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方圆
(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 景德镇333403)
服饰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承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依然保留着很多传统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在我国民族艺术中有多方面的展现,比如黑龙江的满族,吉林东部的朝鲜族、回族,辽宁的蒙古族、锡伯族等,除汉族以外,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居多。这些小民族在生活习惯、历史情怀等诸多方面也有所不同[1]。本文将以北方服饰文化中东北与内蒙古为例,对其服装发展进行分析。
服装是见证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产物之一。人类进化发展史上,服装既是有遮羞蔽体的实用功能,又是具有能体现当时时代的经济发展的产物[2]。从远古时期的类人猿的裸体直接取用来自自然界的树叶、芭蕉叶等围编的简单裙式遮体物,到使用植物的茎叶与动物的外皮经过简单的手工加工制作的兽皮草叶与纤维织物,再到开始使用高级的人工制造的棉麻绸缎的服装,这是重要的文明进步,同时更加直观地体现了早期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随着历代文明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服饰更是有了多姿多彩的变化。
服饰,意为“服”与“饰”的结合。即在基本的材料构成上加上特色的图案装饰或饰品。
早期的服装是简单的纯色粗麻布料,随着时间迁移,在各朝各代的经济文化发展影响下开始出现更加精致的装饰,人们对服装的品位理解日益提高,从单纯的实用性功能开始向审美方向考虑发展,对服饰的功能意识日趋完善。
我国自古至今的服装文化因其所属朝代、民族的不同,服装的设计也传达了当时社会的各种背景讯息。从远古时期到现代,服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我们以历经的部分朝代为例进行分析。
秦汉时期,国家资源与军力雄厚,对外交流密切。因在此之前的春秋时期服饰上便已有了明显的等级划分,到了秦朝时期便沿用之,普通百姓与贵族的服饰从颜色上便有了尊卑之分,设计上更加地突出了功利主义与封建礼法。男子服饰以袍装为尊贵,服装风格总体上古朴雄厚。服饰色彩上以黑色、红色为主色,图样上也选择图文结合的方式,多绣有山云鸟兽与植物花样,甚至掺与阴阳五行思想于其中,渲染秦统一天下的目标。在季节的变化下,服饰也会有不同的色彩变化。秦朝服饰为后来的服饰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朝是历史上政治经济外交最为开放的朝代,也是着装上最为开放的一个朝代,其女装的最大特点是袒胸、长裙、紧身、短袖,受外来风格影响,服饰风格上整体表现出丰满、华丽、博大、清新的特点。在其色彩搭配上喜用对比色系,也善用红色和清新的白绿色,而黄色则只有皇室可以穿着,给人以富丽堂皇、雍容华贵的感受。
宋朝的服饰风格便趋于收敛,显得质朴、清秀、典雅。女服中的褙子较自由,没有唐朝那般开放,也没有秦朝那般保守,外形俊秀。服饰的通体颜色一改富丽华贵的特色,善用明度偏高的蓝绿色与淡黄色,色调单一,给人以朴实素雅的感受。
明朝服饰设计上则融合了周汉、唐宋的上下装特点,恢复了汉族服饰传统,并制定了一套新的服装制度,平民多着白色布衣、商铺商户多着黑色布衣。而这一时期的官服最具特色,出现补服,即在胸前刺绣飞禽猛兽,还可用来区分官阶品衔,配色上喜用青色与浅淡的颜色,服装风格上开始注重精巧的装饰,给人以清新纤巧的感受。
“饰”,即为“饰品”与“装饰”。除服装的布料与颜色可以区分阶级之外,佩戴的饰品与服装上的装饰也可以区分等级。从远古时期萌芽,人类有了最初始的审美概念,他们用石头、木头、蚌贝、花朵、兽骨等来装饰自己,因工艺有限,总体造型简朴,到后来的玉石、琉璃、玛瑙、金、银、皮具等经过手工艺制作成更加高级的象征身份的饰品。
随着朝代的变化,女子的头饰也逐步发展变化,有笄、簪、钗、华胜、步摇、细花、扁方、凤冠。男子的配饰比较单一,地位高点的则会在腰间佩戴一些象征身份的,抑或是有特殊意义的饰品,例如玉佩、扳指、蹀躞等。服装上的图饰也有所不同。
隋唐时期,不仅服装上大胆开放,因其经济繁荣,女性的饰品也更加夸张,花钗花头愈发大和饱满,花鸟花卉形式多样,多以花卉为主。服装纹样上有连珠纹、缠枝纹、宝相花纹,还有在外来文化影响下创作的“新波斯纹”等。宋代的饰品善用玉器,因这个时期的服饰也更显典雅,配饰与装饰上更具人文气息,服装上的装饰图案既有对隋唐时期的延续,又突破了唐朝的呆板,在其朝代风格影响下,花纹更具写实效果,生动优美。
明朝的饰品的镶嵌技术虽不完善,但采用花丝、炸珠、镂空、拖嵌宝石的形式居多,便更加精细,还融入了佛教与道教的理念。服装上装饰纹样注重吉利意义,将祝福之意赋予图案,其中以云纹最为突出,有连云、朵灵芝云、八宝云等,用水波纹做底边装饰,包含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内涵。
清代的饰品的民族风格明显,在设计上愈显张扬。因当朝皇帝的喜好,普天之下佩玉之风盛行,略有身份的贵族更可谓是珠玉缠身。服装为长衫马褂式,其装饰纹样以动植物为主,这与当时的统治阶级构成多为满族及其生活环境的影响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拜与敬仰。而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朝代,清朝的“服饰”也是最为精美的。
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下,自古至今的服装面料、服装纹饰、色彩搭配、饰品的原材料、工艺技法一直在迭代换新,有的在沿袭的基础上更加绚丽多彩,有的则舍繁从简,无论何种风格都是当时经济社会文明发展的体现。
我国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更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我们有56 个不同的民族,除汉族外的其他少数民族在自己民族的生活方式、民情风俗文化影响下,加上南北地理环境和气候的不同,多数形成自己民族的特色服饰。与南方相比,北方因自然气候与独特的生产生活活动,其服饰在材料、图案构成、色彩搭配上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承载着民族的物质精神和民俗文化。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具有典型特色的游牧民族。其地处我国的北部,生活在塞北草原的蒙古族人民的房屋以蒙古包的形式矗立在草原上,以放牧牛羊马为主要生产生活活动,因地广人稀且以平原为主而导致风大,不同于南方山峰叠嶂、建筑密集。服装呈袍服形式,两边开叉,方便骑马,长袍至脚踝又能抵御寒风。服装材料随着季节的变化也有所区分,夏季多为布衣面,也有丝绸缎面,冬季多为皮毛棉衣面。他们善穿全装,从头至脚帽子、袍子、靴子全套,认为这是一件严肃庄重的搭配。服装装饰上简洁大气,饰有自然景色与萨满崇拜的符号图案象征,极具草原风格特色[3]。
东北是一个笼统的地区概念,但谈及东北的服饰,不得不提的便是大花布的袄子,走在潮流时尚前端的东北民俗印花。最早的时候,大花布的被褥、大花布的袄子是东北在衣物方面最明显的特征[4]。大红大绿的色调、大朵绽放的花饰设计是其最大的特点,这主要源于中国人自古热爱吉祥喜庆,龙凤不必多说是东方服装特色的代表,不过这往往被人嘲笑为俗气、土气。随着时代的改变,这种视觉形象展现慢慢淡化,但在印象中依旧是东北服饰的典型代表。
东北地区也有少数民族,以满族与朝鲜族为主,满族的旗袍是最典型的近现代传统服饰,也是最能展现东方女性知性美的代表性服饰。吸收了西方的艺术文化,旗袍在设计上色彩鲜艳、花样繁多,其材料以绸缎为主,装饰上也是品类多样,以突出女性的窈窕身段为特点。而朝鲜族多分布在吉林延边,多居于林区,这样的生活环境对其民族服装也产生了影响[5]。服装样式为裙装,在服装设计上继承了隋唐时期齐胸的服饰特点,装饰图案多集中在飘带、袖口、裙边,材料以麻布、丝绢绸缎为主,颜色上则喜用浅色系,呈现素净淡雅的直观感受。
随着时代的改变,在现代媒体的带动下,民俗服饰文化又再度发展,第十五届内蒙古服装服饰艺术节展现了2000 多套的蒙古族服饰(如图1 所示),设计上传统与现代时尚结合展现雍容华贵、美观大方的服饰艺术,进而推动蒙古民族服饰的文化交流、发展、融合与传承,也弘扬了热情好客、团结和谐的民族文化。从东北大花袄到东北二人转,再到某明星将东北特色配色的花布裙穿上戛纳(如图2 所示),大花布作为一种展示东北特色的符号,从床单被面到服饰[6],从家庭展示到大舞台上,这种元素的应用设计将东北乡土气和时尚高端的审美建立联系。还有现代高级定制设计师郭培、熊英,抖音网红服装设计师张突然等,他们的设计作品也被众多明星演绎,一步步从小众走向高端,都将民族服装逐渐推向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图1 第十五届内蒙古服装服饰艺术节
图2 某明星戛纳红毯走秀
在对服饰设计分析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感受到民俗文化的色彩、图案等各个层次的艺术情怀与艺术氛围,将其运用到现代更加高端的服装设计领域当中,切实让民俗文化普遍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体会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