发起人在整个外译活动中处于核心的、主导的位置。正如Nord所言:“发起人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需要翻译。发起人对译作的接受或其他接受该译作的人,都取决于这个目的。恰恰是这个目的,决定了翻译需要满足的要求。”[8]中国政治文献外译发起人的目的,是整个外译活动中的一根“指挥棒”,它几乎可以影响到外译行为的各个方面。

因此,中国政治文献外译目的对于外译活动的影响研究,至少包含以下方面的具体研究内容:(1)外译目的对于外译主体的影响,例如对于中国政治文献译者立场的影响;中国政治文献译者对于外译目的有着怎样的认识,赞同、中立、反对等;中国政治文献译者是如何知道外译的目的,是通过发起人的口头告知、还是翻译纲要、还是译者的推测。(2)外译目的对于外译客体的影响,尤其是对外译客体的创作和对中国政治文献外译选材的影响。(3)中国政治文献外译的目的对翻译过程的影响,例如对于具体的外译策略和外译方法的影响。“‘要怎么译’是一开始就被明确规定的,翻译要遵循的原则在很大程度上与翻译所意欲达到的目的紧密相连。实际上,确定正确的翻译目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采取何种相应的翻译手段或方法的一个前提。”[9]外译策略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中国政治文献外译目的的影响。对于原文内容(或信息)的最大忠实,是中国政治文献译者首先要考虑的一点。(4)外译目的对于结果的影响,例如对于中国政治文献译作最终面貌的影响,涉及定稿、排版和印刷、出版与发行等。(5)外译目的对于中国政治文献译作的传播与接受的影响,其中涉及对于受众和效果的影响。

中国政治文献外译目的之相关的研究方法包括:(1)由于外译目的对于中国政治文献翻译行为的所有影响,都最终反映到中国政治文献译作之中,因此通过考察译作,可以反向地来揭示外译目的所产生的具体影响有哪些,这需要借助于文本细读法、文本比较法(尤其是指译作与原作的比较)。(2)译者访谈法。(3)副文本途径的研究方法。

下面仅举一个译者访谈的个案来说明外译目的对于具体外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影响。在谈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的情况时,黄友义指出“译文要特别注意归化。……我们翻译的第一个目的是要让别人看得明白”[10]。可见在让目标语读者易懂的这个目的之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者更倾向于采用归化策略。此外,译者所秉持的这种翻译目的,也影响到了具体章节标题的翻译,其中每一部分的大标题,都进行了简化处理,比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被译为“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被译为“The Chinese Dream”,“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被译为“National Defense”等[11-12]。研究者如果仅仅从语言转换层面进行考量或评估这些译法,或许只能得出翻译“不充分”的结论,但是通过译者访谈法,可以知晓其翻译目的所带来的影响,从而明确这些译法有其合理性。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外译目的可以影响到具体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选择,但是它并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外译活动的多种因素经常交织在一起,互相作用与影响,比如目标语受众的需求等,既可以影响外译目的,也可以影响到具体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因而研究者在谈及外译目的对外译实践的影响之时,可能还会涉及其他因素所带来的影响,这有助于更加系统深入地揭示复杂的外译活动。

四、中国政治文献外译目的实现的制约因素

曹明伦指出辨别翻译的文本目的和其他目的可以依据目的的实现途径:“因为发起人的目的(无论是政治目的、文化目的、经济目的或其他个人目的)都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去实现。……而实现文本目的的途径却只有一条:把一套语言符号或非语言符号所负载的信息用另一套语言符号或非语言符号表达出来。”[3]128-129本文所言的中国政治文献外译目的,是发起人的目的,是一种非文本目的,那也就意味着“对外翻译”只是其中的一条途径,还存在其他多种途径来达到中国政治文献外译目的。比如重视发挥海外华人和来华留学生的作用,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让他们以目标语受众能够读懂的语言、易懂的表达方式来介绍中国政治文献的内容、中国政治制度和体制等;也可邀请一批国外专家(尤其是政治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领域的专家)到中国来深入交流,学习中国的政治文献以及中国的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然后鼓励他们归国之后,直接用他们的母语来创作,介绍中国的治国理念、大政方针等;还可以是中国的著名学者,直接以英文撰写,以易懂的方式介绍中国的政治理念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尽管学者没有依据某一个原作进行翻译,而是依据自己所搜集的诸多材料和加上自己的理解或阐释,进行直接英文撰写,但是很多中国政治概念或术语,依然是要用外语来表达,那么“翻译”也是其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重要成分,因此研究这些直接用外文撰写的著作,与某些相关的中国政治文献译作进行对比研究,也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尤其是重要的中国政治术语或政治概念。只是这种直接用目标语来撰写,介绍中国政治理念、政治制度等的著作,不属于“翻译”的范畴。我们还可以借助音频、视频等多模态的方式,以非语言符号直接向受众传递中国的政治理念等,这中间可以不涉及翻译、或者说涉及少量的语言翻译。可见这种“对外翻译”之外的途径还有很多。陈明明认为:“理想状态下,最好避免直接翻译概念性的文件。要吃透原文的精神,用英文思维、写作,用英语直接与受众沟通。”[13]但这是理想的状态,实施起来有很大难度,国内外都缺乏这类的人才,那么中国政治文献外译,目前还是“对外宣介中国政治体制、理念、制度、方针等”一条不可或缺的、不可替代的、至关重要的途径。

中国政治文献外译目的实现途径及其制约因素研究,包含的相关具体内容涉及:(1)中国政治文献外译目的实现的途径、方式、方法等,尤其是聚焦在“对外翻译”这条途径上,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外译目的。(2)中国政治文献外译的各个主体,在实现外译目的的过程中,各自发挥怎样的作用。(3)中国政治文献译者是产出译作的一个关键主体,那么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考虑外译目的以及如何最佳实现外译目的。(4)中国政治文献外译目的之实现,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或影响。可以划分出翻译之内的因素和翻译之外的因素,翻译之外的因素非常广泛,比如目标语读者、目标语社会、文化、历史因素等,这些都是中国政治文献译者乃至发起人等外译主体所无法掌控的因素,是一种类似于客观的存在,因而属于翻译之外的因素。作为翻译研究者需要适量考察翻译外因素,但是本文认为重点可以放在翻译内的因素研究,例如外译主体的因素(译者的翻译能力、发起人的支持力度和外译意图、原作者的创作等)、外译客体的选材(在符合外译选材标准的前提之下,要兼顾目标语受众和社会的需求。比如针对发展中国家来翻译中国的一些“扶贫”方面的政治文献,针对发达国家来翻译聚焦中国当前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方面的政治文献等)、外译过程的因素(在忠实于原作、准确达意、坚持原作者立场的前提之下,兼顾目标语的表达规范等),翻译之内的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外译目的的实现。之所以重视对翻译之内因素的研究,是因为这些因素是外译主体可以控制的变量,可以积极改善和提升。(5)中国政治文献外译目的是否实现的衡量标准或评价机制。(6)中国政治文献外译之目的与中国政治文献外译效果之间的关系。外译目的与外译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犹如硬币的两面,如果能够很好地实现目的,那么也就意味着效果非常好;反过来,如果效果好,那么也就自然意味着目的实现了,甚至超越预期的目的。外译效果以及译作在目标语国家的社会作用是通过受众来评判、衡量和实现的,而受众对外译作品的评判,主要是依据译作是否达到或满足了受众的某些具体目的。

相关的研究视角包括:(1)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Reiss & Vermeer借鉴行为理论的概念,将其引入翻译研究之中,指出“翻译目的”是决定翻译过程的主要因素[14]。目的论主张,译本的预期目的决定翻译的方法和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三个总体原则,即目的原则(skopos rule)、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因此,目的论的理论视角,对于中国政治文献外译目的实现途径及其制约因素的研究具有较强的适用性。(2)认知视角的译者研究。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或译者访谈的形式,了解中国政治文献译者对于外译目的的认知以及所采用的具体措施。(3)鉴于目的与效果之间的密切关系,中国政治文献外译目的还涉及目标语国家的诸多因素,很多都是翻译的外部因素,那么就还可以采用文化研究视角,通过考察目标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因素等,分析它们对中国政治文献外译目的实现的潜在影响或制约。(4)传播学视角的外译目的实现路径与制约因素研究。翻译学与传播学存在很大的相似性,甚至有学者提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活动,其本质是传播,是传播学中一个有特殊性质的领域。”[15]当然,目前翻译研究者们普遍认为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成为事实,因此不宜将它再归类到传播学之下。还有学者提出了翻译学与传播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的学科“翻译传播学”。因此,可以看出传播学与翻译学关系密切,传播学之下的很多研究方法、工具等,可以迁移到翻译学之中,对外翻译的目的,既是发起人的目的,也是指经由译作这个载体而希望达到的传播目的,因而传播学的视角也有助于揭示目的实现途径及相关制约因素。(5)多元系统理论致力于研究那些影响和制约翻译过程的外部社会文化因素,因而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综上所述,本文所构建的中国政治文献外译目的研究系统,其框架图如图1。

图1 中国政治文献外译目的研究系统

五、结语

在中国政治文献外译活动中,外译目的占据重要地位,它对外译活动的其他各个环节都有着影响;反过来,外译各个环节也对于外译目的的实现有着一定的影响或制约。因此,有必要开展中国政治文献外译目的研究。本文梳理中国政治文献外译目的研究系统的内容,希望能够对该分支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猜你喜欢
译作译者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what用法大搜索
关于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创新问题的思考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英文摘要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