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志鑫
(厦门市政交通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福建 厦门 36100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交通压力日益增加,厦门作为福建省唯一的副省级城市,这一现象尤为明显。海翔大道作为闽西南协同发展区深度融合发展互联互通的重要载体,是G228、G319 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厦门市快速路网的重要骨架。经过多年建设和运营,公铁立交-香山段现状周边区域交通情况复杂,交通量极大,根据目前监测数据交通量已远远超过原设计预测远景交通量,货车比例高达47%,沿线红绿灯开口较多,部分互通立交功能不完善;以及路面损坏严重,并不断扩大,车速慢,影响行车安全;因此,不管从区域经济发展,还是道路自身的服务水平,进行道路提升改造及节点完善的时机都已成熟[1]。
根据厦门市城市综合规划,海翔大道规划定位为城市快速路,承载过境交通量大,现状交通量几近饱和。
针对锦园村节点,起点与杏前路交叉,设置公铁立交,通过公铁立交往南可快速进出厦门岛,往西则可快速前往海沧、漳州,往北则可进入沈海高速,前往泉州、福州等,终点与杏锦路相交,设置后浦互通,通过后浦立交往南可快速进出厦门岛,往西则可快速通往翔安、泉州,往东可快速通往同安等地,此处过境交通压力尤为明显。
目前节点中间存在南北向的交通性主干路分别为现状三南路及规划九天湖路。
(1)三南路为现状道路,在海翔大道以南段为双向四车道[3],设计时速为50km/h;在海翔大道以北(锦园村段)为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为30km/h。现状三南路上垮桥为4×16m 空心板桥。
(2)九天湖路为规划道路,目前仍处于方案阶段,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60km/h,红线宽度为43m。
现状锦园村阶段交通量极大,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拥堵现象十分明显,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另外,南北向也存在交通不畅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原有灯控十字路口
锦园村节点原存在一处灯控十字平交口,严重影响海翔大道通行效率,锦园村往海翔大道车辆经常由海翔大道北侧辅道逆行,交通隐患极大,后集美区政府将此处红绿灯取消。运行一段时间后,目前交通状况尚可,南北转换较多的通过三南路进行转换,周边区域交通仍存在较大的转换需求。因此,将锦园村节点实施立交化的紧迫性大。
(2)现状三南路
海翔大道和三南路无法产生左转交通转换,导致现状大车通过右转车道强行掉头左转,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导致时有事故发生,见图1。将锦园村节点实施立交化的紧迫性越发变大。
图1 现状三南路交叉口存在问题
通过对现场交通量的调查及远景交通的预测,进一步论述本节点的改造思路。
海翔大道与三南路(即锦园南路)节点现状交通量见图2,图3:
图2 现状交叉口高峰小时流量分配图(pcu/h)
图3 远期交叉口高峰小时流量分配图(pcu/h)
通过现状调查,锦园村段东西向的单向高峰小时交通量已达到3993pcu/h,拥堵情况日益严重,特别是货车比例高达47%。[2]
本次方案采用四阶段交通量预测法,对此交叉口进行远期交通的流量流向分析,海翔大道与三南路(即锦园南路)节点预测交通量已达到甚至超过三级服务水平下的最高值,设置上下层高架的形式已迫在眉睫。
海翔大道(公铁立交-后浦立交段)沿线地块北侧规划主要为住宅用地、村镇用地、医疗用地、软件信息用地等,南侧规划主要为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学校用地等;从土地利用规划角度分析未来海翔大道南侧两侧的沟通将越加紧密,交通量将急剧增加,对交通的转换需求将很大;规划三南路和九天湖路均为被交道下穿海翔大道,辅道右进右出的交通组织,无法实现各方向的自由转换,而采用海翔大道主线上跨,地面层设置灯控;且规划三南路与九天湖路的间距为680m,各自设置跨线桥,将造成地面段极短,景观效果差,行车安全隐患大。
因此,设置跨三南路、九天湖路的连续高架桥较为合适。
通过现场调查及分析,本节点方案主要有以下几个控制因素:
(1)现状道路;
(2)道路两侧居民规划用地:道路北侧锦园村段为规划村庄用地,南侧为公园绿化用地;
(3)道路两侧店面及居民建筑:旧路两侧各种店面林立,含五金店、修车店及便利店等,夏商新纪元、中海锦城国际、锦园村及集美妇幼保健院立于道路两侧,人口流量大;
(4)原三南路旧桥是否拆除重建。
针对以上控制因素,本次提出两种高架桥设计方案,分别如下:
方案一:采用海翔大道主线高架特大桥连续上跨三南路及规划纵三路,拆除三南路现状跨线桥,地面辅道与三南路、规划纵三路平交,设置灯控平交口,并设置左右转展宽车道。并于三南路东侧适当位置设置一对上下匝道进出主线[5]。
方案二:采用海翔大道主线高架特大桥连续上跨三南路及规划纵三路,但保留三南路跨线桥。地面辅道与三南路、规划纵三路平交,设置左右转展宽车道,并于公铁立交前位置设置一对上下匝道进出主线。
将两个方案进行技术及经济方面的比较,见表1。
通过锦园村节点的改造方案可见,在城市道路快速化改造进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较新建项目更多,更复杂。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统筹考虑:
通过现场调查,了解项目存在的客观问题,包括是否交通拥堵情况及拥堵原因,是否发生事故及原因,周边居民反应情况等;同相关的公路管养部门沟通对接,取得其现状交通量资料等,或可自行现场搜索。
积极同上级规划部门沟通,取得相关的资料,包括区域控制性规划、专项交通组织规划和周边用地规划,同时同规划部门沟通了解其规划意图。
结合周边交通吸引点,重点分析其区域交通组织,包括其对外及对外的交通联系。结合现状交通量及远期发展需求,对改造项目进行交通量分析预测,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方案[4]。
根据项目周边的具体情况,梳理出重要的控制点,比如用地、拆迁、国防光缆、燃气管道、铁路等,根据控制点的不同,提出多个比选方案,并进行全方面的综合比选,确定较为可行的推荐方案。
表1 方案技术经济比较